「水利問題絕不局限於對水流與建築物的研究,治水離不開自然,也離不開社會。對一些現實水利問題的解答,只求助於自然科學是無能為力的。」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魁一表示。他是在日前召開的「水利的歷史與未來」水利史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水科院水利史所成立80周年學術會上作了這番表述。
在周魁一看來,「塵封的歷史」靜臥在那裡,但它不是木乃伊,一旦被激活,就會發出照耀現實的光芒。人們應重視從中汲取智慧,事實上,科學也能從豐富廣博的歷史自然中淘金。「這就是水利史研究和所依據的歷史思維,水利史是具有創新活力的學科之一,尤其在宏觀領域。」
如何讓水利史之光照亮現實與未來?水利部參事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水利部原副部長矯勇表示,通過情景分析,把歷史的極端災害還原到今天的經濟社會條件下,分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以及應採取的對策,是水利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歷了1959—1961年大旱、1972年大旱、1980—1982年大旱等,以及1999年以來華北地區持續的枯水期,但專家認為,這些旱情,乾旱規模和深度無法與歷史極端大旱相提並論。「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應研究如果發生類似歷史性特大乾旱,我國的水資源和供水會是什麼狀況,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矯勇說道。
歷史極端大旱旱情驚人。矯勇說,明崇禎年間大旱波及20個省;清同光大旱波及16個省,涉及黃、淮、海及長江四大流域,這些歷史極端大旱往往形成南北同旱的局面。而且旱情歷時超出想像,明崇禎年間大旱重旱時間連續跨越7年,清同光大旱連續跨越6年,往往形成災情累加效應,「累歲奇荒」,越到後期災情越重。不僅如此,大旱還引發連續特殊枯水年。明崇禎年間大旱,海河流域7年降雨平均減少28%,最枯年減少47%;清同光大旱,山西太原、大同等14個市縣連續3年降雨平均減少33%—80%。更為嚴重的還有多災同發,連續大旱往往還同時引發蝗災,河流斷流、湖泊乾涸、地下水位下降、沙塵暴等生態災害,經濟遭受極大破壞,甚至導致社會動蕩。
「如遇崇禎大旱,海河流域7年平均降雨量減少28%,地表徑流量會減少多少?水資源總量會減少多少?海委分析,遇崇禎大旱,考慮南水北調供水前提下,海河流域年缺水約56億立方米。」矯勇分析,如遇歷史極端乾旱,我國水資源狀況將嚴重惡化,河道供水、水庫供水、地下水供水都將面臨危機,水安全面臨全面挑戰。
如何應對極端乾旱事件帶來的水安全挑戰,矯勇建議,首先要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北方地區尤其要做好減法,通過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用水方式減少用水總量。其次是嚴格保護好地下水,地下水是抗禦極端乾旱最可靠的戰略水源,應全面治理地下水超採。同時,還應加快論證和實施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歷史性極端乾旱往往南北同旱,南水北調中線調水保證率會受到影響,因此從長江下遊調水,提高華北主要城市供水保證率是必要選擇,宜加快南水北調東線二期論證,力爭早日建設,為抗禦歷史極端乾旱提供水資源保障。矯勇及專家們均表示,完善水資源統一管理的科學體制,是應對水安全挑戰的重中之重。
談及水利史研究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機遇時,中國水利學會理事長、水利部原副部長胡四一指出,歷史可以照亮未來,希望水利史研究進一步加強基礎性研究工作,同時發揮綜合、交叉的學科優勢,圍繞新時期水利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為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提供先進的文化依託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