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中淘金 汲取科學治水智慧

2021-01-10 環球網

「水利問題絕不局限於對水流與建築物的研究,治水離不開自然,也離不開社會。對一些現實水利問題的解答,只求助於自然科學是無能為力的。」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魁一表示。他是在日前召開的「水利的歷史與未來」水利史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水科院水利史所成立80周年學術會上作了這番表述。

在周魁一看來,「塵封的歷史」靜臥在那裡,但它不是木乃伊,一旦被激活,就會發出照耀現實的光芒。人們應重視從中汲取智慧,事實上,科學也能從豐富廣博的歷史自然中淘金。「這就是水利史研究和所依據的歷史思維,水利史是具有創新活力的學科之一,尤其在宏觀領域。」

如何讓水利史之光照亮現實與未來?水利部參事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水利部原副部長矯勇表示,通過情景分析,把歷史的極端災害還原到今天的經濟社會條件下,分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以及應採取的對策,是水利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歷了1959—1961年大旱、1972年大旱、1980—1982年大旱等,以及1999年以來華北地區持續的枯水期,但專家認為,這些旱情,乾旱規模和深度無法與歷史極端大旱相提並論。「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應研究如果發生類似歷史性特大乾旱,我國的水資源和供水會是什麼狀況,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矯勇說道。

歷史極端大旱旱情驚人。矯勇說,明崇禎年間大旱波及20個省;清同光大旱波及16個省,涉及黃、淮、海及長江四大流域,這些歷史極端大旱往往形成南北同旱的局面。而且旱情歷時超出想像,明崇禎年間大旱重旱時間連續跨越7年,清同光大旱連續跨越6年,往往形成災情累加效應,「累歲奇荒」,越到後期災情越重。不僅如此,大旱還引發連續特殊枯水年。明崇禎年間大旱,海河流域7年降雨平均減少28%,最枯年減少47%;清同光大旱,山西太原、大同等14個市縣連續3年降雨平均減少33%—80%。更為嚴重的還有多災同發,連續大旱往往還同時引發蝗災,河流斷流、湖泊乾涸、地下水位下降、沙塵暴等生態災害,經濟遭受極大破壞,甚至導致社會動蕩。

「如遇崇禎大旱,海河流域7年平均降雨量減少28%,地表徑流量會減少多少?水資源總量會減少多少?海委分析,遇崇禎大旱,考慮南水北調供水前提下,海河流域年缺水約56億立方米。」矯勇分析,如遇歷史極端乾旱,我國水資源狀況將嚴重惡化,河道供水、水庫供水、地下水供水都將面臨危機,水安全面臨全面挑戰。

如何應對極端乾旱事件帶來的水安全挑戰,矯勇建議,首先要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北方地區尤其要做好減法,通過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用水方式減少用水總量。其次是嚴格保護好地下水,地下水是抗禦極端乾旱最可靠的戰略水源,應全面治理地下水超採。同時,還應加快論證和實施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歷史性極端乾旱往往南北同旱,南水北調中線調水保證率會受到影響,因此從長江下遊調水,提高華北主要城市供水保證率是必要選擇,宜加快南水北調東線二期論證,力爭早日建設,為抗禦歷史極端乾旱提供水資源保障。矯勇及專家們均表示,完善水資源統一管理的科學體制,是應對水安全挑戰的重中之重。

談及水利史研究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機遇時,中國水利學會理事長、水利部原副部長胡四一指出,歷史可以照亮未來,希望水利史研究進一步加強基礎性研究工作,同時發揮綜合、交叉的學科優勢,圍繞新時期水利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為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提供先進的文化依託和保障。

相關焦點

  • 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習近平這樣說
    原標題: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習近平這樣說「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 從抗擊疫病的歷史中汲取智慧
    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智慧,更好地走向未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國家、對我們民族、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稱得上是一場磨難。如何看待這場磨難,如何從磨難中奮起?
  • 這是流淌千年的中國治水智慧
    「桑園圍開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基圍農耕開發的歷史,歷經900餘年的發展,圍內古水利工程體系格局仍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歷史水利工程遺存最多的項目。」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李雲鵬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除了擁有多項「中國之最」,這些工程還都發揮了巨大效益,而且至今仍然閃耀。
  • 大禹治水能夠成功,也是從他父親身上汲取的經驗!
    大禹治水能夠成功,也是從他父親身上汲取的經驗!大禹的事跡,我們都心知肚明,他做出的貢獻,可以說改天換地,直到今天我們仍舊學習他的精神,而他的這種魄力,也時時刻刻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同時他的父親也是一名治水能人,他的父親名叫鯀,但是他父親受到國家君王的委派,因為常年大水導致國民經濟不斷下滑,人民老是受到水患的襲擊,很多的莊稼和糧食,最後都沒有收成,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國家動亂,對於這種必須要採取一定的治水方案,國家沒有合適的人才,最後萬裡挑一選中了鯀。不單單是因為他有出挑的治水才能,主要的是他有著心懷天下的雄心,它能夠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
  • 為文作詩還會治水,蘇軾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
    為文作詩還會治水,蘇軾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 2019-12-26 0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水利部評出首批歷史治水名人 3位四川歷史名人入選 
    專家表示,3位四川歷史名人入選水利部的歷史治水名人,既證明四川治水文化悠久燦爛,也說明四川在評選歷史名人時,充分考慮到名人對國計民生的貢獻。他們3位都曾治水有功,澤被後世的功績至今讓人銘記。至今,阿壩州還保留了刳兒坪、禹廟、洗兒池、禹穴等歷史遺存。段渝表示,在四川寶墩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與大禹同一時期、距今約4200年左右的護岸堤。當時的先民在堤上開挖溝槽,安插木樁起到加固作用,再在近水一側用大量卵石堆築作為護坡。這說明大禹所在的年代,四川先民已摸索出一套治水經驗。西周時期青銅器遂公盨上也記載了大禹治水的事跡。
  •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大禹、李冰、蘇軾等入選
    日前,國家水利部在其官網上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其中大禹、李冰、蘇軾等3人是我省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後評選出的首批四川歷史名人。除治水實踐 還撰寫多部水利著述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不僅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水利專家。他曾在杭州、湖州、揚州等多地做官,因地制宜,科學治水。
  • 給你十票,選出你心目中的歷史治水名人!
    ,旨在通過推出一批歷史治水名人,詮釋「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內涵要義,增強新時代水利精神的說服力、感召力,使新時代水利精神成為激勵幹部職工的強大精神力量。>通過水利部網站(www.mwr.gov.cn)「水利文明」網站(http://slwm.mwr.gov.cn/)水利部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國水利」均可參與投票活動每個網絡IP位址或微信號每次投票可從24個歷史治水人物中選
  • 【「四史」學習·心語】在「四史」教育中汲取黨性修養的智慧
    【「四史」學習·心語】在「四史」教育中汲取黨性修養的智慧 2020-07-08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新「智慧大腦」、規劃「河道公園」……南通市打造高質量治水...
    拆除100多處壩頭壩埂,利用拓撲導流牆技術讓中心城區44條斷頭河全部實現水系貫通;創新水利工程智慧管控系統,實現城區涵閘、泵站一體化的集中管理與調度;自然做功,利用歷史形成的水利分區和水位落差,跨區聯動,形成「西引東排、北引南排」的活水暢流格局……
  • 習近平致信歷史科學大會:歡迎專家從歷史感悟中提供真知灼見
    齊魯網 圖新華網濟南8月23日消息,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23日在山東濟南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國際歷史學會主席瑪麗亞塔·希耶塔拉女士等與會的歷史學家表示誠摯的歡迎。習近平在賀信中說,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
  • 歷史上,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歷史上,著名的洪水,更是不在少數。其中,最為有名的,與洪水相關的神話故事,莫過於大禹治水。話說在上古時代,黃河泛濫,鯀(大禹之父)、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負責治水。據說,當年,堯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區,就已經因為黃河泛濫,莊稼被淹、房屋被淹,中原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
  • 浙江日報|鄞州:一張圖「零盲區」智慧治水
    讓明樓街道治水工作人員李曄工作事半功倍的治水「利器」,正是8日上線的鄞州智慧治水信息管理平臺。 「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地理信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形成智慧治水一網通。」寧波市鄞州區五水共治辦副主任朱紅雷介紹,該平臺藉助各涉水部門現有的大數據,整合河道信息、水質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管網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各類治水資源,形成「治水中樞」,實現一張圖「零盲區」管理。同時依託各部門監控系統,梳理出涉水視頻數據,並在一張圖上進行標註,可隨時調取,建立可視化管控。
  • 水利部公布12位歷史治水名人,你認識幾位?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了「歷史治水名人」推選工作。經過資料整理、研究分析、徵求意見、網絡投票、專家審核等,並報部黨組審定,公布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孫叔敖廟碑記》中對他評價:「宣導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孫叔敖的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科學治水、勇於創新,毛澤東曾稱其為「了不起的水利專家」。西門豹西門豹(生卒年不詳),姓西門、名豹,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的水利家和政治家。
  • 在偉大歷史徵程中繼續汲取奮進的力量
    肖志陽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長沙市雨花區委宣傳部提供) ■ 歐陽倩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定節點,給人啟迪,催人奮進。 1978-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已邁入了第40個年頭。這是雨花巨變的40年,也是書寫輝煌的40年。
  • 在文化遺產中尋覓古人「治水智慧」
    在江蘇各地的文化遺產中,同樣能夠尋覓到類似於「福壽溝」的古代治水智慧。尖尖的分水墩,化解洪水威力蘇州城南澹臺湖與運河交匯處,長達三百多米的寶帶橋如長虹臥波,53個橋孔倒映在水中,瀟灑而又飄逸。寶帶橋是京杭大運河沿線現存最長、橋孔最多、結構最輕巧的古橋,它的精巧設計閃耀著古人高超的水利智慧。唐代,澹臺湖水在此自西向東,奔湧如潮。
  • 從黨史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
    周恩來稱歷史是「民族的記憶」,「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歷史,就會成為一個愚昧的民族。而一個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  黨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從歷史研究中總結經驗教訓,總結歷史規律。鄧小平指出,研究黨史的重點,是總結經驗和教訓;總結經驗教訓的重點,是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 【解放思想大討論】從「習語」中汲取解放思想的智慧與力量
    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是習近平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在他倡導的治國理念中,都能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厚重的歷史影響。不僅充分體現了一位大國領導人熟練運用本民族的傳統智慧應對處理各類事務的能力,也為他所引用的詩句賦予了時代新意。同樣,從這些「習語」中,我們既能夠領略到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大智慧,也能夠從中學習精神、汲取營養,來指導我們做好新時代解放思想這門「新功課」。
  • 歷史治水名人那些事
    日前,水利部官網公布首批12位「歷史治水名人」,這當中大禹、李冰、王景、潘季馴、郭守敬、西門豹是歷史課本中耳熟能詳的治水人物;孫叔敖、林則徐政名顯赫,蘇軾是文壇翹楚,也都是知名人士;但作為專業治水達人,馬臻、姜師度、李儀祉三位則聲名不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範疇。
  • 上遊•文薈丨古代治水那些事兒 · 歷代能將丨12位歷史上治水...
    《孫叔敖廟碑記》中對他評價:「宣導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孫叔敖的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科學治水、勇於創新,毛澤東曾稱其為「了不起的水利專家」。西門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