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文薈丨古代治水那些事兒 · 歷代能將丨12位歷史上治水...

2020-12-20 上遊新聞

歷史治水名人

大   禹    孫叔敖    西門豹   李   冰

王   景    馬   臻    姜師度   蘇   軾

郭守敬    潘季馴    林則徐   李儀祉

這些治水名人,你都認識嗎? 他們都有哪些治水經歷呢?下面就給大家說道說道。

大禹

禹,相傳生於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稱大禹、帝禹。大禹治水被譽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為夏王朝的開創奠定了基礎。

相傳,禹所在的年代發生了全國規模的特大洪水。《尚書·堯典》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帝堯先令鯀(禹之父)治理洪水,鯀採用「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低)」的方法,歷時九年未能成功。禹子承父業,受命繼續擔當治水重任,他總結吸取了鯀治水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改堵為疏、因勢利導的治水策略,前後歷時十三年,終於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時,還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整理山川名錄,並根據不同地區的風俗物產制定了貢賦制度。《尚書·禹貢》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這也是對古代中國最早的地理認知。

大禹治水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創新求實的精神。幾千年來,大禹治水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圖騰之一,在世界範圍也有廣泛影響。

孫叔敖

孫叔敖(約公元前630—593年),姓蒍、名敖,字孫叔,河南淮濱縣期思鎮人,曾任楚國令尹,春秋時期著名的水利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公元前605年,孫叔敖主持修建了期思雩婁灌區,後世稱之為「百裡不求天灌區」;公元前597年,主持修建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使今壽縣一帶成為楚國的糧倉,清代學者顧祖禹稱芍陂為「淮南田賦之本」。《孫叔敖廟碑記》中對他評價:「宣導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

孫叔敖的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科學治水、勇於創新,毛澤東曾稱其為「了不起的水利專家」。

西門豹

 

西門豹(生卒年不詳),姓西門、名豹,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的水利家和政治家。

西門豹任鄴(今河北省臨漳縣)令期間,見此地田園荒蕪、人煙稀少,決定引漳水溉田、發展農業。通過調查,西門豹了解到那裡的官紳和巫婆勾結、編造河伯娶親的故事危害百姓。因此,工程修建前西門豹決心首先破除迷信、懲兇除惡、動員群眾,隨後查勘地形、科學規劃,組織開鑿十二渠,引漳河水淤灌改良農田、增加糧食產量,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深遠,這就是著名的「引漳十二渠」。《史記·河渠書》記載:「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

西門豹治水秉持科學精神,充分考慮漳水多泥沙的特性,遵循河流規律並加以引導利用,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李冰

李冰(生卒年不詳),約公元前256—前250年任蜀郡太守,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家。

李冰任蜀守期間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記·河渠書》載:「蜀守冰鑿離堆,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使成都平原變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除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內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文井江、白木江、洛水、綿水等灌溉和航運工程,為四川地區的水利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李冰修建都江堰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理念,通過工程合理布局,以最小的工程量成功解決了分水、引水、洩洪、排沙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治水哲學,都江堰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和生態水利工程的典範。

王景

 

王景(約公元30—85年),字仲通,山東即墨縣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專家,歷任河堤謁者、徐州刺史、廬江太守等。

自公元11年黃河第二次大改道後,黃河泛流數十年。公元69年,明帝同意了王景提出的方案,發兵卒數十萬,由王景主持治河。王景系統修建了滎陽至千乘入海口長達千餘裡的黃河兩岸大堤,並將汴渠和黃河分離。王景治河之後,黃河相對安瀾近八百年。後任廬江太守期間,王景還修復芍陂、發展農業,不多時境內富饒、五穀豐足。

王景忠於熱愛的水利事業,科學規劃,詳細調查,實事求是,制定出了一套完備而可行的治河方案並取得較好的實施效果。王景治河的歷史貢獻,長期以來得到很高的評價,有「王景治河、千載無恙」之說。

馬臻

 

馬臻(公元88—141年),字叔薦,陝西興平人,東漢時期著名水利專家。

馬臻任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期間,詳考農田水利,科學謀劃,於公元140年主持興建了鑑湖工程,由西起浦陽江,東至曹娥江長達127裡的湖堤攔蓄南側會稽山麓發源的眾多河溪之水,形成周圍約310裡的鑑湖水庫,又輔以鬥門、閘、涵、堰等工程設施,使鑑湖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航運和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益。鑑湖的修建是紹興平原水利發展史上的裡程碑。《越中雜識》一書曾如此評價道:「(紹興)向為潮汐往來之區,馬太守築壩築塘之後,始成樂土」。但因創湖之始,多淹豪宅,為豪強所誣,馬臻被刑。

馬臻在浙東平原上首次興建了具有全局意義的水利工程。鑑湖建成,全面改造了山會平原,效益巨大,流澤後世。

姜師度

 

姜師度(約公元653—723年),河北魏縣人,歷任丹陵尉、龍崗令、易州、滄州、同州等地刺史,水利成就顯著。

《舊唐書》載:「師度勤於為政,又有巧思,頗知溝洫之利」。公元705年,姜師度在薊州沿海開平虜渠運糧;公元707年,在貝州經城縣開張甲河排水,隨後又在滄州清池縣引浮水開渠分別注入毛氏河和漳河;公元714年,在華州華陰縣開敷水渠排水;公元716年,在鄭縣修建利俗、羅文兩灌渠並築堤防洪;公元719年,在朝邑、河西二縣修渠引洛水和黃河水灌通靈陂,灌田二千頃。

姜師度每到一地都注重興修水利,為官一地、治水一方,有力推動了當時水利事業發展。

蘇軾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公元1077年,黃河決澶州曹村,洪水包圍徐州城,時任徐州知州的蘇軾領導軍民抵禦洪水,增築城牆、修建黃河木岸工程。

公元1089年,蘇軾任杭州太守期間主持修繕六井,解決杭州居民用水問題;同時率領軍民大力疏浚西湖,並將挖出來的葑根、淤泥,築成一條貫穿西湖的長堤,後人稱之為「蘇堤」。

蘇軾在不同任上主持或參與的水利工程不勝枚舉,除積極參與治水實踐之外,還撰寫水利著述《熙寧防河錄》、《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錢塘六井記》等。

蘇軾把水利事業與國家的興衰聯繫在一起。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堅持科學治水,為當時水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郭守敬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臺人,元代傑出的科學家,尤擅長水利和天文歷算。

郭守敬一生治理河渠溝堰幾百所,尤其以修復寧夏引黃灌區和規劃溝通京杭大運河最為人著稱。公元1264年,郭守敬赴寧夏,修復了黃河灌區唐徠、漢延及其他十條乾渠、68條支渠,溉田9萬餘頃,使寧夏平原成為「塞外江南」。公元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監,掌管全國水利建設。為實現京杭運河貫通,他進行系統勘測、科學規劃,先後主持建成會通河、通惠河,南自寧波、北至大都的元明清大運河至此基本成形。

郭守敬尊重科學、因法而治,勇於擔當奉獻,注重實地勘察,在原有水利基礎上不斷創新,一生在水利事業上成就斐然。

潘季馴

潘季馴(公元1521—1595年),字時良,號印川,浙江湖州市人,明代著名水利學家,歷任工部尚書、總理河道都御史等職。

潘季馴在嘉靖、萬曆年間曾四次出任總理河道都御史,負責治理黃河、運河長達十餘年。總理河道期間,他一改明代前期「下遊分流殺勢,多開支河」治河方略,重點針對黃河多沙特點,提出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理論,並相應規劃了一套包括縷堤、遙堤、格堤等在內的黃河防洪工程體系,以及「四防二守」的防汛搶險的修守制度,以期達到「以水治水」「以水治沙」,綜合解決黃、淮、運問題,這也成為清代奉行的治河方略,一定程度上也發揮了顯著功效。潘季馴還著有《兩河管見》、《河防一覽》等水利著作。

潘季馴以治水為己任,大膽創新、系統謀劃,總結了前人對黃河水沙關係的認識,對後世治黃具有重要歷史影響。

林則徐

 

林則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撫,晚號俟村老人,福建福州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治水人物。

林則徐近40年曆官13省,從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從東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跡。公元1820年,林則徐出任杭嘉湖兵備道,上任之初便認識到海塘工程乃保障濱海地區生產生活之關鍵,著手加固海塘,還特別要求「新塘採石,必擇堅厚」;公元1837年,在湖廣總督任上,著重維修長江中遊荊江段和漢水下遊堤防。公元1841年,林則徐被謫戍伊犁,又領導水利屯田,在惠遠城水利建設中負責最艱巨的渠首工程建設,在託克遜大力推廣「坎兒井」。

林則徐認識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興廢攸關國家命運和人民生計,每到一地、治水一方。林則徐治水注重深入實際,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為水利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儀祉

李儀祉(公元1882-1938年),名協,字儀祉,陝西省蒲城縣人,我國近代著名水利學家和水利教育家,歷任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授、陝西水利局長、華北委員會委員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等職。

李儀祉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目睹歐洲各國水利之發達,對我國當時水利的頹廢十分感慨,立志振興水利事業、服務國家發展。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學成回國之初,李儀祉先任河海工專教授,專注培養水利人才。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李儀祉任陝西省水利局局長,先後提出建設關中八惠工程計劃。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涇惠渠建成,當年灌溉農田50萬畝,鄭國渠煥發新生,八惠其他工程此後也陸續實施。

李儀祉長期致力於黃河治理研究,他主張治理黃河要上中下遊並重,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把我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對水利科技發展也做出突出貢獻。

李儀祉先生是中國水利從傳統走向現代過渡階段的關鍵人物之一,被譽為「中國近現代水利奠基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上遊•文薈丨古代治水那些事兒 · 文豪出策丨蘇軾、白居易只會...
    我們曾耳熟能詳的很多古代治水故事,如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戰國時期著名水利家李冰任蜀守期間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名人治水的故事,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古代文人治水故事,他們不僅文採出眾,還懂治水!
  • 2020廣西事業單位面試備考:蘇軾入選「歷史治水名人」
    背景:水利部近日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結果網友們不淡定了,硬生生將這一話題頂上了微博熱搜。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概因在12位歷史治水名人中,網友認為有個別人「不務正業」「玩跨界」,其中一位就是大文豪蘇軾。
  • 為文作詩還會治水,蘇軾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
    為文作詩還會治水,蘇軾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 2019-12-26 0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歷史治水名人那些事
    日前,水利部官網公布首批12位「歷史治水名人」,這當中大禹、李冰、王景、潘季馴、郭守敬、西門豹是歷史課本中耳熟能詳的治水人物;孫叔敖、林則徐政名顯赫,蘇軾是文壇翹楚,也都是知名人士;但作為專業治水達人,馬臻、姜師度、李儀祉三位則聲名不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範疇。
  • 水利部評出首批歷史治水名人 3位四川歷史名人入選 
    近日,水利部評出首批歷史治水名人12位。其中,大禹、李冰和蘇軾均來自四川。值得一提的是,這3人同時在兩年前入選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專家表示,3位四川歷史名人入選水利部的歷史治水名人,既證明四川治水文化悠久燦爛,也說明四川在評選歷史名人時,充分考慮到名人對國計民生的貢獻。他們3位都曾治水有功,澤被後世的功績至今讓人銘記。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冬至:20首冬至詩詞,請收好!
    {"title":"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冬至:20首冬至詩詞,請收好!", "url":"https://www.cqcb.com/yuedu/yeyu/2020-12-21/3452042.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yuedu/yeyu/2020-12-21/3d753594b50d7a0e9df108d56d317b69.jpg", "smalltext":"來自上遊新聞客戶端", "id":"3452042
  • 水利部12位「歷史治水名人」,竟有6位在徐州治水!這裡究竟發生過...
    近日,水利部公布了   第一批12位「歷史治水名人」   其中竟有6人為徐州治過水
  •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大禹、李冰、蘇軾等入選
    來源:華西都市報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大禹 李冰 蘇軾 3位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入選中國古代水利科技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有眾多治水的能手。據了解,首批歷史治水名人推選工作是根據《新時代水利精神宣傳貫徹工作方案》安排,由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經過資料整理、研究分析、徵求意見、網絡投票、專家審核等程序,並報水利部黨組審定,於2019年12月6日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共12位,分別是大禹、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王景、馬臻、姜師度、蘇軾、郭守敬、潘季馴、林則徐、李儀祉。
  • 中華古代治水奇蹟
    南水北調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遠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它的建設成功將是中華文明歷史上又一偉大的治水奇蹟。事實上,中華文明的產生是和治水傳說聯繫在一起的。而在中國的上古時代,也進行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治水工程,有些甚至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禹治水的「神跡」傳說說到治水,中國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大禹。大禹是一個傳說人物。
  • 上遊•文薈丨最美疊字詩詞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title":"上遊•文薈丨最美疊字詩詞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url":"https://www.cqcb.com/yuedu/yeyu/2019-10-07/1897341.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yuedu/
  • 歷史上,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歷史上,著名的洪水,更是不在少數。其中,最為有名的,與洪水相關的神話故事,莫過於大禹治水。話說在上古時代,黃河泛濫,鯀(大禹之父)、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負責治水。據說,當年,堯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區,就已經因為黃河泛濫,莊稼被淹、房屋被淹,中原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
  • 孩子在培訓地圖上奔跑、憶父親傅抱石、江蘇歷史上治水名人、溫柔...
    【文脈】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  這幾位在江蘇治水留下美名  中國古代水利科技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湧現出很多著名善於治水的水利學家。日前,水利部公布了12名「歷史治水名人」。江蘇境內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水文化悠遠。這12位「歷史治水名人」中,有多位在江蘇留下足跡,為古代江蘇水利治理做出了貢獻。
  • 水利部公布12位歷史治水名人,你認識幾位?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了「歷史治水名人」推選工作。經過資料整理、研究分析、徵求意見、網絡投票、專家審核等,並報部黨組審定,公布一批「歷史治水名人」。禹子承父業,受命繼續擔當治水重任,他總結吸取了鯀治水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改堵為疏、因勢利導的治水策略,前後歷時十三年,終於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時,還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整理山川名錄,並根據不同地區的風俗物產制定了貢賦制度。《尚書·禹貢》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這也是對古代中國最早的地理認知。
  • 溫州歷史上首位狀元 治水能臣徐奭
    ,而且還是溫州歷史上的首位狀元。翌年三月,參加由宋真宗主持的殿試,徐奭一舉奪得狀元,時年27歲,為溫州歷史上首位狀元。  歐陽修曾為他留下千年名句  徐奭的殿試答卷並沒有流傳下來,所幸歐陽修《歸田錄》中保存了他的試題《鑄鼎象物賦》中的兩句:真宗好文,雖以文辭取士,然必視其器識。每御崇政賜進士及第,必召其高第三四人並列於庭,更察其形神磊落者,始賜第一人及第。
  • 雲會議|田野政治學:治水社會與治水國家
    在沿京杭大運河做縱貫華北大平原的徒步考察中,我們意識到這條聞名於世的偉大的古代水利運輸工程,對於歷史上中國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至關重要,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或者說是建構大統一國家的重要物質基礎。從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看,中國廣袤的國土跨越了三個氣候帶,季風氣候使降水形成了季節和地域分布的不均勻性。每到降雨集中的夏季時常南澇北旱或北澇南旱。而降雨是古代的農業國家的生命線。
  • 大禹的父親是誰,鯀(gǔn)(治水失敗大禹接班)
    而他也因為治水的功勞繼承了舜的位置,成為部落首領。那麼大禹的父親是舜嗎?大禹的父親是鯀(gǔn)其實大禹的父親,也是一個治水能臣,但他沒有成功,反而因此付出了性命的代價。大禹的父親是鯀,他是舜的大臣。在大禹之前天下都是禪讓制的,大禹的父親鯀是堯手下的大臣。
  • 2020高考歷史中國古代治水名人都有誰
    1.禹(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他改以前邊單純用堵的辦法為疏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鑑。  2.孫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
  • 這能治水?
    在生存條件單一艱難的遠古時期,古人的智慧卻時常令人感到震驚,中國古代早期是農耕文明的時代,百姓基本務農,都憑藉著自己的辛勤勞動賴以生存。農業的作用在古代顯得十分重要,農作是需要依賴天氣和氣候的,故而古人常常祈求風調雨順,以求得來年豐收。01但天意並非人力所能掌控,更不會因為人們的主觀意識和祈求而改變。
  • 鯀禹治水,整體格局上的勝利
    話說在堯在位的時代,中原地區洪水泛濫,無邊無際。堯廣招賢能之士治水,人們推薦了鯀。鯀,按照《左傳》中的記載是為四兇之一的「檮杌」,他因治水不力而被舜帝流放到了羽山。 個人覺得其實不然,因為鯀在中國歷史上是始造城郭的第一人。而且在夏朝,鯀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是被隆重祭祀的。 《山海經海內經》中有記載,原文如下:「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 對「蘇軾治水」不該莫名驚詫
    水利部近日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結果網友們不淡定了,硬生生將這一話題頂上了微博熱搜。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概因在12位歷史治水名人中,網友認為有個別人「不務正業」「玩跨界」,其中一位就是大文豪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