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他主動地去學習?對於這個問題,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給出了一個絕妙的回答。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去武漢大學演講,走上講臺他從隨身攜帶的箱子裡拿出一個大公雞。見到陶先生的這個舉動,臺下的人都愣住了,不知道他要幹什麼。
陶先生並沒有理會臺下觀眾的舉動,反而不慌不忙地從包裡掏出了一把米放在了桌子上。然後他把大公雞也放在了桌子上,並且按著大公雞的頭強迫它吃放在桌子上的米。可不管他怎麼強迫,大公雞就是不吃。
為了讓大公雞吃米,陶先生便用手掰開大公雞的嘴,硬塞大米給它吃。可大公雞拼命掙扎,就是不肯吃。
隨後,陶先生便輕輕鬆開了緊抓大公雞的手,把雞留在了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過了一會,大公雞看到桌子上放的有米,便自己吃了起來。
這時陶先生便開始了他的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了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教育就像餵雞,只有孩子積極地去學習,才能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而那些通過強迫讓孩子學到的知識,過不了多久孩子還會把它原原本本地還給老師的。
所以,教育最核心的問題,是怎麼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他主動地去學習。
那怎麼讓孩子主動地去學習呢?
首先,不能強迫孩子去學習
就像餵雞吃米一樣,如果你非要按著它的頭,掰著它的嘴強行餵它吃,它是不願意去吃的。只有把你的手撒開,離開它給它自由,它自己就會去吃。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非要看著他、強迫著他去學習,即使他學進去了一些東西,但是過了不久,他會原封不動地把學到的知識還給老師的。學習不能去逼迫,只有卸下他們身上的壓力,他們才能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
其次,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曾經寫過這樣被廣為傳頌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意思是說在自由面前,寶貴的生命和珍貴的愛情都變得不值一提,可見自由對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
對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家長用管教和強制他們去學習,這無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雖然表面上他們不說什麼,但慢慢地他們會變的叛逆不服管教,學業上很容易就變得一塌糊塗。
所以要想讓孩子主動地去學習,就需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這樣他們才會有掌控感,才能激發出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最後,用「飢餓教育」方法去引導
「飢餓教育」是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提出的一種教育方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飢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也就是說不直接把知識教給孩子,而是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感受到這些知識的樂趣和美好,充分調動起孩子學習的欲望之後再讓他學。
宋代大文豪蘇洵,在教育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的時候,採用的就是「飢餓教育法」。蘇軾和蘇轍並不是天生的神童,小時候也非常頑皮不愛讀書。在他們玩耍打鬧的時候,他們的父親蘇洵就躲在書房裡讀書,有時還忍不住哈哈大笑。
當兒子們跑過來想敲個究竟時,他又把書趕緊「藏」了起來。孩子們以為父親在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東西,就趁父親不在家把書「偷」過來看,這樣慢慢地他們就喜歡上了讀書。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想讓孩子學些什麼東西,就可以像蘇洵那樣採用「飢餓教育」的方法,吸引孩子自己去學習,這比命令孩子學習要好得多。
總之,孩子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一個點燃的火把。要想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就不能用逼迫的方法,而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在此基礎之上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去勾引孩子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