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有媒體報導江蘇徐州市豐縣在執行國務院關於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時,有「強制收回小區民辦幼兒園」的做法。14日下午,江蘇豐縣教育局獨家回應人民網時表示,報導中所涉及的幼兒園屬於非法辦園,不具備辦園資格。(2月14日人民網)
不難理解,幼兒園關係著每一個家庭,而之前教育部已對「民辦幼兒園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誤讀作出澄清稱,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普惠性民辦園,但不是要求所有民辦園都要辦成普惠性民辦園,舉辦者可以選擇辦成營利性幼兒園。但是民辦幼兒園如何轉型,在大家都在觀望階段的時候,徐州的這一風波,必然會受到極大關注。
根據豐縣教育局的回應,該小區開發商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擅自與私人租賃者宋某籤訂委託辦園協議20年。春節前後,宋某在沒有辦園許可的情況下進行虛假宣傳,違規招生,提前收費,屬於非法辦園,應依法予以取締。那麼相信此類現象並非一家,據媒體報導,各地小區配套園存在產權界定不清等諸多亂象,由於幼兒園供應緊張,監管部門往往睜一眼閉一眼。現在面臨小區配套普惠園,必然會導致一些列的矛盾甚至衝突。
日前,紅黃藍教育發布公告稱:將以1.25億元的價格收購新加坡一家民營兒童教育集團近70%的股權,同時計劃將公司名稱由「RYB Education」改為「GEH Education」。紅黃藍改名換姓的背後,恰恰是去年以來學前教育新政對整個行業影響的縮影。這預示著很多民辦幼兒園必須根據形勢發展和自身特點走上轉型之路。而徐州幼兒園轉型風波是一面鏡子,提醒有關部門如何以更好的服務姿態幫助民辦園平穩有序的實現轉型。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針對摸底排查出的問題,將按照「一事一議」「一園一案」的要求逐一進行整改。那麼,物權如何調整,政府給予多少補貼,在「一事一議」「一園一案」的前提下,如何在各小區的民辦園之間達成平衡?這都是對政府智慧的考驗。
對政府來說,一方面要通過召開小區居民聽證會,聽聽居民的意見,以更好的決策。另一方面,要對民辦園的經營者做好宣傳解釋工作。事實上,根據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普惠性民辦園不是資產充公,而是從「出資」到「捐資」和「投資」;不是不可高收費,而是辦學積累不得用於分紅,具體政策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辦學成本以及本地公辦教育保障程度、民辦學校發展情況等因素確定;不是只有各種限制,而是擁有組合式的扶持;不是想怎麼管就怎麼管,而是實行法人治理結構;終止辦學時不是沒收資產,而是按約定進行財務清算。
對民辦園的經營者來說,根據《通知》要求,小區配套幼兒園必須辦成公辦園或委託辦成普惠性民辦園,不得辦成營利性幼兒園。這僅僅是對幼兒園產權或者說土地權、建築物權的回收,並不是對經營權的召回,僅僅是在物權法上進行調整。營利性幼兒園如果沒有條件在小區轉型為普惠性民辦園,但其資質還在,還可以轉型為非小區配套的高端園或位置好供需矛盾突出的民辦非小區配套園。另外,也可以轉型成為幼兒園供應幼教配套產品的機構,像教材、軟硬體開發、管理系統、家長平臺、餐飲等,這一些市場也很大,可以說誰轉的快誰就贏得先機。
總之,在當前大力優化營商環境的背景下,各地政府部門對幼兒園的調整,一定確保不能損害民辦幼兒園經營者的利益。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