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視頻|南老傳授打坐方法

2021-02-12 祖道影


南老傳授打坐方法視頻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也就是完美無缺的學問。現在只說「定」吧!定」就是「戒」與「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證實驗的基礎。換句話說,凡是要修學證明佛法的人,都要先從「定」開始。有了「定」,才能夠真正達到莊嚴的「戒」體,然後才能啟發「慧」而達到通明的境界。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定」力為基礎,才能夠達到菩提果海。任何宗派的修法,都離不開定,由此可見修定是多麼的重要。不過,所謂的定並不是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在佛學中,把人的日常生活,統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就是行、住、坐、臥,稱為四威儀。在四威儀中,「坐」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姿勢而已。要修定的話,不但坐時要定,在另外行、住、臥三種姿態,也要能夠定才行。不過,在修定開始的階段,以坐的姿態入門,是比較容易罷了。坐的姿勢有很多種,只談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種之多,而依照諸佛所說,在所有的打坐姿勢中,以跏趺坐為最好的修定坐姿。用跏趺坐的姿勢修得定力以後,應該注意在另外行、住、臥三威儀中,繼續鍛鍊保持已得的定境,進一步更要達到在處理一切事務及言談時,都不失掉定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定力堅固。用堅固的定力去證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樣,相當方便,得心應手;然而,如果見地不正確或不透徹的話,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

現在將修法的重點和概念,簡要敘述於後,如果要探求進一步的奧秘,還需要修習所有經典,尤其是禪觀等經典,如天台止觀、密宗法要等學,都要詳細了解貫通才行,現在先談坐的方法: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一、雙足跏趺(俗稱雙盤),如果不能跏趺坐,就採用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腿上),或者採用如意坐(左腳放在右腿上)。二、兩手結三昧印(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住)。三、背脊自然直立,像一串銅錢(身體不健康的人,最初不能直立,不妨聽其自然,練習日久後,就會不知不覺自然地直立了)。五、頭正顎收(後腦略向後收,下顎向內收,輕輕靠住頸部左右兩大動脈)。七、兩眼半斂(即兩眼半開半閉,如開眼容易定就開眼,但不可全開,要帶收斂的意味,如閉眼容易定的話,可以閉眼,但不可昏睡)。


注意事項

一、打坐時應將褲帶、領帶等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一律鬆開,使身體鬆弛,完全休息。二、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及後頸包裹暖和,否則,在打坐時風寒侵入身體,沒有藥物可以醫治,這一點須特別小心注意。三、最初修習打坐的人,應該注意調節空氣和光線,光太強容易散亂,光太暗容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氣要能對流。四、初習定的人,吃太飽時不可打坐,如覺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強坐,應該睡夠了再坐,才容易靜定下來。五、無論初習或久習,坐處必須使臀部墊高二、三寸,初習打坐的人,兩腿生硬,可以墊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漸漸減低(如臀部不墊高,身體重心必定後仰,使氣脈阻塞,勞而無功)。六、下座時,用兩手揉搓面部及兩腳,使氣血活動,然後再離座,並且應當作適度的運動。七、坐時要面帶微笑,使面部的神經鬆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鬆了。千萬不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變成峻冷,內心就會僵硬緊張起來。八、最初習坐時,應該採取每次時間少,但次數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強久坐下去,則會心生厭煩,不如每次時間短一日多坐幾次才好。

在開始修習禪坐時,應該特別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養成習慣,就無法改正了。而且對心理和生理都有影響,並且容易成病。七支坐法的規定,有很深的涵義,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則,應該切實遵守。

人的生命要依賴精神的充沛,所以要培養精神,才能達到健康的生命。培養精神的方法,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沒有妄念,身體安寧;心中一空,生理機能才會生生不絕。能夠不絕的生,另一方面再減少消耗,自然會達到精神充沛超過平時的狀態。

人的精神是隨著氣血的衰旺,而呈現充沛或虧損的現象。如果思慮過多、過度疲勞,氣血就漸呈虧損衰弱的現象。所以安身可以立命,絕慮棄欲可以養神,也就是說,身體保持安定狀態,生命就有了根,丟掉了思慮,摒棄了欲望,精神就得到了培養。

古代醫學認為人的生機是藉著氣化而充實的,氣的運行是循著脈的路線,這裡所說的脈,並不是血管或神經,而是體內氣機運行的一個有規則的線路。這個氣脈理論是相當微妙的,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奇經八脈,是從古代道家的說法脫胎出來的。道家認為:人體中「任」「督」「衝」三脈,對於養生修仙是最重要的。西藏密宗的觀念,認為人體中的三脈四輪,也是即身成佛的關鍵。在密宗法本中有一部《甚深內義根本頌》,在這本頌中所討論的氣脈學說,比較《內經》及《黃庭經》等書,各有獨到的地方。

藏密和道家,雖然都主張修三脈,不過道家是以前後位置的任督二脈為主,藏密則以左右二脈為主。修法雖然不同,但兩家都是以中脈(衝脈)為樞紐關鍵的。

至於禪宗坐禪的姿勢,採取毗盧遮那七支坐法,雖然沒有明白說出來注重氣脈,可是,坐禪的功效,實際上已經包含氣脈問題了。

兩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氣不浮,並且可以使氣沉丹田,氣息安寧。這樣心才能靜下來,氣也不會亂衝亂跑,而漸漸循著各氣脈流動,反歸中脈。等到氣脈可以回歸流於中脈,達到脈解心開時,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兩忘。這時才能進入大定的境界。如果說一個人的氣脈還沒有安寧靜止下來,而說能夠入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普通人的身體在健康正常時,心中感覺愉快,腦中的思慮也就較少,在生病的時候就剛好相反,又如修定的人,在最初得到定境,開始見到心空時,一定會感到身體輕鬆愉快,那種神清氣爽的味道,真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可見心理和生理兩種是互相影響的,是一體兩面的。

人體中的神經脈絡,是由中樞神經向左右兩方發展分布,而且是相反交叉的,所以,在打坐時,兩手大拇指輕輕抵住,成一圓相,身體內左右兩邊氣血,就有交流的作用了。

人體內的腑臟器官,都是掛附於脊椎的,如果在打坐時,背脊彎曲不正,五臟不能保持自然舒暢,就容易造成病痛,所以一定要豎直脊梁,使腑臟的氣脈舒泰。如果肋骨壓垂,也會影響肺部收縮.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可以充分自由擴張。

我們的後腦是思慮記憶的機樞,頸部兩邊是動脈的路線,由於動脈的活動,能運輸血液到腦部,增加腦神經活動。在打坐時,後腦稍後收,下顎略壓兩邊的動脈,使氣血的運行暖和,可以減少思慮,容易定靜下來。

兩齒根唾腺間,產生津液,可以幫助腸胃的消化,所以要用舌去接唾腺,以順其自然。

心和眼是起心動念的關鍵,一個人看見色就會心動(聽到聲音也會心思散亂起來),這是先經過眼睛的機能而生的影響。如果心亂的話,眼睛會轉動不停,一個人如驕傲而又心思散亂的話,他的兩眼常向上視;一個陰沉多思想的人,兩眼常向下看;邪惡陰險的人,則常向左右兩側斜視。在打坐的時候,採取兩眼斂視半閉的狀態,可以使散亂的心思凝止。

打坐時松解衣物的束縛,可以使身體安適;常常面帶笑容,可使精神愉快,這些條件對於打坐修定是很重要的。

所以,禪坐的姿勢,對於氣脈很有關係,雖然禪坐沒有專門講究調和氣脈,但是,這個調和氣脈的問題,已經包含在內了。如果專門注意修氣脈的話,很容易發生「身見」,更會增強一個人的我執,這個我執和身見,就是證得正覺的大障礙。

靜坐的姿勢,十分重要,如不把姿勢調整好的話,弄得曲背彎腰,常久下去,一定會生病。許多練習靜坐的人,有的得了氣壅病,有的吐血,使身體害了禪病,說起來都是因為打坐姿勢不正確引起的,所以修習靜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勢才是。

如果依照正確的方法和姿勢修習,身體本能活動發生作用,身體內的氣機自然流行,機能也自然活潑起來,就會有大樂的感受,這是心身動靜交互磨擦激蕩而產生的現象。

對於這種現象,一概不可以認真或執著,因為現象就是現象,不久會消失而成為過去,如果對現象執著的話,就進入了魔境,就是向外馳求了。

如果修定方法正確的活,自己的心身必會得到利益。譬如說頭腦清醒、耳聰目明、呼吸深沉可入丹田、四肢柔暢,連粗茶淡飯也會和山珍海味一樣的好吃;如果原來有病的人,也會不藥而愈,精力也覺充沛。修定到了這一步,應該注意減少消耗,如果犯行淫慾,就會造成氣脈閉塞,心身都會得病了。

——摘自南懷瑾《修定與參禪法要》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係。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個人的健康長壽,與兩腿雙足有絕對的關係。所以嬰兒與小孩的活動都在兩足。一過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漸感無力,喜歡疊足或蹺足而坐。人的衰老與死亡,也多是從足腿開始而逐漸至於軀幹與頭部。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所以放開足腿,等待酸麻過後,反有從未經驗過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恆,能坐到足腿的氣血流暢,保證足腿而上至於腰背以及全身,會有無比的快感發生,反不願意下座而鬆散雙腿了。其次,必須了解人體猶如植物一樣。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這種七支坐法,早已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要領。有一次在雪山深處他們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禪,他們照樣學習,便由此證道而得阿羅漢果。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無法加以考證。總之,它是合於生物天然的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靜姿,安詳而寧謐。

所謂七支坐法,

就是指打坐時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跏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像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顎,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雙跏趺坐」說明: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採用以下的其他坐姿。(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二)吉祥臥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臥,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相關焦點

  • 老子親自傳授「打坐」的正確方法
    老子親自傳授「打坐」的正確方法——《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第十四章解讀一、原文甲骨文「交」字,是「一個人盤腿打坐」的圖示,「盤腿打坐」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楚簡「至」字從圖示的角度來看,表示「隱性人體在盤腿打坐」的意思,真正的內涵是一種「入定」的意思。
  • 向來不傳授打坐的聖空法師,這次為什麼破例了?
    今天是第75屆楞嚴實修講經法會的第2天,昨天下午聖空法師帶領大家繞寺院經行,並講解了禪修的方法。曾經無數人問聖空法師:該如何打坐?法師深知我們修行尚淺,所以一直沒有教授,怕我們用不上功夫,導致誤入歧途。
  • 打坐禪修的七個技巧和基本方法
    以後陸續會在百家號上發表很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圖文和視頻,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次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打坐禪修的七個技巧和基本方法。一、打坐靜心是國學精粹打坐靜心是國學精粹,是老祖宗傳下來最珍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經常打坐靜心,對身心非常有好處,不光可以有效緩解身體疲勞,有效治療焦慮症,還可以開發心性智慧,大大提升心性認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 三個月打坐禪修的總體要求
    在上一章,我們已清晰地知道了三個月打坐的進程安排,知道了自己每個月、每周、每天的禪修目標。本章講解打坐的總體要求。打坐,是每個人進入佛法大門的必修課,是獲得佛法般若智慧的必經之路。打坐,不僅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和情緒,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僅可以改變睡眠,還可以徹底停止自己的所有念頭。不斷努力的禪修者,通過打坐可以實現入定,明心見性,證悟空性,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最終的正等正覺的覺悟和解脫。想要真正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掌握傳統、正確的打坐方法。
  • 楚留香打坐回血方法 這樣輕鬆開啟打坐
    楚留香打坐回血方法,這樣輕鬆開啟打坐,作為一款武俠動作手遊,這個遊戲也有打坐回血這一功能,在沒有藥品或者藥品CD的情況下,打坐回血是必須的,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
  • 打坐的好處和方法是什麼?什麼時候打坐最好?
    打坐的好處和方法是什麼?什麼時候打坐最好?時間:2015-05-22 10:33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打坐的好處和方法是什麼?什麼時候打坐最好? -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好處非常多。
  • 打坐什麼時候最好?
    打坐一定要在後天氣血調和、臟腑堅實、筋骨有力的基礎上,這樣去打坐的話,身體才容易安穩。如果是從道家丹道的功法來說,一步有一步的功夫,一步有一步的方法,按照次第去練,是絕對不會出問題的,很安全。打坐只是修道的方法和途徑,但既然是方法,就要有傳授,沒有師承,自己琢磨就容易出問題,除非是天才。問:打坐雙盤如何能坐過關?每次坐一小時就疼。不要糾結雙盤疼的問題,雙盤疼可以換成單盤,單盤疼可以換成散盤,關鍵是如何用功。
  • 打坐與念佛,哪種修行方法更好?
    這個世界上,修行的方法有無數種。其中被人們普遍知道的,大概只有幾十種左右。真正的修行方法,多數都選擇的單傳獨修。因為很多修行方法,不講究普度眾生,也不願意被別人知道,就一直以尋找徒弟的方式流傳。談起修行方法,最主要的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打坐,一種是不打坐。而不打坐的修行方法中,現今最為流行的就是念佛。特別是在很多地區都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說法。也許有的人會問,打坐與念佛這兩種修行方法,哪一種更好呢?如果從修行的本質上來看,一個人只要能通過某種修行方法,達成自己的修行目標,至於用什麼方法,則沒有分別。
  • 打坐必讀:關於打坐的五大誤區
    現在很多道場,都提倡一個勁的打坐!是的,人體打坐本身是科學而又神奇的,比如從外看金字塔是神奇的,向內找,人的身體比金字塔不知要神奇多少倍。如雙盤腿打坐的時候,雙手放在膝蓋上,叫五心朝天(兩手心、兩腳心、頭頂百會穴)。
  • 南懷瑾先生--講解禪修打坐的視頻教學
    南懷瑾先生--講解正確打坐姿勢教學打坐講解史上最詳細打坐時,是完全不同的時空,所以你們越進入這個沒有時間
  • 佛家和道家打坐入定的正確方法
    當你開始打坐時,你認為打坐是一種神奇的活動。如果你能做對,我想打坐會揭示你的真實本性,發展你的智慧,給你內心的平靜。你可以選擇任何舒服的打坐姿勢,但是你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你的內心,你的姿勢應該支持你的練習,而不是分散你的注意力。
  • 開啟身體的「內視」,打坐修煉瞬間進步.
    打坐站樁打坐修行 | 站樁養生丹道修煉 | 奇門遁甲          在對於很多初級修煉者來說,思維意識是一直難以掌控的一道難題在道家《清靜經》中隱藏了一個剝離小我,以示現那個從未顯化過的超我的方法,就是道家的內視。但後世對於《清靜經》的解讀,目前我沒有發現有深入到這裡的。
  • 對打坐的十大錯誤認識 使人不願打坐 不敢打坐
    打坐,是佛陀出家後,前後經過六年的辛苦努力,才在菩提樹下覺悟到的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把自己覺悟到的這一方法,傳遞給了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們,也都相繼擺脫了內心的痛苦。佛陀先後用了四十九年,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弟子,不同的人,宣說著他覺悟到的:盤腿打坐的離苦得樂的方法。聽到佛陀宣說的弟子,聽了佛陀宣說的世人,都歡喜信受,都很高興地相信接受。然後,去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盤腿打坐,體驗、驗證佛陀講解的通過打坐,離苦得樂的方法。
  • 正確的打坐方法教給你(圖示)
    考慮很久,還是決定以經驗文章的形式來慢慢把打坐介紹給大家,不過多討論理論技術層面的東西,也不過多從宗教層面來闡述,希望這樣能便於大家理解,最重要的是容易上手。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點:通常我們說的打坐,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只能算是靜坐。真正的打坐,需要有明師的指點和引導,靜坐則相當於學前班的體驗和摸索。
  • 在打坐中感悟「道」
    打坐,是可以提升專注的能力,通過回歸寂靜,是可以自「道心」來觀察萬物的運動。在打坐中,是可以來感悟「道」的。即便不想要悟道、得道,打坐的練習,也是可以給人帶來不少的好處,比如可以幫助回歸平靜,保有覺知,開發智慧,可以幫助去更好地做出重大的決策。
  • 最經典的打坐教學視頻
    佛醫堂還特別提示各位初學打坐的師兄,打坐不單純是腿上的功夫,更加是心性的功夫,心越開闊,越調柔的人打坐才越好。
  • 打坐為什麼要閉眼?能靜心調神?打坐的科學性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打坐感興趣,但在網上讀了很多文章,看了很多視頻,依舊不了解打坐,雲裡霧裡。說到打坐,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打坐能靜心、能調氣、能凝神等等。說的對不對?很對,但是,為什麼打坐能夠靜心、調氣、凝神呢?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 《道家打坐法》的正確方法(詳解)!
    (3) 打坐的時間長短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時間短,等於水未燒開就已關火,天天如此,一輩子也燒不開一壺水。因此,在打坐中,當腿出現痛麻之感時,儘量不要去想腿,此時會越想越痛,越想越難忍。此時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意守觀想其他部位,也可以出聲念咒、念佛,可減輕腿部痛麻。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忍,你想反正死不了,腿也壞不了,由它去吧。時間一長,一旦氣衝過去就不再痛了。
  • 打坐:道家和佛家讓自己進入定中的方法
    打坐作為一種修行的方式,在古代就有各種入定的修行方法。在不同的修行方法中,他們打坐的姿勢也不同。雖然姿勢不同,但是他們對於打坐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從而進入定中。不過由於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思想中的念頭也各有不同,很多覺得自己打坐很難入定。
  • 打坐靜不下來?學會這個方法,一招搞定!
    很多人打坐靜不下來。靜不下來的原因,其實是沒有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到對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人以為,出家人只要打坐就能靜下來,其實不然。很多出家人,他們有的平時很少打坐,甚至不打坐,所以真正打坐的時候,也與一般居士一樣,難以靜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