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拒絕大陸為她接受「九二共識」設定時限。在島內,蔡英文對「九二共識」模稜兩可的態度會對兩岸關係造成何種傷害,已引發輿論擔憂。臺灣《中國時報》28日發表社論提醒蔡英文和民進黨,切莫「讓臺灣反中、醜中、仇中情結,孕育出大陸民眾的反臺火種」。
社論稱,蔡英文在2000年擔任陳水扁當局的「陸委會主委」時,就曾率先反對「九二共識」,16年來從未改變。民進黨的黨綱及所有的重要決議文,沒有一個不是以「臺灣與中國主權相互獨立」為基礎,也從來沒有接受過「九二共識」。這一次2016年的「大選」,民進黨不是險勝而是大勝,正處於享有絕對權力、「完全執政」的蔡英文當局,要其放棄原有的反「九二共識」立場,無疑是緣木求魚、鑽冰取火。
該社論稱,蔡英文對大陸態度雖然「柔軟」,姿態也「非常謹慎」,但她不僅不會接受「九二共識」,反而會繼續創造兩岸「永久分離」的主客觀條件。檢驗蔡英文當局兩岸關係政治立場的觀察點,不在於她說什麼,而是做什麼。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一、民進黨是否繼續走「文化去中國」路線;二、蔡英文是否放棄南海「U形線」的立場。第一點是要切斷兩岸的文化歷史認同的連結,第二點是要以放棄南海權益的方式來切割與大陸的「法理關係」,加入美、日戰略「防中圈」。
該社論認為,蔡英文在「5·20」的就職演說中,已經給了北京答案。第一、在文化認同上,她要建立「原民史觀」,其意涵是要脫離「中華史觀」。第二、在經貿上,她要「告別」對大陸的依存關係;第三、在安全上,她要加入美國與日本的「價值同盟」;第四、在南海上,她主張南海諸島的「主權」,但絕口不提「U形線」。以上四點,沒有一點接受「九二共識」,而且是要與中國大陸在文化上脫離、在經濟上冷卻、在安全上對抗、在南海上切割。
蔡英文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做了與「5·20」就職演說時同樣的表述,她聲稱,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必須符合「臺灣民意與民主原則」。她及民進黨都認為,「大選」獲勝就表示民眾不接受「九二共識」。蔡英文並發展出「天然獨」的說法,試圖為其「分離主義」建立「正當性」。
然而,《中國時報》社論認為,蔡英文的這種思維是站不住腳的,民眾把票投給民進黨,並非完全是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認同,更多是對馬英九當局在民生議題上的治理能力不滿意。退一步講,即使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滿,也不是因為「九二共識」。幾乎所有的民意調查均顯示,民眾對於「九二共識」為臺灣所帶來的安全穩定、「外交休兵」還是滿意的,更有過半數以上的民眾主張兩岸應該籤署「和平協議」,為兩岸建立制度化的和平機制。
該社論說,「鄉土認同」是任何人都擁有的天性。「天然臺」是一個必然存在的認同,但是「天然臺」並不必然等於「天然獨」,希望臺灣能夠有主體性,也並不表示一定要與大陸完全切割。綠營人士硬要把「天然臺」解釋成「天然獨」,並散播「仇中、醜中、反中」情緒,為「天然獨」創造政治基礎。
該社論強調,民進黨當局必須了解,將國民黨的敗選等同於「九二共識」的挫敗、刻意將「天然臺」詮釋為「天然獨」、用被誤解的民意為理由以堅持「分離主義」立場、不惜與美日同盟來對抗中國大陸,這樣的做法註定會給臺灣帶來災難。但蔡英文當局已把自己逼到了牆角,她對美國的「扈從政策」並沒有得到美國的善意回應,即使放棄了「U形線」,也沒有得到美國的「同情」。美國基於自己的戰略利益,硬是將太平島視為「太平礁」。一葉知秋,民進黨當局未來的4年,註定要成為美、日在東亞的棋子,置臺灣安危於不顧,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愛臺灣」?
社論並呼籲,「國民黨及臺灣支持兩岸和平發展路線的民間力量應該奮起,堅持臺灣在文化上不脫離中國;在經濟上不需要放棄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連結的任何機會;在安全上要告訴島內民眾,敵意對抗的兩岸關係不可能給臺灣安全;在南海上,兩岸應該攜手共同捍衛南海的經濟利益」。
社論最後提醒蔡英文及民進黨,「陳水扁曾經希望維繫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但在綠營長期創造的「仇中」、「反中」社會氛圍桎梏下,最後還是走上激進與對抗之路,終至覆滅。民進黨再度「執政」,兩岸實力對比已經翻轉,切莫讓臺灣『反中』、『醜中『』、『仇中』情結,孕育出大陸民眾的『反臺』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