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和臺灣地區民意代表兩項選舉11日晚塵埃落定。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同時她所在的民進黨拿下61個「立法院」席位,突破過半門檻,再次「完全執政」。不過,島內外輿論卻對未來4年臺灣的命運,特別是兩岸關係充滿了擔憂。臺灣《中國時報》12日稱,蔡英文雖然利用「芒果乾(意為『亡國感』)」走完延續執政最後一裡路,但接下來,臺灣人恐怕很難只靠「芒果乾」果腹4年。蔡當局選擇利用「仇中」手段贏得選舉,兩岸關係無疑雪上加霜……勢必走向更難預測的險境。美國《紐約時報》稱,選舉結果可能會擴大臺灣海峽兩岸的政治和文化鴻溝,並「可能使武裝衝突的幽靈顯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2日表示,無論臺灣島內局勢怎樣變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基本事實不會改變,中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反對「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的立場不會改變,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普遍共識不會改變。
國臺辦強硬表態
11日晚,蔡英文發表勝選談話繼續打「反中牌」。她言辭激烈地對大陸喊話稱,這場選舉結果表明「當臺灣的主權、民主被大聲威脅時,臺灣人民會用更大的聲音喊出臺灣的堅持……不會屈服於威脅恫嚇」。她再次拋出所謂的對話條件,「和平,就是對岸必須放棄對臺灣的武力威脅;對等,就是雙方都互不否認彼此存在的事實;民主,就是臺灣的前途要由2300萬人決定……」蔡英文還稱,「必須持續強化民主防衛機制,並建立足以保衛臺海安全的國防力量」。臺媒注意到,臺「總統府」網站11日晚間宣布,將於15日公告實施「反滲透法」。
臺灣《聯合報》12日稱,為了選舉利益,蔡英文已將兩岸關係全部賭上,她不斷煽動「反中」情緒,選前更強行通過「反滲透法」,其影響之惡劣難以估計。這部法案若真的拿來毫無節制地推行下去,兩岸互動將萎縮到極致,「形同在臺海築起一道新的天塹」。文章稱,蔡英文前發言人林靜儀選前所謂「支持統一就是叛國」的論調更令人擔憂,蔡英文在第二任期內能否經得住「基進黨」與民進黨「獨派」要求「修憲」甚至改「國號」的呼聲,令人起疑。
針對臺灣選舉結果,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月11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和行徑,堅決增進臺灣同胞利益福祉。他說,我們願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與臺灣同胞一道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國時報》稱,國臺辦的回應完全不提民進黨,也沒提蔡英文,反映大陸強化「以我為主、操之在我」的節奏,對臺將有更多單方面作為。
有分析稱,國臺辦的嚴厲表態與4年前蔡英文首次當選時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4年前,蔡英文首次當選,國臺辦發言人曾稱,「(此前8年兩岸的)良好局面得來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並稱「我們願意與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加強接觸交流」。分析認為,當時大陸曾希望臺當局「做完答卷」,但現在國臺辦回應中顯然未留對話的選項。
多位大陸臺灣問題專家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陸今後對臺政策「反獨促統」的大方向應當是不變的。不過,大陸今後對臺工作的重心和具體做法將會有所改變,即「反獨遏獨」更堅定、力度更大、措施更多,這將是未來對臺工作的重中之重。
香港《星島日報》12日的社論稱,北京對於民進黨已經徹底不抱希望,勢必加大反制措施,預料軍機軍艦繞臺將常態化,並將繼續挖其「邦交國」,彰顯一個中國原則。
蔡英文勝不等於「臺獨」勝
「蔡英文勝不等於『臺獨』勝」,《中國時報》12日發表多篇文章分析臺灣選後的形勢。文章稱,這次選舉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蔡當局挾龐大執政資源「選前大撒幣」,開出的政策清單高達5333億元新臺幣,百分百是選舉考慮。第二,美國為圍堵大陸通過多項「友臺」法案,如鼓勵雙方高階官員不設限交流互訪的「臺灣旅行法」、懲罰與臺「斷交」國家的「臺北法案」等,邀請蔡英文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演講,宣布對臺出售F-16V戰機,這些都使得民進黨可以冠冕堂皇地宣傳其已得到美國背書。第三,民進黨利用香港「修例風波」操弄「亡國感」。
「另一種凝視——這不只是臺灣的選舉」,臺灣作家楊渡12日撰文稱,從「王立強假共諜事件」、美國通過多部涉臺法案來看,「美國介入臺灣選舉,未曾有此次之深」。再加上國民黨自亂陣腳,選舉如此結局,也不難理解。
臺灣「經濟不幸」的開始
對於民進黨繼續執政,島內各界,特別是經濟界對未來4年的兩岸關係和經濟前景充滿憂慮。在蔡英文的第一任期,民眾對經濟民生的不滿一直是導致她民意長期低迷的最大原因。前臺灣大學「國發研究所」副教授杜震華12日撰文預測接下來臺灣將付出的代價:一是北京可能更加緊縮陸客來臺,臺灣無法加入區域貿易協議;二是大陸以更進一步的措施「掏空臺灣人才,弱化臺灣經濟實力」;三是大陸進一步封鎖臺灣「國際空間」,甚至令臺「邦交國」趨近於零。
臺灣《經濟日報》的社論直言,臺灣要「正視未來4年嚴厲的經濟挑戰」,包括產業發展除高科技外,其他幾乎將百業蕭條,並造成所得分配惡化,衍生社會問題。
大陸臺灣問題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臺灣經濟此前因中美經貿對抗獲益,一定程度上為蔡英文連任創造了條件。但若蔡英文當局繼續推行「臺獨」政策,導致兩岸關係惡化,臺灣經濟隱憂將增大,蔡英文的勝利「可能是臺灣經濟不幸的開始」。
美媒稱「武裝衝突幽靈顯現」
蔡英文勝選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西方國家高官公開向其表示祝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2日表示,有關國家的做法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已向有關國家提出嚴正交涉。
12日,蔡英文在與「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會面時稱,過去3年多臺美在各領域不斷深化合作,「已從雙邊夥伴升級為全球合作夥伴」。蔡英文對緊抱美國大腿洋洋得意,島內外輿論卻對臺海局勢風險可能急劇上升更加擔憂。「蔡英文面前,荊棘路上布滿燙手山芋」,臺灣《聯合晚報》12日以此為題稱,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兩岸敵意持續上升。在美陸臺關係上,蔡當局若持續單邊押寶,在美陸動態競合中,臺灣將承受很大風險。《紐約時報》稱,大選結果將會「擴大臺灣海峽兩岸的政治和文化鴻溝」,並「可能使武裝衝突的幽靈顯現」,這可能會對美國產生影響。
《中國時報》稱,在蔡英文第一任期內,無論是不切實際的廢核路線、天怒人怨的勞工政策,還是庶民無感的經濟發展、低薪絕望的均貧現象,至今均未獲得解決。與此同時,當蔡當局選擇利用「仇中」手段贏得選舉後,兩岸對抗註定有增無減,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讓雙方交流更趨冰冷、經貿增添更多變量。尤其是「反滲透法」上路後,臺灣勢必走向更難預測的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