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7日報導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15日發表題為《仇中牌已近強弩之末》的文章,現將文章摘編如下:
「懼中」、「恐中」、「仇中」,已成為近年來民進黨競選主旋律,蔡英文藉由操作「反中情緒」及所謂的「亡國感」,不但化解因第一任任期施政不佳所引起的黨內逼宮,更成功逆轉「九合一」選舉帶起的「韓流」風潮,讓民進黨有驚無險再度贏得全面執政的機會。然而,蔡英文之所以能操弄「反中」情緒,一方面與民進黨向來強調的意識形態有關,另一方面則受惠於美中對抗下所產生的政治紅利,讓蔡英文得以不斷進行「臺美關係史上最佳」的大內宣。
但隨著新冠疫情持續蔓延,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處理臺灣民眾與陸配婚生子女的管制及陸生返臺的人道、人權議題上,卻硬生生卡入政治操作;以及美國大選逐漸升溫,拜登與川普在美中關係上的反差及當選看好度,使得民進黨長期以來「仇中」與「臺美關係史上最佳」的兩項大內宣效果,看似也走到強弩之末,民意有逐漸反轉趨勢。
從「旺旺中時」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近6成的民眾認為當前兩岸應「加強交流」,其中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中,更有高達72%力主加強交流;即便是泛綠支持者,也有44%表示認同,亦高於主張「減少交流」的39%。這其中原因,不外乎因為疫情影響,把兩岸對峙苦果,從遠在天邊轉變為近在眼前,甚至是親身經歷。
許多年輕人或因為兩岸通商、通學甚至通婚,在這次新冠疫情中,受到臺當局決策反覆的嚴重影響,尤其又以30歲以下的年輕人影響最大。因為排除臺灣因疫情導致的經濟蕭條外,限制「小明回臺」,並用擠牙膏式階段性逐步開放,無疑都讓年輕夫妻飽受煎熬。臺當局用防疫糖衣包裝政治理由,限制民眾的團聚權,使得年輕人必須因為非理性的政治因素,而被迫與妻兒分隔兩地。
此外,該份民調亦顯示,有將近70%的民眾認為美國支持臺灣的原因是為了要反制中國大陸與維護美國利益,僅有14%的民眾認為是保護臺灣人民,正好驗證了「臺美關係史上最佳」的大內宣,已進入強弩之末。民眾壓根沒把「臺美關係」與保護臺灣人民畫上等號。因為反制中國大陸正是川普的競選主軸,意味7成民眾清楚知道,再怎麼好的「臺美關係」都不可能超越美國利益。換句話說,只要有比「臺美關係」更為重要的美國利益,「臺美關係」也可能一日生變。
相對疫情暴發之初,臺當局對大陸民眾的待遇,僅有少數民眾關注、同情,但隨著疫情發展至今,越來越多人感受到兩岸中斷交流所帶來的不便,如今連綠營民意代表也加入協助「小明返臺」的陳情,顯見當前政策背離民意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