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6 09:53 作者:佚名 來源:出處:搖籃網 錄入:tanliqiong
收藏本文導讀:寶寶還在母親腹中的時候,已經在作所謂的「律動」了。雖然律動只是單純的擺動身體,但卻是學習舞蹈之前的必經過程;而舞蹈則是一種具體的身體表現。對幼兒來說,舞動身體是一種天生的自然反應,可是,父母要如何去培養寶寶的這種天性呢?
母體中的律動寶寶 還在母親肚中的胎兒,已經在作所謂的「律動」,如心臟等器官逐漸發育成熟,所產生的規則性跳動(心臟收縮、脈博跳動等),以及在母體中的胎動(第三個月左右,身體的扭轉、腳踢動作等)。 剛出生的新生兒,本能的哭泣配合著手腳的伸張收縮是一種「律動」;進入學步期後,手的擺動+腳的走動,所產生的身體協調動作以維持平衡,也是一種「律動」。較大的寶寶,在身體各方面的活動力較為自如之後,便會隨著音樂擺動身體,並隨著音樂性質的不同,而有不同強度的身體律動反應。 律動是舞蹈的前奏 律動只是單純的擺動身體,是學習舞蹈之前的必經過程;舞蹈則是一種具體的身體表現。要學習舞蹈,必先身體律動的體驗與學習,而且關係到孩子的肌肉發展與平衡感 ,至少要五歲以後才宜學習舞蹈,國外通常七歲左右才開始。 提起「律動」與「舞蹈」的不同,專家表示,「律動」源自於詩歌,雖蘊含有節奏性、韻律性,但屬於無特殊目的的身體自然擺動(如走路),而「律動」只是「舞蹈」的要素之一,包含動作、空間、時間、力量四個元素才能構成「舞蹈」,舞蹈是一種有組織架構、有主題,並有強弱快慢的肢體擺動。 對幼兒來說,舞動身體是一種天生的自然反應,意謂著孩子對節奏、旋律的心神意會與融會貫通,比透過語言傳達後所產生的動作更細膩貼切。 體驗律動 1、多觀察大自然 專家建議,一到三歲左右,可以嘗試引導幼兒觀察體驗大自然的「律動」。父母可藉由宇宙運行(日出日落)、大自然的四季更迭、風吹雨打等屬於萬物的律動,讓幼兒藉此激發想像力,鼓勵他用自己的身體表現出來,或是畫下來、唱出來、編成詩歌等。 不用擔心給寶寶太多經驗,他會吸收不了,寶寶在不斷給予經驗累積與多元刺激的過程中,會將這些經驗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日後在學習音樂或舞蹈時都能派上用聲,有立竿風影的學習效果。 2、藉助音樂與繪畫 每個人心中都有節奏與韻律,不論是來自於心中的旋律、現成的音樂、大自然的視覺律動或是欣賞畫作中的韻律美感,都能幫助寶寶親身體驗所謂的「律動」,比起語言的說明,更能讓寶寶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