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捨得之間 , 善心結出善果(圖))
屋外的牆上掛著可以免費取用的
衣物;屋裡的牆邊堆積著頂到天棚的「愛心」。
今年3月,哈爾濱市南崗區通達街的片區內悄然出現了3面捨得牆。這些牆上的衣物可供需要的人隨手拿走。
一時間,哈爾濱市的捨得牆從一個地區擴展到了多個地區,從3面增加到了30餘面。在各種愛心捐贈噴湧而來的同時,掛在牆上的衣物也被人一件件、甚至十幾件、幾十件地拿走、裝走、抬走。在一片點讚與感動中,爭議與質疑之聲也隨之而起。
用捨得屋喚醒愛心
一切還要從三年前的那個「捨得屋」說起。
哈爾濱市第一座捨得屋以及第一批捨得牆建設的倡導者是哈爾濱市南崗區通達街道辦事處工委書記
趙曉春。談及建捨得屋的初衷,趙曉春坦言,這是對一項政府工程的延伸思考。
按照哈爾濱市政府的統一要求,通達街道辦事處開辦了面向困難群體的慈善超市。但趙曉春發現慈善超市也有鞭長莫及之處——物品數量的不足與物品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另外,根據規定,慈善超市發出去的物品必須有相關證明才能領取,在領取時也需要進行登記。
「這就讓一些有需求但是沒有證明,或是礙於面子不願意登記的人得不到及時的幫助。」趙曉春開始琢磨,能不能在慈善超市的基礎上做進一步升級,能不能讓拿不出相關證明但有需要的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等困難群體,在不損傷面子的情況下得到相應的幫助呢?
2014年,在通達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漢祥街上,一個可以不登記就領取東西的捨得屋開門納客了。
無需證明,只要有需要,你就能來。「捨得屋的名字既有中國傳統的『有舍有得』以及『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想法,同時也有諧音『捨得我』的意思。」趙曉春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名字,來喚起更多人的愛心。
捨得屋開辦起來了,捐助的物品從哪裡來?
由於常年以一個人力量做「農民工家長學校」,趙曉春許多工作、生活上的朋友都會參與到他的業餘工作中來,諸如為聽課的家長提供瓶裝水,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提供課桌,等等。
趙曉春一位做服裝生意的朋友表示,自己有許多積壓的棉服貨底子,賣也不值幾個錢了,不知道是否能用得上。
聽到這個信息,趙曉春非常高興。因為他的家長學員裡,有不少從南方來哈爾濱打工的務工人員。冬天的時候,棉服是他們的必備物資。這批棉服很快就找到了新的主人。
這種精準扶貧給了趙曉春很大的啟發。「現在,誰家裡還沒有點兒閒置的東西呢?把這些東西拿出來,讓需要的人自己挑走,這不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捐贈也需人性化
然而,捨得屋運行的第一年,趙曉春理想中的「供需平衡」場面並沒有出現。
儘管憑藉她和工作人員的宣傳,來捐東西的人不少,但是來拿東西的人卻不多。大量積壓的物品堆放在捨得屋內。
這是為什麼?趙曉春猜測,一方面可能是知道捨得屋的人還不夠多;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家覺得來要東西不好意思。受到伊朗冬衣牆的啟發,他又建造了捨得牆。
「我們這三面牆可不是隨便建的。」趙曉春告訴記者,一面在一所農民工小學附近,一面設在了轄區最繁華的路口,還有一面是「流動牆」,每次去「農民工家長學校」辦講座時,趙曉春都要帶上兩架子衣物。
最初的兩面固定捨得牆的上方都有一個弧形半圓棚頂,一方面防止愛心衣物受潮,一方面給過往行人避雨用。每面捨得牆上都有17個掛鈎,上面掛著可以隨時取用的愛心物資。
借著冬衣牆的東風,捨得屋和捨得牆火了。標題為「刷爆朋友圈的伊朗冬衣牆,哈爾濱也有了」的文章,在哈爾濱人的手機朋友圈內刷屏了。
僅3月1日到20日,捨得屋就收到了20萬件捐贈品,是前兩年收到的捐贈品的總和。
與此同時,三面捨得牆上掛著的衣服也迅速被取走,工作人員每天三四次添補,都難免捉襟見肘。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0件衣物被取走。
「不需要登記,不需要露臉,讓他們免去進門、拿證明、等一兩分鐘這些看似『平常』但可能會很難受的程序。」趙曉春覺得,扶貧要先扶志,一定要讓受捐者把腰杆挺起來。
專業管理讓爭議消弭
隨著捨得屋、捨得牆傳播得越來越廣泛,人們在為愛心爆棚而感動的同時,爭議與質疑也隨之而至。
有媒體報導,一女子來到捨得牆一次就拿走了26件衣物。
「是不是拿去倒賣了?」
「佔便宜的人哪兒都有!」
「這人的素質怎麼這樣?」
……
網上的評論,開始將矛頭指向這名女子。
實際上,趙曉春告訴記者,拿走衣物的這位女子名叫李娟(化名),今年36歲,是外來務工人員。從山區走出來,經過多年的打拼,她終於和丈夫在哈爾濱的城鄉結合部地帶買了一處地下室的房子。
李娟做保潔,每個月工資只有1300多元,她的丈夫打兩份工,收入稍微高一些。她的婆婆生病在家,丈夫又有風溼和皮膚病。
她當天取走的,大都是為她婆婆拿的大碼女裝和給丈夫的男裝。之所以多拿一些,是因為想讓住在地下室裡的丈夫穿暖和一些,以免關節痛。
「像她這樣的人,別說取走26件,就是36件也沒問題。」趙曉春解釋說,這就是捨得屋、捨得牆想要服務的對象。
20多歲的許鍾元是捨得屋的管理員,現在,她每天都要帶著口罩整理、分發堆積如山的愛心物品。為了方便管理,所有物品都按照男女分為了鞋子、衣物等種類裝在編織袋內。
「不僅僅有衣物,還有書籍、小型家用電器等等。」許鍾元告訴記者,還有人專門來捨得屋的書架上翻翻,一些外語類的書籍最搶手。
記者採訪時遇到了專程趕來捐衣服的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教師田曉燕,當天,她帶來了一整套棉服和棉鞋。
「我是在朋友圈裡看到捨得屋的事情的,這次來主要看看都需要什麼,以免帶多了不符合標準,下次心裡就有數了。」為了讓自己身邊更多的朋友知道捨得屋和捨得牆,田曉燕臨走前還特意用手機拍下了捨得屋的門牌號,準備發到朋友圈裡。
經過兩年多的運轉,現在,捨得屋、捨得牆已經有了一整套捐贈標準,比如,衣物要八成新,貼身衣物要全新,小型電器要七成新以上、無破損,書籍要符合基本的政治、道德要求……
為了防止愛心物資被倒賣,趙曉春他們會在衣服袖口等不明顯的地方印上特製印章——擬人化的兩個小房子被包圍在一顆愛心裡。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和捨得屋、捨得牆取得聯繫,無論是捐贈的,還是需要被捐贈的。
「舊物易主貴如寶,勤儉節約福錦衣」,門口掛著的這幅對聯,所有進出捨得屋的人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