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德語似乎一直被某種光環籠罩著,這似乎得益於馬克吐溫關於學會德語需要用三百年的惡俗調侃,實際上,德語是不是那麼難呢?可以說,並非如此,但是德語確實有些讓人頗為鬱悶,而可以稱為「難點」的東西。在這裡就不羅列德語中所有的難點,因為有很多難點其實其他西方語言都存在,比如不規則動詞,比如很變態很沒有規律的介詞搭配(還記得高中背什麼set in, set on, set off,每個意思完全不同,德語裡面則莫名其妙地用表示「在……之上」的介詞auf來表示在郵局auf der Post),有些英語中不存在,但其他語言中則非常普遍(比如所有名詞被幾乎沒有規律地分成了陽性中性和陰性,Buch書為什麼是中性,拉丁語裡面卻是陽性的liber,義大利語libro?Tisch桌子為什麼是陽性的?Auge眼睛在德語中是中性的,oculus眼睛在拉丁語裡面卻是陽性的)。有些現代語言中沒有,但是古代語言中還算比較普遍的現象(比如不規則的複數變化,同是陽性的桌子Tisch和鏡子Spiegel,前者的複數是在後面加e,後者則是單複數同形[暫時借用英語的這個術語],當然這種不規則的「規則」久了也多少可以探索出一二,在拉丁文中有第三變格法,希臘文中有輔音變格法,都屬於有規則的不規則複數變化)的。
難點一:沒有陽性陰性和中性標誌的詞尾。嚴格來說,拉丁文的第三變格法,希臘文的輔音變格法也屬於此類,但是這兩種變格法並非是這兩種古代語言的普遍特徵,一般而言,拉丁文會用-us, -um, -a詞尾來區分陽性陰性和中性(比如你看到patria」祖國」結尾的a,你就知道這是陰性的),希臘語則是os, a或e, on(這個是轉寫),現代西方語言就更不用說了,義大利語用o和a來表示陽性和陰性(也有e結尾的無法區分的,但不多),俄語的比較複雜(輔音結尾是陽性,a結尾是陰性,o結尾是中性)。但德語,很不幸,除了極少數固定的詞尾之外,你無法通過一個單詞,或者單純地記住這個單詞的詞形來知道它的性別,這樣,即使你拼寫無誤,隨便寫個句子依然要沉吟良久。
比如:我到故宮玩了:「這個門好大!」,「門」是Tuer(一律轉寫,避免顯示上的問題,下同),「是」是ist,「大的」是gross,但是這個門……是什麼性別的呀?~der Tuer ist gross(der,陽性的定冠詞)?錯!das...(das中性的定冠詞)?錯!門是陰性的!!正確的說法是Die Tuer ist gross!(die陰性的定冠詞),這一特點的直接後果是,每背一個單詞,你就不得不另外把這個詞的性別背下來。
難點二:三套形容詞變格詞尾。其實,形容詞變變詞尾什麼的在西方語言中完全正常,比如義大利語una piccola busta(一個小號塑膠袋,去超市必備句喔~),其中(piccolo)這個形容詞,會隨著塑膠袋(busta)的變化(因為它是陰性的)而將詞尾變成a,說白了,這沒啥難的。但這個例子中還有一個詞,那就是不定冠詞una,對於義大利語來說,這個una對後面piccola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不管是una(一個),還是la(定冠詞,這個),後面都是piccola,只要它們修飾的是busta。但不幸在德語那裡發生了。當我們說「一個小男孩」(不定冠詞的),這個小男孩(定冠詞的),和小男孩(沒有冠詞的)的時候,德語的形容詞詞尾是不同的:(ein,陽性的不定冠詞,der,陽性的定冠詞,klein小的,Junge男孩)ein kleiner Junge, der kleine Junge, kleiner Junge注意看那個klein後面跟的詞尾。你想說,沒定冠詞的時候和有不定冠詞的時候詞尾是一樣的?好吧,看看下面這句:我給一個/這個/-小男孩這本書。(ich=我, gebe=給)Ich gebe einem kleinen Jungen das Buch. Ich gebe dem keinen Jungen das Buch. Ich gebe kleinem Jungen das Buch.注意看做間接賓語(這種情況,德語叫做第三格,當然,第三格的含義比間接賓語廣泛得多),沒定冠詞的和不帶定冠詞的。雖然說德語的這套形容詞變化是很有規律的,但是定冠詞,不定冠詞和無冠詞的三套詞尾變化(別忘了,陽性陰性和中性各自的變化,以及在不同「格」[類似於英文中主語賓語的東西]又各有變化),就我所知,確實獨一無二。
前面兩個是輕口味,下面我們來看德國人的傳世發明——框型結構【其實似乎是日耳曼語言的普遍特徵】還記得有個笑話,說的是某個美國人去聽俾斯麥的發言,請了個德國翻譯,結果俾斯麥都開始發言半個小時了,翻譯還是一言不發,美國人很奇怪問他,俾斯麥說了啥啊?德國翻譯不耐煩地說,別急,動詞還沒出來呢。這是怎樣的一番盛況呢?我在這裡為各位還原一下現場。先介紹三個動詞:一個是nehmen(拿),一個是zunehmen(上升,增長),還有一個是abnehmen(下降)注意觀察這三個動詞,後面兩個詞叫做實際上是用一個前綴zu.ab加上動詞nehmen來構成的,本質來說,這個構詞法非常簡單zu這個前綴表示「去……」去取不就是增加麼?ab這個意味著「……走」「……開」,拿走,拿開,那不就是減少麼?那麼可分離動詞是怎麼回事呢?它意味著,ab和zu在正常的語序中要和nehmen分開,扔到句子的末尾,比如:Der Anteil nimmt zu.(Anteil比例,nimmt是nehmen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比例上升。注意看zu,被扔到句子末尾了。看上去很簡單很無害的事情,正是引發上面這個「半小時災難」的根源。
看看俾斯麥說了啥:Die Wirtschaft Deutschlands(那個德國的經濟啊~) nimmt nach der Krise der USA(在那個美國的危機之後啊~)[老麥覺得有必要補充什麼,打算給這個「危機」加一個定語從句:]die im Jahre 2008 mit einer weltweiten Arbeitlosigkeit angefangen hat(那個在2008年,伴隨著世界性的失業而開始的)wegen der richtigen Politik der Regierung(因為zf的正確政策)[再補充個從句吧?] die Bauindustrie zu foerdern(支持建築業)und des Fleisses der Deutschen(及德意志人民的努力拼搏)schnell(快速地) zu.整句話只有zunehmen這個動詞我沒有標註,各位,你們還找得到這個動詞嗎?我把上面那個句子,去掉中文解釋之後再寫一次DieWirtschaft Deutschlands nimmt nach der Krise der USA, die im Jahre 2008 mit einer weltweiten Arbeitlosigkeit angefangen hat, wegen der richtigen Politik der Regierung, die Bauindustrie zu foedern, und wegen des Fleisses der Deutschen schnell zu.怎麼樣,不算長的句子吧?其實意思也很明白:德國經濟在08年伴隨著世界範圍失業而開始的美國經濟危機之後,在zf促進建築業的正確政策和德國人民的艱苦奮鬥下快速增長。但是請看看我放得非常大的增長這個動詞,前一半在第一行,後一半在第三行,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人在俾斯麥說"zu"這個詞的當口兒去問翻譯的話,這整句話就廢了(就變成了德國經濟拿什麼什麼了,完全就是胡言亂語)。最最鬱悶的是,當你聽別人說話(比如上面這句話),然後您的短期記憶力又不是很好,結果,你聽到nehmen的時候,不知道他想說什麼,所以接下來的所有東西你都有點暈眩,最後聽到zu的時候,你已經把前面那半個動詞nehmen給忘了,結果整句話,沒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