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因為他們知道孩子一定要提升學習成績,未來才會更加有出息。但他們常常會忽視孩子的身體鍛鍊,認為體育鍛鍊什麼時候都可以,不急於一時。
殊不知,身體素質的發展,對孩子一生都有著深遠影響。對各種體育運動也是有一定敏感期的,時機一旦錯過,機會就會稍縱即逝。為了孩子一生的健康,父母對孩子進行「體育」鍛鍊,要及時抓住「敏感期」。
強健素質讓人終身受益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健康,那麼到底何為健康呢?身體健康的程度,通常在體育活動中有所體現。
專家介紹,身體健康素質(體適能)的諸要素包括: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身體的柔韌性。增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對人一生有益。
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總量呈下降趨勢。如果經常進行力量鍛鍊,他的肌纖維會粗,肌肉的橫截面積會大,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會提高,從而改善骨骼狀況,防止骨質疏鬆,防止肌肉肌腱和韌帶損傷。
柔韌性好,即肌肉、肌腱和韌帶有良好的伸展能力,富有彈性,讓人增加和保持關節的靈活度,有利於速度的發揮,讓人的動作姿勢優美,防止傷重事故發生。
神經系統發育最早最快
1、小學高年級「一學就會」
人體九大系統中,神經系統的發育最早最快。新生兒出生後的1-2年,大腦發育相當快。而小腦發育到3歲時,已基本達到成人水平,能維持身體的平衡和動作的準確性,所以在崇尚「體育」的美國,孩子在3歲左右,就會開始學體操、 遊泳或滑冰。
3-6歲,大腦皮層各區域之間,增加了暫時聯繫的可能性;6歲時條件反射的形成已比較穩定和鞏固,形成動作技能的能力更加提高。
7-8歲時,大腦皮質運動區神經細胞的分化,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人在7-8歲時,特別敏感,可塑性最大。
13-14歲時,皮質抑制調節機制達到一定強度,分析綜合能力明顯提高,所以說,小學高年級是「一學就會」的年齡,不用費力,孩子們就能學會一些新動作,如假動作、射門技術等。
13歲以後,大腦發育定型了,即使大量訓練,也很難達到13歲前的學習效果和效率了。 據了解,籃球場在美國社區隨處可見,孩子很小就在球場上摸爬滾打,很多巨星都是從這裡冉冉升起的。
2、訓練有最佳年齡
「速度」為人體美第一素質。在各項體育運動中,「速度」被稱為靈魂、核心。因為身體內外所有隨意肌的運動,均受「運動中樞」支配,因此,速度的發展敏感期,比其它素質要早。
「反應速度」的敏感期是9-12歲;「速度素質」在10-13歲時期增長最快,如果此時期不進行訓練,14歲以後肌肉收縮的速度就會緩慢下來;「動作速度」的敏感期是7-11歲,以後頻率提高就比較難了;「位移速度」,男孩7-14歲,女孩7-12歲。
因此,提高「速度素質」最佳年齡是7-11歲。發展「速度素質」的運動有:短距離賽跑、遊泳、滑冰、自行車和桌球及其它球類運動。
3、柔韌性越小越好
兒童的骨骼和肌肉彈性好,關節韌帶的伸展度較大,所以要讓身體柔韌性好,應在兒童時期及早進行訓練。有助於柔韌性的訓練有體操、遊泳、武術等。
耐力訓練並非越早越好
1、運動可提高最大攝氧量
我們在看籃球比賽時,常會看到比賽進行到末端,運動員失誤增多、投籃不準的現象,原因是此時運動量已超過他們的最大攝氧量,肌肉得不到氧,沒有了能量供應,不能聽大腦的指揮而好好工作了。
何為最大攝氧量?當運動強度增加到一定限度後,人體的攝氧和用氧能力不再繼續增加,這「氧極限」,就是最大攝氧量。
限制最大攝氧量的主要因素有3個,一是遺傳因素。血紅蛋白是血液中運輸氧的「公交車」,血紅蛋白多,攜氧能力強,往肌肉裡運輸的氧就多。
還有兩個因素,是「心輸出量」和「肌肉利用氧能力」。經過一定的有氧訓練,人的心室壁增厚,心室腔增大,從而導致泵血能力的提高,心輸出量的增加,這是提高最大攝氧量的主要手段。
耐力是人體長時間進行肌肉工作的能力,最大攝氧量值高,人的耐力就好;運動可以提高攝氧量,也就可以提高耐力。
2、小學生要進行「 有氧運動 」
小學生運動,應該是「有氧運動」。如短距離60米、100米、200米的中速跑,各種活動性遊戲和徒手操等;而對一些長時間緊張的運動,重量過大的力量練習,對身體消耗過大耐力性練習等,則不宜過多採用。
13~14歲以後,心血管機能逐漸接近成人水平,可以承受更大的運動負荷,但也要注意循序漸進。
從小打好技能基礎
基本技術掌握得越多,越熟練,新的運動技能就掌握得越快,越自如。因為,動力定型建立得越多,大腦皮質的靈活性越高。
1、素質著重要練——「步頻」
奔跑速度主要取決於步頻和步長,而決定步頻的一個最主要因素是神經系統靈活性和協調性,所以步頻提高應儘早進行。可以讓孩子在下坡路上跑,或者大人拍手,有節奏地指揮著孩子的腳步。
2、上肢的技術學習——先練「打水漂」
學會甩鞭動作,用肩部帶動上臂再帶動前臂和手腕做協調的甩鞭運動,如果這個動作學好了,建立起了穩固的神經通路聯繫,以後有利於很容易地學習和掌握一系列含有諸如此類甩鞭動作的運動項目,終生受益。如打排球、羽毛球、網球、棒壘球、高爾夫球、遊泳、標槍等運動。
在河邊打打水漂、在操場擲擲沙袋、擲擲網球等都有助於甩鞭動作的學習。
3、下肢的技術學習——先學「車輪跑」
先高抬腿至水平甚至更高,然後大腿下壓,小腿放鬆,接著小腿和腳做扒地,這個動作,是短跑、跨欄、三級跳等很多運動的基礎,練好了,對孩子的下肢協調活動一輩子受用。
孩子從小將基本動作練好了,以後球類、田徑學啥會啥,他自己也會很自信。所以,除了帶孩子學奧數、學鋼琴 、學外語、學繪畫、學書法等,更重要的是,不要錯過運動的敏感期,讓孩子終生有一個強壯的體魄和矯健的身影!
孩子早期的運動要多樣化
兒童早期的運動方法,首先要遵循一個原則,讓孩子接觸多樣化的運動項目。這個原則與很多家長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身邊很多家長覺得,要從小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在運動這件事上也貫徹著這個精神,其實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因為參與多樣化的運動項目,能夠全面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包括速度素質、反應速度、位移速度、柔韌性、肌肉耐力等等。
當一個孩子掌握的運動基本技術越多,越熟練的時候,就越容易學會一項新的運動。同時,參加的運動項目越多,孩子的大腦皮質的靈活性越高。所以,這一時期家長也要收起自己的功利心和錯誤的認知,鼓勵孩子多「玩起來」。
培育孩子的運動興趣,遠比培養孩子在專項技能上的成績更重要。
本期運動語錄
只要不放棄,你永遠都是強者!
As long as you don't give up,you will always b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