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5月9日電 (見習記者 張駿)剝綿兜、搓草繩、搖柴龍、觀蠶、採桑葚……9日上午,第二屆浙江湖州南潯桑果採摘旅遊節暨第二屆輯裡湖絲非遺文化節開幕,非遺傳人現場演示非遺文化,遊客們且看且玩,不亦樂乎。
輯裡湖絲是南潯「特產」,是絲中極品,因產於南潯鎮輯裡村而得名。
史料記載,清康熙時、明萬曆年間,輯裡絲就聞名暇爾。輯絲一直作為帝王的御用品,帝王的黃袍明確規定必須用緝絲做。
1851年,輯裡湖絲在英國倫敦首屆世界博覽會上榮獲大獎,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民族工業品牌,從此,湖絲馳名中外。2010年6月,輯裡湖絲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中共中央十七屆第六次會議上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2012年十八大會議提出文化強國戰略,2013年習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產業帶的設想,同年底中國絲綢公益形象片在天安門廣場、在駐外各領事館輪番播放,2014年初絲綢中國項目在全國火熱展開。
「絲綢蠶桑,不僅僅是蠶桑絲綢本身。從絲綢之路開始,絲綢就承載代表著中國文化。」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委副書記、鎮長屠贊宏如是說。
但是,由於種種的原因,這個蠶桑絲綢史上最為輝煌的輯裡湖絲的原產地日益凋零,逐漸被後人遺忘。「可以想像隨著本地蠶桑產業的繼續萎縮,輯裡村的建設開發,未來的輯裡湖絲記憶,也許只能從歷史資料中去找了尋。」屠贊宏無不擔心地說道。
因此保護輯裡湖絲文化已經到了比較急迫的時候。
記者了解到,湖州市南潯區提出了「奮戰五年,再造南潯」、「重振南潯輝煌」的戰略目標,按照這一目標,南潯鎮提出了以改革創新為主題,以統籌推進中心城區、城南試驗區、旅遊度假區建設為抓手,努力實現城鄉面貌上新臺階、城南試驗區出新形象、旅遊度假區有新進展。
當天,在「輯裡湖絲非遺文化及現代蠶桑創新模式同鄉村旅遊發展交流座談會」上,各方專家就「輯裡湖絲製作技藝保護和傳承」、「絲綢文化弘揚」、「蠶桑創新模式」、「農業休閒體驗」、「鄉村特色旅遊」等做了探討。
而在活動現場,浙江省省級傳承人顧明琪師傅現場演示手工繅絲技藝,帶領一群小學生學習繅絲,講解繅絲要領,讓學生們參與實踐;四位輯裡村本地剝綿兜的村婦還現場演示了當地傳統蠶絲綿兜的剝製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