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麗非遺「趕大集」 輯裡湖絲文化盼傳承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浙江美麗非遺「趕大集」 輯裡湖絲文化盼傳承

  中新網湖州5月9日電 (見習記者 張駿)剝綿兜、搓草繩、搖柴龍、觀蠶、採桑葚……9日上午,第二屆浙江湖州南潯桑果採摘旅遊節暨第二屆輯裡湖絲非遺文化節開幕,非遺傳人現場演示非遺文化,遊客們且看且玩,不亦樂乎。

  輯裡湖絲是南潯「特產」,是絲中極品,因產於南潯鎮輯裡村而得名。

  史料記載,清康熙時、明萬曆年間,輯裡絲就聞名暇爾。輯絲一直作為帝王的御用品,帝王的黃袍明確規定必須用緝絲做。

  1851年,輯裡湖絲在英國倫敦首屆世界博覽會上榮獲大獎,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民族工業品牌,從此,湖絲馳名中外。2010年6月,輯裡湖絲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中共中央十七屆第六次會議上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2012年十八大會議提出文化強國戰略,2013年習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產業帶的設想,同年底中國絲綢公益形象片在天安門廣場、在駐外各領事館輪番播放,2014年初絲綢中國項目在全國火熱展開。

  「絲綢蠶桑,不僅僅是蠶桑絲綢本身。從絲綢之路開始,絲綢就承載代表著中國文化。」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委副書記、鎮長屠贊宏如是說。

  但是,由於種種的原因,這個蠶桑絲綢史上最為輝煌的輯裡湖絲的原產地日益凋零,逐漸被後人遺忘。「可以想像隨著本地蠶桑產業的繼續萎縮,輯裡村的建設開發,未來的輯裡湖絲記憶,也許只能從歷史資料中去找了尋。」屠贊宏無不擔心地說道。

  因此保護輯裡湖絲文化已經到了比較急迫的時候。

  記者了解到,湖州市南潯區提出了「奮戰五年,再造南潯」、「重振南潯輝煌」的戰略目標,按照這一目標,南潯鎮提出了以改革創新為主題,以統籌推進中心城區、城南試驗區、旅遊度假區建設為抓手,努力實現城鄉面貌上新臺階、城南試驗區出新形象、旅遊度假區有新進展。

  當天,在「輯裡湖絲非遺文化及現代蠶桑創新模式同鄉村旅遊發展交流座談會」上,各方專家就「輯裡湖絲製作技藝保護和傳承」、「絲綢文化弘揚」、「蠶桑創新模式」、「農業休閒體驗」、「鄉村特色旅遊」等做了探討。

  而在活動現場,浙江省省級傳承人顧明琪師傅現場演示手工繅絲技藝,帶領一群小學生學習繅絲,講解繅絲要領,讓學生們參與實踐;四位輯裡村本地剝綿兜的村婦還現場演示了當地傳統蠶絲綿兜的剝製工藝……

相關焦點

  • 趕「非遺」大集 品文化大餐
    「唱山歌、打竹板、吃美食、看直播……」6月13日是我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梅江區歸讀公園秀蘭紀念亭熱鬧非凡,由梅江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區文化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梅江區綜合性傳習中心揭幕儀式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這裡開幕。
  • 南潯古鎮這個5A景區,除了四象八牛,輯裡湖絲,海派建築外,還有
    南潯, 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之一,南潯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少有的一個巨富之鎮,這裡除了聚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黃狗」的百餘家絲商巨富,南潯所產「輯裡湖絲」之外,還有馳名全國的嘉業藏書樓。磚雕、石雕、木雕、藍晶刻花玻璃堪稱四絕是融入建築裡又一大亮點,走進昔日的紅樓,感受十八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你隱隱約約能看到前主人在這棟紅樓裡宴賓客、開舞會、喝咖啡的景象……有人說,現在的中國的古鎮太多了,一個個古鎮如法炮製,劣質商品的販賣,過度商業化的營銷,讓原本想要出去旅遊放鬆心情,想去一個不同於自己生活的地方,去古鎮感受一下慢生活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在歌聲裡,你能感受到鄉村的生活氣息,感受到歌者對自己民族的熱愛,甚至能感受到大山裡愛情的味道。  生活在有著淳樸藏族民歌文化的磽磧腹地裡,享受著民間文化的滋養,楊明星自幼就對民族文化懷有獨特的情愫,民歌一唱就是50多年。只是讓他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將愛唱的「小調」唱到了大舞臺上。
  • 浙江諸暨:傳承弘揚非遺文化
    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施傳說」的教學性傳承基地。近年來,浣紗小學開設《走近西施》《青青薴麻》等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西施傳說」教育實踐基地,並每年舉辦「西施文化節」,通過系列傳承與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12月22日,浣紗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學做薴麻手工。
  • 浙江諸暨「西施文化節」傳承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原標題:浙江諸暨:傳承弘揚非遺文化   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施傳說」的教學性傳承基地。近年來,浣紗小學開設《走近西施》《青青薴麻》等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西施傳說」教育實踐基地,並每年舉辦「西施文化節」,通過系列傳承與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 非遺的活態傳承:「大世界」裡的非遺「小世界」
    原標題:非遺的活態傳承:內設展覽、表演、傳習、美食、數字非遺等五大功能業態「大世界」裡的非遺「小世界」這棟穿越百年時光的建築,定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內設非遺展覽、非遺表演、非遺傳習、數字非遺、非遺美食五大功能業態。步入其中,竹編、磚雕、麵塑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精粹,令人恍若進入獨具魅力的「非遺小世界」。  推廣非遺,少不了「活態」傳承  一進門,迎面放置著的便是作為大世界經典記憶而留存的12面哈哈鏡。
  • 文旅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不得以歪曲貶損方式使用非遺
    文旅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不得以歪曲貶損方式使用非遺 2019-12-10 11:55:59《辦法》指出,文化和旅遊部一般每五年開展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不得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圖:輯裡湖絲手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正在使用紡車繅絲。
  • 感受湖絲、綾絹作畫、體驗湖筆,絲綢小鎮的周末「活」力四射!
    湖州歷來是絲之源、筆之源、茶之源、酒之源,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為更好地了解湖州絲綢文化並做好傳承保護,2020年8月1日,絲綢小鎮「絲路丹青」青少年文化藝術主題活動在小鎮易創工場內拉開帷幕。
  • 世代傳承丨央視《鄉村大世界》聚焦非遺傳承手工柿子醋
    忙著參展「三門峽家鄉大集」事宜,參與中央電視臺《鄉村大世界》的欄目錄製;忙著市人大調研非遺的準備。忙,只一字,便道盡了事事之辛苦,但,忙的有價值便是內心豐盈,而內心豐盈,得到的正是踏實的歸屬感。《鄉村大世界》是央視唯一一檔面向「三農」的大型綜藝欄目,也是從去年開始著力創新的欄目,包括「小畢趕大集」「家鄉好味道」「家鄉揭秘」「家鄉抖一抖」等主要內容。
  • 民俗博物館裡的文化鄉村
    包好的坯餅,疊放在一起,就可以統一運到榨槽裡榨油了。傳統的榨槽,重逾千斤,由一根或兩根大硬木如柞木或樟木鑿空製成,橫擺在榨油坊的顯要位置。將坯餅豎著放進榨槽裡,槽內右側裝上兩排木楔,待師傅們調整好樁頭位置,就可以開榨了。榨油時,掌錘的師傅手執懸吊在空中的油錘,對準油槽中的「進樁」用力撞去。
  • 「非遺傳承與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師範大學...
    12月21日至22日,由浙江師範大學主辦的「非遺傳承與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該校舉行。研討會由浙師大美術學院承辦。為了促進三方的融合,表達高師美術教育、基礎美術教育、非遺傳承人三者緊密融合、深度合作的信心,以及攜手推動中國基礎非遺教育發展的決心,大會還進行了「高師+非遺+基礎」戰略結盟協議的籤約儀式,由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邱興雄教授代表高師美術教育方,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美術教研員冷瑩代表基礎美術教育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黃小明代表非遺傳承人方,進行了籤約。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 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非遺美食都是以前傳承下來的,是紹興人比較認可的飲食品類,深受大家的喜愛。不少美食傳承得比較好,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被大家熟知。在飲食文化互相交融、美食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一個問題產生了:傳統的飲食文化會消失嗎?
  • 打破非遺活態傳承的邊界,讓文化自由流淌
    大眾的第一反應普遍是「小眾」、「量小」、「少數民族」、「重工」、「手工」、「歷史產物」.....近年,苗繡、蠟染、挑花、手推繡、京繡、夏布等一項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屢屢出現在秀場,使時裝看起來「更有文化」。然而,驚豔絕倫的大秀後,卻鮮有人追究這些如藝術品般精美的服飾何去何從。
  • 2019浙江文化和旅遊總評榜之2019浙江十佳非遺文化主題民宿
    2019浙江十佳非遺文化主題民宿參評展示如下↓1、松陽楊家堂鄉宿松陽楊家堂鄉宿坐落於松陽楊家堂古村,古村群山環、山林隱秘、夯土建築整齊排布,是名副其實的最後一隅江南「秘境」、不折不扣的「世外桃源」。作為傳承人,推動以民宿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傳習,打造適應市場的非遺品牌,讓當地百姓對傳統文化價值有了新認知,促使大家更好的傳承和發揚當地優秀文化。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  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重慶璧山: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重慶市璧山區秀湖水街非遺小鎮格外熱鬧,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會場活動——重慶非遺購物節和第五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這裡開幕。
  •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這裡的送王船活動十分典型,在吸引越來越多民眾觀看和參與的同時,也帶動了對更多地方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傳承。  六百多年民俗  晉升世界非遺  22日上午,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開幕,在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參與下,論壇對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送王船項目的經驗進行總結,對申遺後閩南文化傳承進行探討。
  • 劉鏞:一個走街串巷的銅匠,如何變成浙江南潯首富?
    位於太湖南岸的南潯,自古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盛產湖絲中的極品「輯裡湖絲」。每年,都有大量「輯裡湖絲」運送到上海,遠銷歐美。南潯鎮上許多經營「輯裡湖絲」的商人,都賺得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