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懸棺,到底是怎麼放上去的?專家: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2020-12-13 三旬讀文化

「父母死亡,殺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屍。飲酒歌舞畢,仍懸著高山巖石之間,不埋土中作冢也。」

中國信鬼神之說,只要家中實在不是無以為繼,都會舉辦一個體面的葬禮。中國古代常用的方式是土葬,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有水葬、天葬、火葬等習俗,其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下葬方式——懸棺葬。

有關懸棺葬最早出自漢朝,《漢書》中便有涉及,而其他文獻諸如《朝野僉載》《臨海水土異物志》同樣提到了。結合文獻與實地考察,我們發現了懸棺葬主要出現在四川、重慶、貴州、湖北等地,涵蓋了中國三分之一的省市。

一般來講,懸棺葬是將屍體和棺材一起懸掛在懸崖峭壁上,有的是在懸崖上鑿洞,用椽木做樁,將棺材放在樁上。有的是在懸崖上開鑿出一個石龕,將棺材放到石龕裡面。還有的則是利用了地勢,將它放到懸崖自帶的洞中。只不過,懸崖如此陡峭,棺材如此厚重,究竟古人是如何將它放上去的呢?

1978年,專家們對中國著名的懸棺遺址武夷山進行了考察,他們使用現代工具,將洞穴中的一具懸棺取出來,企圖以此揭開懸棺的奧秘。雖然他們並沒有取得明顯的進展,不能解答這個疑問,但是他們提出了幾點見解。

首先,根據對懸崖縫隙中的木屑來進行判斷,專家們認為古人先在懸崖峭壁中修了一個棧道,再將棺材運上去,隨後將棧道拆除。但是,在沒有火藥和先進工具的古代,修棧道的難度顯而易見,尤其是放置棺材的懸崖幾乎是垂直的。而且,一道懸崖上有多個懸棺,他們如果要將棧道拆掉,如何能確保那是最後一個放上去的棺材呢?再者,棺材的重量重達幾百斤,人要扛著它走並不牢靠的棧道,難度著實很大。

第二種說法是根據古籍《朝野僉載》提出,將棺材放到懸崖頂端,再用繩索將它放入洞穴。但是這種做法的難度同樣很大,畢竟要以一個小的施力點去控制沉重的棺材,基本上需要很大的合力。

第三種說法是利用水位,在人們的設想中,古代水位也許並不高,因而人們能輕而易舉地將它放進去。暫且不論水位在幾千年會不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但就懸棺葬的意義來說,人們如果為了圖省事,只放在水位上面一點點,為何不直接使用水葬呢?

而第四種說法相對於前面幾種更為合理。專家發現棺材基本上是可以拆分組合的,因而可以單獨運上去,再將它放入洞中進行整合,但是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修棧道,因而實際上我們還是沒有解開懸棺葬的奧秘。

由此可見,雖然現代社會相較於古代更為便捷,但是古人依舊做出了許多現代人做不成的事情,古代人的智慧結晶果然令人佩服。

現如今,江西的龍虎山、石門懸棺、僰人懸棺、龍河巖棺、武夷山九曲溪等地都有懸棺,想了解的可以去這些景區觀看。

相關焦點

  • 離水面近百米 懸棺究竟是怎麼「懸」的?
    其實除了飛天山,我國很多地方都發現了懸棺。懸棺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這種富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謎團。把棺木放在懸崖上的是什麼人據史料記載,「懸棺」一詞,來源於南朝人顧野王(公元519年—581年)「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一語。1946年中國學者考察四川珙縣、興文縣懸棺葬時,始將此詞作為專稱。
  • 古代窗戶大多是紙糊的,颳風下雨怎麼辦?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因為要透風,透光,所以,在很早的時候,窗戶這玩意兒就存在了。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古人是用野獸的皮毛來遮擋窗戶,雖說確實是可以在寒冷的時候很好地擋住風,但是不透光,依舊不是最佳的選擇。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又逐漸出現了紗布窗戶、錦布窗戶,絲布窗戶等等。人們開始逐漸的逐漸的追求美感,但是,並不能廣泛地在百姓中使用,因為,成本太高了,稍微貧窮些的人家,也買不起這些材料。
  • 古代「竹夫人」到底是什麼東西?看完才明白古人的智慧,漲見識了
    古代「竹夫人」到底是什麼東西?看完才明白古人的智慧,漲見識了現代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通過高科技產品,人們的生活已經不再受限於自然環境,愜意的享受著冬暖夏涼。這在古代都是不敢想的,那麼古人在炎炎夏日,一般都是靠什麼解暑的呢?古人其實有一個解暑佳品——竹夫人?很文雅的一個名字,這是什麼東西呢?首先大家先了解一下竹夫人為何物,它其實就是和現代竹製抱枕沒多大差別,古代一般稱作它為竹夫人,青奴,竹奴也是它的名字。它是圓柱形中空製品,一般用整個竹子打孔而成,也有的是用竹篾編制的。
  • 在古代,遇到嚴冬和酷暑,人們是怎麼度過的?佩服古人的智慧
    那麼,在古代,遇到嚴冬和酷暑,人們是怎麼度過的呢?一、古人冬天保暖方式,甚至要勝過暖氣首先需要了解的一點是,在我國宋朝以前,如今衣物被褥等時常用到的棉花在當時還沒有引進國內。因此在早期人們用的衣物填充物是五花八門的。
  • 中國古代十大逆天發明:智慧令現代人拜服
    事實上,古人的智慧遠遠不止火藥、造紙、印刷這些,一些在改善生活質量方面的創新甚至會讓我們現代人汗顏。近日,媒體分享了「中國古代的十大逆天發明」,看過之後筆者認為,從這些物品來看,我們日常使用的器具也並沒有比古人領先多少嘛。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關於遺產的爭端,就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小到粟米銀錢,大到江山社稷,總是會有人大打出手,當面對這種情況,長輩要在子嗣繼承權間做出選擇,往往會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選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但是它真的明智嗎?
  • 古人也有過濾技術?廣州發現2000年古井,三種黑科技讓現代人折服
    其實,即便是條件有限的古人,對於喝水這事也講究。譬如在上個世紀,考古學家就在廣州的南越皇宮遺址裡發現了一口2000多年前的古井,而古人為了能喝上一口乾淨的井水,竟採用了3種高科技。具體是哪3種,大家請接著往下看。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口古井的出土過程,1975年,一群工人正在廣州中山四路進行施工作業。沒想,工人挖到地下6米深時,竟然發現了一排整齊的磚石路面。足足有3米多寬,20多米長。
  • 三峽懸棺,千古之謎,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記得當年讀書的時候,我讀過我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的《三峽》,其中,有這樣一段「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可見,當時的長江三峽,就已經非常吸引人了!其中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這四句,更是突出了長江三峽的險、峻、奇!
  • 在沒有眼鏡的古代,近視眼是怎麼學習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現代人可以利用科技擺脫近視,但是古代並沒有矯正之術啊,那些近視的古代人又應該如何生活呢?實際上現代人之所以近視率那麼高,無非是電子產品過多,真正天生近視的少之又少。古代並沒有所謂的電子產品,甚至連讀書人都不多,每天天亮起床開始一天的生活,天黑之後基本就休息了,一般不存在需要費眼費神。
  •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按照古人的智慧,相信迷信是一回事,怎麼去做又是另一回事。古人的做法,有時候必然有他們的道理,並非全是迷信!很多人都十分好奇,古人為什麼打井都要放兩隻烏龜在井裡?
  • 古人的一天如何度過?一個習慣,現代人很難做到
    其實,他們會羨慕古人的慢生活。雖然他們很忙,但也有時間限制。古人會和朋友一起喝茶下棋,聽話劇,聽書,畫畫,互相吟詩。古人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呢?當古人早上醒來,整理衣服時,古人會坐在明亮的窗戶旁,自然地呼吸。梳頭一百次,把火和熱氣都清理乾淨。喝水潤喉。
  • 科普大家 懸棺,何以歷經千年而不朽?
    在秀麗的巴山蜀水之間,有一道獨特、奇異的風景,這便是令世人感到神秘莫測的懸棺。懸棺置放之處,山勢陡峭,絕壁千仞,望之令人驚嘆,而其歷經千年,飽受風吹日曬、雨打霜滋而不朽,其神秘和奇異之處無不令人遐想萬千。
  • 古人力氣為什麼比現代人要大
    在古代很多歷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中,都有許多天生神力的描述,像什麼嬴蕩舉鼎,霸王舉鼎等等,好像古代大力士特別多。那麼古人力氣普遍都很大嗎。如果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古人力氣似乎比不上現代人。現代人吃的食物中高脂肪高蛋白佔了多數,一般家庭頓頓吃肉不成問題。古人別說吃肉了,能吃飽飯也就不錯了。所以今天的人無論身高體重都要高於古人,力氣應該更大。不過實際情況很有可能打臉,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身體機能遵循著用盡廢退的原則。小時候在村裡看那些大人幹活,身高很少有超過一米七的,看著也都挺瘦的,一個個手提肩抗的,力氣大得很,一二百斤的東西都不放在心上。
  • 古代銀票就一張紙,為什麼沒人敢造假?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都還有層出不迭的假幣源源不斷的出現在市場上面,那麼在科學技術遠不如今天的古代,僅僅只是一張紙的銀票,為何沒有人造假呢? 這種古人的智慧實在是令人折服。 當然這些苦心積慮的防範,都是因為一些利慾薰心的小人作祟。即使是現在的社會上有著高精尖的防偽技術,以及網絡支付的衝擊,造假販子依舊還是零星的存在。只希望他們可以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種現象早一日消失。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有「手爐」就有「足爐」,「足爐」比「手爐」大一些,又叫「湯婆子」、「錫夫人」,「足爐」放在棉被裡面用來溫腳的,為了防止夜晚失火,「足爐」裡面就不放炭火了,而是用熱水代替。古代沒有動物保護法,人們可以用動物皮毛製作冬衣,最保暖的動物皮毛是狐狸皮,而狐狸皮全身上下最保暖的地方是腋下的毛髮。
  • 專家將地磚敲開後,被古人智慧折服
    眾所周知,我國在悠久的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有許多傳統文化都被人們所發揚光大,而到現如今這些傳統文化也在我們的心目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古人們還憑藉著聰明的才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遺蹟和文物。這種情況也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而專家們也在不斷研究著造成這一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故宮並不是皇帝們的固定居住場所,而是在明朝之後,將北京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之後,明朝時期的朱棣想要將這裡作為首都,於是便模仿南京皇宮在北京修建故宮,當將修建完成之後,而故宮也就從此成為了各個朝代皇帝所居住的一個地方。
  • 古代沒染髮劑,她們是如何把白髮變烏黑亮麗的?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王莽用煤和墨水染髮並不是正兒八經的染髮工具,在沒有化工染髮劑的古代,他們有其他的東西代替。蓮子草屬於菊科植物,把蓮子草攔腰折斷,杆子裡流出的液體暴露在空氣中片刻就會變成黑色,唐朝人就喜歡拿蓮子草作為染髮的材料。
  • 至今無法模仿古代黑科技,讓現代人汗顏,第3個至今還能運作
    至今無法複製古代黑科技,讓現代人汗顏,第3個至今還能運作。在中國封建古代的傳統核心制度上,一般都是君主集權制為主要的管理理念。在集中能力於君主指揮的思想觀念下,很多人文志士便紛紛投靠賢明的君主來為自己的事業爭取福利。
  • .| 吞煙大雁燈、情調夜壺箱···古人的環保用品可比現代人還會...
    但它究竟是怎麼環保的呢?一個燈都能設計得如此周到,這下見識到古人的匠人精神了吧。02夜壺箱現代人出門遊玩,帶著手機行了。古代驢友們就沒這麼省事了,因為古代客棧沒有獨立衛生間,為了解決這個這個問題,馬桶就成了出門的必備之物。
  • 古代沒指紋技術,為何要按手印?看似多此一舉,實則是古人的智慧
    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專家: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在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幕,那就是在審理犯人的時候,都會讓犯人籤字畫押,也就是除了籤名之外,還要按手印。除此之外,在很多房契、地契或者是借據上都是如此。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古代時期並沒有指紋識別技術,那為什麼還要按手印畫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