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2020-12-13 文史天天見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關於遺產的爭端,就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小到粟米銀錢,大到江山社稷,總是會有人大打出手,當面對這種情況,長輩要在子嗣繼承權間做出選擇,往往會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選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但是它真的明智嗎?就讓我們看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明明有著20多個兒子,卻偏偏選擇了最傻的司馬衷,原因僅僅因為他是老二(老大夭折),結果司馬衷登基後,成為了「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導致八王之亂,引發了中原百年的浩劫。

第二個是朱元璋,放著一幫身強體健的兒子不管,在太子夭折以後,鐵定心思要立皇太孫朱允炆為接班人,結果上臺的建文帝,無法掌控局勢,還是被燕王朱棣連同幾個兄弟篡奪了皇位。雖然建文帝算不上昏君,但他明顯不是自己叔叔的對手。

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古人為何要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就算他無能?實際上,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這其實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嫡長子繼承制度,正是構築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歷朝歷代,也明確的頒布法則予以維護,比如明代的《大明令》就提出:「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

不單單是中國如此,古時候的日本、朝鮮都採取嫡長子繼承的方式,中世紀的英國甚至更加極端,強調長子財產的絕對繼承權,其餘幼子和女兒,則一無所有,這也導致了英國在17世紀的一種古怪現象:前往修道院的女子和參軍的人數大幅度增加,而他們大部分都是次子。

嫡長子最重要的兩個地方,第一個是「嫡」,通常來說,在昔日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社會下,能夠擁有多名女性配偶和子嗣的人群,基本都是大戶。

然而他們的正妻,來歷大多也是非同尋常,尤其是皇后,唐宋元清,基本都是出自於門閥世家,官僚權貴的政治聯姻,這也就能保障嫡子,能夠在母系氏族中獲得支持。與此相伴生的,還有媵妾制度,也就是陪同正妻一起陪嫁過來的姬妾或者丫頭,他們擁有正式身份,可以在妻去世,或者是沒有子嗣的情況下取代上位,這樣可以保障聯姻家族的利益,(參考孫權母親妹妹)。

至於廢長立幼的做法,很容易引發士族大家還有重臣的不滿,從三國袁紹廢袁譚,劉表廢劉琦立劉琮,隋文帝廢楊勇立楊廣,都是如此,進而引發宮廷還有朝政的動蕩。

至於第二點,在於長,這個不難理解,相比於其他幼子,成年的兒子心智更加成熟,逐漸成長羽翼,的確是繼承皇位的最佳選擇。

因此客觀上分析,嫡長子的繼承制度,這種不帶任何感情的選擇方式,既照顧了君王的私心,又有力的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統治,因此才被舊社會所推崇,其實它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一個王朝一旦積累下了矛盾,嫡長子制度雖然可以繼續將這個王朝延續下去,然而一旦繼承者無能,他也只能起到拖延,而不是解決矛盾的作用。

這個時候,廢長立幼也需要莫大的勇氣,漢景帝廢太子立劉徹,成為漢武帝,唐太宗廢長子李承乾立李治,成為唐高宗,康熙廢太子立胤禩為雍正,這幾個都算是廢長立幼的正面教材,然而期間面臨的種種風險風波,通過史料一看便知。

過去的歷史上,繼承權引發的王朝風波,數不勝數,期間的興衰成敗,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和邏輯可尋,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的歷史感興趣,那麼這本《中華上下五千年》也是一本不錯的選擇哦!為您從方方面面,揭開了歷史的不斷變遷,現在有著重大折扣,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喜歡院子裡種這種樹,哪怕不能成材?原因讓人折服
    有些榆樹的年齡,甚至和老宅的年齡一樣大,樹杆粗壯的一個人都抱不過來。我老家是北方農村的,記憶中家家戶戶房子跟前都有幾棵榆樹,春天吃榆錢,夏天掏鳥窩,樂趣無窮。現在房子跟前栽種榆樹的人越來越少,一些上了年齡的老榆樹,也被砍伐的沒有幾棵。古人為何喜歡院子裡種這種樹,哪怕不能成材?原因讓人折服。
  • 古人的樣貌和現代人究竟有什麼不同?為何畫像中的古人不好看?
    其實根據清代所留下來的一些後宮妃嬪的圖片中,總有一些人感嘆,為什麼古代人總是不那麼好看。而且根據我國古時候所留下來的一些古人的畫像,古人們長得似乎總是和現代人不太一樣,這現代人眼中看來,這些古人們嘴上說的美人似乎並不是很漂亮。
  • 古人力氣為什麼比現代人要大
    那麼古人力氣普遍都很大嗎。如果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古人力氣似乎比不上現代人。現代人吃的食物中高脂肪高蛋白佔了多數,一般家庭頓頓吃肉不成問題。古人別說吃肉了,能吃飽飯也就不錯了。所以今天的人無論身高體重都要高於古人,力氣應該更大。不過實際情況很有可能打臉,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身體機能遵循著用盡廢退的原則。
  • 古人也有過濾技術?廣州發現2000年古井,三種黑科技讓現代人折服
    其實,即便是條件有限的古人,對於喝水這事也講究。可見,該井跟西方的「不老泉」有的一拼。可惜,由於千年過去,古井早已乾涸,考古人員並沒有口福嘗到了。 不過,隨著考古人員的進一步探索,倒是發現了該井的玄機,即前文中提到的3種高科技淨水技術。第一種是防水層技術,考古學家通過3D掃描和地質勘探,發現古井距離井口9米深的部分全部都是用山崗細土夯實的。
  • 專家: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飲酒歌舞畢,仍懸著高山巖石之間,不埋土中作冢也。」中國信鬼神之說,只要家中實在不是無以為繼,都會舉辦一個體面的葬禮。中國古代常用的方式是土葬,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有水葬、天葬、火葬等習俗,其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下葬方式——懸棺葬。
  • 古人能拿起百斤兵器,為何現代人卻做不到?不是計量單位的問題
    導語:古人能拿起百斤兵器,為何現代人卻做不到?不是計量單位的問題相信大夥都聽過說過這麼一個形容古人的詞,那就是「天生神力」,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冷兵器才能確保安全,而理論上來說,重量越高的兵器威力也就越大,對付敵人就輕鬆多了,所以古人打造了很多重武器,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大84斤,這樣的重量舉起來都難,更別說使用了,但它在關於的手中卻如同是一把劍一樣,隨意的揮舞。
  • 古人的一天如何度過?一個習慣,現代人很難做到
    因為古人敬畏自然,善於置身其中,順應自然,感受和適應萬物的微妙變化,使自己能夠冷靜下來。如果我們能穿越時間的長河,與祖先面對面交流,所有的經歷都會變得更加新鮮和刺激。各種先進儀器的參與,使現代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現代人也懷念著漸漸遠去的農村生活。我們常以為古人的日常生活很枯燥,卻忽略了他們在有限時間內的不斷創造,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
  • 如今物質生活優渥的現代人為何拿不起古人的冷兵器?
    對陣至於為何使用刀盾,為何不使用劍盾,是因為在古代,刀的製作成本和製作工藝要求要遠遠低於劍,並且劍是屬於單兵作戰的冷兵器,劍在戰鬥中因為其寬度較窄更適合刺殺,刀則不僅可單可群還更適合劈砍刀盾兵至於所謂的十八般武器以及古人奇思妙想設計出的各種形狀的武器,則在實際戰爭使用率極為低少。
  • 現代人真的比古人高明嗎?
    古代人追尋的是德性,現代人追尋的是自由。以德性為目標,必然是鑽之彌堅,仰之彌高。德性與人格境界直接相關,君子尊德性方能道問學,學者厚德才能包容萬物,融會貫通;儒者明德方能近仁親民,追求至善。而自由作為一種理性的政治道德,根本就不能算作德性。他本質上只是一種欲望,與人的人格境界完全無關。
  • 古人和現代人的高矮對比,為啥古人的實際身高和記載的不一樣呢?
    他們是古人中的「巨人」呢?還是古代人普遍都是高個子呢?據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靈樞·骨度篇》中記載:「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我國最早的一本字典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由此看出古人是以七尺五寸或八尺為一般人的高度。這豈不是古人要比現代人高半截子嗎?
  • 故宮養心殿為何總是潮溼陰冷?專家將地磚敲開後,被古人智慧折服
    眾所周知,我國在悠久的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有許多傳統文化都被人們所發揚光大,而到現如今這些傳統文化也在我們的心目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古人們還憑藉著聰明的才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遺蹟和文物。而且這些有著神秘色彩的故事,不只是讓百姓們都感到特別的好奇,到現如今許多研究人員也都是對於一些傳說都特別好奇的。像古時候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大型建築,我國都會對其進行定期的修復,而故宮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建築物之一,到現如今已經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了,所以會有專門的專家對故宮進行修復。
  • 古人的力氣和現代人比大嗎?原因是什麼?
    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明代常勝將軍常遇春古人的生長環境古人的生活環境其實不是太好的,一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環境髒、亂、差是少不了的。古代因為衛生水平和技術水平發展落後,古人生活的一般環境是很少有乾淨的水源,基本就是靠河水或者井水,其次也缺乏良好的生活環境,還有健康的衛生習慣的。對於古人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首先要生存下去,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普通老百姓即使知道髒水不能喝,喝了要生病,他為了生存也是沒有辦法,必須得喝。
  • 「綠帽子」並非現代人專有詞彙,古人為何討厭綠色?
    "綠"在現代文明語境中代表著"被出軌"的含義,但是這個詞彙的內在涵義並不是由現代人賦予的。早在古代人們就認為這個詞是卑鄙下賤的代稱,甚至將穿戴綠色服飾作為一種懲罰的手段。那麼為何古人單單對綠色嗤之以鼻呢?
  • 古人「三思而行」可以現代人不行 成功的機會在多想中越走越遠
    古人云「三思而行」。原意是指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好好想想,仔細的做分析和規劃,不輕易的下決定和行動。「思」是什麼呢?「思」就是想,想的就是結果。什麼是「三思」呢?簡單的說就是:最好的結果、最壞的結果、不好不壞的結果。
  • 現代人寫詩詞如何擺脫古人的框架和束縛
    朋友感嘆,好的詩詞都被古人寫盡了,現代人創作的詩詞都在古人的框架和束縛內。我們所寫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古人的詞句和意境。 現代人寫詩詞,嚴格遵守古人整理出來的詩詞理論,這至少要比唐宋詩人方便的多。唐宋關於詩詞理論的著作極少,很多關於詩詞創作的條條框框都是明清文人創造出來的,這也是明清詩詞衰落的原因。到了現代,我們的詩詞閱讀量多了,但是我們的國學底蘊少了,所以在寫詩詞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地模仿古人詩詞的意境和意象。
  • 古代將軍頭盔為何都有槍尖,它到底有啥用?古人智慧令現代人嘆服
    在古代,盔甲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如過有士兵在私下裡將盔甲藏起來,那麼,所受的刑罰也是相當嚴重的,在當時,私藏的盔甲若是達到了3套,那麼,就會將自己的性命葬送,由此也可見,在當時,盔甲的是多麼重要的東西。不知你是否注意過,在相關的出土文物中,那些出土的盔甲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在頭盔上,都會有一根像槍尖一樣的尖銳物,這又是為何呢?
  • 古人為何活得更瀟灑自在
    很多人都認為古人壽命短,因為他們付出的勞苦更多,他們的生活肯定是辛酸的。古人付出的勞動的確比我們多,可我認為古人雖然辛苦一些,但活得比我們更瀟灑自在。古代社會生產力不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勞動人民要付出比現代人更多的汗水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而且當時的醫療水平也不高,導致病人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而遺憾死去。這些的確和現代社會相差太遠。但就是在那種情況下,古人卻比我們看得開。古人之所以活得自在,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要求比較低,因此更容易得到滿足。俗話說「知足常樂」。
  • 《粉蝶》:古人蒲松齡式的奇遇和現代人的奇遇有何不同?
    因此,你會發現,古人的「奇遇」和現代人的「奇遇」有一種很微妙的不同,而這種微妙不同的背後反映的是古代人和現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思想。其所反映的是時代的變革,社會的變革和思想的變革,何以如此論述呢?世俗、理想、成長和生活,古人的奇遇和現代人的奇遇有何不同?
  • 成語是漢語言文學中的經典,為何古人能夠發明,現代卻很少發明?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上流傳最久的文明,期間孕育出了許多燦爛文化,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除了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成語也是中國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
  • 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古人重視嫡長子是基於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在家族中具有繼承權,繼承的主要是權力。那麼為何非得規定是嫡長子繼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