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真的比古人高明嗎?

2020-12-13 保國公

受現代「進步」信念的影響,現代文人一般認為自己比古代學人高明,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

1. 古代人追尋的是德性,現代人追尋的是自由。以德性為目標,必然是鑽之彌堅,仰之彌高。德性與人格境界直接相關,君子尊德性方能道問學,學者厚德才能包容萬物,融會貫通;儒者明德方能近仁親民,追求至善。而自由作為一種理性的政治道德,根本就不能算作德性。他本質上只是一種欲望,與人的人格境界完全無關。以自由為目標,絲毫說不上崇高,因為滿足自我欲望、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只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俗常本能,這個倫理標準實在過於低俗。

2. 立足於德性,古代人的人格實現依靠的是責任,現代人則是非常形式化的人格獨立和自由。以責任為倫理,是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否能夠實現,能夠獲得多高的社會評價和歷史評價,要看其對家、國、天下盡了多大程度的責任。也就是說,對於學人的評價,最終不是看他其是否堅持某個道德信條,而是看他和他堅守的信條在實踐中是否能夠有多大的貢獻。而現代人的人格獨立,僅僅要求其堅持某個信條、某種界限、某種形式,完全決絕實踐性的評價,尤有甚者,會把這種形式化的獨立放置到家國天下和人民之上。

3. 古代人在責任的擔當中、在歷史中追求人格的不朽,現代學人迷戀的只是欲望的滿足、現實的消費。古代學人依靠德性與責任確立自我認同,確定自身在歷史中的位置。責任將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標準,從主觀信念轉化為客觀實踐,一方面將個人與集體綁定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打通了個人的歷史面向。個人是濃縮的歷史,歷史是拉長的個人。個人的人格實踐自此能夠穿透時間,在歷史中獲得不朽意義。此即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而現代人不僅通過極端形式化的信念認同,將自身與集體對立起來,把自己股孤立為社會的單子,而且堅持寧明而死,不默而生,只注重現實的消費,完全放棄歷史的眼光與責任。

4. 古代人在堅持兼濟天下的責任倫理的同時,對己則是高度反思的,故有一日三省吾身,而現代人在自由理論、私己倫理下形成的反思概念,指向的只是外部的社會與國家,對於自己,卻是從來不肯反思一分一毫的。對家國天下負有責任,遇事肯定會反思自己,以私己個人為本位,把欲望、利益最大化作為目標,那遇到問題必然會無休止地怨天尤人,責怪外界,難以躬身自省。這即是求諸己與求諸人的區別。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為為學,首先講求的是反思自己,說服自己,而現代人尋章摘句,要麼是媚俗取容,要麼是為自己的無恥無良進行辯護。

5. 德性、責任、歷史和反思構成強烈的道德激勵,催動古代學人不斷上下求索。古代知識人全體有著堅實的自我認同,他們分享著某種社會共識,對社會政治生活持有某種普遍的正義觀和理想圖景。而這一切的根本,乃是他們獨立產出一套合法化的知識。也即是說,他們不僅是某種秩序的衛道士,更是社會價值的生產者和承擔者。能夠自主地生產知識,是古代學人能夠獲得社會領導權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具有獨立性和自治性的根本標誌。與之相比,現代學人所主張的那種人格獨立和學術自治,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姿態和腔調,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獨立產出知識。從知識生產的角度上看,現代人只是西方現代化範式的附庸,他們不是知識的生產者,而是次一級的消費者。

6. 與其知識生產者的角色相適用,古代人養成了充足的文明自覺、制度自信和中國認同;而現代人在人格虛假獨立、知識依附的條件下,製造和販售的只是形形色色的虛無主義。不論是在國泰民安、天下大治的歷史順境中,還是在禮崩樂壞、天喪斯文的現實逆境中,古代學人都表現出了高度的文明自覺和自信,他們都能夠依據那一套知識範式,對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實踐經驗、制度創新作出全新的解釋,從而樹立道德—政治評價方式和正當化模式,確立新的正義標準和文化認同。等等這一切最終都匯聚成一種公共文化,一種歷史文明,化成天下,進而建立起堅不可摧的中國認同。而現代知識人因為缺乏文明的自覺和中國認同,他們的那些批判,都含有濃烈的虛無主義。總之,古之學者內中國而外夷狄,今之學者內夷狄而外中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明白了這個道理,還會認為,現代人有比古人高明的地方嗎?我實在想不出。

相關焦點

  • 古人的力氣真的比現代人大嗎?
    因此,也讓現代人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古人的力氣要比現代人的力量大得多,現代人的力量在古人力量面前不值一提。明明都是人類,由於處於不同的時間段,我們祖先的力氣真的就比現代人大得多嗎?這又是為什麼呢? 大力士舉鼎其實古人的力氣真的不見得比現代人的大,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天生神力」之人,雖當然,這些人只是極端個例。
  • 古人力氣為什麼比現代人要大
    那麼古人力氣普遍都很大嗎。如果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古人力氣似乎比不上現代人。現代人吃的食物中高脂肪高蛋白佔了多數,一般家庭頓頓吃肉不成問題。古人別說吃肉了,能吃飽飯也就不錯了。所以今天的人無論身高體重都要高於古人,力氣應該更大。不過實際情況很有可能打臉,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身體機能遵循著用盡廢退的原則。
  • 古人的一天如何度過?一個習慣,現代人很難做到
    因為古人敬畏自然,善於置身其中,順應自然,感受和適應萬物的微妙變化,使自己能夠冷靜下來。如果我們能穿越時間的長河,與祖先面對面交流,所有的經歷都會變得更加新鮮和刺激。各種先進儀器的參與,使現代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現代人也懷念著漸漸遠去的農村生活。我們常以為古人的日常生活很枯燥,卻忽略了他們在有限時間內的不斷創造,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
  • 古人的力氣和現代人比大嗎?原因是什麼?
    古代人和現代人相比肯定力氣沒有現代人大,這是肯定的事。明代常勝將軍常遇春古人的生長環境古人的生活環境其實不是太好的,一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環境髒、亂、差是少不了的。古代因為衛生水平和技術水平發展落後,古人生活的一般環境是很少有乾淨的水源,基本就是靠河水或者井水,其次也缺乏良好的生活環境,還有健康的衛生習慣的。對於古人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首先要生存下去,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普通老百姓即使知道髒水不能喝,喝了要生病,他為了生存也是沒有辦法,必須得喝。
  • 古人和現代人的高矮對比,為啥古人的實際身高和記載的不一樣呢?
    這些巨人的身高是作者羅貫中的藝術誇張嗎?不是的。在正史裡,在醫學著作中也是這樣記載的。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東方朔身高九尺三寸,項羽身高八尺二寸,連婦女喜鄧皇后、馬皇后身高也有七尺二寸。他們是古人中的「巨人」呢?還是古代人普遍都是高個子呢?
  • 古人的樣貌和現代人究竟有什麼不同?為何畫像中的古人不好看?
    而且根據我國古時候所留下來的一些古人的畫像,古人們長得似乎總是和現代人不太一樣,這現代人眼中看來,這些古人們嘴上說的美人似乎並不是很漂亮。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其實首先現代人們有了各種各樣的美圖。有了各種各樣的化妝品,能夠在一定的情況下修飾自己,其實如果把一些化妝品或者是美圖全都去掉,估計也是和古人差不多的。
  • 古人的夜生活也很豐富:喝酒吃肉聽戲曲,生活質量不比現代人差
    年輕人懂得享受生活,老一輩的人珍惜生活,古人對於生活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 從很多古文獻之中都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但真正反應古人生活的其實莫過於記錄下當時的生活場景。
  • 冷兵器看起來那麼重,難道是因為古人比現代人力氣大?
    那麼,古代人的力氣真有這麼大嗎?古代人比現代人的力氣大嗎?不可否認,小說傳記中常常有水分存在,誇大其詞已經是一種常態,但不可否認的另一點,就是在古代,人們的力氣還真比我們現代人的大許多。有這麼一個可信度較高的分析,因為在古代,生存環境是很惡劣的,不管是醫療還是飲食都是很差的。
  • 為什麼古人用的武器有些現代人舉不起來,因為力氣沒有古人大麼?
    我們從評書、戲曲及一些古裝劇中可以看到,古代武將使用的武器都很重甚至有些武器現代人舉都舉不起啦,難道古人的力氣就真的這麼大麼?下面我給大家說一說。李元霸的武器重量根據書中描寫,使用一對大錘的重量,單個可以說重達200斤,根據唐代的換算制度,當時的1斤大約是現代的640克,那麼兩個大錘的重量,就相當於現代的250斤左右,就算是現在的大力士用盡全力也才能舉得動,用來殺敵是基本上不可能了再次,古代人的力氣確實比現代人大,但是也不至於大得很離譜,古代古人都需要進行體力勞動
  • 古人用鑽木來取火,這種辦法真的可以生火嗎?為什麼我辦不到?
    鑽木取火,這種生火的辦法自從上古時期就已經被使用了,除此之外還有用火石打火,這都是可以生火的,可是到了現在,有些人產生疑問了,為什麼我無法成功地實現鑽木取火呢,所以,他們認為古人也無法鑽木取火,這可能只是一個傳說罷了。這就是題目的意思了,通俗點理解,古人利用鑽木來取火,可是現代人很難辦到,所以鑽木取火是假的。
  • 古代人與現代人拼酒,竟不一定能喝過現代人!
    相信各位網友和小編一樣,心裡都有一種疑惑,到底是現代人能喝,還是古代人能喝?雖然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一睹古人那時喝酒的風採,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記載上,來比較比較古人和現代人,到底是古人還是現代人,誰的酒量更勝一籌.
  • 《粉蝶》:古人蒲松齡式的奇遇和現代人的奇遇有何不同?
    因此,你會發現,古人的「奇遇」和現代人的「奇遇」有一種很微妙的不同,而這種微妙不同的背後反映的是古代人和現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思想。其所反映的是時代的變革,社會的變革和思想的變革,何以如此論述呢?世俗、理想、成長和生活,古人的奇遇和現代人的奇遇有何不同?
  • 落第才子求人辦事寫下這首詩,東拉西扯,讀到最後才知道他的高明
    讀書自古以來都是大事,對於現代人是如此,對於古人更甚。現代人讀書以後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不少,但是對於古人來說,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所以古人對於科舉考試都是十分在意的,這才有了孟郊登科後揮筆寫就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有了柳永落第後無奈慨嘆「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而在古代,科舉考試並不只是單純的有才學就行,有些時候貴人的提攜同樣重要。就像唐代盛行幹謁,考生到了京都先找名士或者大官投稿自己的詩文,倘若受到對方欣賞,自然也就能小有名氣,自然科舉之路也就會變得輕鬆一點。
  • 現代人寫詩詞如何擺脫古人的框架和束縛
    朋友感嘆,好的詩詞都被古人寫盡了,現代人創作的詩詞都在古人的框架和束縛內。我們所寫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古人的詞句和意境。 這句話說的很對,但也不盡然,只是我們習慣性地隨著古人的腳步走,生怕稍有偏差,邯鄲學步也學不像了。我們所閱讀到的詩詞作品《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以及各種詩詞的鑑賞書籍都是古今編著者精挑細選出來的優秀作品,這些精品詩詞,成了古人寫的詩詞的代表。久而久之留在了我們所認知的印象中。
  • 現代人與古人踏青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網友:原來區別這麼大!
    其實不僅僅是現代人有踏青的習慣,就算是古人同樣如此,尤其是很多文人雅客,更是留下了很多的優美詩句,比如大文豪蘇軾曾經寫下「東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這樣的詩句。當然還有詩聖杜牧也曾經寫下過「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等等詩句,從而得知,踏春自古以來就非常流行,這讓很多人覺得非常好奇,現代人與古人踏青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網友表示:原來區別這麼大!
  • 為什麼古人喜歡睡又高又硬的枕頭,難道真的是因為「高枕無憂」?
    在眾多古裝劇裡,或者是各大歷史博物館裡,我們都能看到古代人老是枕著一個又高又硬的枕頭睡覺,也顯然與我們現代人喜歡睡「低枕」的習慣大相逕庭。這麼硬又這麼高的枕頭古人真的能睡著嗎?萬一落枕豈不是很難受?古人喜歡睡高枕該不會真的因為「高枕無憂」?
  • 古人的智慧,可以跟現代人比嗎?
    我分析古人是否非常聰明。我認為古人非常聰明,因為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非常敏感。他們怎麼會是非常聰明的人呢?許多人把《周易》和《易經》混淆了。事實上,從字面上講,《周易》是周朝的《周易》,最早的《易經》通常被認為是伏羲發明的。在伏羲聖人的時代,沒有文字,那時,人們靠打獵和採集為生,所以那時人們住在山的周圍,也就是山林文化。
  • 古人能拿起百斤兵器,為何現代人卻做不到?不是計量單位的問題
    導語:古人能拿起百斤兵器,為何現代人卻做不到?不是計量單位的問題相信大夥都聽過說過這麼一個形容古人的詞,那就是「天生神力」,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冷兵器才能確保安全,而理論上來說,重量越高的兵器威力也就越大,對付敵人就輕鬆多了,所以古人打造了很多重武器,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大84斤,這樣的重量舉起來都難,更別說使用了,但它在關於的手中卻如同是一把劍一樣,隨意的揮舞。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但是它真的明智嗎?就讓我們看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明明有著20多個兒子,卻偏偏選擇了最傻的司馬衷,原因僅僅因為他是老二(老大夭折),結果司馬衷登基後,成為了「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導致八王之亂,引發了中原百年的浩劫。
  • 古人「三思而行」可以現代人不行 成功的機會在多想中越走越遠
    古人云「三思而行」。原意是指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好好想想,仔細的做分析和規劃,不輕易的下決定和行動。「思」是什麼呢?「思」就是想,想的就是結果。什麼是「三思」呢?簡單的說就是:最好的結果、最壞的結果、不好不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