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2021-03-05 太有度

古人重視嫡長子是基於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在家族中具有繼承權,繼承的主要是權力。那麼為何非得規定是嫡長子繼承呢?因為古代貴族階層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更確切的說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眾多帶來的結果就是子嗣眾多,那麼,在這些兒子中有誰來做繼承人就會個大問題。

畢竟,權力這個東西,沒有誰會不喜歡,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定,誰也想成為家族的繼承人,而且誰也不肯服誰,這樣的結果就是出現內亂,一旦出現內亂,這個家族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甚至倒退,如果是帝王家的話,鬥爭更厲害,皇帝的諸多兒子甚至皇帝的弟弟們都來搶這個皇位,這不是亂套了嗎?

這這樣的背景下,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應運而生,嫡庶有別,貴賤不同,將家主正妻的第一個兒子立為繼承人就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制度,這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權力的平穩過渡,並且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這無疑對一個家族來說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那麼為什麼非得是嫡長子呢?嫡子是家主和正妻所生的兒子,是家族中身份最尊貴的存在,因為正妻是明媒正娶的,而妾只是抬進家中的,實際上還是妾,正妻和妾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主僕的關係,子以母貴,正妻所生的兒子自然比妾所生的庶子要尊貴。而在嫡子中選擇嫡長子則是為了避免爭權。

這種宗法制是在西周建國之後正式確立的,正是西周人在總結殷人繼承法的基礎上建立的制度,商朝時期實行的繼承制是比較混亂的,有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王族爭權奪勢的現象非常多,所以在商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頻繁遷都,這固然和自然環境有關,但和王族的爭權奪勢也脫不了干係,一個新的王登基後,會非常受掣肘,為了加強王權選擇遷都來穩定自己的勢力就是一個必要的手段。

商朝的滅亡,其實也和繼承制的混亂有關係,王位待定的繼承人太多,因此很容易形成多股勢力。因此商朝末期實際上已經開始考慮嫡長子繼承制,而到了西周建國後,周武王就將嫡長子繼承製做了明確的規定。

當時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的妻妾數都是有規定的,周天子有妻妾大約百人以上,而諸侯是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為一妻一妾,之所有妻妾眾多,為的就是保證有子嗣來做繼承人,而且有妻有妾也算是貴族的標配。當然妻妾一多,子嗣就可能會多,所以嫡長子繼承制就成了最好的繼承辦法。

以周室為例來說明,嫡長子是未來的周天子,是為大宗,而庶子和其他的嫡子就被封為諸侯,是為小宗,小宗緊緊的團結在大宗周圍。而諸侯的嫡長子是下一任諸侯,其他兒子就是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長子是下一任卿大夫,而其他兒子是士。就這樣一層層分封下來,建立起來一個由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卑有序的制度。

這種制度在古代延續了三千年多年,雖然清朝皇室實行秘密立儲制,但在皇室之外,還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一旦這種制度崩潰,動亂必然來臨,因此歷朝歷代對嫡長子繼承制都是萬分維護的。

相關焦點

  • 古人沒了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相比,誰的權力更大?
    古人沒了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相比,誰的權力更大?古代人特別重視嫡庶,尤其是皇親貴族裡,嫡庶的差距特別大。
  • 魯國史話廿四:都知道古人重視嫡長子,有多重視呢?看《左傳》
    所以,接下來我要請出「春秋三傳」中剛剛一直沒有提到的《左傳》了,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國古人對於嫡長子到底有多重視。據《左傳》所記,魯桓公姬允在嫡長子出生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典禮(即「大子生之禮」)。那這個典禮都要做些什麼呢?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嫡長子是雙胞胎怎麼辦?看後長知識了
    古代的家族勢力主要是通過各種宗法制度來維持,在提起古代的各項制度的時候,相信大家對於嫡長子繼承制度也是有著一定的了解的,在一個家族中,有資格繼承家族財產和勢力的必須是嫡長子,嫡長子的地位和身份高過其他的兒子,而正妻所生出的長子才有資格被稱之為嫡長子
  • 知否原著:沈國舅為嫡長子親事焦頭爛額,張桂芬大笑三聲撒手不管
    妻妾次些的門第,沈從興看不上,畢竟是他的嫡長子,將來要襲爵的。如此非嫡不要,非品貌出眾不要,非爵主一脈不要,非家世清正不要,雙向選擇之下,沈國舅愣是挑不到一個合心意的兒媳婦。最終決定讓嫡長子尚主。尚主公主嫁入國舅府後,為著嫡長子要她侍奉姨母婆婆小鄒氏,兩口子鬧得不可開交,公主幾番入宮告狀。
  • 帝乙為何不傳位給賢明的嫡長子子啟,反而傳給幼子帝辛,造成失國
    帝乙一生,一共有4個兒子,除了第三子子期是侍妾所生,另外3個兒子,都是嫡妻所生,他們分別是:長子子啟、次子子衍和少子受德(後來的商紂王)。當時「嫡長子制」已經在王公貴族中深入人心。而且嫡長子子啟內有才幹,外有賢名,次子子衍也相當優秀。可為什麼,帝乙不傳位給優秀的長子、次子,最後卻傳位給幼子受德,以至於最後失國。
  • 古代的大家族裡,如果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權力更大?
    不僅我們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古人也被這樣的問題困擾著。舉個例子來說,梁武帝活到80多歲,自己的長子在他之前死了,自己的長孫也已經成年,按理應該繼承給長孫,但是梁武帝沒有,而是將自己的位置傳給了次子。傳給次子後,其他孩子都不服,逐漸地開始有了鬥爭,朝堂一片混亂,梁朝很快滅亡。
  • 歷史上,如果長子是雙胞胎,如何處理,古人是很聰明的
    同樣,皇帝、皇子或士大夫的第一個兒子也不一定是長子,長子只能稱為長子,長是第一位的意思,而"妻"從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繼承制度來說,是以身份來區分"妻"和"庶"的。眾所周知,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有一整套的世襲制度,從西周的宮旦制度到禮樂制度的流傳,一直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而世襲制度的核心就是"長子世襲制",所謂長子世襲制是指天子、諸侯、大臣乃至普通士人或百姓。正妻所生的兒子都稱為長子。
  • 林建名:豪門嫡長子卻無緣繼承億萬家產,死後牽出家族內鬥嚴重
    劉鑾雄的長子劉鳴煒就曾經說過:香港富豪沒有人不想自己的財產多幾個0的,由此可見,豪門的內鬥是十分嚴重的。林建名:豪門嫡長子卻無緣繼承億萬家產,死後牽出家族內鬥嚴重。02林百欣去世之前,把資產進行如下分配:次子林建嶽接手家族企業,成為第二代接班人,而嫡長子林建名只分得一些物業,門面和服裝品牌,他的資產不及弟弟林建嶽的10%。
  • 古代繼承皇權時,倘若沒有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從身份上來說,選擇嫡長子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身份高貴,母族也有一定的體面和尊榮。那如果嫡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會獲得繼承權呢?
  • 古代世家大族中,如果長子先去世,那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若是遇到長子去世的情況,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呢?別急,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何為「嫡長子繼承制」。所謂「嫡長子繼承制」,其實是「宗法制度」裡最為基本的一項原則,簡單解釋,就是王位、財產都必須由嫡長子(正妻所生長子)繼承,嫡長子擁有最高繼承權。而其他諸子,只能獲得一小部分的財富,故而嫡長子在整個家族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 古代貴族大家中,若是長子去世,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古代貴族大家中,若是長子去世,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中,通過相關遺留的史料,以及如今諸多歷史的影視劇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還是一個男權社會為主,大戶人家三妻四妾的情況可謂是在常見不過的事情,妻妾眾多,也就衍生了眾多的子嗣後代,古人向來講究長幼有序,對於所謂的家族傳承更是以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為主。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不管他們是繼承還是掌權,都應該聽從命令。古代實行長子繼承制,家庭的第一繼承人必須是長子繼承人,也就是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少數民族家庭中,如果長子死了,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不管他們是繼承還是掌權,都應該聽從命令。古代實行長子繼承制,家庭的第一繼承人必須是長子繼承人,也就是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少數民族家庭中,如果長子死了,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 身為嫡長子卻拒當太子,他和唐玄宗是古代最好的皇室兄弟
    (1)從太子到藩王,安然無恙,堪稱傳奇公元679年,時任相王的李旦迎來了自己的長子,初名李成器,後來改名李憲(原名李成器,因為唐睿宗昭成皇后而避諱改名【讓皇帝李成器/李憲生平大事記】(括號為事件發生背景)679年,出生,封為永平郡王(今廣西藤縣)(當時皇帝唐高宗李治,以相王李旦嫡長子、皇孫身份得封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古人為何要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就算他無能?實際上,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這其實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嫡長子繼承制度,正是構築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歷朝歷代,也明確的頒布法則予以維護,比如明代的《大明令》就提出:「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不單單是中國如此,古時候的日本、朝鮮都採取嫡長子繼承的方式,中世紀的英國甚至更加極端,強調長子財產的絕對繼承權
  • 古人將夫妻之事叫周公之禮,很多人不知道原因,其實答案很簡單
    古人將夫妻之事叫周公之禮,很多人不知道原因,其實答案很簡單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不是秦漢,更不是隋唐,而是周。在周王朝,中華文化開始萌芽,中華思想開始紮根。按照禮法,家長的權利,也就是家族的祭祀權以及隨之而來的土地和財富繼承權歸嫡長子所有,一個家族可能子孫眾多,但是想要繼承家族的權利,只有嫡長子才行。而嫡長子想要繼承家族權利,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完成婚姻和生育。如果一個人沒有結婚,那這個人自然也就不會有孩子。沒有孩子就意味著在他之後沒有人能繼承家族權力。
  • 「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其實康熙最終長大的兒子也有二十個,並不是每個人都參與的奪嫡,可見有人並不熱衷於皇位,為何偏偏是這九個?這其中有各種原因。
  • 兄弟分家 為什麼長子多拿?
    長子田原則長子要多分一點家產分家的基本原則是均分,但在實際操作中,諸子均分原則也不是絕對的,其中,存在著長子田的原則。所謂長子田,是一個統稱,意思是說,在給諸多兒子進行分家時,長子(大兒子)往往要多分一點家產,因為長子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這個原則,在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淵源的。民間舊時有句俗話:「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 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
    春風無十裡|文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如果說起歷史上最激烈的帝王爭奪戰是什麼呢,清朝的「九子奪嫡」是一定能排上前三的,不過都說「九子奪嫡」很激烈,那到底有多激烈呢,其實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