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史話廿四:都知道古人重視嫡長子,有多重視呢?看《左傳》

2020-12-20 閒敘春秋

周桓王十四年(即魯桓公六年),是一個戰事多發的年份。不過,在各國忙著對抗的同時,陳、魯這兩個國家也各自發生了一悲、一喜兩件與戰爭不相關的事件。而上一次,咱們通過「陳國史話」已經講述了那件「悲傷」的事兒,得知陳國再次發生了內亂。現任國君、篡位者陳佗惡有惡報,慘遭蔡人殺害。他的侄兒媯躍(陳桓公之子,被害大公子媯免二弟)奪回了旁落的君位,即位成為陳厲公。那這一次,「閒敘」就要帶您從陳國趕往魯國了,去看看這件喜悅的事兒又是什麼。

但是,在講魯國這件喜事之前,「閒敘」還想再多鋪墊一件事。因為,這件剛好發生在喜事之前的事兒,看似是獨立的,我卻認為它與喜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還請大家耐著性子,隨我先去看看《春秋》等書記載的,發生於當年秋八月的「大閱」(喜事發生在九月,因此說此事鋪墊在前)。

古代閱兵儀式

那什麼是「大閱」呢?顧名思義「大閱」就是「大閱兵」的意思。並且,當時雖然沒有海陸空三軍,但也不光是步兵這單一的兵種,至少還有古代戰車陣列,能被國君來檢閱。可是,這不當不正的日子,魯桓公為何想起要閱兵了呢?這不光是咱們的疑問,「春秋三傳」中兩傳的作者公羊高和穀梁赤,也對此存有疑惑和看法

因此,二人分別對這次「大閱」做了注釋:公羊先生認為《春秋》的史官們之所以會特意記載「大閱」,大概是因為這件事太罕見了。那「罕見」一詞不就是間接地在說此事不太正常麼,顯然公羊高既不懂魯桓公到底在幹什麼,也不贊同他的奇怪做法。而穀梁先生更是直接,提出閱兵之事雖然是在修治教化,但在平常的日子(古代天子、諸侯修習軍事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如發動戰事之前,或者秋蒐、冬狩等固定的日子,可這次的記載在時間上是有問題)裡隨便檢閱部隊,是不正確的會讓世人覺得國君崇尚武功,而不喜文治

公羊、穀梁兩位先生對「大閱」的看法

由此看來,魯桓公搞得這次「大閱」還真不是時候,會被兩位先生拿來「批評」,也很說明問題。但咱們還是得搞清楚他這麼做的目的何在啊。並且,「閒敘」你既然說閱兵與接下來的喜事有關,莫非魯國真要出兵打仗了?而之後的喜事就是打仗獲勝了嗎?答案當然是非也,非也啦。鄙人不是早就說了嘛,陳、魯兩國的悲喜事與戰爭無關,肯定「大閱」的目的不是為了打仗。具體是什麼,予以為桓公是在炫耀和討好

所謂炫耀,大家不要忘記咱們前面講過的故事,即魯國剛剛幫齊國擊退了北戎(雖然擊退北戎主要功勞在鄭國,但魯國肯定是參與了,否則分配饋餼的時候,齊僖公也不可能請魯人來安排順序了)。所以,勝利之師回到國內,作為國君當然要檢閱一下自己的部隊了。而他要炫耀的對象,一方面是做給老百姓看的,讓他們知道自己國君培養的軍士有多麼雄健。另一方面,魯桓公也是想炫耀給自己夫人文姜看,讓夫人知道她丈夫有多強悍

魯桓公檢閱從齊國歸來的勝利之師

至於討好嘛,肯定還是跟他夫人有關。魯桓公幫助文姜的娘家擊退外敵是在討好她;而舉行閱兵活動,也是在討好文姜。您若問我從何得知閱兵是在討好文姜?這又要感謝穀梁先生了。因為,就在他對魯桓公「大閱」不時的舉動表示了反對之後,特意又加了句「蓋以觀婦人也」。試問,除了文姜夫人能讓桓公做到這一點以外,還有什麼婦人有這麼大面子,讓國君來搞閱兵儀式給自己觀看呢?所以,在下十分認同穀梁先生的推測,畢竟那時候的文姜行動不太方便,她又喜好遊玩,確實需要魯桓公為她搞出點新花樣來解悶

什麼?什麼?文姜行動不太方便?這可是史書中沒有寫到的內容,「閒敘」你怎麼又提出了一個令人不解的說法呢?確實,各個史料中都未曾記載過文姜行動不便的事兒。但在下馬上要講的魯國那件喜事,即「大閱」之後一個多月左右,桓公的嫡長子出生了。不就剛好證明了文姜在觀看閱兵時有孕在身,在下對她行動不便的判斷是準確的嘛。

現在,大家應該能明白我為何要鋪墊「大閱」一事了吧,目的就是為了引出魯桓公大兒子出生這件喜事。那接下來,咱們對於這件喜事要說些什麼呢?或許有些童鞋比較關心史官為何要記載此事,因為印象中,整部《春秋》裡如此正式地記載嫡長子出生僅有這一次。也或許有些童鞋比較關心這個新生兒到底是不是桓公的兒子,畢竟文姜夫人的名聲不太美好。

魯國的喜事——「子同生」

但在下對這兩方面實在不想多言。因為,無論是魯國史官記載此事的目的何在,還是這位公子血統有沒有問題,都是咱們後人無從探知真相的懸案了。與其鄙人沒有根據地胡亂猜測,還不如給各位說一些比較明確的東西更實際。所以,接下來我要請出「春秋三傳」中剛剛一直沒有提到的《左傳》了,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國古人對於嫡長子到底有多重視

據《左傳》所記,魯桓公姬允在嫡長子出生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典禮(即「大子生之禮」)。那這個典禮都要做些什麼呢?首先,「接以大牢」,翻譯過來就是用三牲齊備的太牢禮告祭天地和先祖(「接」在此處應通「捷」,有勝利的意思。我的理解是桓公終於有了嫡長子,可以興高採烈地告慰先祖了)。其次,「卜士負之」,乃是通過佔卜選出一個上天賜福的士人來抱著嫡長子。其三,「士妻食之」,是讓這位有福士人的妻子來給嫡長子餵奶。其四,「公與文姜、宗婦命之」,即魯桓公、文姜,以及同宗婦人一起給嫡長子取名

卜士負之

大家看看,這「大子生之禮」是不是很講究,真能看出嫡長子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也能看出人們對於他的重視程度了。但是,這還不算完,關於這個典禮最後一項,即給孩子取名的方式,古人依舊有著很深的學問,也同樣被《左傳》記錄了下來。只不過,左先生在講述時,採用了魯桓公與大夫申繻之間問答的形式,讓篇幅顯得比較冗長了。因此,「閒敘」便不想按照原文逐字講解了,只把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告訴給大家。若有朋友想把二人的對話細節看全,可以去翻翻《左傳》。

古人給孩子取名最主要的方式有什麼呢?申繻給出的答案是:「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五種。所謂「有信」,就是根據孩子剛出生時所帶著的獨特標記(如出生日期(幹支)、膚色、胎記、掌紋等)來取名。所謂「有義」,就是選取祥瑞的字眼來取名。所謂「有象」,就是找與孩子體貌特徵相近的事物(如腦門突出像山丘則命名為「丘」)來取名。所謂「有假」,就是假借萬物之名(如山川、動物的名字等)來取名。所謂「有類」,就是找出孩子與父親相關的字眼來取名

《左傳》記載的古人為子取名的五種方式

魯桓公聽了申繻的解釋後,思考了一下嫡長子的出生經歷,發現兒子的生日竟然與自己相同。所以,姬允既對此感到非常驚喜,又覺得這是自己的嫡長子最有特點的地方,便決定採用五種取名方式中最後一項,即「有類」來為兒子取名。就這樣,這位魯國盼了很久才得到的嫡長子,這位被《春秋》重點記載了的嫡長子,這位生日與父親相同的嫡長子,得名為姬同,並成為了魯桓公一朝的太子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子同生、春秋書大閱、公羊穀梁、譏不時、真實目的、炫耀武功、討好文姜、左傳、大子生之禮、取名方式、父子同生日、嫡長子姬同。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古人重視嫡長子是基於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在家族中具有繼承權,繼承的主要是權力。那麼為何非得規定是嫡長子繼承呢?
  • 古人沒了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相比,誰的權力更大?
    古人沒了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相比,誰的權力更大?古代人特別重視嫡庶,尤其是皇親貴族裡,嫡庶的差距特別大。
  • 天作之合:《左傳》開篇史事的謊言和真相
    按照《左傳》的說法,這段婚姻是神奇的「天作之合」:仲子生下來的時候,掌紋裡能看出字,說這女子長大以後要成為魯國君主的夫人。禮制再大也大不過天命,宋、魯兩國都積極促成這樁「天註定」的姻緣,於是仲子到了適婚年齡就正式嫁到魯國,成為魯惠公的第二位嫡夫人。仲子嫁給魯惠公之後,肚子非常爭氣,不久就生下了嫡長子公子允,此時庶長子公子息姑已經40多歲了。
  • 魯國史話廿五:左丘明不想講述的3個字,搞懂後,裡面故事還挺多
    然而,別看這件事簡單來說就「焚鹹丘」三個字,但也著實不好講,或者說在下有些無從入手。您若問到底是為什麼?因為鄙人平日裡經常用來當作《春秋》補充材料的《左傳》,居然隻字未提此事。所以,「焚鹹丘」三字是魯國史官在譏諷魯桓公做事荒唐、不遵禮法。這麼看來,杜預還真是很好地補充了《左傳》沒有提到的「焚鹹丘」一事,更為魯國史官如此重視此事給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想來應該是魯桓公前一年剛剛喜得嫡長子,次年就興奮地放縱自己,去鹹丘進行火田了。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嫡長子是雙胞胎怎麼辦?看後長知識了
    自古以來,父母的財產都是由自己的孩子繼承的,如今這個男女平等的和諧社會,兒子和女兒都有資格繼承自己父母的財產,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因為重男輕女,大部分財產都是由兒子來繼承的,特別是那些王公貴族,除了財產之外,爵位也是由兒子繼承的。但是如果兒子比較多的話,該由哪一個兒子來繼承呢?
  • 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戀戀不捨地送走了「悲情」的魯隱公,咱們的「史話」故事也要來到一個新的紀元,即姬息的弟弟姬允的執政時期。那作為這位新魯侯的開篇故事,咱們要講些什麼呢?在下想給大家說一說有關隱公被殺時的一個小謎團…… 先等等!先等等!「閒敘」童鞋,你這也太留戀魯隱公了吧?
  • 杞國史話二:途經魯國的一位過客,暗示了杞侯往更東發展的時間點
    關於這場戰爭的故事,鄙人此前已經以三篇「鄭國史話」的形式為各位做了講述,還多敘了一篇「魯國史話」,說了說大戰同期魯國國內發生的一些事情。那這次咱們將要繼續往下推進,聊一聊《春秋》記載的,發生在當年冬季的一件「重要小事」。之所以在下要稱這件事為小事,是因為《春秋》只用了「州公如曹」四個字來記載。
  • 杞國史話一:被「老對手」趕出原封地,建立新家後又被新鄰居欺負
    太史公認為杞國小微不足稱述相信一直在看鄙人文章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杞國的「建國錄」早在我講武王大封天下之時就已經書寫成文了,但一直到今天才為他們把「史話」開篇。所以,咱們的「史話」還真得從謀娶公往後說起,至少從他之後,杞國的國君傳代記載看上去缺失得沒有那麼嚴重,只不過他們在《史記》中的故事依然沒有什麼。那《史記》記載不多,咱們只能去翻翻其他的史料,這不,鄙人在《左傳》中看到了一句話,決定寫下杞國這第一篇「史話」。
  • 古人對婚姻有多重視?從婚床就能看出來,一張婚床都要製作三年
    古人結婚是極其慎重的,結婚就是一輩子的事,古代人婚姻的重視,從婚床的重視和製作就可以看出來,古代婚床製作相當考究,一張比較考究的婚床製作用時需花費一千多工時,也就是說,做一張婚床都要三年時間,這在現代幾乎不敢想像。古人云「一生在世,半生在床」。現代的婚床主要分為中式和歐式,中式一般就是床頭做一些文章或者雕刻,歐式則是在床頭做成軟包式樣。
  • 古代世家大族中,如果長子先去世,那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豪門子弟爭奪家產」的戲碼,相信各位讀者朋友都見過,為了奪得更多財產,鬧得沸沸揚揚,醜聞不斷,前段時間賭王何鴻燊一家,便給我們上演了最真實的一幕。畢竟現在已經不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年代了,誰有本事,誰就多拿錢,看上去似乎更公平,但這「公平」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波濤洶湧」。
  • 知否原著:沈國舅為嫡長子親事焦頭爛額,張桂芬大笑三聲撒手不管
    自從叛亂夜張桂芬刷刷幾劍削下蟊賊耳朵,甩在地上餵了黑獒之後,國舅府上下見了這位張氏主母都繞著走,妾侍不敢頂嘴,繼子女不敢羅嗦。妻妾間太平了,沈國舅卻又添了旁的煩心事。沈家嫡長子眼看就要說親了,這親事,卻不知飄在何處?
  • 古人是怎麼洗手的呢?玉和洗手有什麼關係?今天終於知道了
    轉眼之間2020的冬天已經到來,從上個冬季到這個冬季,疫情期間我猜大家出門前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戴口罩和洗手吧~為了「勤洗手」洗手液酒精肥皂不知道囤了多少。那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洗手的嗎?他們講不講究衛生呢?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 玄貺:「小區改名」是對中國漢字文化的重視
    漢字有能量,一字一太極!每一個字都含有一定的信息能量!中國的漢字誕生——「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慄,鬼夜哭」,「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慄;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漢字是神聖的,是東方人最偉大的創舉。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沒有斷層就是以漢字文化做為紐帶!
  • 古代繼承皇權時,倘若沒有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恰恰相反,多子多福這句話一向被人們所信奉。當然,子女一多其中帶來的矛盾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一個子女眾多的家庭,父母難免會有所偏心,有的父母偏心自己的大兒子,而有的父母則更加疼愛自己的小兒子,甚至有的父母會因此忽視夾在中間的兒女。
  • 衡量自己的德行來為人處世,計算自己的能力來辦事,看左傳說分寸
    做人做事,要有分寸!如何把握?看《左傳》!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這本書的名字被改動多次,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想為《春秋》做註解,寫了一本書《左氏春秋》。到了漢朝,被好事者改名為《春秋左氏》 。從名字上看,重心變了!
  • 《左傳》裡的10句千古名言,古人智慧的結晶
    《左傳》中系統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所發生的事件,充分反映了各諸侯國之間錯綜複雜的角逐,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發展動的內在原因及發展趨向。1、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對當時的社會穩定有什麼影響?
    隨著時代的久遠,統治者對創業維艱的感受逐漸淡化,不再有臨深履薄的警惕,加上政權穩定,國力強盛,往往會導致君主唯我獨尊,《左傳》昭公十二年說「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於是出現了違背體現王道的禮制的行為,「禮崩樂壞的內在動力並不是來自於社會下層,而是從社會上層開始的」,故而《周本紀》說昭王之時「王道微缺」、穆王之時「王道衰微」、懿王之時「王室遂衰」。
  • 古代貴族大家中,若是長子去世,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古代貴族大家中,若是長子去世,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中,通過相關遺留的史料,以及如今諸多歷史的影視劇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還是一個男權社會為主,大戶人家三妻四妾的情況可謂是在常見不過的事情,妻妾眾多,也就衍生了眾多的子嗣後代,古人向來講究長幼有序,對於所謂的家族傳承更是以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為主。
  • 古代的大家族裡,如果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權力更大?
    之所以會出現鬥爭的情況,基本上都是為了家產和地位。古代富貴人家基本都是妻妾成群,孩子也比較多。妻妾之間會爭名奪利,孩子之間也會攀比爭寵。一旦這樣,一個家族距離毀滅就不遠了。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嫡長子繼承制出現,這個制度源於宗法制度,按照制度規定:如果家長去世,家長正妻的孩子繼承位置和財產。
  • 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
    春風無十裡|文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如果說起歷史上最激烈的帝王爭奪戰是什麼呢,清朝的「九子奪嫡」是一定能排上前三的,不過都說「九子奪嫡」很激烈,那到底有多激烈呢,其實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