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十四年(即魯桓公六年),是一個戰事多發的年份。不過,在各國忙著對抗的同時,陳、魯這兩個國家也各自發生了一悲、一喜兩件與戰爭不相關的事件。而上一次,咱們通過「陳國史話」已經講述了那件「悲傷」的事兒,得知陳國再次發生了內亂。現任國君、篡位者陳佗惡有惡報,慘遭蔡人殺害。他的侄兒媯躍(陳桓公之子,被害大公子媯免二弟)奪回了旁落的君位,即位成為陳厲公。那這一次,「閒敘」就要帶您從陳國趕往魯國了,去看看這件喜悅的事兒又是什麼。
但是,在講魯國這件喜事之前,「閒敘」還想再多鋪墊一件事。因為,這件剛好發生在喜事之前的事兒,看似是獨立的,我卻認為它與喜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還請大家耐著性子,隨我先去看看《春秋》等書記載的,發生於當年秋八月的「大閱」(喜事發生在九月,因此說此事鋪墊在前)。
那什麼是「大閱」呢?顧名思義「大閱」就是「大閱兵」的意思。並且,當時雖然沒有海陸空三軍,但也不光是步兵這單一的兵種,至少還有古代戰車陣列,能被國君來檢閱。可是,這不當不正的日子,魯桓公為何想起要閱兵了呢?這不光是咱們的疑問,「春秋三傳」中兩傳的作者公羊高和穀梁赤,也對此存有疑惑和看法。
因此,二人分別對這次「大閱」做了注釋:公羊先生認為《春秋》的史官們之所以會特意記載「大閱」,大概是因為這件事太罕見了。那「罕見」一詞不就是間接地在說此事不太正常麼,顯然公羊高既不懂魯桓公到底在幹什麼,也不贊同他的奇怪做法。而穀梁先生更是直接,提出閱兵之事雖然是在修治教化,但在平常的日子(古代天子、諸侯修習軍事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如發動戰事之前,或者秋蒐、冬狩等固定的日子,可這次的記載在時間上是有問題)裡隨便檢閱部隊,是不正確的。會讓世人覺得國君崇尚武功,而不喜文治。
由此看來,魯桓公搞得這次「大閱」還真不是時候,會被兩位先生拿來「批評」,也很說明問題。但咱們還是得搞清楚他這麼做的目的何在啊。並且,「閒敘」你既然說閱兵與接下來的喜事有關,莫非魯國真要出兵打仗了?而之後的喜事就是打仗獲勝了嗎?答案當然是非也,非也啦。鄙人不是早就說了嘛,陳、魯兩國的悲喜事與戰爭無關,肯定「大閱」的目的不是為了打仗。具體是什麼,予以為桓公是在炫耀和討好。
所謂炫耀,大家不要忘記咱們前面講過的故事,即魯國剛剛幫齊國擊退了北戎(雖然擊退北戎主要功勞在鄭國,但魯國肯定是參與了,否則分配饋餼的時候,齊僖公也不可能請魯人來安排順序了)。所以,勝利之師回到國內,作為國君當然要檢閱一下自己的部隊了。而他要炫耀的對象,一方面是做給老百姓看的,讓他們知道自己國君培養的軍士有多麼雄健。另一方面,魯桓公也是想炫耀給自己夫人文姜看,讓夫人知道她丈夫有多強悍。
至於討好嘛,肯定還是跟他夫人有關。魯桓公幫助文姜的娘家擊退外敵是在討好她;而舉行閱兵活動,也是在討好文姜。您若問我從何得知閱兵是在討好文姜?這又要感謝穀梁先生了。因為,就在他對魯桓公「大閱」不時的舉動表示了反對之後,特意又加了句「蓋以觀婦人也」。試問,除了文姜夫人能讓桓公做到這一點以外,還有什麼婦人有這麼大面子,讓國君來搞閱兵儀式給自己觀看呢?所以,在下十分認同穀梁先生的推測,畢竟那時候的文姜行動不太方便,她又喜好遊玩,確實需要魯桓公為她搞出點新花樣來解悶。
什麼?什麼?文姜行動不太方便?這可是史書中沒有寫到的內容,「閒敘」你怎麼又提出了一個令人不解的說法呢?確實,各個史料中都未曾記載過文姜行動不便的事兒。但在下馬上要講的魯國那件喜事,即「大閱」之後一個多月左右,桓公的嫡長子出生了。不就剛好證明了文姜在觀看閱兵時有孕在身,在下對她行動不便的判斷是準確的嘛。
現在,大家應該能明白我為何要鋪墊「大閱」一事了吧,目的就是為了引出魯桓公大兒子出生這件喜事。那接下來,咱們對於這件喜事要說些什麼呢?或許有些童鞋比較關心史官為何要記載此事,因為印象中,整部《春秋》裡如此正式地記載嫡長子出生僅有這一次。也或許有些童鞋比較關心這個新生兒到底是不是桓公的兒子,畢竟文姜夫人的名聲不太美好。
但在下對這兩方面實在不想多言。因為,無論是魯國史官記載此事的目的何在,還是這位公子血統有沒有問題,都是咱們後人無從探知真相的懸案了。與其鄙人沒有根據地胡亂猜測,還不如給各位說一些比較明確的東西更實際。所以,接下來我要請出「春秋三傳」中剛剛一直沒有提到的《左傳》了,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國古人對於嫡長子到底有多重視。
據《左傳》所記,魯桓公姬允在嫡長子出生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典禮(即「大子生之禮」)。那這個典禮都要做些什麼呢?首先,「接以大牢」,翻譯過來就是用三牲齊備的太牢禮告祭天地和先祖(「接」在此處應通「捷」,有勝利的意思。我的理解是桓公終於有了嫡長子,可以興高採烈地告慰先祖了)。其次,「卜士負之」,乃是通過佔卜選出一個上天賜福的士人來抱著嫡長子。其三,「士妻食之」,是讓這位有福士人的妻子來給嫡長子餵奶。其四,「公與文姜、宗婦命之」,即魯桓公、文姜,以及同宗婦人一起給嫡長子取名。
大家看看,這「大子生之禮」是不是很講究,真能看出嫡長子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也能看出人們對於他的重視程度了。但是,這還不算完,關於這個典禮最後一項,即給孩子取名的方式,古人依舊有著很深的學問,也同樣被《左傳》記錄了下來。只不過,左先生在講述時,採用了魯桓公與大夫申繻之間問答的形式,讓篇幅顯得比較冗長了。因此,「閒敘」便不想按照原文逐字講解了,只把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告訴給大家。若有朋友想把二人的對話細節看全,可以去翻翻《左傳》。
那古人給孩子取名最主要的方式有什麼呢?申繻給出的答案是:「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五種。所謂「有信」,就是根據孩子剛出生時所帶著的獨特標記(如出生日期(幹支)、膚色、胎記、掌紋等)來取名。所謂「有義」,就是選取祥瑞的字眼來取名。所謂「有象」,就是找與孩子體貌特徵相近的事物(如腦門突出像山丘則命名為「丘」)來取名。所謂「有假」,就是假借萬物之名(如山川、動物的名字等)來取名。所謂「有類」,就是找出孩子與父親相關的字眼來取名。
魯桓公聽了申繻的解釋後,思考了一下嫡長子的出生經歷,發現兒子的生日竟然與自己相同。所以,姬允既對此感到非常驚喜,又覺得這是自己的嫡長子最有特點的地方,便決定採用五種取名方式中最後一項,即「有類」來為兒子取名。就這樣,這位魯國盼了很久才得到的嫡長子,這位被《春秋》重點記載了的嫡長子,這位生日與父親相同的嫡長子,得名為姬同,並成為了魯桓公一朝的太子。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子同生、春秋書大閱、公羊穀梁、譏不時、真實目的、炫耀武功、討好文姜、左傳、大子生之禮、取名方式、父子同生日、嫡長子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