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7月5號,廣州市疾控中心通過公眾號推送文章,以每隻8元的價格全城懸賞,請市民幫忙尋找一種叫做錐蝽的昆蟲。錐蝽會叮咬人的面部,可能存在著傳播美洲錐蟲病的風險,由於美洲錐蟲病目前確診率低、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因此有學者把這種病稱為「新型愛滋病」。
此後,廣州市疾控中心對本次懸賞捕捉錐蝽進行了進一步解釋,找錐蝽的目的是為了檢測本地錐蝽是否攜帶有病原體錐蟲。那麼,美洲錐蟲病是不是如學者所說那麼嚴重?又該如何防護呢?
專家闢謠:美洲錐蟲病與愛滋病有本質區別
錐蝽,因頭部狹長似錐而得名。成蟲體長25mm左右,橢圓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側緣有紅或黃斑。在廣州俗稱「木蝨王」。2016年,在臨近廣州的順德,發生一起錐蝽叮咬人事件,經調查,這是在順德首次發現並記錄紅帶錐蝽。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防治專家鄧卓暉主任醫師告訴記者,錐蝽的若蟲和成蟲均吸食人血,它喜歡叮咬人的面部,傳播美洲錐蟲病,目前全世界估計約有600萬至700萬人感染。
鄧卓暉介紹:「它主要流行於拉丁美洲國家,因為它會引起心臟、消化道、外部神經系統的改變,病死率比較高,它是拉丁美洲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為什麼會引起關注,是因為全球經濟一體化,人口的流動也頻繁了,在美洲有所擴散,往歐洲、西班牙地區還有日本地區擴散。」
美洲錐蟲病隱匿性非常強,人類感染後不容易被發現,如沒能及時治療,將對人類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危及生命。由於這病確診率低,無疫苗可以預防,並且到病程晚期沒有特效的藥物,因此,有學者把它稱為「新型愛滋病」。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防治專家鄧卓暉主任醫師認為,美洲錐蟲病與愛滋病有本質的區別,兩者病原體不同,愛滋病是病毒感染,美洲錐蟲病是感染克氏錐蟲。
「一篇文章裡面一個學者說是『新型愛滋病』,他原來的出發點是想引起大家對每周錐蟲病的重視。但是把美洲錐蟲病和愛滋病放在一起比較,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愛滋病是通過血液、輸血、性傳播、吸毒等途徑,而這個病是寄生蟲病,主要是通過錐蝽咬、糞便傳播的途徑。」鄧卓暉解釋到。
專家提醒:市民應加強防護,但無需太恐慌
錐蟲病傳染源一旦輸入,極有可能造成本地傳播。廣州市疾控中心在公眾號中發文表示,此次全城懸賞尋找錐蝽,是為了清晰了解中國的情況,配合相應的措施,防患於未然。此項調查工作由中國疾控中心主持,廣州市是廣東省的其中一個調查點。此外,錐蝽只是錐蟲病的傳播媒介,並不代表所有錐蝽都攜帶錐蟲,在非流行區被它咬一口也不一定有問題,公眾無需過於緊張。
鄧卓暉表示:「在我們國家來說,我們是非流行區,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收到輸入性美洲錐蟲病的病例報告,市民無需太恐慌。」
廣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本次調查工作限定在廣州地區,只接受廣州市11個區的樣品,捕捉錐蝽及檢測工作,截止時間為2018年7月31日。捕錐蝽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用手直接捕捉。可用礦泉水瓶或其他帶蓋容器裝好,記好採集時間和地點,記好採集時間和地點,聯繫所在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
專家同時提醒,平日要做好自我防護,避免被錐蝽叮咬所導致的皮炎甚至強烈的過敏反應:「居家最好安裝紗門紗窗,晚上陽臺的燈少開,因為它夜間出來活動,它有趨光性,如果開燈容易把他吸引進來,另外一個是改善居住條件和房屋結構,特別是建築物的牆面塗石灰塗料,或者可以在室內噴灑殺蟲劑,第三個是外出野外活動個人要注意穿長衣長褲加強保護。」
7月10日上午,廣州市疾控中心相關專家將向媒體公布尋找錐蝽的情況,中國之聲記者將持續關注。
(原標題:廣州懸賞錐蝽蟲只為調查傳染源 專家:我國尚無相關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