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稱蜱蟲在河南商城縣已引發多人死亡
西部網訊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河南商城縣有多人被一種叫做蜱的小蟲子咬傷後不治身亡。消息引發網友熱議,小小的蜱蟲怎麼會致人死亡呢?陝西會不會有這種致命傷害力的小蟲呢?發現蜱蟲後要如何預防和處理呢?記者為此採訪了西安交大一附院急診科的楊繼維教授。
楊繼維教授說,蜱蟲致人死亡的病例有可能是蟲子本身的毒素對人體的器官造成了損傷,加上患者不及時治療,最終導致了病人死亡。楊教授說,被毒蟲叮咬後如果及時處理的話,一般不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死亡率也較低。體質較好的患者在被蟲子叮咬後如果及時就診,病情很快就能治癒。
據楊教授介紹,夏天屬於毒蟲咬人引發疾病的高發季節,尤其在偏遠農村地區。農民朋友下地耕作時最好在裸露部位塗擦驅蟲劑,能有效地減少毒蟲叮咬。目前陝西地區尚未出現被蜱蟲叮咬後致人死亡的病例。
【蜱蟲形態】
蜱蟲體橢圓形,未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mm;飽血後脹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狀,大者可長達30mm。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化盾板。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份。
【危害】
1.國際研究結果表明,蜱蟲攜帶的病毒能侵染人體細胞,致使人體血小板、白細胞銳減,並具傳染性。
2.遇陰雨天氣時,會引發瘙癢難忍。
3.高燒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發森林腦炎。
4.全身癱瘓無力不能自行站立。
【臨床特點】
1.病因:由硬蜱或軟蜱的口器刺入皮膚後引起。
2.皮疹特點: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皰或淤斑,中央有蟲咬的痕跡。有時可發現蜱。
3.症狀:瘙癢或疼痛。
4.蜱麻痺:系蜱唾液中的神經毒素所致,易發生在小兒,表現為急性上行性麻痺,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5.蜱咬熱:在蜱吸血後數日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預防及處理】
1.發現被蜱蟲叮咬後切勿自行取出,應及時去醫院救治。醫生會在傷口周圍消毒、在打麻醉在傷口上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鑷子輕鬆夾出。
2.蜱將頭鑽入皮膚內時頭有倒勾越拉越緊,自行取出容易將頭留著皮膚內繼續感染,不要將蟲子打死,應試著將蜱蟲吹掉,或到醫院請求救治。
3.蜱蟲螫傷治療:
①發現停留在皮膚上的蜱蟲時,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傷組織或口器折斷而產生的皮膚繼發性損害。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節油或旱菸塗在蜱頭部待蜱自然從皮膚上落下。
②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如口器斷入皮內應行手術取出。
③傷口周圍有0.5%普魯卡因局封。
④出現全身中毒症狀時可給予抗組胺藥和皮質激素。發現蜱咬熱及蜱麻痺時除支持療法外,作相應的對症處理,及時搶救。
4.蜱蟲的防護:進入有蜱地區要穿防護服,紮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外露部位要塗擦驅避劑(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髮油),或將衣服用驅避劑浸泡。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蟲帶回家中。
【蜱蟲資料】
1.硬蜱:顎體也稱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到,由顎基、螯肢、口下板及須肢組成。顎基與軀體的前端相連接,是一個界限分明的骨化區,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顎基背面有1對孔區,有感覺及分泌體液幫助產卵的功能。螯肢1對,從顎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塊,位於螯肢腹面,與螯肢合攏時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齒,為吸血時固定於宿主皮膚內的附著器官。螯肢的兩側為須肢,由4節組成,第4節短小,嵌出於第3節端部腹面小凹陷內。軀體呈袋狀,大多褐色,兩側對稱。雄蜱背面的盾板幾乎覆蓋著整個背面雌蜱的盾板僅佔體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後緣形成不同花飾稱為緣垛(festoon)。腹面有足4對,每足6節,即基節、轉節、股節、脛節、後跗節和跗節。基節上通常有距。足ⅰ跗節背緣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 有嗅覺功能,末端有爪1對及墊 狀爪間突1個。生殖孔位於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對足基節的水平線上。肛門位於軀體的後部,常有肛溝。氣門一對,位於足ⅳ基節的後外側,氣門板寬闊。雄蜱腹面有幾丁質板,基數目因蜱的屬種而不同。
2.軟蜱:顎體在軀體腹面,從背面看不見。顎基背面無孔區。軀體背面無盾板,體表多呈顆粒狀小疣,或具皺紋、盤狀凹陷。氣門板小,位於基節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於腹面的前部,兩性特徵不顯著。肛門位於體中部或稍後,有些軟蜱尚有肛前溝和肛後中溝及肛後橫溝,分別位於肛門的前後方。各基節都無距刺,跗節雖有爪,但無爪墊。成蟲及若蟲足基節ⅰ~ⅱ之間有基節腺的開口。基節腺液的分泌,有調節水分和電解質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時,病原體也隨基節腺液的分泌汙染宿主傷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鈍緣蜱屬的一些種類。
【傳播疾病】
1.森林腦炎:是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為森林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主要的病媒蜱種為全溝硬蜱,病毒在蜱體內可長期保存,可經各變態期及經卵傳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並可在蜱體內越冬。本病多發生在5~8月,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林區,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雲南等省和自治區也有病例發生。
2.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是荒漠牧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為一種蜱媒rna病毒。疫區牧場的綿羊及塔裡木兔為主要傳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傳染。傳播媒介主要為亞東璃眼蜱,病原體可在蜱體內保存數月,並經卵傳遞。本病除經蜱傳播外,羊血經皮膚傷口,及醫務人員接觸急性期病人新鮮血液後,也可感染髮病。在我國流行於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發病高峰期為4~5月份。
3.蜱媒回歸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體病,不規則間歇發熱為其主要臨床特徵。我國新疆有該病流行,其病原體,在南疆村鎮型的為伊朗包柔氏螺旋體(borrelia persica),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為拉氏包柔氏螺旋體(b.latyshevyi),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卵傳遞。乳突鈍緣蜱可經卵傳遞8代,並能貯存14年。動物傳染源主要是鼠類,病人也可作為本病的傳染源。
4.萊姆病:我國於1985年夏在黑龍江海林縣林區首次發現。病原體是伯氏包柔螺旋體(b.burgdorferi)。它是一種由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發於春、夏季。我國主要媒介是全溝硬蜱,某些野生小型齧齒動物為貯存宿主。本病分布廣泛,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都有病例報告。我國已證實有20省、市、自治區有本病流行。
5.q熱:病原體為貝氏立克次體(coxiellaburneti)。本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常在野生動物(嚙齒類)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為人體q熱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糞便汙染傷口而感染。病原體能在蜱體內長期存在,並經卵傳遞,如乳突鈍緣蜱可貯存病原體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在流行區已發現微小牛蜱、亞東璃眼蜱和鈴頭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6.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 sibirica)。小齧齒動物為主要傳染源,草原革蜱為其主要媒介,邊緣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傳播。病原體可經卵傳遞,在蜱體內可存活2年。病原體可通過蜱的叮刺或蜱糞汙染而感染。我國新疆、內蒙、黑龍江有本病存在。
7.細菌性疾病:蜱能傳播一些細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桿菌病、野兔熱。蜱能長時間保存一些病原菌,並經卵傳遞。例如鼠疫桿菌在草原革蜱成蟲體內可保存509天;兔熱桿菌在拉合爾鈍緣蜱(o.lahorensis)體內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相關報導:
河南商城多人遭蟲咬不治身亡 引發恐慌(圖)
河南回應蜱蟲叮人致死事件 3年共發現245例
信陽衛生局稱 蜱蟲咬人致死無法從根源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