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叮咬致兩人去世 專家:去草木茂密處做好保護措施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感染科二喚嗎?有個病人發熱3天,白細胞低,血小板低,登革熱抗原抗體陰性。」前不久的一天夜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感染科接到發熱門診打來的電話,「他家裡已經有一個病人也是發熱,血小板低,已經去世了。還有一個在監護室搶救……」

景一鳴 攝

一家四口接連被病毒擊中,其中,外公、外婆相繼因此離世,還有兩人病情危重。究竟是何種病毒如此兇猛?經過一番抽絲剝繭,邵逸夫醫院感染科專家發現,這家人感染的都是新型布尼亞病毒,而之所以感染了這種病毒,極有可能與蜱蟲叮咬有關。

一家四口接連病倒,原來是病毒在作祟

患者小吳(化名)今年21歲,上虞人,被送到浙大邵逸夫醫院時,他已經發熱3天,伴有腹瀉,噁心嘔吐,全身肌肉關節酸痛,頸部有少許瘀點。值班感染科季淑娟副主任醫師判斷,患者應該是受病毒感染,但不確定具體是什麼病毒。

涉及傳染病,她立即上報相關信息,邵逸夫醫院隨即啟動傳染病應急預案、收治患者進負壓病房、聯繫區疾控中心。第二天患者被確診為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據了解,這是邵逸夫醫院首次接觸這一病毒。

其實,小吳並不是家中唯一的病人。就在不久前,他的外公、外婆相繼出現發熱、全身酸痛、腹痛等症狀被送往醫院。不幸的是,外公因救治無效離世,而外婆正在其他醫院搶救。

就在他入院第三天,又傳來了不好的消息,他的外婆因病情危重搶救無效死亡。全家上下一時間分外憂心焦慮。但是,事情還未結束。小吳的大姨也出現發熱的狀況。聽聞小吳的病情得到確診,並正在好轉中,她直奔了邵逸夫醫院。經檢查,果真她被確診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還是例重症患者,已出現出血、急性腎損傷、急性胰腺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衰、肺部感染等症狀,情況危急。

發現致病病毒之後,邵逸夫醫院給予兩名患者針對性醫療照護,在感染科、醫務科、重症監護室心內科保健科等醫護團隊的努力救治下,目前小吳和他大姨已康復出院。

醫生推斷蜱蟲是帶來病毒的「罪魁禍首」

為何一家四口人接連會被病毒擊中呢?病毒又是從哪裡傳染來的?

邵逸夫醫院副院長、肝病感染科主任俞雲松指出,新型布尼亞病毒有15%-30%的致死率,主要通過蟲媒傳播,而蜱蟲是最主要的「病毒攜帶者」。

通常,蜱蟲在樹林、低矮灌木林、河道處「出沒」,被叮咬後,一般會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炎等症狀。但也有少數蜱蟲體內帶有病原體,如新型布尼亞病毒,被叮咬後可能會造成發燒,全身乏力、噁心嘔吐等強烈反應,病毒感染嚴重,甚至會有性命之危。

據小吳說,他外公在家鄉做著河道清理的工作,生病前不久就去河邊清理過河道淤泥,應該就是這時候被帶病毒的蜱蟲叮咬了。但是小吳表示,自己並沒有被蜱蟲叮過,又是怎樣被傳染上了呢?

「活躍的新型布尼亞病毒也可能通過血液、體液等途徑傳播。據我們了解,家中兩位老人病倒後,小吳和他大姨照顧得比較多。應該就是在貼身照料過程中傳染上了病毒。」俞雲松副院長說,「蜱蟲叮咬是最主要的傳染途徑。只要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也不用過於擔心會被傳染。」

每到夏季,被蜱蟲叮咬送醫治療的事情屢見不鮮。對此,俞雲松副院長提醒,去草木茂密處做好保護措施,如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儘量不要穿拖鞋、涼鞋,裸露的皮膚塗抹驅避劑。出遊或外地出差歸來出現發熱症狀時請儘快到醫院發熱門診就醫。

 

 

相關新聞

被蜱蟲咬傷喪命:男子處理喪事過程中也被咬 鬼門關走一遭

夏天到了,戶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出行時多會選擇樹木、草叢較多的陰涼處躲避太陽,但在外遊玩或者進行農耕的戶外活動時要警惕一種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蟲。

近日,家住江蘇盱眙鐵山寺附近的宋先生(化姓)一家可謂是禍不單行。先是5月底6月初,小舅子和嶽母先後被蜱蟲咬傷後因為在當地醫院遲遲未能確診,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令全家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之中。可誰知在宋先生為嶽母處理喪事的過程中,裸露在外的右小臂也不小心被蜱蟲咬了一口,這讓他也在鬼門關走了一遭。在醫院救治下,宋先生脫離了危險。

為什麼蜱蟲叮咬後會生病呢?

小小蜱蟲究竟是什麼?咬一口怎麼還會致命?原來,蜱蟲體內有一種可怕的病毒,叫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蜱蟲叮咬而傳播給人,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病是首先在中國發現的。

目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在國內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湖北、河北、遼寧等多個省份,當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區、丘陵和森林地帶的農村地區,而發病的人群,主要是經常在戶外勞動或熱衷野外運動的人。除了在中國,鄰近的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家和地區,也有很多的病例報導。而就診的這家醫院目前接診到的約160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患者大都來自江蘇和安徽交界處的農村地區,如盱眙、滁州、明光等地。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呈現季節性的發病。發病季節絕大多數在5-11月,5-7月為主要高峰期,9月份為次高峰期,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原因是蜱蟲在這個季節範圍裡會大量生長、繁殖並在野外環境中活動,同樣,這與人群也會在這個季節廣泛地開展生產勞動以及戶外活動有關。今年4月份以來,這家醫院感染科已經收治了17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患者,其中有兩例患者因為到院太晚、病情過重,經搶救無效死亡。

被蜱蟲叮咬後,2天至1月後都有可能發病

醫生介紹,被蜱蟲叮咬後,人最短在2-3天後發病,也有會在1個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為發熱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復期三個主要的過程。大多數人會表現為急性發熱,體溫一般在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傾向,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牙齦出血、球結膜出血,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現意識障礙、肺出血、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患者多合併神經、精神症狀,預後較差。

該病病死率達12.7%-32.6%,而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僅有對症支持治療。老年患者、合併基礎性疾病者、治療不及的患者往往到院後往往病情偏重,預後較差。但大多數患者經早期、及時、積極治療後一般預後良好。少數患者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吳衛華提醒,被蜱蟲叮咬後出現發熱請及時就醫。

高發季如何預防蜱蟲咬傷?

首先,應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提倡穿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爬上;針織衣物表面儘量光滑,這樣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遊活動結束後,旅遊者還要仔細檢查他們的身體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發現蜱後立即清除。必需在野外作業或露營時,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可用殺蟲劑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驅避劑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患者的尿液、糞便、唾液中檢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密切接觸患者血液、排洩物、分泌物等可導致感染。家人特別是陪護的家屬要注意自我保護,接觸患者時注意帶防護設施,避免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或嘔吐物等,因為,除了蜱蟲叮咬可以感染病毒發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過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或嘔吐物而感染,近年來,我們醫院已經陸續發現並確診了多例家人照顧病人而感染的的實例。因此,和其它通過蟲媒傳播的疾病不一樣,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可以人傳人,了解這一點非常的重要,特別對已經患病者的家人來講,需要提高警惕,防止照顧病人而感染髮病。

蜱蟲咬傷後如何緊急處理?

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或用菸頭、香頭輕輕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燙蜱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即使未發現被蜱叮咬,從疫區旅行回來的人員也應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等症狀,應對疫區的蜱傳疾病保持警惕。

發現蜱蟲時,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游離在牆面、地面,千萬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甚至擠破,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夾取然後燒死;如不慎皮膚接觸蜱蟲,尤其是蜱蟲擠破後的流出物,要進行消毒。

醫生特別提醒,如果有蜱蟲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應及早就醫,並應該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相關焦點

  • 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究竟是何種病毒如此兇猛?
    原標題:蜱蟲叮咬致兩人去世專家:去草木茂密處做好保護措施一家四口接連被病毒擊中,其中,外公、外婆相繼因此離世,還有兩人病情危重。究竟是何種病毒如此兇猛?經過一番抽絲剝繭,邵逸夫醫院感染科專家發現,這家人感染的都是新型布尼亞病毒,而之所以感染了這種病毒,極有可能與蜱蟲叮咬有關。
  • 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掌握這些沒準救你一命!
    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掌握這些沒準救你一命!時間:2018-08-04 13:37   來源:華商報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掌握這些沒準救你一命! 江蘇省一家三人被蜱蟲咬傷,兩人身亡的消息一經發出,便引起網絡注意,登上新聞實時熱點。
  • 一家三人被蜱蟲叮咬兩人身亡
    一家三人被蜱蟲叮咬兩人身亡  鼓樓醫院今年已收治17例「蜱蟲病」,目前已到每年疾病的高峰期  夏天到了,戶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出行時多會選擇樹木、草叢較多的陰涼處躲避太陽,但在外遊玩或者進行農耕的戶外活動時要警惕一種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蟲
  • 浙江一家四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兩人去世:謹防蜱蟲叮咬
    先是外公染上「怪病」去世,接著外婆出現類似症狀,經救治無效死亡,再是自己高熱不退、血小板低,然後大姨發生多臟器衰竭……6月下旬開始,浙江紹興市上虞區21歲的小李(化名)經歷了「浩劫」。蜱蟲 視覺中國 資料圖8月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該院了解到,他們四人是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外公在戶外工作,因被蜱蟲叮咬最先感染,外婆、小李、大姨在照顧他時經人際間二次傳播感染。
  • 外公被一隻蟲子叮咬,最後竟導致一戶人家兩人去世,兩人危重!這種病...
    醫院馬上啟動了多學科會診,監護室、心內科等專家趕來一起討論搶救治療措施。她說,去鬼門關走了一遭,更要好好活著。作為醫生,看到她能恢復得這麼好,也替她開心。小夥子和他的大姨並沒有直接被蜱蟲叮咬怎麼會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
  • 奪命蜱蟲怎麼防?近期多地發生蜱蟲咬人致死事件,疾控專家為你支招
    &nbsp&nbsp&nbsp&nbsp炎炎夏季,各種蚊蟲叮咬導致的疾病也進入高發期。近期,多地發生蜱蟲咬人致死事件,引發市民關注。記者在深圳市疾控中心獲悉,蜱蟲雖然廣泛存在於全國各地,但相對來說城市較少,市民只要掌握好預防措施,就不必太過擔心。
  • 「蜱蟲咬人致死」倒逼科普教育
    剛剛辦理出院的52歲李師傅(化姓),來自盱眙,家裡短短一個月當中三人因蜱蟲叮咬致病,其中小舅子和嶽母先後因「蜱蟲病」去世。(7月4日《揚子晚報》)  一家三人被蜱蟲叮咬,致兩人身亡,令人難以釋懷。同時,今年4月以來,僅南京鼓樓醫院,便收治了17例蜱蟲病患者,令人憂慮。再者,南方已經出現了蜱蟲病「人傳人」的病例,更令人震驚。可見,預防蜱蟲叮咬及蜱蟲病,顯得十分重要。
  • 吸血蜱蟲致人死亡 綿陽成功治癒一例(組圖)
    近日,在河南山東等省出現一種叫做蜱(音同「脾」)的小蟲子叮咬致人死亡事件。初步統計,目前至少29人死亡。其中河南累計557人發病,18人身亡;山東蓬萊11人遭遭叮咬後染病死亡。據專家介紹,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蜱蟲存在。蜱蟲叮咬會引起「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及其他疾病,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 兩人因蜱蟲叮咬身亡!這個季節最高發,被叮咬千萬別用手拍打!
    就在前幾天,杭州一個2歲的孩子腳趾處被蜱蟲叮咬,還好發現及時,醫生將蜱蟲完整取出。   接診醫生表示,在家被蜱蟲咬傷的患兒並不多見,通常是在野外被咬傷,但即使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環境裡,也並不是絕對安全,不可大意。
  • 美衛生局公布中文版防蜱蟲報告 教中國人如何防治蜱蟲
    環球網記者李宗澤9月13日報導,美國紐約市健康與心理衛生局(網站)公布了中文版蜱蟲防治報告,其中對於如何預防蜱蟲叮咬和蜱媒傳染病,以及如何去除蜱蟲,有著比較詳細的說明。以下為報告的中文原文:2010年6月17日 —健康與心理衛生局警告紐約市民,6月至11月為蜱蟲最活躍的時期,在此期間內須格外注意,防止蜱蟲叮咬。
  • 被蜱蟲叮咬真的很可怕嗎?
    專家觀點  「這條新聞應該引起外出朋友的注意,但也不要過度焦慮。」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趙邑教授表示,蜱蟲咬傷,多發生在草原、樹叢、山林等處,咬傷後在皮膚表面會明顯看到如痣一般的「黑豆」,觸摸可能還會動,有疼痛感,基本上可以確認為蜱蟲咬傷,處理及時,並不會致命。
  • 警惕蜱蟲!夏季小心「奪命蜱蟲」一家三人被蜱蟲咬傷,兩人喪命
    5月底6月初,盱眙宋先生的嶽母和妻弟先後因蜱蟲叮咬不治身亡。6月9日,就在為家人辦喪事時,宋先生又小臂被蟲子叮了一下,留下壓印,由於沒有看到蟲子,宋先生就到當地的衛生所簡單的處理了一下傷口。醫生介紹說,一部分蜱蟲體內有一種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人被叮咬後輕則發熱乏力、重則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致死率達到15%,每年5~11月份是高發期! 一旦發現被蜱蟲叮咬後,千萬不要強行拔出,以免拽傷皮膚。因為蜱蟲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體內,將蜱蟲的頭部留在皮膚內。
  • 蜱蟲叮咬致六安5人死亡 官方:會傳播一種布尼亞病毒
    原標題:蜱蟲叮咬致六安5人死亡 官方:不會引發或傳播登革熱據安徽商報報導 近日,有網友稱六安市出現因蜱蟲叮咬導致登革熱死亡病例。7月10日,六安市衛健委和金寨縣古碑鎮相關部門對此進行回應時表示,金寨縣確實有居民被蜱蟲叮咬後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例,該病會傳染並非引發或傳播登革熱。據金寨縣人民政府官網7月9日發布消息稱,今年4月以來,該縣先後發生23起蜱蟲叮咬入院治療病例,並導致5人死亡。
  • 專家提醒:夏季謹防蜱蟲叮咬 一旦被咬這些千萬不能做
    夏季,蜱蟲密度達到峰值,人們戶外勞作時間、野外活動時間與蜱蟲的活動習性基本一致,加上衣著單薄,容易受到蜱蟲叮咬,合肥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一旦被蜱蟲叮咬,千萬不可生拉硬拽、強行拔除,要用科學的方法及時處理,嚴重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 蜱蟲咬人實例解讀:不痛不癢致人於死地
    蜱蟲(資料圖片)  中廣網北京9月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蜱蟲到底是什麼樣的蟲子?小小的蜱蟲怎麼會致人死亡呢?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李久宏教授介紹說,蜱蟲通常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愛躲在茶葉背面。不吸血時,有米粒大小,吸飽血液後,有指甲蓋大。蜱在對人或動物叮刺吸血的時候,並不會有疼痛的感覺。
  • 蜱蟲叮咬有致死風險:蜱蟲叮寶莫慌張,勿要強拔是關鍵
    因為,夏日的草叢和樹林裡隱藏著一種可怕的愛吸血的蟲子,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蜱蟲。據報導,每年都有蜱蟲叮咬致人死亡的新聞,其致死率在15%-25%之間,但這樣的結果和處理不當是有很大關係的!只要正確預防和處理,不良後果的發生率就能降到非常低!1.蜱蟲長什麼樣子呢?
  • 八旬老翁陰囊處發現蜱蟲附著!提醒:謹防蜱蟲叮咬!
    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該病主要傳播途徑是經蜱蟲叮咬傳播,也可經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等分泌物傳播。早在2018年,媒體曾報導過一名年輕小夥及其親屬共同出現「新型布尼亞病毒」症狀,根據當時主治醫生分析,小夥子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可能是由其外公傳染。
  • 疑因蜱蟲叮咬 浙江出現5例「新型布尼亞病毒」患者
    「感染這種病毒,提示患者曾被蜱蟲叮咬。」肖大姐自己想不起什麼時候被蜱蟲咬過,醫生找遍她的全身也沒有發現蜱蟲。經過十幾天的對症治療,肖大姐精神狀態穩定多了,「我們田間蛇蟲鼠蟻有點多,實在沒注意什麼蟲子咬我,也沒有感覺。不過,我們村裡好像也有幾個人被蜱蟲咬過,但他們去醫院就沒事了,我住院這麼久,嚇都嚇死了。」
  • 武漢上報蜱蟲叮咬後感染死亡病例
    6月14日夜晚,武漢市第一醫院緩衝科收治了一位高熱伴意識模糊的72歲女性患者,其牙齦出血、四肢多處紫癲,血小板非常低,隨時有自發性大出血的風險,且合併白細胞低、肝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多器官衰竭。
  • 高度警惕:蜱蟲叮咬所致的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
    據報導,截至目前今年已發現57例蜱蟲叮咬所致的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其中江蘇省發現37例,青島發現20例,死亡4例。 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導致的疾病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主要症狀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和/或白細胞減少,少數患者可出現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