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被一隻蟲子叮咬,最後竟導致一戶人家兩人去世,兩人危重!這種病...

2020-12-20 保定網警巡查執法

對上虞21歲的小王(化名)來說,短短一個月時間,夢魘一般,外公外婆相繼去世,大姨多臟器衰竭,自己也高燒不退。他們發病前都有相同的病症:發燒、腹瀉、噁心嘔吐、肌肉酸痛、白細胞和血小板驟降。

究竟是什麼病,如此來勢洶洶?

7月初,小王和大姨沈女士(化名)被相繼送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感染科。他們被確診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這是一種主要經蜱蟲叮咬後傳染的病毒,一旦感染,如不及時治療,往往起病急,進展快,患者會有多臟器的累及,甚至失去生命。

「我們就是在和死神搶時間。從接診、確診、隔離、會診、24小時監護、搶救,到最後病情逐漸好轉、康復出院,這一路,即便是和病毒打了很多年交道,也是神經緊繃,絲毫不敢懈怠。經過醫院多學科團隊綜合救治,最終把他們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感染科季淑娟副主任醫師說。

周末夜裡

來了一個讓我汗毛倒豎的病例

以下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感染科季淑娟副主任醫師的口述——

這個日子,大家怎麼都不會忘記,2018年7月7日,星期六。

值班,夜已降臨,我睡意正起,電話鈴卻響了。

發熱門診醫生:「感染科二喚嗎?有個病人發熱3天,白細胞低,血小板低,登革熱抗原抗體陰性。他家裡有一個病人(編者註:病人外公)也是發熱,血小板低,已經去世了。還有一個(編者註:病人外婆)在監護室搶救……」

立刻汗毛都豎起,睡意全無!

這個電話信息量太大太深刻了:傳染病?傳染性很強?致病力很強?死亡率很高?

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我做好防護後,趕到門診,仔細詢問小夥病史。

暫且叫小夥子小王吧。21歲,上虞人,中等身材,人瘦瘦的,長得很文氣,就是沒什麼精神,人蔫蔫的。檢查發現,小夥子高燒39℃,伴有腹瀉、噁心嘔吐、全身肌肉酸痛,血常規白細胞只有2000多,血小板也只有8萬,但是C反應蛋白正常,頸部有少許瘀點。從初診來看,像是病毒感染,而且可能是個特殊的傳染病。

登革熱?甲流?禽流感?一連串傳染性疾病蹦入我的腦海,但又不太像。情況緊急!我把患者的相關信息發到了醫院感染科的工作微信群,馬上得到了大家的回應,大家正分析病情時,我接到了醫院副院長、肝病感染科主任俞雲松教授的電話,讓我把病人收治到負壓病房,在診斷不明的情況下做好最高級別的防護,同時了解其他患者的情況。因為患者高燒伴血小板減少,俞教授判斷,患者可能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

這是一個馬不停蹄的夜晚。

一邊是騰出負壓病房(無菌隔離病房),做好醫護人員和家屬的防護工作。每進一次病房,護士們都要全副武裝,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同時,反覆和家屬強調病情的特殊性,減少家屬和患者的接觸。

一邊是醫院的保健科主任朱雅芳,馬上聯繫了江幹區疾控中心。

第二天一早,疾控中心來醫院採集了小王的血液樣本做檢測,當晚10點,檢測報告出來了,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陽性!小王被確診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我們和新型布尼亞病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這樣來了。

小王一個人住在隔離病房裡,內心惶恐不安,剛開始幾天,他情緒有點低落,不愛跟人說話,加上發燒拉肚子,顯得很虛弱。我們的護士,除了盡心護理,還儘可能鼓勵他。隨著臨床指徵的好轉,小王發燒、拉肚子、肌肉酸痛的情況慢慢緩解,內向的小夥終於有了笑容,也愛和護士說話了。

7月18日,區疾控中心再次檢測了小王的血樣,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陰性!

在感染隔離病房住了12天後,小王終於出院了。

小夥的大姨也發病了

就在小王入院的第三天,7月9日,小王的大姨沈女士(化名)也出現發燒、噁心嘔吐、肌肉酸痛等症狀,家人趕緊把她送到我們醫院。

立刻開通綠色通道,直接開具住院證收治單間病房隔離。

傍晚5點多,沈女士送達,我們發現她的病情遠比她外甥小王要嚴重得多。除了高燒噁心嘔吐肌肉酸痛,她連說話都沒力氣,神情淡漠。

有了小王的經驗在前,我們考慮沈女士也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再次聯繫疾控,採血樣檢測,果不其然,又一例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陽性!

這是一場和死神的賽跑。

沈女士進來時,已經知道爸爸媽媽都去世了,身體和心理狀態都很差。她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如果我得了跟我爸媽一樣的病,我不要治了。這個時候,作為醫生首先要做的是安慰她,儘量減輕她的恐懼感。畢竟身邊的至親都是在未知病因的情況下去世的。

護士在幫沈女士護理

沈女士的身體狀況也讓我們揪心。她已經出現了急性腎損傷,而且血小板很低,身體出血,肚子痛,體內澱粉酶指數高,有急性胰腺炎。

雖然知道她確診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但是每一步的治療,也像在鋼絲上行走,不能出一點岔子,我們護士更是24小時密切觀察著她的病情。

7月13日,是最考驗我們的一天。那天早上,沈女士的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指標開始升高,心功能很差;心衰指數BNP也明顯升高,正常值300以下,她達到了2萬多。心超EF值很低,心肌收縮已經不是那麼有效了。這意味著,她並發病毒性心肌炎合併急性心衰,人可能隨時就沒了。

醫院馬上啟動了多學科會診,監護室、心內科等專家趕來一起討論搶救治療措施。

多學科會診,討論病情,制定治療方案

搶救時,沈女士還一度出現了咳嗽咳痰的情況,炎症指標很高,肺部出現感染……

好在搶救及時,沈女士也很爭氣,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她的身體一天天好了起來。在感染隔離病房住了13天後,7月22日,沈女士康復出院,我們護士給她送了一束花,祝賀她重生。

快出院了,護士給沈女士送了一束鮮花

昨天下午,她來複診,白細胞血小板都正常,心功能也很好。她說,去鬼門關走了一遭,更要好好活著。

作為醫生,看到她能恢復得這麼好,也替她開心。

小夥子和他的大姨

並沒有直接被蜱蟲叮咬

怎麼會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

據了解,小王的外公,是一位河道淤泥清理工,他在清理淤泥邊的草叢時,可能不小心被蜱蟲咬到沒注意,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而沒有及時確診治療,不幸去世。小王的外婆,因為照顧外公,有親密接觸,也感染上了病毒。

小王和沈女士,可能是在接觸和護理病人時,不經意接觸了含有病毒的病人血液和分泌物,造成了病毒感染。

邵逸夫醫院副院長、肝病感染科主任俞雲松教授提醒大家,蜱蟲主要生活在森林、丘陵地區,眼下天氣熱,大家穿得單薄,皮膚裸露在外,去草叢或者樹林裡玩耍時要格外當心,做好保護措施。

「如果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近期去過疫區旅遊,就要警惕是不是『新型布尼亞病毒』,要立即到醫院就診,醫生會幫你識別。感染這種病毒,病死率較高,有15%-30%。如果及時發現,早期治療,多數患者可以痊癒。」俞雲松教授說。

記者檢索文獻資料發現,《四川農業科技》雜誌,2011年第9期刊文《衛生部首次披露 蜱蟲病患者血液具有傳染性》:衛生部近日首次披露研究發現,新型布尼亞病毒所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蜱蟲病。患這種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屍體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確診病例如有出血,要入院儘量單間隔離。

今年我省已出現多例

蜱蟲病危重病例

上周,都市快報和都市快報官微都發表了《疑因蜱蟲叮咬!浙江3個月出現5例「新型布尼亞病毒」重症患者,1例死亡!》一文,今年5月以來,浙江省人民醫院陸續接到5例該病重症病例。

5例重症病例,3例來自淳安,其中1例死亡,1例來自浦江,1例來自浙北山區。

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黃海軍副主任醫師說,每年5-8月都是「蜱蟲病」的高發期,這個時間段大家戶外運動增多,皮膚裸露得也多。患者幾乎都不是城裡人,以在田間、野外活動的農民為主。

「被蜱蟲叮咬,最可怕的是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我們醫院今年5月-7月收治了5例重症患者,可以說是近十年來的最高紀錄。往年,據我所知,一個淳安縣1年也只有一兩例。今年,光是我們一家醫院就收到3例來自淳安的該病病例。」

黃海軍醫師話語間有些擔憂:「教科書認為,該病例主要是蜱蟲叮咬傳播病原體,感染病毒後通過叮咬人類,使人類傳染,『但存在人與人之間二次傳播的可能』。這就提醒我們醫生,要密切關注該病病例,必須做好嚴密的防控措施,以免造成二次傳播。」

牛羊狗等動物身上均可發現蜱蟲

被蜱蟲咬後出現症狀要及時就醫

前幾天,浙江省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的官方微信「浙江健康教育」發布提醒,要大家近期注意蜱蟲危害。台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傳染病防制專家在野外探查該蟲的相關情況。

台州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科副科長胡雅飛說,從蜱蟲監測結果看,今年蜱蟲數量和密度與往年類似,常見的牛、羊、狗等動物身上均可以發現蜱蟲。

蜱蟲的嗅覺敏銳,對動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的蜱蟲,當人或動物經過時就可以爬附到身上。

「被蜱蟲叮咬,可能會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既往有基礎疾病、老年患者容易出現重症。大家到野外活動,還是要做好防護,小心蜱蟲。」

該病症起病急,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部分病例熱程可長達10天以上。伴乏力、明顯納差、噁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查體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及相對緩脈。

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不必過度恐慌

被少數攜帶病原體的蜱蟲

叮咬後才會發病

4月底,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針對「蜱蟲」,也做過健康提醒——

1、野外郊遊或勞作當儘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應當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不要穿涼鞋,裸露的皮膚塗抹驅避劑,如避蚊胺(DEET)等。一旦發現有蜱叮咬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觀察身體狀況。

2、被蜱蟲叮咬後,發病與否取決於蜱蟲是否攜帶病原體,只有被少數攜帶病原體的蜱叮咬後才會發病,所以不必過度恐慌。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或體徵,要及時就診!

3、健康者如果接觸蜱蟲病患者的體液,應及時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絕對不要接觸黏膜部位,在隨後的1-2周要密切關注自身健康狀況,有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

來源:都市快報

相關焦點

  • 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究竟是何種病毒如此兇猛?
    原標題:蜱蟲叮咬致兩人去世專家:去草木茂密處做好保護措施一家四口接連被病毒擊中,其中,外公、外婆相繼因此離世,還有兩人病情危重。究竟是何種病毒如此兇猛?經過一番抽絲剝繭,邵逸夫醫院感染科專家發現,這家人感染的都是新型布尼亞病毒,而之所以感染了這種病毒,極有可能與蜱蟲叮咬有關。
  • 蜱蟲叮咬致兩人去世 專家:去草木茂密處做好保護措施
    景一鳴 攝一家四口接連被病毒擊中,其中,外公、外婆相繼因此離世,還有兩人病情危重。究竟是何種病毒如此兇猛?就在不久前,他的外公、外婆相繼出現發熱、全身酸痛、腹痛等症狀被送往醫院。不幸的是,外公因救治無效離世,而外婆正在其他醫院搶救。就在他入院第三天,又傳來了不好的消息,他的外婆因病情危重搶救無效死亡。全家上下一時間分外憂心焦慮。但是,事情還未結束。小吳的大姨也出現發熱的狀況。聽聞小吳的病情得到確診,並正在好轉中,她直奔了邵逸夫醫院。
  • 一個家裡四人發病,兩人去世,這場悲劇的「元兇」竟是蟲子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王家鈴 周素琴 外公外婆相繼去世,大姨多器官衰竭,自己也高熱不退……短短一個月,上虞小李一家像被詛咒了一般,家庭成員接二連三地病倒,甚至過世。普通的發熱不足以引起醫生這麼大的重視,但當小李告訴醫生,他70多歲外公前幾天剛去世,當時診斷不明,60多歲的外婆正在其他醫院監護室搶救時,他們意識到事情並非這麼簡單。這段時間,正好是登革熱的高發期,所以醫生首先考慮到是登革病毒感染。但檢查做出來,登革熱抗原抗體陰性,排除了這一猜測。
  • 一家三人被蜱蟲叮咬兩人身亡
    剛剛辦理出院的52歲李師傅(化姓),來自盱眙,家裡短短一個月當中三人因蜱蟲叮咬致病,其中小舅子和嶽母先後因「蜱蟲病」去世。李師傅說,他們家住江蘇盱眙鐵山寺附近,村民們對於蜱蟲並不陌生,可並不知道這個指甲蓋大小的蟲子叮咬可能致命。  5月20日  李師傅的小舅子在盱眙當地不治身亡,「當時就是發高燒,咳血,病情來得很急,也就幾天時間,當地醫院一直沒有做出明確診斷。」李師傅說,小舅子也才50歲出頭,身體一直很好,悲劇來得太過突然。
  • 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掌握這些沒準救你一命!
    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掌握這些沒準救你一命!時間:2018-08-04 13:37   來源:華商報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掌握這些沒準救你一命! 江蘇省一家三人被蜱蟲咬傷,兩人身亡的消息一經發出,便引起網絡注意,登上新聞實時熱點。
  • 兩人因蜱蟲叮咬身亡!這個季節最高發,被叮咬千萬別用手拍打!
    其實,這種被蜱蟲咬傷的情況並不罕見,每年都會有不少病例被報導。   就在前幾天,杭州一個2歲的孩子腳趾處被蜱蟲叮咬,還好發現及時,醫生將蜱蟲完整取出。   接診醫生表示,在家被蜱蟲咬傷的患兒並不多見,通常是在野外被咬傷,但即使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環境裡,也並不是絕對安全,不可大意。
  • 浙江一家四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兩人去世:謹防蜱蟲叮咬
    先是外公染上「怪病」去世,接著外婆出現類似症狀,經救治無效死亡,再是自己高熱不退、血小板低,然後大姨發生多臟器衰竭……6月下旬開始,浙江紹興市上虞區21歲的小李(化名)經歷了「浩劫」。蜱蟲 視覺中國 資料圖8月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該院了解到,他們四人是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外公在戶外工作,因被蜱蟲叮咬最先感染,外婆、小李、大姨在照顧他時經人際間二次傳播感染。
  • 新型病毒導致高熱、出血,危重症死亡率高達70%!已有人中招!
    所以,戶外出行除了做好防曬,還要做好十足準備謹防飛蟲叮咬。如果碰到了不明飛蟲的叮咬,可千萬別圖一時爽快,用手拍打,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一隻小蟲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悲慘體驗。安吉63歲的洪師傅前段時間就遭了殃,持續發燒的他被確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經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全力救治,才有驚無險地撿回一條命,而罪魁禍首竟是一隻蜱蟲。浙大一院感染病科專家提醒:野外出行,警惕蜱蟲叮咬。
  • 廣州懸賞捉蟲8元一隻!被這種蟲子咬了要小心了
    其實被某些蟲子叮咬還真的不能開玩笑,這不,最近廣州就全城懸賞捉拿一種蟲子,據說是因為被這種蟲子叮咬後,會得「新型愛滋病」!真有這麼恐怖嗎?懸賞捉蟲8元一隻,呼籲市民趕緊行動起來,您沒有聽錯,這就是最近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起的一場「捉蟲行動」,而被全城搜捕的蟲子,就是這種...
  • 被蜱蟲咬傷喪命這個病死亡率達到15%
    宋先生告訴現代快報記者,6月9日,他去鐵山寺處理嶽母的喪事,當時感覺右小臂被什麼蟲子咬了一口,後來到當地鄉鎮衛生院就醫,因為不能肯定是被蜱蟲咬傷的,就簡單地進行了消毒處理。由於家裡人接連去世,宋先生心裡有點擔心,6月11日他又到縣醫院做了檢查,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6月12日下午,他開始發燒,頭昏、渾身乏力。
  • 外公去世那天,葬禮上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讓外婆失聲痛哭
    外公走了,享年82歲。不是正常死亡,而是從2樓摔下,在醫院躺了兩天就去世了。以前農村的老式房子,樓下是廚房、臥室,衛生間,樓上是儲藏東西的地方,也沒有樓梯,上去拿東西都是踩著自己做的那種木質的梯子,外公就從2樓下來,扶著木梯轉身下樓踩空了梯子,直接摔成重傷。
  • 蟲子太毒?校工被蟲咬一口 竟被下了病危通知書
    「這是一種罕見的病症,情況危重時,甚至有截肢和生命危險。」  在清理學校機房時被蟲咬傷右腿後,羅先生沒太在意,他以為腫塊肯定很快會消,也沒注意去看蟲子長啥樣。  但腫塊一直沒消,在接下來的五天內,迅速長大擴散,已由指頭大小長成拳頭大小,刺骨的疼痛讓他難以行走,這時他來到省醫院醫治,隨後被診斷出染上「壞死性筋膜炎」。
  • 六旬老人散步時被蟲子咬了一口,10分鐘竟噁心、嘔吐、呼吸困難...
    可怕的是,10分鐘後竟發生了過敏性休克,血壓下降到62/28mmhg。所幸經過及時搶救,轉危為安。被蟲子咬了一口,竟然導致過敏性休克陳大伯家住餘杭,平日裡吃完晚飯後都會去南湖邊散步。一周前,他與往常一樣,和朋友們一起飯後散步,一邊聊著天,一邊欣賞湖邊的風景。突然,陳大伯叫了一聲:「哎呦,好痛!」隨之,手伸向了脖子。
  • 廣州恙蟲再奪一命 叮咬部位會出現黑色焦痂(圖)
    新快報記者 李斯璐 羅瓊 通訊員 譚俊  恙蟲叮咬部位隱蔽,包括耳背、腋下、腹股溝、腳趾縫甚至私處,導致確診困難  廣州又有一名七旬阿婆被恙蟲叮咬後引發重症死亡。  第三位死者同樣有基礎病  近日,廣醫二院接連收治四例危重恙蟲病患者(詳見本報5月26日A02版、27日A03報導),四人中三人是七旬老者,一人是57歲中老年人,都有到過曉港公園遊玩。其中兩人在兩周前去世,上周五另一病人也搶救無效去世。  「與前兩位患者類似,第三名死者也是七旬阿婆。
  • 義大利一男子被蟲子叮咬 引發過敏反應致死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據法國「歐洲時報」9月12日報導,義大利戈裡齊亞省龍基-代萊焦納裡市一名42歲的男子腳上被蚊蟲叮咬後,引發全身性過敏反應,最終不治身亡。據義大利《晚郵報》消息,當地時間9月8日晚間,該男子正在自家門口修理摩託車,突然腳部被一隻體型巨大的蟲子叮了一下。男子隨即感到身體不適,同時呼吸困難。其妻發現男子的狀況後,立即撥打了急救電話。
  • 被蟲子咬後高燒不退 到底是什麼毒蟲?
    「這是一種罕見的病症,情況危重時,甚至有截肢和生命危險。」據其主治醫生李巍介紹,在羅先生血液裡,並沒有檢測出蟲子毒素的存在,引起病症的,是傷口感染了糞腸球菌。  5月2號,家人求醫心切,將羅先生轉至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治療。「剛一進醫院,就被送入ICU,並下了病危通知書。」黃女士說。
  • 這些蟲子千萬別亂拍,處理不慎皮膚爛!
    近日,南京市民吳先生突然感覺脖子一陣癢疼,順手就拍死了一隻「螞蟻」。誰知第二天,吳先生的半個脖子都腫了!經過兩天的治療,在吳先生的後脖子上,還能看到一塊明顯的潰瘍腫脹。吳先生說,最嚴重的時候,半個脖子都是腫的,而且皮膚中間都開始潰爛了。直到看了醫生,吳先生才知道,自己打死的並不是螞蟻,而是一種類似螞蟻的隱翅蟲。
  • 這是什麼樣的蟲子呢
    首例感染患者曾在山地附近勞作,經專業人士推測曾遭蜱蟲叮咬。這條新聞讓人大吃一驚,也讓蜱蟲進入大家的視野。一隻小小的蟲子有這麼厲害?被咬後可能喪命?病情還會傳播?今年清明節期間,就有一位王壇的阿姨遭遇了蜱蟲叮咬。當時,阿姨外出幹農活。幾日後,洗澡時發現腋窩部位有一顆黑黑的髒東西。她當下便隨手拍打,結果髒東西掉落,滿手是血。仔細查看後,發現這髒東西其實是活物。「我媽很快認出了,是吸血的蟲子牛間比(音譯),老一輩幹農活的人都知道。」王先生是一位醫務工作者,他意識到母親被蜱蟲叮咬了。
  • 一種不起眼的小蟲子叮咬了20人,竟導致4人死亡,這是怎麼回事?
    最近在青島報導了一則新聞,有20個人被一種小蟲子咬傷,其中有4人就因為被咬傷後導致了死亡。 那麼是什麼蟲子這麼兇猛呢?這個蟲子的名字叫做蜱蟲,它的體型就像蝨子一樣非常小。在它的嘴巴上有一個帶倒鉤的刺,當它叮咬目標的時候,這個倒鉤狀的刺就能死死地掛在目標的皮膚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