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4 18:04 |柯橋日報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葉紅
近日,有媒體爆出我市首次報告「人傳人」家庭聚集性病例,已有多人確診為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例。首例感染患者曾在山地附近勞作,經專業人士推測曾遭蜱蟲叮咬。這條新聞讓人大吃一驚,也讓蜱蟲進入大家的視野。一隻小小的蟲子有這麼厲害?
被咬後可能喪命?病情還會傳播?這是什麼樣的蟲子呢
蜱蟲 柯橋也有人被咬過
柯橋也有一人被咬
好在沒事
先給大家科普一下:蜱蟲又叫壁蝨、扁蝨、草爬子、犬豆子、八腳子等,吸血(產卵前),通常寄生於人、家畜等脊椎動物體表。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但它能鑽進人和動物身體,吸食血液後變大,膨脹如黃豆大小。
記者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到,其實,蜱蟲對柯橋人來說一點不遙遠。今年清明節期間,就有一位王壇的阿姨遭遇了蜱蟲叮咬。當時,阿姨外出幹農活。幾日後,洗澡時發現腋窩部位有一顆黑黑的髒東西。她當下便隨手拍打,結果髒東西掉落,滿手是血。仔細查看後,發現這髒東西其實是活物。
「我媽很快認出了,是吸血的蟲子牛間比(音譯),老一輩幹農活的人都知道。」王先生是一位醫務工作者,他意識到母親被蜱蟲叮咬了。因為知道蜱蟲的厲害,所以他很緊張母親的身體狀況,再三叮囑如有發熱,一定要馬上通知他。幸運的是,王先生的母親並無大礙。
蜱蟲攜帶病原體的話
會有性命危險
記者從柯橋區疾控中心了解到,一般來說,蜱蟲多見於山區、丘陵和沼澤地區,生活在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但都市中除大型公園、植被茂盛地區外,一般社區很少有蜱蟲生存,因此市民也無須過分擔心。
為什麼不同人被蜱蟲咬後,後果大不同?有關專家表示,主要看蜱蟲有沒有攜帶病原體。攜帶病原體的蜱蟲叮咬人時,病原體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直接接觸危重病人或帶毒動物的血液、血性分泌物等體液,也可能導致傳播。換句話說,如果蜱蟲體內並不攜帶相關病原體,人體被叮咬後,一般沒事。
記者了解到,被蜱蟲叮咬的人發病前會有1至2周的潛伏期,之後可能會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伴乏力、胃口差、噁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
絕大多數患者愈後良好,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甚至因休克、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被咬後不建議自行處理
千萬注意發熱症狀
相關人士提醒:夏秋季節是蜱蟲出沒的高發季節,蜱蟲特別喜歡叮咬人體陰暗、潮溼的部位。一些到野外爬山、郊遊、勞作的人員,應當儘量避免在蜱類棲息地長時間坐臥。活動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
一旦發現被蜱蟲叮咬,並不建議硬拽硬拍,否則蜱蟲的頭部會斷在皮膚裡,可能引起感染。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鬆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或者用菸頭、香頭輕燙蜱蟲露在體外部分使其頭部自行退出。當然,醫生建議,最好向專業人員求助。
有蜱蟲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的市民,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應及早到正規醫療機構就醫。就診中,應主動告知醫生有野外活動或叮咬過往史。家中有類似症狀的可疑病人,不要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以防感染。
153156269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