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耿雁冰
實習記者 張夢潔 北京報導
從2011年開始,全國總工會制定了推動企業建立工會組織、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兩個普遍」三年規劃,到2013年全國企業法人建會率和企業職工入會率均達到90%以上。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工會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上透露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在落實建會規劃的三年間,全國新增建會企業217.8萬家,全國工會會員達到2.9億人,其中非公企業會員1.7億人、農民工會員1.1億人。
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豪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介紹,截至2013年底,全國工會基層組織達276萬個,全國工會會員總數達2.9億人;全國共籤訂集體合同245萬份,覆蓋企業612萬家,籤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133萬份,覆蓋職工1.6億,三年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雙亮」覆蓋率不足
當前企業工會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就是要依法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但是企業工會組建一直存在空白點,工資集體協商便無從談起。
以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法人單位數為基數,全國工會組建率只有55.8%。有的企業特別是外資、港澳臺資、民營等非公企業雖然建立了工會,但加入工會的職工數量不多,工會組織作用發揮不夠。
據全總基層組織負責人介紹,全國投產5年以上、職工50人以上未建會的非公企業建會任務艱巨,開發區、工業園區仍然是建會工作的薄弱環節,如何最大限度將社會組織中的職工組織起來還面臨許多難題。
為此,全總要求各級工會加大對組建工作的投入,在配強工會幹部、加強分類指導、創新組織形式等方面下功夫,並啟動了「投產5年以上、職工50人以上未建會企業集
中建會行動」,力爭這類重點企業建會率達到90%以上,職工入會率達到85%以上。
據全總基層工作負責人介紹,企業建會不是「數字遊戲」,而是高質量的增長,要進一步轉變建會方式,為了發揮已建工會作用,密切聯繫職工,全總還提出了「企業工會亮牌子、工會主席亮身份」,並要求「雙亮」覆蓋面要達到80%以上。
但是各地在這方面抓了一些示範點,但是整體推開不夠,不少非公企業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在部分地區,「雙亮」覆蓋率不足六成。
勞務派遣人員仍是建會重點
雖然工資集體協商工作三年規劃目標任務已完成,但是由於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職責不清,相當數量的勞務派遣工沒有組織到工會中來,這也成為勞務派遣工在勞資關係中處於弱勢的原因之一。勞務派遣人員加入工會,仍是各級工會建會的重點工作。
根據《北京市勞務派遣用工狀況調研報告》顯示,2012年全市勞務派遣職工已經達到30萬人,尤其是公有制單位,使用勞務派遣工更多。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在勞務派遣工當中非常突出,超過六成的勞務派遣工月薪不足2000元。
全國企業勞務派遣工數量到底有多少,有關部門沒有公布權威的統計數據,各方面一直存有爭議。
來自全總十六屆二次執委會上的消息顯示,2014年,全國各級工會將持續依法推動企業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積極推進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擴大覆蓋面、提高實效性。
此外,對於電力、郵政、交通、地質、煤炭、電信、石化、建築等使用勞務派遣工比較集中的產業和企業,將推進勞務派遣工加入工會組織。
伴隨企業對勞務派遣工的需求增多,新註冊勞務派遣機構大幅增加,在勞務派遣公司、新社會組織中特別是在民辦醫療機構、民辦學校、各種事務所、協會中組建工會,也成為各地的下一步勞務派遣重點。
來自北京市總工會的消息顯示,《北京市工資集體協商規定》立法調研正在進行中,希望可以通過立法規劃,為職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供法律保障。北京市總工會近期出臺的調研報告顯示,北京市職工工資偏低、增長緩慢,即便是進行了工資集體協商的企業,職工工資增長仍然不理想。(編輯 馬娟)
作者:耿雁冰 張夢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