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的龐姐最近和我訴苦說,現在她的兒子已經學會了對她吼叫和罵人的壞毛病,她氣急敗壞地上去就是一頓揍,但是過後自己又心力憔悴,老公還要責備,但是她又說自己總是忍不住,習慣了,有時候無意識地吼叫後,她都意識不到。直到兒子有了這個壞毛病,她才覺知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想要真正改掉吼叫的壞毛病,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後悔、責備自己,事情也只會停滯不前;同時,空有改變的決心,而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並制定可行的策略,最終也會難以堅持下去。所以,父母需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吼叫背後的原因,深刻剖析,並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
比如你下了班回到家後,看到孩子的書包亂扔,互相打鬧,調皮搗蛋;作為一個整潔控的媽媽,剛打掃完一個房間,看到另一間又被孩子們搞得亂七八糟後;爸爸正在接聽一個重要的電話,孩子一直在旁邊哼哼唧唧。所有這些日常生活中,能引發你吼叫的事情,都叫外部觸發器。努力回想下這樣的場景都有哪些。
如果說外部觸發器只是炮仗的那個導火索,那麼不斷升級的想法和情緒就是炮仗裡的火藥。比如,你看到伴侶的內衣扔在地板上,開始想「他真是個懶鬼,我都說過一萬遍了」「他一點也不在乎我的話,我幹嘛事事都替他做呢」「他一點也不關心這個家」「他根本看不見我的付出,我怎麼找了這麼一個冷酷懶惰的人呢」。伴侶一進門,你醞釀已久的想法和情緒爆發,衝他大嚷。
當你逐漸了解了自己的觸發器以及想法和情緒是如何升級的,你就可以開始做一些改變,阻止情緒的爆發。一個有效的辦法叫做:認知行為療法。就是說,你可以調整並控制自己對所見、所聞、所感的解讀方式,有意識地改變應對策略。這種認知行為療法對解決問題和改變行為十分有效,但是需要你有決心反思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為。
如果只是「過年放個炮仗」,也無可厚非,可是如果天天過年那就讓你周遭的人痛苦不堪了。當吼叫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它就變成一種下意識的行為,就像早晨起來刷牙,進門脫鞋一樣。
要打破這種慣性,關鍵在於吼叫時要保持正念,觀察、覺知自己的吼叫和後果,觀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讓自己感受到這種行為對自己和孩子的影響,嘗試打破習慣。而且一定不要太苛責自己,改變習慣是艱難的,不要期望一夜之間徹底改變。
有時候沒有外部觸發器,你也會突然爆炸,就像憤怒找到了會發芽的土壤一樣。比如,當你感覺孤立無援、睡眠不足,或者總沒有自己的時間時,憤怒也會破土而出。
此時,你可能需要評估自己要做的事,找出優先級,讓自己多睡會兒,利用下互助網絡,給自己擠出單獨的時間和空間。改變土壤環境,憤怒也就不會發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