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險企償付能力風險評級:C類公司3家 D類公司2家

2020-12-18 中國網財經

  中國網財經5月23日訊 19日,中國保監會組織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第三十八次工作會議。會議分析研究了2017年第一季度保險業償付能力狀況,審議了一季度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對下一階段保險業風險防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會議指出,當前保險業償付能力狀況總體良好。一季度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38%,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21%,均顯著高於100%和50%的償付能力達標線。其中,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69%、230%和330%。保險業資本實力持續提升,全行業實際資本3.4萬億元,較上季度末增加1899億元,綜合償付能力溢額達到2萬億元,較上季度末增加794億元。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顯示,在參加評估的170家保險公司中,A類公司94家,B類公司71家,C類公司3家,D類公司2家。

  會議分析了當前保險業面臨的重點風險和需要重點關注的公司。會議強調,雖然當前保險業風險總體可控,但風險防範形勢錯綜複雜,特別是一些局部風險和突出風險點不可低估。

  會議要求,下一步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一是著力推進近期關於嚴監管、防風險、補短板、治亂象、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1+4」系列文件的貫徹落實,確保政策傳導到位、執行到位;二是把風險防控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風險分析和風險摸排,強化對重點風險領域、重點公司的風險防範,做到心中有數、抓早抓小,及時有效地防範化解風險;三是進一步提升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充分發揮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責任編輯:郭偉瑩)

相關焦點

  • 一季度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C類和D類公司增至5家
    今日,證券時報記者從保監會官網獲悉,5月19日,保監會組織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第三十八次工作會議,保險公司第一季度償付能力整體情況出爐。其中,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顯示,在參加評估的170家保險公司中,5家公司被評至C、D級,較2016年四季度增加了2家。
  • 銀保監會:風險評級C類和D類險企各2家 是誰
    金融1號院獲悉,中國銀保監會最近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主持會議。會議分析研究了2018年保險業償付能力和風險狀況,審議去年四季度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和對部分公司的監管措施,部署下一階段償付能力監管和風險防控工作。  會議指出,當前保險業償付能力充足穩定。
  • 二季度末保險公司償付能力:2家C類公司 2家D類公司
    中國網財經9月13日訊 日前,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第43次工作會議。會議分析研究了2018年第2季度保險業償付能力和風險狀況,審議了第2季度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和對部分公司的監管措施,對下一階段償付能力監管工作和風險防控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  會議指出,當前保險業償付能力充足穩定。
  • 現金流、償付能力等指標正常 都邦財險風險評級降為C
    8月已至,險企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出爐。  從目前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來看,行業整體數據向好且大部分企業都處於穩定經營的狀態,不過,償付能力不達標或存在現金流風險的險企仍有。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竟有險企因員工失誤,搞錯數據而遭到風險評級下降,自鬧烏龍。
  • 銀保監會:三季度末5家保險公司風險評級為C類,1家為D類
    銀保監會:三季度末5家保險公司風險評級為C類,1家為D類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同志主持會議。
  • 銀保監會:二季度末5家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為C類 1家為D類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銀保監會:二季度末5家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為C類 1家為D類 中國網財經8月31日訊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主持會議。會議分析了2020年第二季度保險業償付能力、總體風險等情況,審議了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和對部分公司的監管措施,部署下一階段償付能力監管和風險防控工作。
  • 保險公司2020首季償付能力「體檢」結果曝光 請查看!
    往年,保險公司通過一季度經營,為全年業績定調,但2020年經營表現大概率在尾部上揚。「保財論道」不完全統計,一季度,180餘家保險公司中,28家壽險公司、21家財險公司經營虧損,中法人壽、君康人壽、百年人壽、長安責任保險、渤海財險5家險企償付能力不達標,另有數家公司逼近重點核查對象警戒線。
  • 60餘家壽險公司最新償付能力大排名出爐中法人壽、新光海航人壽等...
    目前,除個別險企暫未披露今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之外,絕大多數險企均披露該報告。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顯示,按照現行監管規定,有3家險企二季度償付能力不達標,分別為中法人壽、吉祥人壽、新光海航人壽。新光海航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提到,公司在保監會2017年四季度、2018年一季度監管評價中,均被評定為D類保險公司。公司被評為D類公司的原因及風險點,集中在「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新光海航人壽成立於2009年,當年背靠海航集團和臺灣新光人壽兩大股東,一時風光無限。但窘境很快出現,隨著業務發展,新光海航人壽擬發起增資計劃,但未得到股東方海航集團應允。
  • 起底上半年收到監管函的四家險企:償付能力堪憂
    2014年,險企償付能力問題屢次成為監管層和業內關注的焦點。據保監會網站消息,今年保監會共對四家險企發出關於償付能力不足的監管函。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監管趨嚴、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險企有必要開始重點關注自身的「硬實力」,要提高自身的資金運作能力,才能維持業務的擴張和償付能力之間的平衡。
  • 11家激進險企共虧損38億 部分險企迎萬能險集中給付期
    基金商城1折起購   截至昨日,除個別險企外,險企去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已經出爐。根據《證券日報》記者對萬能險業務佔比達到四成的24家險企的償付能力報告梳理,有11家險企2016年出現虧損,合計虧損38.02億元;有18家險企的綜合償付能力出現下滑,下滑幅度最大的險企下滑了211個百分點。
  • 100多家保險公司服務評級與償付能力排名
    銀保信就結合行業實際,分別設定電話呼入人工接通率、理賠獲賠率、投訴率等八類定量指標進行計分,在此基礎上對重要服務創新和重大負面事件分別進行加/減分調整。簡單來說,權威公司幫我們做了一個調查和評分,哪些保險公司服務好、哪些服務一般都給列了個表。不過這次服務評價排行榜的評價範圍僅限於開業滿3個會計年度的人身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
  • 非上市險企淨利潤大排名:24家壽險公司虧近33億元,投資財險公司竟...
    ,已經有71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以及66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披露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反映出疫情陰影之下,真實的中小險企的生存現狀。財產險71家非上市財險公司累計淨利潤50.74億元,其中20家虧損合計10.91億元截至8月3日上午,除平安財險、人保財險、太保產險等7家上市財險公司以及8家非上市險企之外,其餘71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均已經發布2020年前兩個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
  • 公司治理評估曬結果 4家「重點關注類」公司
    但看著各險企或高或低的得分,還是有不少人表示蒙圈:「保險法人機構公司治理評估」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評估?跟SARMRA評估有啥區別?得分高或者低,對於保險公司又意味著什麼?  別急,『慧保天下』一一為你解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談談什麼是公司治理。
  • 2017年三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出爐 3家公司不及格!
    近日,2017年三季度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披露。 先來看評價結果~  65%的壽險公司評級為A,相比二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  2  「老三家」的風險評級均為B  三季度,人保、平安和太保的風險綜合評級均是B。
  • 險企償付能力掃描 前海人壽分拆萬能單獨帳戶
    險企償付能力掃描金融風險是2017年監管著重提及的詞彙,而對於保險機構而言,防範流動性風險無疑最為重要,直接影響其保險產品的償付情況。上述三家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恆大人壽4季度末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106.1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09.68%,前海人壽相對應的數字分別為56.23%、112.47%;富德生命人壽分別為75%、114%。這意味著三家機構相關指標均高於「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的要求。
  • 2020年保險行業面臨多重風險,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下滑
    ,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下滑,個別險企觸碰監管紅線,償付能力不達標。銀保監會昨日披露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178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2.5%,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0.5%。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6.5%、267.6%和321.6%。相較於二季度末,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
  • 7家非上市壽險公司6家虧損 國泰人壽償付能力逼近紅線
    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 黃俊玲 發自北京  非上市保險公司2012年的業績已於近日開始陸續公布,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截至昨日,包括永誠保險、英大財險、安誠保險、中航安盟保險、太平財險、中銀保險在內的19家未上市險企2012年的年報已經率先亮相。
  • 多壽險公司債券評級呈穩定 個別被列入負面評級觀察名單
    近期,中債資信發布多家壽險公司季度跟蹤主體信用評級、債券信用評級報告,包括建信人壽、幸福人壽、陽光人壽等。本報記者梳理發現,這些險企中,多數公司主體信用評級及債券信用評級呈「穩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個別公司被「列入負面評級觀察名單」。中債資信評級報告顯示,個別壽險公司由於銀保渠道控制力弱化,流出端未來兩年退保和滿期給付達到高峰,公司流動性壓力陡增。
  • 險企與精算師為「償二代」愁
    「償二代」引入保險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等七大類風險進行風險評估,並結合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給保險公司打分,按得分高低分為A、B、C、D四類,打分越高釋放的資本金也會越多。  根據保監會的標準,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評估得分必須在80分以上才能確保風險管理能力對最低資本的影響為0。
  • 從B類到D類,崑崙健康險到底哪不「健康」!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簡稱「中保協」)公布了2017年保險公司經營評價結果。2017年參與評價的共有68家人身險公司、75家財險公司。共有33家保險公司獲得A類評級,其中,人身險A類公司14家,財險A類公司19家。  人身險公司中,B類公司為44家,與上一年相比下降5家;C類公司8家,與上一年相比下降1家;D類公司2家,比上一年上升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