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保險行業面臨多重風險,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下滑

2020-12-23 騰訊網

保險行業面臨多重風險

在全球低利率環境和利率下行趨勢下,受經濟增速放緩、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保險業正在面臨多重風險挑戰,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下滑,個別險企觸碰監管紅線,償付能力不達標。銀保監會昨日披露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178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2.5%,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0.5%。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6.5%、267.6%和321.6%。相較於二季度末,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

業內專家表示,影響險企償付能力的因素很多,從今年的市場環境來看,險企主要面臨流動性、資金運用和內部管控等方面的風險。比如,長安保險流動性覆蓋率指標在二季度末出現了下降,渤海人壽存在資金運用方面的風險,前海人壽出現了操作風險,而操作風險主要來自不完善的內部操作流程等導致的法律和監管合規風險。

此外,部分險企在業務擴張的同時不能及時補充資本,導致償付能力吃緊。君康人壽、百年人壽便是如此,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低於120%。兩家公司表示,將通過控制業務規模、調整產品結構、優化資產配置等措施緩解償付能力壓力。

保險行業市場現狀

根據披露數據,2018年,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排名前十的分別是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華夏保險、太平人壽、新華保險、泰康人壽、人保壽險、富德生命人壽、天安人壽,這十家公司的合計保費佔總保費收入的74.14%,市場佔有率為近3/4。與2017年相比,前十家公司保費佔比提升了1.62個百分點,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此外,排名前十的公司也有小的變動,天安人壽取代陽光人壽進入前十名。

自201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134號文(《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對2018年的壽險業務產生了直接影響,「開門紅」承壓,大量中短期存續產品被叫停,長期保障型產品銷售難度較大,導致很多公司都出現首年保費負增長。部分大型險企由於大量續期保費的拉動,全年保費收入才得以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保費出現負增長的人身險公司共有21家,多為中小險企。

保險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保險行業在經歷了恢復、規範發展階段進入到高速發展時期,與之相隨,保險法律體系也從不健全、不完善,通過不斷地建設、發展,逐步在完善。縱觀近幾年來的中國保險業保費規模,壽險行業始終佔據半壁江山。目前保險市場受監管導向回歸保險本源,與此同時伴隨著業務渠道拓寬與科技影響壽險規模逐年穩定增長,但從行業內部發展狀況來看中小型的壽險公司發展相對於大型公司來說較為緩慢。從消費者來看,女性客戶佔比仍將逐年提升,達到40.29%。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保險意識的逐漸增強,客均保費、人均保單數也逐年提升,預計2020年人均保費將達到30,380元,人均保單數將超過3張,並且兩張及以上保單的消費者佔比預計2020年將超過七成。

網際網路科技的崛起,改變著保險行業的格局。2018年,銀保監會的成立、保險政策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各方角色進入保險行業,大量網紅產品的盛行等,從保險機構到產品層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保險中介作為保險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迎來了高速的發展,成為保險業增長的「風口」。

相關焦點

  • 保險公司2020首季償付能力「體檢」結果曝光 請查看!
    償付能力低位,10壽險公司被標為重點觀察對象2020年一季度,壽險虧損王為君康人壽,淨虧損13.65億元,與此同時,最新一季風險評級為C,也是全行業5家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之一。窺清經營變化外,償付能力報告也透露出保險公司在防範風險和償付能力管理方面的實踐能力,來看以下公司的表現。連續4年向股東借款度日的中法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進一步下滑,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227.01%,由於資本金消耗殆盡,淨資產連續為負值,風險評級為D,墊底行業。
  • 起底上半年收到監管函的四家險企:償付能力堪憂
    2014年,險企償付能力問題屢次成為監管層和業內關注的焦點。據保監會網站消息,今年保監會共對四家險企發出關於償付能力不足的監管函。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監管趨嚴、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險企有必要開始重點關注自身的「硬實力」,要提高自身的資金運作能力,才能維持業務的擴張和償付能力之間的平衡。
  • 保險行業專題報告:低利率時代,保險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2.3 償付能力壓力增加 利率下行將加大償付能力壓力,且資產負債久期缺口大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受利率 下行影響更為顯著。「償二代」監管體系下,償付能力充足率=實際資本/最低資本=(認 可資產-認可負債)/最低資本。1)利率下行階段,實際資本下降。
  • 11家激進險企共虧損38億 部分險企迎萬能險集中給付期
    基金商城1折起購   截至昨日,除個別險企外,險企去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已經出爐。根據《證券日報》記者對萬能險業務佔比達到四成的24家險企的償付能力報告梳理,有11家險企2016年出現虧損,合計虧損38.02億元;有18家險企的綜合償付能力出現下滑,下滑幅度最大的險企下滑了211個百分點。
  • 保險行業專題報告:解密險資資產配置與投資偏好
    保險公司投資管理目標設定通常「立足自身、對標行業」:保險公司投資管理目標設定 通常以絕對收益為主、相對收益為輔。以 2019 年保險資管協會的調研數據看,半數左 右的產壽險公司設有絕對收益的目標,而超過 40%的產壽險公司以絕對收益目標與相對 收益目標相結合。
  • 險企償付能力掃描 前海人壽分拆萬能單獨帳戶
    險企償付能力掃描金融風險是2017年監管著重提及的詞彙,而對於保險機構而言,防範流動性風險無疑最為重要,直接影響其保險產品的償付情況。隨著保險公司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陸續出爐,多家備受市場關注的保險公司2016年經營情況的輪廓已經展現了出來,在資本市場「不差錢」的前海人壽、生命人壽、恆大人壽、天安財險等險企業,是真的不差錢嗎?而在經歷了一些列保險監管政策變化後,他們又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 延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 安心保險合規待完善
    近日,安心保險產品「安享一生癌症醫療險」因客服描述與產品不一致而收到監管函,第二季度連續虧損後,安心保險延遲披露其第三季償付能力報告。相對傳統險企,網際網路保險成立時間較短,依靠各自自身的優勢力求發展,國內四家網際網路險企成立至今,發展速度各異。
  • 現金流、償付能力等指標正常 都邦財險風險評級降為C
    8月已至,險企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出爐。  從目前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來看,行業整體數據向好且大部分企業都處於穩定經營的狀態,不過,償付能力不達標或存在現金流風險的險企仍有。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竟有險企因員工失誤,搞錯數據而遭到風險評級下降,自鬧烏龍。
  • 2017年保險行業年度策略報告:保費收入拐點將現
    「償二代」監管模式對於規模大、運營好的保險公司來說較為有利,有利於大型上市險企,對於致力於衝規模的中小險企來說,可能會有補充資本的需求。  到目前為止保監會已經披露了三個季度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情況,但整體來看,2016年償二代下償付能力呈現下降趨勢。
  • 2020年五大險企規模版圖浮現 舊版重疾停售在即健康險迎高光時刻
    伴隨上市險企11月保費數據披露,2020年保險業規模版圖浮出水面。五大險企保費增速現分化新華保險增幅領跑11月,5家A股上市險企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1334.7億元,環比下滑3.5%,同比下滑8.1%。這一月,除人保壽險保費規模同比大增14.38%以外,中國人壽和太保壽險、平安壽險保費增速均下滑,新華保險11月單月保費同比大幅下滑37.34%。
  • 百年人壽躺槍新光集團8億股遭凍結 償付能力連續10季度下滑
    業內人士表示,股權變更對險企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新股東可能會要求進入董事會,挑戰目前的股權結構,謀求話語權等。據了解,百年人壽已經接到了法院關於凍結股權的要求,也進行了辦理。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7年,百年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取得了迅速增長,其中2017年保險業務收入的增速高達54.36%。然而,百年人壽在業務迅速擴張持續盈利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現實——償付能力的持續下降。
  • 2020年五大險企規模版圖浮現:保費增速回落、健康險或單騎救主...
    五大險企保費增速現分化 新華保險增幅領跑  11月,5家A股上市險企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1334.7億元,環比下滑3.5%,同比下滑8.1%。這一月,除人保壽險保費規模同比大增14.38%以外,中國人壽和太保壽險、平安壽險保費增速均下滑,新華保險11月單月保費同比大幅下滑37.34%。
  • 平安證券--保險行業點評:以償付能力為依據 對權益類資產配置差異...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事項:7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實施差異化監管,旨在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引導保險資金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平安觀點: :n 設置差異化的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
  • 華泰保險股權遭拍賣抵債 年內9險企股東離隊各有苦衷
    ,華泰保險目前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實現361.49%,整體充足。  保險子公司方面,自2010年披露年報數據以來,華泰財險即持續盈利,今年上半年,實現1.55億元淨利潤;同期,華泰財險實現42.08億元原保費,與上年基本持平;截至年中,華泰財險償付能力整體充足,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322.91%,較上季度下滑23個百分點;淨現金流方面,今年1季度華泰財險淨現金流出4454.58萬元,2季度,現金流情況扭轉,實現2511.48萬元淨現金流入。
  • 網際網路人身險規範徵求意見 中小險企這樣看機遇與挑戰
    2020年12月14日,銀保監會正式下發《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辦法》(下稱「《辦法》」),並決定設置三個月過渡期後於2021年2月1日實施。而隨著網際網路保險監管的明確,彼時有保險行業人士表示期待相關產品界定的明確,因為這將對中小保險企業產生深遠影響,一旦網際網路保險險種擴容,或許使得保險公司經營不再囿於地域限制,可以將鋪設機構的成本用於產品創新。
  • 一季度險企償付能力風險評級:C類公司3家 D類公司2家
    中國網財經5月23日訊 19日,中國保監會組織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第三十八次工作會議。會議分析研究了2017年第一季度保險業償付能力狀況,審議了一季度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對下一階段保險業風險防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會議指出,當前保險業償付能力狀況總體良好。
  • 財聯社保險周報(9月21日)|保險公司|險企|壽險|財險|保險產品|銀保...
    123億元  我國汽車保險相關企業年註冊量十年漲799%  七成險企償付能力下滑行業募資超580億元  8月有萬能險結算利率跳水從年化5.84%直降至2.5%  保險行業微信智能運營服務商「集牛科技」獲3500萬元Pre A+輪融資  監管「無人區」狂奔十年,網絡互助持牌經營難在哪?
  • 非上市險企淨利潤大排名:24家壽險公司虧近33億元,投資財險公司竟...
    71家險企中,也只有23家險企的資產收益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這意味著對於很多投資人而言,投資一家財險公司的回報率,甚至不如存銀行五年定期存款。即便如此,一些公司表現依然相當突出:都邦財險、英大泰和、安華農險三家公司淨利潤與淨資產之比甚至超過了10%。
  • 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
    經營不滿三個完整會計年度的保險公司,採用本條第(一)項規定的標準。   第五條 人壽保險公司最低償付能力額度為長期人身險業務最低償付能力額度和短期人身險業務最低償付能力額度之和。   長期人身險業務是指保險期間超過1年的人身保險業務;短期人身險業務是指保險期間為1年或1年以內的人身保險業務。
  • 上市公司旗下 險企經營參差不齊
    商報消息就在上市公司蜂擁搶籌保險牌照的同時,前期已經入股保險的部分產業資本卻面露難色,對旗下的保險機構愛恨交織。記者近日就當下上市公司直接參股或間接持有的保險機構進行了盤點,發現約有30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保險機構股份,甚至有一些上市公司擁有保險機構絕對控股權,不過,從經營狀況來看,保險企業給上市公司帶來的效益呈「冰火兩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