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行業面臨多重風險
在全球低利率環境和利率下行趨勢下,受經濟增速放緩、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保險業正在面臨多重風險挑戰,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下滑,個別險企觸碰監管紅線,償付能力不達標。銀保監會昨日披露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178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2.5%,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0.5%。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6.5%、267.6%和321.6%。相較於二季度末,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
業內專家表示,影響險企償付能力的因素很多,從今年的市場環境來看,險企主要面臨流動性、資金運用和內部管控等方面的風險。比如,長安保險流動性覆蓋率指標在二季度末出現了下降,渤海人壽存在資金運用方面的風險,前海人壽出現了操作風險,而操作風險主要來自不完善的內部操作流程等導致的法律和監管合規風險。
此外,部分險企在業務擴張的同時不能及時補充資本,導致償付能力吃緊。君康人壽、百年人壽便是如此,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低於120%。兩家公司表示,將通過控制業務規模、調整產品結構、優化資產配置等措施緩解償付能力壓力。
保險行業市場現狀
根據披露數據,2018年,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排名前十的分別是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華夏保險、太平人壽、新華保險、泰康人壽、人保壽險、富德生命人壽、天安人壽,這十家公司的合計保費佔總保費收入的74.14%,市場佔有率為近3/4。與2017年相比,前十家公司保費佔比提升了1.62個百分點,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此外,排名前十的公司也有小的變動,天安人壽取代陽光人壽進入前十名。
自201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134號文(《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對2018年的壽險業務產生了直接影響,「開門紅」承壓,大量中短期存續產品被叫停,長期保障型產品銷售難度較大,導致很多公司都出現首年保費負增長。部分大型險企由於大量續期保費的拉動,全年保費收入才得以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保費出現負增長的人身險公司共有21家,多為中小險企。
保險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保險行業在經歷了恢復、規範發展階段進入到高速發展時期,與之相隨,保險法律體系也從不健全、不完善,通過不斷地建設、發展,逐步在完善。縱觀近幾年來的中國保險業保費規模,壽險行業始終佔據半壁江山。目前保險市場受監管導向回歸保險本源,與此同時伴隨著業務渠道拓寬與科技影響壽險規模逐年穩定增長,但從行業內部發展狀況來看中小型的壽險公司發展相對於大型公司來說較為緩慢。從消費者來看,女性客戶佔比仍將逐年提升,達到40.29%。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保險意識的逐漸增強,客均保費、人均保單數也逐年提升,預計2020年人均保費將達到30,380元,人均保單數將超過3張,並且兩張及以上保單的消費者佔比預計2020年將超過七成。
網際網路科技的崛起,改變著保險行業的格局。2018年,銀保監會的成立、保險政策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各方角色進入保險行業,大量網紅產品的盛行等,從保險機構到產品層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保險中介作為保險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迎來了高速的發展,成為保險業增長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