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才華被淹沒之人甘當隱士,但還有些人時來運轉,抓得住機遇的垂青,有真本事而不浮誇,性情上也活出了一份自我的追求與瀟灑。在春秋戰國時期,從卑微到高貴的範雎,便是一個極為典型的案例。
被誤當間諜
範雎原是窮苦出身,一來無背景資源,二來無權勢仰仗。但這衣食生計,還得考慮不是?總不能不食人間煙火吧,喝西北風可沒那個能耐。
他是「真小人」,有仇必報有恩必還,某些時刻卻不失君子風範。
他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階層流動與上升較為頻繁,自己先掂量一下幾斤幾兩,看看有無合適的地方,先投一投個人簡歷,看看有沒有人願意當這個「風投」。
最終呢,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有了著落,那時候比較時興豢養一批門客或義士,範雎此時成了眾多門客中的一位,只不過在須賈眼中不太顯眼。
範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活得窩囊歸窩囊,落魄歸落魄,也不好伸手多討要,畢竟無功不受祿嘛。
其實,範雎是一枚閃光的金子,暫時隱匿其光芒,須賈有眼不識泰,只把泰山當石頭。機緣巧合的是,範雎有機會和須賈,到齊國去長一長見識。在齊王面前本色出演,對方一見傾心、欲要拉攏。
哪個不愛真金白銀?範雎偏不買帳。別人盤算的是錢財,他則家國情懷、拒辭不收。範雎言語坦蕩,須賈卻心生疑竇,莫非此人受齊王指使,來魏國當臥底?
於是,他悄在魏相耳邊煽風點火,對方勃然大怒、嚴加審訊。眾口鑠金,範雎只好自認倒黴,皮鞭上可不長著眼睛,瞅一瞅犯人的冤屈,只管抽打地體無完膚、鮮血如注。
堂堂一國之相,動用權力處置起人來,那個叫無情又無義,不過魏齊並不想對一個「國家叛徒」有情有義。
範雎落到魏齊的手中,也不想自求多福了。魏齊鐵心將他收拾到底,令人將屍首拋入茅廁、以示正聽。
死裡逃生
須賈要他死,魏齊要他死,範雎也以為要死,可是,閻王爺好像不太樂意收他,來陰曹地府為時尚早。疼得死去活來的範雎,在一陣陣穢臭燻燎之中,反倒從昏迷中甦醒。
死過一回的人,迸發出更頑強的生命力。試試能否逃過一劫,幸而旁邊還有守卒,可與之言語周旋。果然,守卒倒是有些同情心,不像須賈和魏齊之徒,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範雎的危機公關奏了效,從非人之境逃離回家。又設下計策瞞天過海,製造自己早死之假象。大難臨頭,老友鄭安平不離不棄、照顧有加,還建議他隱匿行蹤、低調行事。
範雎的身體痊癒之後,唯有改名換姓,才能掩過世人之耳目,尤其是須賈和魏齊,正好從此學得韜光養晦。
華麗轉身
秦使王稽在魏國土地走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打算撈取些「漏網之魚」,順手牽幾個人才,好回去取悅秦王。
鄭安平為了一日三餐的飯盒,投身到王稽府中打工。見王稽如此求賢若渴,遂不失時機、舉薦範雎。
一直在韜光養晦中的範雎,終獲賞識、得以出山。與秦王首次面見,卻是乏善可陳、未授官職。
不知秦王是否在考驗範雎定力?這帝王的心思變幻莫測,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就這麼一拖二拖地,把範雎晾在一邊涼快。
真是個時光易逝,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秦王才找範雎金殿面談,獲得首肯認同、封為客卿。
範雎力圖為秦王分憂解難,宣太后等人幹預朝政大事,對秦王的集權統治極為不利。只有剷除以宣太后為首的勢力,才能使秦王安心理政,再無後顧之憂。
除對付宣太后的高明手腕,範雎亦精通於國之外交,對天下局勢進行通盤考慮,創造性地提出「遠交近攻」,該政策被秦朝運用地得心應手、屢試不爽。
再遇宿敵
秦國欲將六國拿下,魏國成為一統之絆腳石。魏王、魏齊及魏無忌等人,深知魏國處境堪憂、大事不妙,只得派遣使臣前去,與同為魏人之秦相說情。
使臣正是老仇人須賈,範雎面對不共戴天之仇,絕不會好了傷疤忘了疼。他並未暴露身份,只改換一身行頭。
須賈打探虛實,可憐他缺衣少食,索性贈袍、請與飽餐。範雎為「感激」須賈,親自駕馭馬車,送至丞相府。
秦國百姓一見範雎,無不躲閃退讓,令須賈頗為驚異。抵達丞相府後,範雎謊稱先行通報,須賈只得在外恭候,左等右等、不見蹤影,只好求助於門卒,方才如夢初醒。
與範雎乃同一人也。須賈大驚失色,怕惹禍上身,主動前去請罪。
範雎給須賈一個下馬威,又慮及對方良心未泯,方允諾不以怨報恩,保證魏國免遭清洗、屠戮。範雎已對過往痛定思痛。範雎以馬料給須賈餞行,威逼他「請」魏王交出魏相,不然秦國將討伐魏國。
魏王已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區區一個臣子的死活,哪兒有他作為君王的性命要緊?向趙國平原君求救,說不定尚有一絲希望。
沒想到,秦王又脅迫平原君交出魏齊。趙國之相虞卿,面對魏齊遭難,倒未落井下石,反而伸出援手,連相印也置之不顧,只是魏齊無福消受、自殺身亡。
知恩圖報
範雎報答王稽與鄭安平的大恩大德,二人雖資歷平平,但依然被保舉高薦。只是在戰事中嚇破了膽,出賣國家、投降敵人。
二人罪責難逃,範雎也連帶受累,還好秦王念及範雎有功,不願太牽過於他,使他免受律令刑罰。不過,從此對範雎的信任,也大大削弱。
秦王態度有變,範雎豈會渾然不覺?找個合適的機會,讓自己全身而退,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多少英雄功敗垂成,範雎不想步後塵。
當他物色到一個叫蔡澤的人才後,遂向秦王請辭回鄉、直至老死。
範雎是真君子不假,因為他有愛國情懷,不會被旁人輕易利誘,在自己的崗位上懂分寸、知進退,與國家榮辱與共。範雎是真小人不假,他曾經嘗過的羞辱,也要讓仇敵品味一番。
沒有那麼多廣闊胸襟,既然魏國容不下他,他便從此侍奉秦國,與魏國決裂、一刀兩斷,別再拿什麼大道理,使他回心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