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南邊緊靠大亞灣,西與深圳接壤,是距香港和深圳特區最近的城鎮之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淡水因漁鹽而興盛,成就千年商貿傳奇。 而淡水老街,也成為惠州五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之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增添光彩。
貢鹽由淡水河運送至京城
淡水北宋時稱為「上圩」,後改名為「鍋篤塘」。自古以來,臨水而居是人類居住的首選。據考究,千年之前,淡水因有便利的水路、溫和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吸引人們在這裡捕魚耕種,繁衍生息。由於人口增加,農產品交易逐漸興旺起來,形成了鄉村集市貿易的場所「圩」。
淡水老街依淡水河而建,因淡水河而興。也有種說法,淡水「依河而生,因漁鹽而盛」,原因是,惠陽縣早在宋代已進行海鹽開採。當時,大大小小的鹽場遍布沿海的澳頭、稔山、平海、吉隆等地。僅澳頭鹽場就有十餘處鹽田,分布在南邊灶、巖背鄉、霞湧、大衝、媽廟、鹽灶等地,綿延20餘裡。由於這裡的水質、地質和天氣條件對發展鹽業生產有利,因而食鹽質量特別好,據說澳頭烏石村出產的食鹽曾作為貢品上送朝廷。清乾隆初年,清政府在淡水設鹽大使,管理歸善縣沿海一帶的鹽業生產,從而使惠州鹽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擁有鹽場六處,即淡水、大洲、碧甲、稀白、石橋、小靖。1941年,國民政府設惠陽鹽場公署,隸屬粵東鹽務管理局,下設淡水分署、大洲分署、碧甲分署,是年採鹽達782887擔,成為粵東地區最大的鹽場之一,其生產的海鹽除供應本地外,還銷往香港、廣州及東江一帶。
至清乾隆初期,淡水形成了較大的集鎮,並改名為「淡水圩」,設立「司署」和鹽大使,圩市設在今淡水橋頭市場一帶。清鹹豐初年,淡水形成豬行街、大魚街、米街、燈籠街等商品交換專業街道,城四周築有民牆,長3150米,設東門、燒炮臺門、豬行門、河壩下門、木蓮橋門。
發達商貿業造就一方望族
發達的商貿業,造就了當地巨商富賈層出,成就了一個個名門望族,比如淡水鄧氏、秋長及鎮隆葉氏。
據《重修淡水鄧氏族譜後跋》(1933年版)記載,「吾族聚居淡水數百年於茲矣,族譜所載利生公於前清初葉由惠州至大鵬城營鹽業,旋遷至淡水因落居焉」,直接說明淡水鄧氏因鹽業而落戶淡水。
淡水鄧氏的鹽業生意壟斷一時、富甲一方。淡水鄧氏開基始祖鄧奕貴能承辦東江鹽務,是因其父親鄧利生在新安縣大鵬城有官職。
鄧奕貴遷到淡水定居時,才二十多歲,已娶妻,四個兒子也已出生,正當年輕有為。他在淡水剛做鹽業生意時,規模是很小的,但事實證明他是個非常有能耐的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生意擴大了。淡水是個靠海的小鎮,那個年代山賊及海盜橫行,老百姓經常被騷擾,做生意的人也是小心翼翼。鹽業生意是「吃海」的生意,海盜無疑成了其最大的阻礙。而鄧奕貴能迅速將鹽業生意做大,勢必是黑白兩道都吃得開,他擺平了海盜,或者說能與海盜相安無事,為政者因此放心將鹽務交與他來經營。
淡水鄧家的鹽業生意到了鄧奕貴的四個兒子時代更是迅猛發展,奠定了淡水鄧氏家族稱霸一方的鹽商地位。鄧奕貴遷居淡水時,淡水三大姓為詹、戴、李,但鄧奕貴憑藉經商發家致富,且後代人丁繁衍興盛,使得鄧氏家族的威望和人口數量很快超過此三大姓,名震一方。
而據惠陽葉氏的族譜記載,生於明末的惠陽葉氏開基祖葉特茂是一位商人。清康熙元年(1662)驚蟄日,葉特茂和胞弟葉特盛以及一部分族人從興寧啟程南遷淡水,翻開了葉氏在淡水繁衍生息、成為當地著姓的篇章。
鎮隆崇林世居開基祖葉文昭(號崇林)也是經商起家,靠賣鹽為生,發家致富後於清嘉慶三年(1798)開始修建圍屋,取名為「崇林世居」。葉文昭還置下了兩三千畝良田,橫跨惠陽、惠東和寶安三地,成為一方富豪。
便利水運造就發達商貿
作為東江流域最繁華的商業集鎮之一,淡水老街規模龐大,格局完整,呈現格網狀,大多以傳統商業街道和生活巷道為主,部分街巷路面仍保留原有的青石板鋪設,古香古色。
淡水依託淡水河水運便利,商業貿易發達,並且,除了採鹽業外,惠陽縣歷史上較有名的傳統商貿生意還有紡織、陶瓷、冶鑄、藤竹製品、造船業等。據資料記載,淡水的紡織業興於唐,盛於宋。到明末清初,除廣州、潮州外,其產量與質量已居其他府之上。隋唐時期,淡水已有陶瓷製品生產;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初具規模;清光緒二年(1876),新圩約場開辦了一家官營窯。
明清和民國時期,商業購銷全由私人經營。商店分布在惠州、淡水、橫瀝、平山、多祝等集鎮,主要行業有穀米、油、糖、柴、米、副食、百貨、藥材、布匹和金銀首飾等。惠州、淡水、平山各有商鋪過千家,其他集市也有百家以上店鋪。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興盛。清道光及鹹豐年間,淡水文化教育興起。清光緒十六年(1890),清朝「鐵筆御史」鄧承修告老還鄉時創辦了崇雅書院。崇雅書院迄今已有120多年歷史,是今崇雅中學的前身。崇雅書院培養人才數以萬計,遍布世界各地。葉挺、鄧演達、鄧仲元、鄭士良等惠州仁人志士也是從崇雅書院走出去的,故崇雅書院有「東江革命搖籃」之譽。
新中國成立前,惠陽縣有大小商店500多間,當時,貨源主要由廣州、惠州及香港(香港來貨主要是火水、百貨等)等地供應。淡水因此成為惠西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老城街區風貌猶存
淡水河兩岸如今已高樓林立,值得慶幸的是,淡水老街風貌猶存,保留著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街巷格局和商品交易專業街道,以及成片的民居院落、宗祠建築群等,較完整地體現了惠州古老集鎮的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淡水老街有成片集中的傳統建築,包括十處文物古蹟和105棟歷史建築,眾多近代名人故居分布其中,如「鐵筆御史」鄧承修、「陸軍上將」鄧仲元、「革命旗手」歐榘甲等人的故居。淡水老街歷史建築涵蓋了廟宇、宗祠、書院、茶樓、客家圍屋等多種建築類型,還有大量古樹名木、古井、過街樓等,集中體現了嶺南古老集鎮的傳統風貌和生活習俗。
始於北宋,建設至清末的淡水已具備行政、貿易、防禦、教育等功能,奠定了現在的老城區整體格局和風貌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淡水老街的繁華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漸隱退。新中國成立後,曾經繁華一時的豬行街、米街、燈籠街等商品交換專業街道已名存實亡,它們留給後人的除了一個個印證當年繁華的名字外,就是口口相傳的記憶。在「文革」時期,淡水老街區諸如大魚街、九頭王街等都曾被改過名,改革開放後,在當地居民的強烈呼聲下,又改回原名。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鍾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