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一起長大,沒想到他竟變成了這樣……」報案人馬先生口中的「他」是其發小朱某。朱某為了賭博,三年時間裡,竟把發小、朋友、同事騙了個遍,捲走12人共計900餘萬元。海澱檢察院17日通報,以涉嫌詐騙罪對朱某提起公訴。
馬先生報案時,既心疼自己被騙走的260萬元錢款,更為發小朱某可惜。朱某打小學習就好,從國內一流名校碩士研究生畢業,從事金融行業多年,妥妥的「金領人士」,因此,當朱某找到自己投資時,馬先生一點懷疑都沒有,更相信朱某的承諾:這波投資,穩了!
朱某所謂的投資項目,大多是科技公司的內部融資,允諾10%至30%的收益。為取得被害人信任,朱某還偽造了公司的籤章,製作了虛假的股份授權合同,以證明自己所說的投資項目賺錢又可靠。融資藉口使完了,去年7月,朱某又謊稱可以代為投資「比特幣礦機」項目,與多名被害人籤訂伺服器採購及託管服務協議,以低於市場價購買礦機為由騙取被害人財物。每次被害人催要錢款時,朱某就以各種理由推脫,拉交情、談風險,或者直接虛構新的理財項目引誘被害人繼續投資。
由於被害人都和馬先生類似,是朱某的同事、同學或自幼相識的好友,感覺熟悉朱某的背景,因此面對朱某百般推脫,他們遲遲沒有起疑。最早受騙的張女士說,早在2016年12月,自己就輕信朱某的話,相信了其虛構的某公司運作上市投資項目,朱某承諾幫助自己購買該公司原始股並獲得不低於50%的收益,雙方還籤訂了該公司股份代持協議書。直到案發後,張女士才知道自己「珍藏」了三年的合同,不過是廢紙一張。
是什麼原因,讓有著大好前途的朱某,不惜背信棄義詐騙朋友呢?賭博!
到案後,朱某供述,詐騙得來的錢款除用於日常揮霍外,大量資金都用於網絡賭博。「賭博就像毒品,開始嘗到贏錢的快感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就算自己處於輸的狀態,也會一門心思想著再加注贏回來,不管怎樣都想翻本。」朱某說,在2012年開始接觸賭博,自己也認識到了危害嚴重,因此2013年戒賭,但是,到了2016年,又開始沉迷於新型網絡賭博,還越玩越大,越輸越賭,一筆一筆的匯款進入了不同網絡賭博平臺的銀行帳戶。為了能滿足網絡賭博的資金需求,朱某開始編造各種虛假的投資項目,承諾高額回報,不斷從親友及親友介紹的人處騙取錢財,直至案發,朱某累計詐騙900餘萬元。
檢察官提醒,本案中,朱某憑藉學歷和工作經驗優勢,利用「殺熟」的方式詐騙,在現實中並不少見。因此,大家在投資理財項目是還是要選擇正規渠道,不要輕信個人承諾,同時應謹慎審查投資項目真實性,通過電話、網絡查詢公司工商信息等手段核實,還要注意審查合同籤章的真實性,謹防熟人詐騙。投資過程中,儘量籤訂書面合同,同時保存好相關書面文件、轉帳信息、銀行流水、聊天記錄等。一旦發覺被騙,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以便公安機關及時固定證據,順利開展偵破工作。
此外,大家千萬不能抱著好奇的心理嘗試賭博,更不要心存僥倖,幻想依靠賭博盈利,不明網址堅決不點,不明信息堅決不信,涉及賭博堅決不碰,樹立正確理財觀念。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