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和臺灣師範大學,兩者可謂是相互成就了對方

2020-12-11 梁子雅舍

這段時間陸續看到一些資料,描述了更多的歷史細節,我想把它們介紹給喜歡梁實秋和雅舍迷的朋友。這些材料都是梁實秋研究者的勞動成果,在此向他們表達我的敬意。尤其是陳子善先生,他對淹沉入歷史中的史料打撈有重大貢獻。

隨著我越是想細緻地了解梁實秋,就越是發現研究他的人真多,我就感到像是走入了一片深不見底的海洋,歷史是多麼豐富而細膩。

就在今年1月份,林清玄去世了,這讓我想起「巨星隕落」和「了生死與四十不惑」。我記得十多年前類似於《讀者》這類雜誌上幾乎每期都會有林清玄的作品,恬淡從容,潤物無聲,沒想到他年僅65歲就離我們而去,不過他的文章會一直陪伴著我們。

這一集要說的是梁實秋與臺灣師範大學,是根據師大老校長劉真的回憶文章寫就的。

1949年,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發生學潮,應臺灣省政府之邀,劉真從大陸趕赴臺灣接手師範學院,任院長。這時他37歲了。劉真上任後,重新規劃各項工作。

首先,他認為大學的靈魂是教授,必須要聘請最好的教授。他是4月份接手的院長之職,梁實秋是6月份到的臺灣,劉真7月初就得知了梁實秋來臺灣的消息,立即登門拜訪,送上聘書,讓他擔任英語系主任一職,梁實秋見劉真如此真誠,一口應允。

此外,劉真還聘請了50多位教授,系主任,可見其氣魄之大,後來有人想在臺灣恢復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但因為晚了一步,聘不到足夠的好教授,北京大學復建失敗,清華大學勉強建立,卻不復原來的輝煌。

劉真先下手為強,把一個小小的師範學院建成頂級學府,不愧為一代教育家,被稱為臺灣教育之父。而梁實秋到臺灣後,也開始了一生中最穩定的教書生涯,一直就在師範學院直到退休。1952年,臺灣大學要挖梁實秋過去,劉真趕緊過來勸說,梁實秋最後留在了師範學院,住進了雲和街11號,現在這裡成了梁實秋故居,也叫雅舍。梁實秋在學校熱心公事,幫了劉真不少忙,以致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們都對他有好感。

為了增進從天南海北聚在一起的同事之間的感情,劉真和梁實秋商量著,每月組織一次郊遊,具體的組織聯絡工作自然就落在梁實秋和他英語系同事的肩上。他們的郊遊活動逐漸有了聲勢,以致於國民黨第一兵團司令胡璉都聽說了,就請他們到他的司令部附近大溪來遊覽。

胡璉對梁實秋仰慕已久,趁這次郊遊,終於見面,雙方一見如故,賓主盡歡。郊遊活動使同事之間彼此熟識,增進感情,增強了對學校的認同感。但這種同事之間,師生之間的郊遊活動十幾年以來幾乎絕跡了,非常可惜,原因無非是安全問題。說白了就是沒人敢擔責任,把安全喊得震天響,只能是因噎廢食。把人當作固定動作的機器,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知是進步還是倒退。

師範學院的學生活動也得到學校支持,梁實秋也是熱情參與。有一個學生社團叫國劇社,每次學生演出結束後,請梁實秋點評。了解梁實秋的一定知道梁實秋與戲劇的淵源。他的好友齊如山就是戲劇理論大家,有一次齊如山還應梁實秋之邀來看學生演出。可見他對學生的熱情以及學生對他的愛戴。梁實秋還幫助學生出國深造,號召親朋故舊,有人的捧個人場,有錢的捧個錢場。

以致於師範學院的老校友們都記得梁實秋教授對學校和學生的好,他們稱讚那時候學校真正做到了「師生一體,全校一家」。劉真對他的評價是:梁實秋對師大的最大貢獻,就是使校園裡充滿了安詳和諧的氣氛。

在這樣的氛圍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舊貌換新顏,1955年升格為臺灣師範大學。

劉真將十幾個系合併為三個學院,梁實秋擔任了文學院院長和英語系主任,劉真這時刻又體現出教育家的風範,他把選聘教授的權利給了三個院長,他堅決不向院長推薦任何人選,也不幹擾選聘工作,只要院長認可,他就批准,這種做派在哪個時代都是極少見的。

有一個學期,梁實秋想聘請他的兩位老同學來校教授英文,劉真立馬批准了。可是學期還沒完,梁實秋向劉真說這兩位同學他不想續聘了。因為他們雖然學問很好,但不適合擔任老師。由此可見,有一份權力就有一份責任。沒有責任心的人不配獲得權力。

而劉真下放權力,是法治和人治的完美結合。他必須完全了解,和信任了3個院長的人品,才敢下放權力,所以從中也可以看到他們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

有一次劉真到英國開會,他的中文講稿由別人翻譯成英文,但他不放心,讓梁實秋再給看一看。梁實秋極度負責的勁又來了,他幾乎把講稿重新翻譯了一遍。

還有一次,一名美國專家晚上來校演講,說好的他自帶翻譯,但事到臨頭,翻譯病了,來不了。劉真給梁實秋打電話讓梁實秋派個英語系的老師來救場。梁實秋說:「這麼晚了,還下著暴雨,叫別人不方便,我離學校近,還是我去吧。」這話誰聽了誰心裡不熱?

梁實秋為學校和他人熱心付出,他自己在事業上也收穫頗多,1955年和1956年,他創建了英語教學中心和國語教學中心。創新中英文教學方法,成就頗高。其中的國語教學中心是教外國人中文,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同時,他還創立了國文研究所和英語研究所,是臺灣成立最早的研究所,都是從1956年開始招生,培養了大批人才。

這時師範大學真是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劉真,梁實秋,陳可忠(此時是理學院院長),他們三人發誓說:為把學校建成最好的大學,他們絕不離開師大。為此,劉真居然把立法委員會的職位給辭掉了。但到了1957年8月,政府下了死命令,劉真必須擔任臺灣省教育廳長,劉真無法推辭,只得離開師大。為此,梁實秋辭掉了學校裡的行政職務,只管教書。這時侯劉真45歲,梁實秋54歲。劉真只幹了一屆廳長就跑去教書了。1968年,他提出設立教育銀行,為貧困學子提供助學貸款,可見其眼光之長遠。

1966年,梁實去從師大退休,學校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第二年,他的莎士比亞戲劇終於翻譯完成,8月6日,臺灣各文學團體為梁實秋夫婦舉行慶祝會,到會的有300多人,都是有頭有臉的文壇大佬和親朋故舊,包括陳道潘,劉真,陳雪屏,謝冰瑩,大會頒給梁實秋一座銀盾,上面刻著余光中的兩句讚詞:文豪述詩豪,梁翁傳莎翁。余光中既是梁實秋的弟子,也是師大的同事。當初余光中去美國深造還是梁實秋力推的。余光中去香港任教,也得到梁實秋的幫助。

後來,程季淑去世,梁實秋去世,雲和街11號改造為梁實秋故居,這三件事無不體現了臺灣師大及余光中對梁實秋的深情厚誼。

在梁實秋故居,有一個專門的主題就是梁實秋與臺灣師範大學,可見梁實秋和臺灣師範大學的關係,我認為他們二者是相互成就了對方。

版權歸本作者「梁子雅舍」所有。

雅舍迷、喜愛梁實秋的讀者朋友,也可以去喜馬拉雅FM找「梁子雅舍」一起交流互動。

相關焦點

  • 大陸人看臺灣:訪梁實秋臺北故居
    此去臺灣,有幸見到了專注於研究現代文人的學者、出版人蔡登山先生。正是中飯時間,蔡先生推薦去吃地道的臺灣菜。之前,蔡先生就請謝泳、傅國湧等人在此就餐過,都讚不絕口。這家店店面很小,但菜品極為精緻可口,葷素搭配,唇齒留香,大快朵頤之餘,憶起梁實秋的《味至濃時即家鄉》(又名 《雅舍談吃》),文章篇幅不長,言辭俊美。揮灑自如,文章雖是談吃,卻辭彩灼灼,蘊藉豐厚,風雅有致。
  • 莎士比亞寫了20年,梁實秋卻翻譯36年,晚年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回家
    民國時期人才輩出,可謂是百家爭鳴,既有魯迅、張愛玲等剖析人性、直面社會的現實主義創作者,又有梁實秋等專攻閒適小品的浪漫文人。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又身懷不同的文學信仰,雖然身體被時代的潮流而裹挾不止,但思想和靈魂卻始終忠於自己。
  • 李孟洲:臺灣與大陸慣用詞語的相互交流與引用
    即如馬英九、陳水扁這樣層級的藍綠陣營政治人物,搞政爭時都曾不經意地用了大陸詞語相互放話,如隨口就要對方「表態」。「表態」一詞,本非臺灣所慣用,是近年才從大陸傳過來的。  還有,人們現在如聽到臺灣高級官員大聲呼籲「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別誤以為身在大陸。這句中共高層常用的「術語」,現在已被臺灣某些政治人物引用,並曾在報上註銷,歷歷在目。
  • 雅舍裡的梁實秋
    本文來自《民國清流4:大師們的抗戰時代》大師們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大文人的悲壯遷徙和抗戰史詩因地處偏遠,為方便郵差投遞信件和友人尋訪,梁實秋還特意在有數株梨樹的路口豎一木牌,上書「雅舍」,讓人一目了然。
  • 31年前的今天,1個人用38年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的梁實秋逝世
    1903年1月6日,梁實秋出生於北京內務部街20號。父親是清朝秀才,任職於京師警察廳。梁家是個傳統的大家庭,一共有11個孩子,梁實秋是老四。1915年(12歲),梁實秋以全市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京師公立第三小學。在親友的鼓勵下,他報考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又獲第一名,從此開始了8年的清華歲月。
  • 北京臺灣高等教育界人士在臺灣師範大學聚會
    人民網臺北9月24日電(記者王連偉 陳原)「京臺高等教育研討會」昨日在臺灣師範大學開幕,研討會由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和臺灣師範教育學會共同主辦,30多位來自兩岸的教育界人士共聚一堂,圍繞「師範類高校的師生培養現狀與培養計劃」「京臺高校校際交流與合作」等主題發表見解。
  • 梁實秋:好吃不過餃子
    梁實秋:餃子「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
  • 梁實秋曾被魯迅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前不久,評審學校的教改項目,看到外國語學院舉全院之力創辦「梁實秋班」的計劃。從「劣跡斑斑的走狗文人」到令人仰慕的文化品牌,恍如隔世,但梁實秋真的為大家所熟知了嗎?我就說說鮮為人知的梁實秋吧。  1960年9月的《自由中國》事件曾震動臺灣。
  • 蔡林秋:那個曾被稱作「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人 ——告訴你一個全面真實的梁實秋
    但梁實秋似乎也並未就此吸取教訓,抗日軍興後,他在重慶北碚編《中央日報 平明副刊》,就副刊來稿內容曾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副刊文字也可以寫與抗戰無關的內容,這大抵也是不錯的。這下可把左右兩派的文藝人士都惹惱了,於是群起而攻之。此事最後以梁實秋辭了副刊編輯這份差事而罷休。此一「抗戰無關論」風波過後,梁實秋才算是徹底退出批評界,至死也「無意再作任何譏評」。
  • 《爆裂鼓手》:兩個瘋子為了自己的使命付出一切,相互成就對方
    《爆裂鼓手》:兩個瘋子為了自己的使命付出一切,相互成就對方《爆裂鼓手》的英文片名是Whiplash,這個電影名字在我看來有三個含義。一是片中主角長期苦練的曲子的名稱,這一首曲子貫穿整部電影,也是核心。二是它的中文意思是鞭子,在爵士鼓演奏中,正確的揮動鼓棒擊打鼓面的這一動作就像是揮動鞭子,這就意味著這部電影圍繞著專業的爵士鼓樂手來展開劇情。
  • 「隨筆」《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
    魯迅先生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敵人自然是國家的公敵,所以在建國以後,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硬是沒有選過一篇梁實秋的文章。魯迅和梁實秋的論戰是因為梁實秋的文章《盧梭論女子教育》而引起的。
  • 臺灣彰化師範大學來嘍!
    各二級學院:根據我校與臺灣彰化師範大學籤訂的友好合作協議,現選拔交換生、交流生赴臺灣彰化師範大學學習一個學期(2020年9月–2021年1月)。三、費用1.交換生、交流生照常交納我校學雜費和住宿費;2.交換生免除境外學校的學費,交流生需交納對方學校學費及住宿費;3.交換生和交流生均須承擔費用:本人的國際旅費、入臺證費、境外的住宿費、生活費、醫療費、保險費等,相關費用在抵達境外學校後直接交給所在學校。
  • 梁實秋:談時間
    點擊上方↑↑ 藍字即可關注本號你來了,我們一定有相同的地方梁實秋
  • 72歲梁實秋,2個月追到小28歲「歌星皇后」,只因一件事做得太美
    1974年11月3日,臺灣文壇大師梁實秋因在美國不幸喪妻,應朋友之邀返臺散心。兩年前,他和髮妻程季淑剛賣了臺灣的房子,移居美國和女兒一家生活,準備在西雅圖安享晚年。不幸的是,剛到美國兩年,妻子就遭遇不測:在一次外出買菜途中,被市場的梯子砸中,不幸身亡。
  • 與魯迅對罵,被稱為「資本家的走狗」,梁實秋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梁實秋先生,原名梁治華,字實秋,出生於1903年,他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縱觀梁實秋先生一生,他可載入史冊的就是與魯迅的論戰,寫作雅舍小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作為文學評論家,他曾經出版過《浪漫的與古典的》和《文學的紀律》兩本文藝批評專著。
  • 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到臺灣旅遊,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十餘年來的一個心願。今年5月下旬我與內人隨團遊臺灣。6月上旬某日,一早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4周圍著一個庭院,門旁約2米高的大理石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板,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我初聞梁實秋這個名字,是文革前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從課本中知道梁先生的另一個名號,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這一封號是魯迅先生所賜,梁實秋的文章卻從未見過。
  • 相互的成就對方
    科裡和格林對勇士來說,除了庫裡的爆發,沒有比球隊其他球員的狀態恢復更好的消息了。比如,維金斯本場比賽15中7,3中2,得到16分3籃板5助攻,烏布雷投籃13中6,破天荒命中率為4,得到18分3籃板2助攻,另外還有一個追夢格林,在他復出前兩場僅得1分,本場比賽也只有5分5籃板5助攻,此外,球隊年輕球員帕斯卡爾、魯尼和穆爾德的得分都超過10分。
  • 京臺高等教育研討會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辦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9月23日,由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和臺灣師範教育學會共同主辦的京臺高等教育研討會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行
  • 牟雷與秀商時代相互成就彼此
    可以說,秀商時代的發展離不開他們的CEO牟雷,不過相對而言秀商時代也成就了他,牟雷與秀商時代是相互成就了彼此。對於今年的經濟發展情況,我們對此都非常熟悉,也知道這一市場經濟是出於一個較為緩慢發展的時期。
  • 師大要聞 杜衛一行訪問臺灣師範大學和高雄師範大學
    校長杜衛與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籤署兩校合作協議備忘錄校長杜衛與高雄師大代理校長王惠亮互贈紀念品校長杜衛看望在高雄師大學習交流的我校學生 應臺灣師範大學與高雄師範大學邀請,我校校長杜衛一行於6月4日至8日赴臺進行交流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