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2021-02-13 專家與學者

作者簡介:刁仁德,1946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1968年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長期任教於上海某工科大學,主講金融經濟學。1987年起在所謂核心基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被稱為論文的文字約80餘篇,主編《現代金融詞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版),另主編大學教材一部(上海立信出版社版)。後期醉心於經濟學隨筆的塗鴉,發表文章約百餘篇,多刊載於《經濟學消息報》、《經濟學家茶座》等報刊。2006年退休,所著學術隨筆集《聲聲入耳的經濟學》與《教育的經濟學批判》,先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

到臺灣旅遊,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十餘年來的一個心願。今年5月下旬我與內人隨團遊臺灣。6月上旬某日,一早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4周圍著一個庭院,門旁約2米高的大理石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板,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

我初聞梁實秋這個名字,是文革前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從課本中知道梁先生的另一個名號,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這一封號是魯迅先生所賜,梁實秋的文章卻從未見過。因為「走狗」的緣故,梁實秋不僅在北京、青島與重慶北碚的故居,曾長期無人問津,就連他的書也遭禁。其實梁實秋在上海先後在愛文義路眾福裡、赫德路安慶坊、愛多亞路1014弄居住過,大概是因為「愛烏及屋」,與魯迅在山陰路故居的興旺相比,無法同日而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有一段文字:「像魯迅所批評的梁實秋一類人,他們雖然在口頭上提出什麼文藝是超階級的,但是他們實際上是主張資產階級的文藝,反對無產階級的文藝的。」於是1949年建政伊始,梁先生被列入「反動文人」也就不奇怪了。文革結束後不久,大陸大批「右派」獲平反摘帽,梁先生「反動文人」與「走狗」的帽子始終未摘。上世記80年代以來,梁先生的散文在大陸陸續出版並受廣泛好評,人們終於發現一位真實的、可敬可親的梁實秋。1987年11月3日梁先生在臺北仙逝,海峽彼岸的朋友、學生紛紛作文悼念,此時「反動文人」、「走狗」的帽子早已不翼而飛。

讀梁先生散文最強烈的感受,若用「相見恨晚」四字概括,至少對我而言,無絲毫誇張。作為自由主義一代文學宗師的梁實秋,辛勞筆耕整整一個甲子。除大量散文之外,獨力完成莎士比亞全部劇作40冊加3卷詩集的翻譯,約佔38年之久。梁實秋的文字雋永、取材自由、亦莊亦諧、妙趣橫生。梁先生下筆無禁區,既寫女人善放煙幕的小聰明,寫北平小吃如「烤羊肉」、「獅子頭」或「拌鴨掌」之類,又寫弈棋者從手談到抱打在地上挖取嘴裡的一「車」,寫入睡打鼾時的驚天動地,還寫麻將桌上「手揮五弦、目送飛鴻」的談笑用兵……這一切無不令人啞然失笑。抗戰時在重慶北碚,《雅舍小品》風靡山城,以至洛陽紙貴。文如其人,這句話用之於梁先生一點不差。梁先生正是一位宅心寬厚、風趣雅致、學貫中西、又深諳美食的雅士。梁先生在哈佛大學時,師從著名人文主義文學評論家白璧德(Irving Babbitt),由此奠定了他尊重人性,關注人的潛能與感官情緒的思想基礎。我讀梁先生散文,知道他此前在清華學堂遇到一位國文老師,對日後文字能力的修練頗有意義。在清華學堂,他與梁思成同班,梁思成系梁啓超之子,後成為著名建築學家。

半個世記後,梁實秋定居臺北雲和街,「我的一位國文老師」一文即在此問世,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這位國文老師的眷念。也許因這位老師不在名人之列,大陸出版梁先生散文集的各種版本,可惜大多未收入這篇上乘之作。這是百讀不厭的精品,文中開頭,梁實秋給他的國文老師畫象如下:

……我們給他上的綽號是「徐老虎」,因為他兇。他的像貌很古怪,他的腦袋的輪廓是有稜有角的,很容易成為漫畫的對象。頭很尖,禿禿的,亮亮的,臉型卻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齋志異》繪圖中的夜叉的模樣。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過分的集中在臉上很小的一塊區域裡。他戴一副墨晶眼鏡,銀絲小鏡框,這兩塊黑色便成了他臉上最顯著的特徵。我常給他漫畫,勾一個輪廓,中間點上兩塊橢圓形的黑塊,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兩肩總是聳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紅,象酒糟的,鼻孔裡常川的藏著兩根清水鼻涕,不時的吸溜著,說一兩句話就要用力的吸溜一聲,有板有眼有節奏,也有時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兩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長袍,好像是在給誰穿孝,袍子在整齊的階段時我沒有趕得上看見,餘生也晚,我看見那袍子的時候即已油漬斑爛。他經常是仰著頭,邁著八字步,兩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兒似的。我很難看見他笑,如果笑起來,是獰笑,樣子更兇。

豈止是漫畫,簡直是醜化!不過,當你迫不及待地往下再讀,卻可感受到梁實秋對恩師藏在深處的情感。文章談這位國文老師的授課情景,早已深深烙在學生永久的記憶中。在講授課文「林琴南致蔡孑民書」時,「徐老虎」甚至是「眉飛色舞」,完全進入得意忘形的境界。我自己也是多年來教書為業,深知只有極少的教師才能走入此境界。「我的一位國文老師」中有一段,談及這位老師在分析課文前的朗讀:

……他打著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齒的大聲讀一遍,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苟的吟詠一番,好象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裡的蘊藏著的意義好象都給宣洩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象是已經理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

這是多麼難得一遇的老師!還不止這些。某次作文課,「徐老虎」在黑板上尚未寫好標題,照例又要「吸溜一下鼻涕」。正當「吸溜」之際,同學中有性急者發問:「這題目怎麼寫呀?」不料老先生轉身冷笑,繼而勃然大怒,接著滔滔不絕訓斥那同學。大家愕然之間,年少的梁實秋竟按捺不住,挺身分辨幾句,這下可惹了禍。老先生將怒火全潑於他頭上,在講臺上來回踱著,吸溜一下鼻涕罵一句。這一席罵,其中警句頗多,令梁實秋終生未忘的一句是:

「×××!你是什麼東西?我一眼把你看到底!」

從此,這一警句被同學廣泛傳誦。只要梁實秋與誰稍有爭論,必有同學順口即祭起這一警句。誰又知,正因這次小小的磨擦,「一眼被看到底」的梁實秋,卻成了受益最多的學生。從此後,國文老師批改梁實秋的作文尤其詳盡,「批改之不足,還特別的當面加以解釋」。這位國文老師改作文,「擅長用大墨槓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頁整頁的勾。」梁實秋初次經受這大勾大抹,感到挫折,覺得氣短心灰。回家仔細揣摩,終於發現文章「虛泡囊腫的地方全被勾抹而去」,留下的竟全是筋骨。國文老師還教了他作文的技巧。譬如文章起筆應開門見山、一針見血;文章寫到難分難解處來個譬喻,一切糾纏不清的論難即可迎刃而解;文章忌用過多的虛詞,該轉之處當硬轉……

幾十年後,早已負盛名的梁實秋,對「徐老虎」的懷念依然溢於言表:「如果以後我寫文章還能不多說廢話,還能有一點點硬朗挺拔之氣,還知道一點『割愛』道理,就不能不歸功於我這位老師的教誨。」文章末尾,梁實秋用淡淡的、略帶傷感的筆觸,訴出令人微聞繞梁的餘音:「我離開先生將近50年了,未曾與先生一通音訊,不知他雲遊何處,聽說他早歸道山了。同學們偶爾還談起「徐老虎」,我於回憶他的音容之餘,不禁的還懷著悵惘敬慕之意。」

文章嘎然而止,掩卷之餘令人感嘆良久。初讀這篇「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禁不住有點妒忌梁先生:為什麼我偏偏遇不到這樣的老師?以後再讀,想到的是:這樣的老師,現今在此岸究竟還有嗎?再往後,聯想到自己在講臺旁混了幾十年,試比一下「徐老虎」,又如何?

梁實秋故居院內那株高大的麵包樹,春華秋實、亭亭如蓋,茂盛一如當年。樹下曾經是梁先生與師大同仁坐而論道、品茶聊天的地方。而今斯人已逝,「此地空餘麵包樹」矣!午餐時間已到,我們另有所約。匆匆告別雲和街,腦子裡不由得浮起「徐老虎」的形象:他的「頭很尖,禿禿的,亮亮的,臉型卻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齋志異》繪圖中的夜叉的模樣。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過分的集中在臉上很小的一塊區域裡。他戴一副墨晶眼鏡,銀絲小鏡框……」

本刊名譽主編:朱林興  刁仁德

編輯:小柯

相關焦點

  • 大陸人看臺灣:訪梁實秋臺北故居
    我們這一輩人讀魯迅的書,記住了一些與他不睦的文人,比如胡適,比如梁實秋,比如陳西瀅、楊蔭榆,那些久遠的人因為被魯迅罵而被後輩所記憶,待有時間翻閱這些人的文章以及研究他們的文章,談論其為人、為文之妙,方知做人很難面面俱到,很多時候
  • 臺灣力推「名人故居遊」 招徠大陸遊客(圖)
    臺北故宮是每位陸客訪臺的必遊之地,其實其附近的張大千、錢穆、林語堂三大名師的故居,也頗值得走一遭。  在陽明山一片陡峭的山坡地上,有一棟窯洞式的石屋,這裡則是「山西王」閻錫山的故居。閻錫山離開權力核心後,到陽明山著書立說,並與部屬墾荒務農,在這石屋內度過人生最後10年。前幾年,閻家後人將此處捐給臺北市政府,神秘面紗得以揭開。  交通:搭臺北捷運到士林站下車,再乘小巴可達上述故居。
  • 臺北訪名人故居:多少天涯未歸客 盡借籬落看秋風
    題:臺北訪名人故居: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素書樓」是國學大師錢穆故居。1967年,已經年逾古稀的錢穆自香港來臺擇地建屋,以做隱居終老之處所。  這個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2號,記者兩次尋找問路方得以探幽的地方,隱蔽於外雙溪東吳大學的校園內。
  • 雙城記:梁實秋眼中的臺北和西雅圖
    編者按:《雅舍小品》是梁實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初版收錄小品文34篇,篇篇精緻,優雅、幽默、有趣,常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渾然天成,會心一笑中品味社會百態。《雅舍小品》出版時,梁實秋就已不在「雅舍」居住,但「雅舍」二字還是被沿用下去,先後有多部以「雅舍」命名的作品問世。
  • 臺灣寫真: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中新社臺北10月6日電 題: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  「一人坐在陽臺上獨自乘涼,口銜菸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裡,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  許多記載臺北陽明山林語堂故居的文字裡,都引用了故居主人的這段話。
  • 「幽默」學者林語堂及其臺北故居
    1966年,落葉歸根的思鄉之情讓林語堂先生離開美國,定居臺灣臺北陽明山。1967年,林語堂先生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 梁實秋:綠卡再值錢,我也要回家
    晚年在臺北居住,寫了許多懷念故鄉的散文,表達對祖國無比的眷戀。(一)良好教育理念造就心底拳拳愛國志氣梁父愛讀書,對子女特別是梁實秋要求高,早看出他是讀書成才的料。梁家書香氣濃鬱,禮節很講究。對待長輩要有禮有節恭敬孝順,對待下邊要不卑不亢你謙和尊重。
  • 梁實秋和臺灣師範大學,兩者可謂是相互成就了對方
    而梁實秋到臺灣後,也開始了一生中最穩定的教書生涯,一直就在師範學院直到退休。1952年,臺灣大學要挖梁實秋過去,劉真趕緊過來勸說,梁實秋最後留在了師範學院,住進了雲和街11號,現在這裡成了梁實秋故居,也叫雅舍。梁實秋在學校熱心公事,幫了劉真不少忙,以致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們都對他有好感。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他過世後,那種雅致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卓爾不群的趣味還留存在故居裡,教給忙碌的現代人如何用有限的時間和物質,實現並不奢侈的快樂。   走入位於仰德大道二段一四一號的故居,立刻像躲進一個清爽的山林,心中響起林語堂常說的「不亦快哉」。先生踩過的土地,聞到的花香,撫摸過的欄杆,賞過的風景,敲打過的打字機,還和他在世時那樣靜靜地迎接到訪的客人。不管主人在還是不在,在這裡做客,沒有隔膜的感覺。
  • 「飲茶非僅為解渴」 臺北錢穆故居人文茶坊開張
    中新社臺北2月18日電 位於臺北市外雙溪東吳大學校園內的國學大師錢穆故居人文茶坊18日開張。臺北市文化局長廖鹹浩及東吳大學副校長馬君梅共同剪彩,並與來賓品嘗錢穆生前的最愛的無錫肉骨頭、花生蹄膀、梅幹扣肉等風味小吃。  錢穆故居原名「素書樓」,原為錢穆及夫人自港到臺隱居終老之處。
  • 臺北文化景點推薦:陽明山上寧靜的林語堂故居
    左:林語堂故居流露文人氣息。   右:走在林語堂故居的迴廊小院,令人對幽默大師常懷去思。(記者高智洋/攝影)   退出士林官邸之後搭乘303公共汽車,到位於陽明山山腰上的林語堂故居。林語堂故居是林語堂本人親自設計完成。主要承襲中國傳統四合院的結構,另外添加西班牙式建築的特色,不但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華,更兼具了現代以及古典的美感。   林語堂在這裡度過人生的最後10年。林語堂故居於91年3月重新開館,不定時舉辦藝文講座、展覽。過去林家的客廳當前也改建成為餐聽,參觀民眾可在這茗茶閒談,感受一下過去老先生在這遠眺觀音山的清閒寧靜。
  • 臺北,那些街區以浙南市縣名為街名
    他也像以前在上海那樣,把中國地圖往臺北市的地圖上一蓋。東南西北中國各地的城鎮地名就成了臺北市的街名。所以臺北東南區域的街名都來自大陸東南地區的市縣名。 右上方紅箭頭所指為臺北101大樓。 青田街8巷12號青田茶館是原先臺大哲學系主任洪耀勳教授的故居。不遠就是青田街11巷1號于右任故居。于右任是著名現代政治家,教育家和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諧音右任。他那「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的心淚詩最後導致了兩岸人員來往。
  • 國立青島大學圖書館功臣梁實秋:奔波搜羅只為好書
    半島記者 王悅走出海大魚山路校門,從不遠處的小巷子進入,便是梁實秋故居。這棟老樓「藏」得很深,若不是門口「梁實秋故居」的牌子做指引,遊客很難找到。院子裡的參天大樹綠意盎然。經過整修改造,多人雜居的破敗感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教授留下的墨香。梁實秋為青島留下了文字、故事,還有一大批圖書。
  • 「隨筆」《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
    再次知道梁實秋的時候,大概是自己上初三的時候學到了魯迅先生的雜文,這時候老師講到了魯迅先生的論戰時,又一次提到了梁實秋——魯迅先生的論敵之一。這時候,我大概知道了這梁實秋屬於資產階級文人,是魯迅曾經批判過的敵人之一,魯迅先生有名的雜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指的就是梁實秋。
  • 探訪張學良臺灣故居:"少帥禪園"在臺北哪裡有什麼景點
    ­  新華社臺北12月11日電(記者付敏 趙博)「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人稱「少帥」的張學良曾這樣說。­  張學良1901年在遼寧出生。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抗日,眾所周知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而此後,張學良長年被軟禁。
  • 漳州林語堂臺北故居仿建工程開工建設 助力特色小鎮建設
    原標題:林語堂臺北故居仿建工程開工建設臺海網8月4日訊(通訊員 張溢亮 周小琳 王文緣 李崢 記者 張韓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這句話是林語堂先生對自己在臺北陽明山居所的感嘆。
  • 踏訪林語堂臺北故居,他在那裡陪太太慢慢變老
    1966年在臺北陽明山,他親自設計建成了自己的小別墅,夢想變成了現實。在這裡與相伴一生的太太廖翠鳳,度過了他人生最後十年的時光。一條攝製組來到臺北,拜訪了林語堂故居的蔡佳芳主任,蔡主任說,這個結婚當天毀掉婚書,與太太分房分床而臥的男人,是現在男人學習婚姻之道的模範!
  • 訪張大千故居:美髯飄拂人猶在 萬裡歸遲總戀鄉
    訪張大千故居:美髯飄拂人猶在 萬裡歸遲總戀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2日 13:46 來源: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
    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臥室。杜洋 攝    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    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 梁實秋115周年誕辰 探訪重慶北碚雅舍 縉雲山下寫傳世雅文
    《雅舍》梁實秋《雅舍》中所描述的場景,便位於重慶北碚區縉雲山下。1939年至1946年期間,著名學者梁實秋就曾在北碚度過7年多時光。奠定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獨特地位的《雅舍小品》也是在縉雲山下的雅舍裡開篇創作。1月6日是梁實秋115周年誕辰,1月4日,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前往北碚梁實秋故居探訪,了解這位著名散文家在重慶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