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梁實秋眼中的臺北和西雅圖

2020-12-23 澎湃新聞
編者按:《雅舍小品》是梁實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初版收錄小品文34篇,篇篇精緻,優雅、幽默、有趣,常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渾然天成,會心一笑中品味社會百態。《雅舍小品》出版時,梁實秋就已不在「雅舍」居住,但「雅舍」二字還是被沿用下去,先後有多部以「雅舍」命名的作品問世

這「雙城記」與狄更斯的小說《二城故事》無關。

我所謂的雙城是指我們的臺北與美國的西雅圖。對這兩個城市,我都有一點粗略的認識。在臺北我住了三十多年,搬過六次家,從德惠街搬到辛亥路,吃過拜拜,擠過花朝,遊過孔廟,逛過萬華,究竟所知有限。高階層的燈紅酒綠,低階層的褐衣蔬食,接觸不多,平夙交遊活動的範圍也很狹小,疏慵成性,畫地為牢,中華路以西即甚少涉足。西雅圖(簡稱西市)是美國西北部一大港口,若干年來我曾訪問過不下十次,居留期間長則三兩年,短則一兩月,閉門家中坐的時候多,因為雖有勝情而無濟勝之具,即或駕言出遊,也不過是浮光掠影。所以我說我對這兩個城市,只有一點粗略的認識。

我向不欲侈談中西文化,更不敢妄加比較。只因所知不夠寬廣,不夠深入。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不是片言可以概括;西方文化也夠博大精深,非一時一地的一鱗半爪所能代表。我現在所要談的只是就兩個城市,憑個人耳目所及,一些淺顯的感受或觀察。「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如是而已。

兩個地方的氣候不同。臺北地處亞熱帶,又是一個盆地,環市皆山。我從樓頭俯瞰,常見白茫茫的一片,好像有「氣蒸雲夢澤」的氣勢。到了黃梅天,衣服被褥總是溼漉漉的。夏季午後常有陣雨,來得驟,去得急,雷電交掣之後,雨過天青。颱風過境,則排山倒海,像是要聳散穹隆,應是臺灣一景,臺北也偶叨臨幸。西市在美國西北隅海港內,其緯度相當於我國東北之哈爾濱與齊齊哈爾,賴有海洋暖流調劑,冬天雖亦雨雪霏霏而不至於酷寒,夏季則早晚特涼,夜眠需擁重毯。也有連綿的霪雨,但晴時天朗氣清,長空萬裡。我曾見長虹橫亙,作一百八十度,罩蓋半邊天。凌晨四時,暾出東方,日薄崦嵫要在晚間九時以後。

我從臺北來,著夏季衣裳,西市機場內有暖氣,尚不覺有異,一出機場大門立刻覺得寒氣逼人,家人乃急以厚重大衣加身。我深吸一口大氣,沁入肺腑,有似冰心在玉壺。我回到臺北去,一出有冷氣的機場,薰風撲面,遍體生津,儼如落進一鑊熱粥糜。不過人各有所好,不可一概而論。我認識一位生長臺北而長居西市的朋友,據告非常想念臺北,想念臺北的一切,尤其是想念臺北夏之溼黏燠熱的天氣!

西市的天氣乾爽,憑窗遠眺,但見山是山,水是水,紅的是花,綠的是葉,輪廓分明,纖微畢現,而且色澤鮮豔。我們臺北路邊也有樹,重陽木、霸王椰、紅棉樹、白千層……都很壯觀,不過樹葉上,蒙了一層灰塵,只有到了陽明山才能看見像打了蠟似的綠葉。

西市家家有煙囪,但是個個煙囪不冒煙。壁爐裡燒著火光熊熊的大木橛,多半是假的,是電動的機關。晴時可以望見積雪皚皚的瑞尼爾山,好像是浮在半天中;北望喀斯開山脈若隱若現。臺北則異於是。很少人家有煙囪,很多人家在房頂上、在院子裡、在道路邊燒紙、燒垃圾,東一把火西一股煙,大有「夜舉烽、晝燔燧」之致。憑窗亦可看山,我天天看得見的是近在咫尺的蟾蜍山。近山綠,遠山青。觀音山則永遠是淡淡的一抹花青,大屯山則更常是雲深不知處了。不過我們也不可忘記,聖海倫斯火山爆發,如果風向稍偏一點,西市也會變得灰頭土臉。

對於一個愛花木的人來說,兩城各有千秋。西市有著名的州花山杜鵑,繁花如簇,光豔照人,幾乎沒有一家庭園間不有幾棵點綴。此外如茶花、玫瑰、辛夷、球莖海棠,也都茁壯可喜。此地花廠很多,規模大而品類繁。最難得的是臺灣氣候養不好的牡丹,此地偶可一見。友人馬逢華伉儷精心培植了幾株牡丹,黃色者尤為高雅,我今年來此稍遲,枝頭僅餘一朵,蒙剪下見貽,案頭瓶供,五日而謝。嚴格講,臺北氣候、土壤似不特宜蒔花,但各地名花薈萃於是。如臺北選舉市花,竊謂杜鵑宜推魁首。這杜鵑不同於西市的山杜鵑,體態輕盈小巧,而又耐熱耐幹。臺北藝蘭之風甚盛,洋蘭、蝴蝶蘭、石斛蘭都窮極嬌豔,到處有之,唯花美葉美而又有淡淡幽香者為素心蘭,此所以被人稱為「君子之香」而又可以入畫。水仙也是臺北一絕,每逢新年,歲朝清供之中,凌波仙子為必不可少之一員。以視西市之所謂水仙,路旁澤畔一大片一大片地臨風招展,其情趣又大不相同。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乃想像中的大同世界,古今中外從來沒有過一個地方真正實現過。人性本有善良一面、醜惡一面,故人群中欲其「不稂不莠」,實不可能。大體上能保持法律與秩序,大多數人民能安居樂業,就算是治安良好,其形態、其程度在各地容有不同而已。

臺北之治安良好是舉世聞名的。我於三十幾年之中,只輪到一次獨行盜公然登堂入室,搶奪了一隻手錶和一把鈔票,而且他於十二小時內落網,於十二日內伏誅。而且,在我奉傳指證人犯的時候,他還對我說了一聲「對不起」。至於剪綹扒竊之徒,則何處無之?我於三十幾年中只失落了三支自來水筆,一次是在動物園看蛇吃雞,一次是在公共汽車裡,一次是在成都路行人道上。都怪自己不小心。此外家裡蒙賊光顧若干次,一共只損失了兩具大同電鍋,也許是因為寒捨實在別無長物。「大搬家」的事常有所聞,大概是其中琳琅滿目值得一搬。臺北民房窗上多裝鐵柵,其狀不雅,火警時難以逃生,久為中外人士所詬病。西市的屋窗皆不裝鐵欄,而且沒有圍牆,頂多設短欄柵防狗。可是我在西市下榻之處,數年內即有三次昏夜中承蒙嬉皮之類的青年以啤酒瓶砸爛玻璃窗,報警後,警車於數分鐘內到達,開一報案號碼由事主收執,此後也就沒有下文。衙門機關的大扇門窗照砸,私人家裡的窗戶算得什麼!銀行門口大型盆樹也有人夤夜搬走。不過說來這都是癬疥之疾。明火搶銀行才是大案子,西市也發生過幾起,報紙上輕描淡寫,大家也司空見慣,這是臺北所沒有的事。

臺北市虎,目中無人,尤其是拼命三郎所騎的嘟嘟響冒青煙的機車,橫衝直撞,見縫就鑽,紅磚道上也常如虎出柙。誰以為斑馬線安全,誰可能吃眼前虧。有人說這裡的交通秩序之亂甲於全球,我沒有週遊過世界,不敢妄言。西市的情形則確是兩樣,不曉得一般駕車的人為什麼那樣的服從成性,見了「停」字就停,也不管前面有無行人車輛。時常行人過街,駕車的人停車向你點頭揮手,只是沒聽見他說「您請!您請!」我也見過兩車相撞,奇怪的是兩方並未罵街,從容地交換姓名、住址及保險公司的行號,分別離去,不傷和氣。也沒有聚集一大堆人看熱鬧。可是誰也不能不承認,臺北的計程車滿街跑,呼之即來,方便之極。雖然這也要靠運氣,可能司機先生蓬首垢面、跣足拖鞋,也可能嫌你路程太短而怨氣衝天,也可能他的車座年久失修而坑窪不平,也可能他菸癮大發而火星煙屑飛落到你的胸襟,也可能他看你可欺而把車開到荒郊野外掏出一把起子而對你強……不過這是難得一遇的事。在臺北坐計程車還算是安全的,比行人穿越馬路要安全得多。西市計程車少,是因為私有汽車太多,物以稀為貴,所以清早要僱車到飛機場,需要前一晚就要洽約,而且車費也很高昂,不過不像我們桃園機場的車那樣的亂。

吃在臺北,一說起來就會令許多老饕流涎三尺。大小餐館林立,各種口味都有。有人說中國的烹飪藝術只有在臺灣能保持於不墜。這個說起來話長。目前在臺北的廚師,各省籍的都有,而所謂北方的、寧浙的、廣東的、四川的等等餐館掌勺的人,一大部分未必是師承有自的行家,很可能是略窺門徑的二把刀。點一個辣子雞、醋溜魚、紅燒鮑魚、回鍋肉……立刻就可以品出其中含有多少家鄉風味。也許是限於調貨,手藝不便施展。例如烤鴨,就沒有一家能夠水準,因為根本沒有那種適宜於烤的鴨。大家思鄉嘴饞,依稀仿佛之中覺得聊勝於無而已。整桌的酒席,內容豐盛近於奢靡,可置不論。平民食物,事關大眾,才是我們所最關心的。臺北的小吃店大排檔常有物美價廉的各地食物。一般而論,人民食物在質量上尚很充分,唯在營養、衛生方面則尚有待改進。一般的廚房炊具、用具、洗滌儲藏,都不夠清潔。有人進餐廳,先察看其廁所及廚房,如不滿意,回頭就走,至少下次不再問津。我每天吃油條燒餅,有人警告我:「當心燒餅裡有老鼠屎!」我翌日細察,果然不誣,嚇得我好久好久不敢嘗試,其實看看那桶既渾且黑的洗碗水,也就足以令人趑趄不前了。

美國的食物,全國各地無大差異。常聽人譏評美國人,文化淺,不會吃,有人初到美國留學,窮得日以罐頭充飢,遂以為美國人的食物與狗食無大差異。事實上,有些嬉皮還真是常吃狗食罐頭,以表示其簞食瓢飲的風度。美國人不善烹調,也是事實,不過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如肯下功夫於調和鼎鼐,恐亦未必遜於其他國家。他們的生活緊張,凡事講究快速和效率,普通工作的人,午餐時間由半小時至一小時,我沒聽說過身心健全的人還有所謂午睡。他們的吃食簡單,他們也有類似便當的食盒,但是我沒聽說過蒸熱便當再吃。

他們的平民食物是漢堡三文治、熱狗、炸雞、炸魚、比薩等等,價廉而快速簡便,隨身有五指鋼叉,吃過抹抹嘴就行了。說起漢堡三文治,我們臺北也有,但是偷工減料,相形見絀。麥當勞的大型漢堡(「Big Mac」),裡面油多肉多菜多,厚厚實實,拿在手裡滾熱,吃在口裡噴香。我吃過兩次赫爾飛的鹹肉漢堡三文治,體形更大,雙層肉餅,再加上幾條部分透明的鹹肉、番茄、洋蔥、沙拉醬,需要把嘴張大到最大限度方能一口咬下去。西市濱海,蛤王、蟹王,各種魚、蝦,以及江瑤柱等等,無不鮮美。臺北有蚵仔煎,西市有蚵羹,差可媲美。肯德基炸雞,麵糊有秘方,臺北仿製像是東施效顰一無是處。西市餐館不分大小,經常接受清潔檢查,經常有公開處罰勒令改進之事,值得令人喝彩,衛生行政人員顯然不是尸位素餐之輩。

臺北的牛排館不少,但是求其不像是皮鞋底而能咀嚼下咽者並不多覯。西市的牛排大致軟韌合度而含汁漿。居民幾乎家家後院有烤肉的設備,時常一家烤肉三家香,不必一定要到海濱、山上去燔炙,這種風味不是家居臺北者所能領略。

西雅圖地廣人稀,歷史短而規模大,住宅區和商業區有相當距離。五十多萬人口,就有好幾十處公園。市政府與華盛頓大學共有的植物園就在市中心區,真所謂鬧中取靜,尤為難得可貴。海濱的幾處公園,有沙灘,可以掘蛤,可以撈海帶,可以觀賞海鷗飛翔,漁舟點點。義勇兵公園裡有藝術館(門前立著的石獸翁仲是從中國搬去的!),有溫室(內有臺灣的蘭花)。到處都有原始森林保存剩下的參天古木。西市是美國西北部荒野邊陲開闢出來的一個現代都市。我們的臺北是一個古老的城市,突然繁榮發展,以致到處有張皇失措的現象。房地價格在西市以上。樓上住宅,樓下可能是烏煙瘴氣的汽車修理廠,或是鐵工廠,或是洗衣店。橫七豎八的市招令人眼花繚亂。

大街道上攤販雲集,是臺北的一景,其實這也是古老傳統「市集」的遺風。古時日中為市,我們是入夜擺攤。警察來則哄然而逃,警察去則蜂然復聚。買賣雙方怡然稱便。有幾條街的攤販已成定型,各有專營的行當,好像沒有人取締。最近,一些學生也參加了行列,聲勢益發浩大。西市沒有攤販之說,人窮急了搶銀行,誰肯博此蠅頭之利?不過海濱也有一個少數民族麇集的攤販市場,賣魚鮮、菜蔬、雜貨之類,還不時的有些大鬍子青年彈吉他唱曲,在那裡助興討錢。有一回我在那裡的街頭徘徊,突聞一縷異香襲人,發現街角有推車小販,賣糖炒慄子,要二角五分一顆,他是義大利人。這和我們臺北沿街販賣烤白薯的情形頗為近似。也曾看見過推車子賣油炸圈餅的。夏季,住宅區內,偶有三輪汽車叮噹鈴響地緩緩而行,逗孩子們從家門飛奔出來買冰淇淋。除此以外,住宅區一片寂靜,巷內少人行,門前車馬稀,沒聽過汽車喇叭響,哪有我們臺北熱鬧?

西市盛產木材,一般房屋都是木造的,木料很堅實,圍牆柵欄也是木造的居多。一般住家都是平房,高樓公寓並不多見。這和我們的四層公寓七層大廈的景況不同。因此,家家都有前庭後院,家家都割草蒔花,而很難得一見有人在陽光下曬晾衣服。講到衣服,美國人很不講究,大概只有銀行職員、政府官吏、公司店夥才整套西裝打領結。如果遇到一個中國人服裝整齊,大概可以料想他是剛從臺灣來。從前大學校園裡,教授的特殊標誌是打領結,現亦不復然,也常是隨隨便便的一副褦襶相。所謂「汽車房舊物發賣」或「慈善性義賣」之類,有時候五角錢可以買到一件外套,一元錢可以買到一身西裝,還相當不錯。

西市的垃圾處理是由一家民營公司承辦。每星期固定一日有汽車挨戶收取,這汽車是密閉的,沒有我們臺北垃圾車之《少女的祈禱》的樂聲,司機一聲不響跳下車來把各家門前的垃圾桶扛在肩上往車裡一丟,裡面的機關發動就把垃圾碾碎了。在臺北,一輛垃圾車配有好幾位工人,大家一面忙著搬運一面忙著做垃圾分類的工作,塑膠袋放在一堆,玻璃瓶又是一堆,厚紙箱又是一堆。最無用的垃圾運到較偏僻的地方攤堆開來,還有人做第二梯次的爬梳工作。

西市的人喜歡戶外生活,我們臺北的人好像是偏愛室內的遊戲。西市湖濱遊艇蟻聚,好多汽車頂上馱著機船滿街跑。到處有人清晨慢跑,風雨無阻。滑雪、爬山、露營,青年人趨之若鶩。山難之事似乎不大聽說。

不知是誰造了「月亮外國的圓」這樣一句俏皮的反語,挖苦盲目崇洋的人。偏偏又有人喜歡搬出杜工部的一句詩「月是故鄉圓」,這就有點畫蛇添足了。何況杜詩原意也不是說故鄉的月亮比異地的圓,只是說遙想故鄉此刻也是月圓之時而已。我所描寫的雙地,瑕瑜互見,也許,揭了自己的瘡疤,長了他人的志氣;也許,沒有違反見賢思齊聞過則喜的道理,唯讀者諒之。

本文選自梁實秋散文精選《雅舍小品》,雲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版。

相關焦點

  • 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4周圍著一個庭院,門旁約2米高的大理石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板,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我初聞梁實秋這個名字,是文革前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從課本中知道梁先生的另一個名號,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這一封號是魯迅先生所賜,梁實秋的文章卻從未見過。
  • 大陸人看臺灣:訪梁實秋臺北故居
    我們這一輩人讀魯迅的書,記住了一些與他不睦的文人,比如胡適,比如梁實秋,比如陳西瀅、楊蔭榆,那些久遠的人因為被魯迅罵而被後輩所記憶,待有時間翻閱這些人的文章以及研究他們的文章,談論其為人、為文之妙,方知做人很難面面俱到,很多時候
  • 麥當勞|梁實秋
    特大號的漢堡定名為BigMac(大麥克),內容特別豐富,有和麵包直徑一樣大的肉餅,而且是兩片,夾在三片麵包之中,裡面加上生菜、番茄、德國酸菜(Sauerkraut)、牛油蛋黃醬、酸黃瓜,堆起來高高厚厚,櫻桃小口很難一口咬將下去,這樣的豪華漢堡當年是難以想像的,現在價在三元左右。
  • 「隨筆」《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
    魯迅先生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敵人自然是國家的公敵,所以在建國以後,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硬是沒有選過一篇梁實秋的文章。魯迅和梁實秋的論戰是因為梁實秋的文章《盧梭論女子教育》而引起的。
  • 莎士比亞寫了20年,梁實秋卻翻譯36年,晚年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回家
    民國時期人才輩出,可謂是百家爭鳴,既有魯迅、張愛玲等剖析人性、直面社會的現實主義創作者,又有梁實秋等專攻閒適小品的浪漫文人。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又身懷不同的文學信仰,雖然身體被時代的潮流而裹挾不止,但思想和靈魂卻始終忠於自己。
  • 上海臺北合唱「雙城記」 兩岸體育交流「結碩果」
    (改革開放40年·兩岸緣)上海臺北合唱「雙城記」 兩岸體育交流「結碩果」中新社上海12月17日電(記者 繆璐)從臺灣籍運動員赴上海進行移地訓練,到上海派少數國家語言翻譯協助臺北市舉辦大運會;從「小巨人」姚明赴臺與粉絲
  • 梁實秋:綠卡再值錢,我也要回家
    晚年在臺北居住,寫了許多懷念故鄉的散文,表達對祖國無比的眷戀。(一)良好教育理念造就心底拳拳愛國志氣梁父愛讀書,對子女特別是梁實秋要求高,早看出他是讀書成才的料。梁家書香氣濃鬱,禮節很講究。對待長輩要有禮有節恭敬孝順,對待下邊要不卑不亢你謙和尊重。
  • 老男人與小女人:梁實秋與韓菁清,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不經意於網上看到梁實秋先生的一句話: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 梁實秋曾被魯迅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前不久,評審學校的教改項目,看到外國語學院舉全院之力創辦「梁實秋班」的計劃。從「劣跡斑斑的走狗文人」到令人仰慕的文化品牌,恍如隔世,但梁實秋真的為大家所熟知了嗎?我就說說鮮為人知的梁實秋吧。  1960年9月的《自由中國》事件曾震動臺灣。
  • 賢妻程季淑:梁實秋的成功有她一半功勞,金婚前兩年卻被梯子砸死
    梁實秋與程季淑在飢餓和寒冷下,程季淑依舊勤奮好學,中學畢業順利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本科,畢業後被分配去了中小學做老師,1921年,在同學的介紹下,她與清華高材生梁實秋相識相戀,六年後正式結為夫妻。梁實秋是個老實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場面,被徐志摩慫恿一番後,他也拿不定主意,聽了徐志摩的話,他竟真的傻乎乎上樓去問妻子的意見,程季淑卻不惱,笑嘻嘻的說:「你去嘛,見識見識,」梁實秋喜出望外,當即就和徐志摩出門去了。
  • 梁實秋和臺灣師範大學,兩者可謂是相互成就了對方
    而梁實秋到臺灣後,也開始了一生中最穩定的教書生涯,一直就在師範學院直到退休。1952年,臺灣大學要挖梁實秋過去,劉真趕緊過來勸說,梁實秋最後留在了師範學院,住進了雲和街11號,現在這裡成了梁實秋故居,也叫雅舍。梁實秋在學校熱心公事,幫了劉真不少忙,以致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們都對他有好感。
  • 雅舍裡的梁實秋
    本文來自《民國清流4:大師們的抗戰時代》大師們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大文人的悲壯遷徙和抗戰史詩因地處偏遠,為方便郵差投遞信件和友人尋訪,梁實秋還特意在有數株梨樹的路口豎一木牌,上書「雅舍」,讓人一目了然。
  • 閩臺立體交通網絡完成 福州臺北上演新「雙城記」(組圖)
    海上貨運直航方面,自1997年福州和高雄試點直航以來,閩臺兩地再現郊行爭渡、往來不斷的繁榮景象。目前,福建省沿海福州、松下、寧德、泉州、肖厝、秀嶼、漳州、廈門等8個一類港口全部對臺開放。自2008年12月兩岸海上直航啟動以來,相關開放港口與臺灣高雄、基隆、臺中、臺北、花蓮等港口,開通多條貨櫃和散雜貨航線。
  • 讀梁實秋這十五句經典語錄,感受他散文中的恬靜淡雅、妙語人生
    泡一壺茶,坐在窗邊看雪,手邊是一本梁實秋的書,貌似這個日子,讀梁實秋很合適。梁先生的書,讀的最多的是他的散文,比如《雅舍小品》、《雅舍談吃》、《北平年景》和《梁實秋選集》,都很是喜歡。晚年在臺北定居,仍思念著對岸的故土,寫了很多思念家鄉的散文,情真意切。1903年1月6日,也就是117年前的今天,梁實秋先生出生在北京。今天,讓我們用先生的一些至理名言,來一起紀念他。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
  • 31年前的今天,1個人用38年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的梁實秋逝世
    1903年1月6日,梁實秋出生於北京內務部街20號。父親是清朝秀才,任職於京師警察廳。梁家是個傳統的大家庭,一共有11個孩子,梁實秋是老四。1915年(12歲),梁實秋以全市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京師公立第三小學。在親友的鼓勵下,他報考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又獲第一名,從此開始了8年的清華歲月。
  • 西雅圖:星巴克誕生地的咖啡天堂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第一版美人魚標識,你可以買到特製的紀念杯墊和只有首創店才供應的咖啡豆,全球1.7萬家星巴克只有這裡有售哦!每天,西雅圖的150家Starbuck's門店,用寄送的方式向全國五十個州運送咖啡,讓咖啡之香瀰漫整個美國。
  • 哈佛所見 梁實秋學籍檔案
    梁實秋1923年清華學校畢業後,負笈美國,先在珂泉的科羅拉多大學(Colorado College)學習,1924年6月獲得文學學士學位(B.A),與此同時,他申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從哈佛保留的申請記錄看,梁實秋填表日期是1924年4月30日,獲得批准日期是5月29日。梁實秋於同年9月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學位。
  • 梁實秋:好吃不過餃子
    梁實秋:餃子「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
  • 梁實秋所理解的生活,原來是生命不息,趣味不止
    《人間意趣》是對梁實秋「雅舍」系列經典散文的全新收錄。在作品集中,梁實秋描繪了大量當時的社會面貌、文化習俗和人情世故,所思所想遍布生活各處,行文風趣流暢,引經據典一氣呵成,處處可見對生活的思考和智慧結晶。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能在俗世中發現不俗趣味的人,自身也不會無聊到哪裡去。
  • 生活很無奈,人間很可愛,梁實秋說,可能這就是人生吧
    在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梁實秋先生的真實精神世界,可以重新發掘那些來自生活的別樣樂趣,也可以進一步去思考人生到底是什麼樣的。梁實秋先生也是習慣早起的。在他看來,醒來聽見鳥囀,一天都是快活的。在他眼中,北平正陽樓的燒餅夾烤羊肉是一絕,清炸醬汁兩做的魚最為經濟,七分蝦肉三分豬板油的水晶蝦餅溫軟可口,鐵鍋蛋具有原始粗獷的風味,夏天的酸梅湯、冬日的冰糖葫蘆更是人人都有享受的北平小吃。果然,在這個世界上,美食所帶來的味蕾體驗,總是能夠帶給人前所未有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