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張大千故居:美髯飄拂人猶在 萬裡歸遲總戀鄉

2020-12-20 央視網

訪張大千故居:美髯飄拂人猶在 萬裡歸遲總戀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2日 13:46 來源: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北市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內的張大千蠟像栩栩如生,旁有猿猴標本相伴,形象地再現了這位藝術大師當年作畫的情景。 中新社發 董會峰 攝

    赴臺採訪多次,對臺北的記憶裡,有街頭政治的喧囂,有都會時尚的誘惑,更有許多的文化古蹟、名人故居,時時激起我們心底那份久遠的情愫,讓人感懷緬想。

    丙戌歲末的一個上午,朋友開車帶我們去拜訪張大千故居——摩耶精舍。

    美髯飄拂

    車沿至善路折入一小巷,前行不遠,眼前出現一雅致的門樓,懸掛著一木製匾額,古樸厚重,上書「摩耶精舍」四字。

    進得園內,映入眼帘的是一四合院式兩層樓,院內布置典雅,石橋飛瀑,繁花巨木,遊魚戲石,生趣盎然,一派天籟。

    故居一樓設有客廳、畫室、小會客室與餐廳,全部擺設依舊。

    在客廳高大的書櫃內,擺放著《朱文公集》、《太平御覽》等線裝書,一頁秦孝儀的手跡裝裱精美:「大千老子愛梅久成癖……」

    牆上有一幅張大千與畢卡索的合影。那是1956年7月28日,張大千夫婦在巴黎拜會畢卡索。那次晤面,被稱為東西方藝術的高峰會議。畢卡索高度評價了中國藝術,他稱讚張大千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並說:「這麼多年來,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有這麼多中國人乃至東方人來巴黎學藝術!這不是捨本逐末嗎?」

    客廳隔壁是畫室。寬大的畫案前,置有大千先生蠟像,美髯飄拂,氣度雍容,先生正揮毫染翰,笑貌舉止,栩栩如生。畫案上石硯、顏料碗依序鋪陳,筆架上掛滿以精選毛須製成的畫筆。兩個密封的玻璃瓶內分裝有大千先生故鄉四川內江及杜甫草堂的泥土,這是大千先生生前的攝影師毛懷?採集的。一隻猿猴標本與先生相伴。大千先生生前有黑猿轉世之說,故以飼猿戲猿為樂。

    畫室牆上,掛有先生在敦煌石窟前的留影。張大千是我國畫家中長期在敦煌臨摹的第一人。1940年至1943年,先生曾三赴敦煌,臨摹壁畫兩年零7個月,完成200餘幅作品,出版有《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特集》、《敦煌臨摹白描畫》。敦煌石窟藝術為先生這一時期的創作提供了受用無窮的滋養,而先生這一時期的創作又為我國民族藝術開創了一個新境界。

    一樓南面是餐廳。放置著一個12人臺的大圓桌,陳設古樸而簡潔。大千先生是知名的美食家,不但講究吃,更懂得吃,對選材和做法尤為重視,興致所至常親自下廚以饗親朋摯友。牆壁上掛著的「賓筵食帖」,乃大千先生親手所書。「乾貝鴨掌」、「幹燒鰉翅」、「紹酒?筍」……何等美味,令人垂涎。再看書法,奇絕飛動,剛柔得體。

    長眠梅丘

    故居室外是大千先生苦心經營的花園,從前院、中庭、後園到屋頂,擺放著珍奇的各類盆栽,以松、柏、梅、櫸為多。前院入口處一盆虯狀枝幹鞠躬彎墜的「迎客松」和四盆枝葉蟠曲矯勁的「鐵柏國寶」,樹齡皆已超過200年,奇姿異態,令遊客駐足。

    漫步庭院,萱草繁茂,菡萏含苞。

    後花園最大,依山臨溪,放眼望去,花木扶疏,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園中有方清澈的池水,臥石上篆刻「影娥池」。

    穿過影娥池可登上兩座小亭,一為「翼然」,一為「分寒」。「翼然」取自歐陽修名篇《醉翁亭記》,亭上有對聯一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是大千先生81歲時手書,筆力遒勁。此亭以原木為柱,以棕櫚為頂,在此觀雨聽泉,遠近景色盡收眼底。大千先生曾言「凡我眼見,皆我所有」。想當年,此處溪亭煙雨,幽篁掩映,一長髯老者仙風道骨,臨溪獨坐。另有一座「考亭」,是專供品嘗蒙古烤肉的地方,除烤架外,還放置數個盛四川泡菜的罈子。亭前有一巨石,石上摹刻有「大千居士乞食圖」。

    後園內豎有一塊狀似臺灣地圖的巨石,這是大千先生客居美國洛杉磯時,在海灘上發現的,視為珍寶,題刻「梅丘」。梅花孤傲耐寒,品質高潔,先生素愛之,乃於後園遍植梅樹。

    巨石腳下,有方張群題刻的青石:「大千先生靈厝」。一代國畫大師長眠於此。

    萬裡歸遲

    先生一生雲遊四海,建有多座居所,四川的「梅?」,巴西的「八德園」,美國的「可以居」「環蓽庵」等,都建造經營得極富園林之勝。

    大千先生9歲從母學畫,12歲能畫山水人物花卉,有神童之稱,16歲進入中學,19歲到日本學習染織藝術,21歲回國從曾熙先生學畫,不久在松江出家,法號大千,後還俗結婚。1952年舉家遷往南美。自此,萍蹤海外30餘載。晚年回國,定居臺灣。

    摩耶精舍是張大千先生親自設計督工建造,於1976年興建,至1978年9月完工。「摩耶」之名出於佛典,謂釋迦牟尼母親——摩耶的腹中有3000個「大千世界」之意。「精舍」意為建構精美的居所,《世說新語·棲逸》說:「去郭數十裡立精舍,旁連嶺,帶山川,芳林列於軒庭,清流激於堂宇。」佔地近2000平方米的摩耶精舍與《世說》所描述的景狀幾無二致。

    大千先生在摩耶精舍度過了他生命最後的時光。在這裡,他創作了《晴麓橫雲》、《秋山圖》、《水竹幽居》、《湖山隱居》、《廬山圖》等傳世之作。

    先生長年遠離故土,卻始終以炎黃子孫而自豪,思鄉懷國之情日熾。先生詩云:「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五洲行遍猶尋勝,萬裡歸遲總戀鄉。」1981年7月,先生在給大陸友人的信中悲嘆:「世亂如此,會晤無期,奈何奈何!」

    1983年4月2日8時15分,先生辭世。畫室牆上的掛鍾,永遠停在了此刻。

    先生稟賦過人,才不世出,開破墨、潑彩一宗,誠如徐悲鴻所言:「五百年來一大千」。(姚小敏 孫立極)

責編:毛婷

相關焦點

  • 大千故居--四川內江「東興老街」開街(圖)
    原標題:大千故居--四川內江「東興老街」開街(圖) 大千故裡--四川內江「東興老街」原貌 郭建輝 攝 郭飛 攝   中新網內江1月16日電(王爵 郭飛)16日,歷時3年改造、總投資1.46億元的大千故居--四川內江「東興老街」正式開街。改造後的老街,將集購物、休閒、娛樂、餐飲於一體,成為傳承歷史文化、彰顯人文特色的內江城市新名片。   當天上午,由青石板鋪就的「東興老街」街面上人頭攢動,上千名內江市民在木柱青瓦的樓閣房舍前來回穿梭,商家則大開店門招攬生意。
  • 同仁堂新藥「七寶美髯丸」創造黑髮奇蹟
    提起中藥,許多人都不約而同會想到「同仁堂」3個字。這家國內最負盛名的老藥鋪,創建於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歷經數代、載譽300餘年的北京同仁堂,其產品以傳統、嚴謹的製藥工藝,顯著的療效享譽海內外。
  • 嘉慶帝治療不育的秘方——七寶美髯丹
    御醫院根據這則名方製成了著名的七寶美髯丹。七寶美髯丹的配方及邵元節獻此方為嘉慶皇帝治病的故事均被李時珍收錄於《本草綱目》中。   嘉慶帝治療不育的秘方——七寶美髯丹   明朝嘉慶皇帝朱厚蔥聰明過人,但早年卻一直被一個很大是問題困擾著,就是皇權繼承人沒有著落(即沒有子嗣)。
  • 分手相脫贈,平生一片心:至情至義張大千
    作者:山佳提及張大千,總會想起他那飄逸的美髯,仙氣十足。六十年代,他居住在美國加州。大千是四川人,把個「四川味」、「大千雞」弄得名揚歐美。他還是個老頑童,性格豪爽,極其幽默,常發一針見血的人生妙語和笑話,故事成筐成籮,令人捧腹叫絕。
  • 烏髮防脫的百年名方——七寶美髯丹
    七寶美髯丹,出自《本草綱目》,由何首烏、茯苓、牛膝、當歸、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七味藥物組成。用於腎水虧損,氣血不足所致的鬚髮早白、脫髮、牙齒鬆動、腰膝酸軟、夢遺滑精、筋骨無力、腎虛不育等症,有滋補肝腎,填精養血之功。
  • 臺北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座落在外雙溪畔,故居原名為「摩耶精舍」
    外雙溪除了有臺北故宮博物院,不遠處還有張大千先生紀念館,設在張大千先生的故居,原名為「摩耶精舍」,在這裡,可以了解到張大千先生的晚年生活。張大千生於1899年,原名張正權,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
  • 娛樂圈帥氣男神盛一倫,圖二美髯鳳目,雙目如潭,圖四儀表不凡!
    娛樂圈帥氣男神盛一倫,圖二美髯鳳目,雙目如潭,圖四儀表不凡!2012年,出演電影短片《鏡像效應》。2015年,主演古裝穿越劇《太子妃升職記》,飾演齊晟。娛樂圈帥氣男神盛一倫,圖二美髯鳳目,雙目如潭,圖四儀表不凡!2016年,參加江蘇衛視競技真人秀《非凡搭檔》;參演電視劇《上古情歌》 ;同年8月,搭檔馬思純主演古裝傳奇愛情電視劇《將軍在上》,飾演王爺趙玉瑾。
  • 大千先生的大千世界
    1983年4月2日,大千先生在臺北逝世,親朋尊其所願,將他安葬在故居摩耶精舍院內,墓旁矗立著寫有「梅丘」二字的石碑,墓志銘記錄了張大千84年的人生足跡。  作為畫家,張大千遊歷過世界諸多國家,也在不少國家做過寓公。
  • 大陸人看臺灣:訪梁實秋臺北故居
    我們這一輩人讀魯迅的書,記住了一些與他不睦的文人,比如胡適,比如梁實秋,比如陳西瀅、楊蔭榆,那些久遠的人因為被魯迅罵而被後輩所記憶,待有時間翻閱這些人的文章以及研究他們的文章,談論其為人、為文之妙,方知做人很難面面俱到,很多時候
  • 臺北訪名人故居:多少天涯未歸客 盡借籬落看秋風
    題:臺北訪名人故居: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素書樓」是國學大師錢穆故居。1967年,已經年逾古稀的錢穆自香港來臺擇地建屋,以做隱居終老之處所。  這個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2號,記者兩次尋找問路方得以探幽的地方,隱蔽於外雙溪東吳大學的校園內。
  • 最後的瘋狂,蔡英文受邀「訪美」?
    美國政府邀請蔡英文赴美進行「高層訪問」據相關新聞報導,美國政府近期在研討會上表示想要增強所謂的臺美「外交支持」,以及建立一些「高層之間的『訪問』往來」。對此,美國表示將要邀請蔡英文前往美國華盛頓進行「訪問」。
  • 王小慧:再訪弗裡達·卡羅故居
    王小慧老師在弗裡達故居留影苦難往往成就卓越,王小慧同樣出過致命的車禍,遭受了影響一生的重大事件,在車禍中摯愛的丈夫身亡,而受到重創倒臥病床的她甦醒後,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相機完成了自拍,拍下自己破碎的臉和受到重創的靈魂,這些照片被歷史學家評論為「攝影史上最真實的自拍像」。
  • 那個不學日語的畫家,被人稱為髯公
    記者作詩以紀之: 丙申夏月訪九三叟偶成 綠蔭幽巷鬧市偏, 餘訪髯公於北關。 鳥棲簷下一室靜, 葉落窗前相談歡。 宜畫宜書亦寫意, 嗜煙嗜酒似神仙。 只此便知辰州事, 庭院深處別有天。
  • 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到臺灣旅遊,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十餘年來的一個心願。今年5月下旬我與內人隨團遊臺灣。6月上旬某日,一早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4周圍著一個庭院,門旁約2米高的大理石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板,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我初聞梁實秋這個名字,是文革前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從課本中知道梁先生的另一個名號,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這一封號是魯迅先生所賜,梁實秋的文章卻從未見過。
  • 漢口北鞋業批發城「萬裡行拓客」今日發車
    > 漢口北鞋業批發城萬裡行拓客活動今日發車
  • 京臺兩地臺胞武夷山研習茶文化 訪萬裡茶道起點下梅村(圖)
    鬥茶表演14日,京臺兩地臺胞尋訪了萬裡茶道起點—下梅村位於武夷山市東部,是清代武夷山的茶葉貿易集市,也是萬裡茶道起點,2006年被列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現留有清代茶市貿易水運遺址景龍碼頭和茶市街,茶貿易文物遺存,清代茶商民居建築等。
  • 五臺徐繼畬故居墓地及其世界影響
    1868年紐約時報推崇他是「東方伽利略」,還有「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996年1月日本《中國研究》雜誌復旦大學周振鶴論文題)、「中美友好的先驅」(1997年5月華盛頓紀念塔紀念徐繼畬儀式)等美名。閻錫山1915年主編出版《松龕先生全集》。美國費正清指導下龍夫威1975年出版首部英文研究專著《徐繼畬及其瀛環志略》。
  • 梁林故居:「免拆護身符」難產
    考慮到第一次拆遷通告發出後,梁林故居隨即遭到部分拆除,CHP的志願者們感到「後怕」。同樣的措辭,同樣的張貼地點,他們擔心這張通告為故居帶來同樣的拆除命運。一旦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故居便能名正言順地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保護範疇,有望免受破壞,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至少不用擔心會被拆掉。」張培說。
  • 王光美在韶山毛主席故居,留下了一句話...
    伴隨王光美同來的還有湖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的領導同志,工人出版社、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人日報》、湖南省電視臺的記者編輯,共計40人之多。第一次陪同劉少奇瞻仰韶山的湖南省公安局老局長李強也來了。韶山老百姓一見王光美的身影,有的老遠就叫了起來:王光美親切地和鄉親們握手,頻頻地向大家點頭致意。懷著對毛主席故鄉深厚的情感,步行來到毛主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