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到處發難的人,只要你一開口,下文的熱鬧是不成問題的。」這是徐志摩對梁實秋的評價。
談起罵人與批判的藝術,中國近代文學家中唯有魯迅深得此道。他的文學作品大多都充滿了批判的藝術。多年以來,魯迅在文壇上一支筆橫掃千軍,難逢對手。
梁實秋的出現讓魯迅瞬間燃起了興奮的火花,他是中國近代能在文壇與魯迅對罵的唯一一人。在梁實秋與魯迅長達八年的筆戰中,魯迅寫出了一大批火藥味更濃的文章,《「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就是二人筆戰中魯迅寫得最出名的作品。
在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文中,魯迅評價梁實秋是資本家的走狗,他意在指梁實秋注重階級,貴族化思想嚴重。但不論政治及個人成見,單論文學來講,梁實秋先生能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一筆成為文宗,可見他確實是了不起的人物。
梁實秋先生,原名梁治華,字實秋,出生於1903年,他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縱觀梁實秋先生一生,他可載入史冊的就是與魯迅的論戰,寫作雅舍小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作為文學評論家,他曾經出版過《浪漫的與古典的》和《文學的紀律》兩本文藝批評專著。此外,他還主編了《遠東英漢大詞典》,1977年在臺灣印刷發行。
晚年,他依然筆不停歇,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可以說,梁實秋先生一生都在寫作,他後三十年都在翻譯莎士比亞,而前期作品中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紀錄。
他的散文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雅舍小品》,這本書記錄了梁先生很多的生活小事。在書中我們看到了梁先生雖然出生貴族,但他一生熱愛生活,喜歡苦中作樂。
他的作品,通俗易懂,充滿了對生活的哲思,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在2018年最新整編出版的散文集《浮生如夢》中,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梁實秋的日常。他於平淡中學會高雅的生活,紳士的作風讓人敬佩。
浮生如夢,我付出的卻是真情,這句話是對《浮生如夢》的詮釋。本書是梁實秋女兒梁文茜授權新出的版本,書中精選梁實秋散文的代表作《雅舍》《談話的藝術》《罵人的藝術》《饞》等58篇經典作品。
在書的包裝與設計上,值得稱讚的是出版社精選32幅國畫大師齊白石作品作為插畫。在藝術氛圍的塑造上,齊白石的畫簡練生動, 質樸有趣,梁實秋的文章樸實而富有情調,在神韻上二人的作品有交融之感,稱託出生活即畫,畫即生活的藝術構造。
書的封面採用特種紙進行包裝,樸素而富有質感,在書的內容選取上, 編者按照他對梁先生的文學了解與熱愛,從生活、社交、飲食、 人生四個方面全方位架起了一條文化脈絡,讓讀者看完本書,看到不一樣的梁實秋,一起從平淡中得出對生活的熱愛,於浮華中「花看半開,酒飲微醺」。
書中的每一章都是一種梁式的生活態度,梁實秋的散文真正是來源於生活。他把生活的藝術用文字勾勒並引用各種名人語錄及事跡進行論證與闡述,最終得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與生活態度。他在浮華中尋得自己的心靈驛站,與雅舍中覓得一世安然。
正如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文中說:「文學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種種的現象來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他的文章皆是他對人性的反應,文中有他鮮明的個人思想摻雜,就如魯迅的文學充滿了批判風格,給人憤世嫉俗的感覺。
讀本書時你會發現,梁實秋先生當得起文宗的稱呼,書的第一篇《雅舍》讓我們看到了他紮實的國學文化基礎與看淡名利的人生態度。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
在本書的語言風格上,《浮生如夢》書中能看出梁實秋言簡意賅的古典文學涵養。他的文風受西方文學影響,邏輯思維嚴密且有理有據,在語言運用與修飾上,他的文又含有北京方言的幽默風趣。可以說他的文章是各種風格的混合體,但交融的完美無瑕。
在文章的生動上,他的幽默的調侃是一大亮點。他的幽默風格,是在小奸小惡,窮山惡水裡依然保持人性美好善良的豁達,是隨緣喜樂、不寵無驚的從容,更是對人間美好摯愛不舍,一往情深的覺悟。
梁先生的文章中,幾乎每一篇都會引經論典,且每一個依據他都能運用的恰到好處。比如在《退休》這篇文章中,他寫道「狗永遠不會老,得到了不能學新把戲的地步。」何以人而不如狗乎?
在《老年》一文中,梁實秋引用西塞羅的話,說:「人無論怎樣老,總是以為自己還可以再活一年。」他用這句話闡述了他對老年生活的看法,體現自己的閒情逸緻,讓擁有老年生活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在《麻將》一本中,梁先生寫到,我在清華念書的時候,就聽說任公先生有一句名言:「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梁先生把打牌與讀書聯繫到一起,不刻意強調打牌的壞處,但掠一對比,就可讓讀者知道什麼才是好的習慣。
梁先生格外喜歡書房,他一生也有自己的書房。他認為文人若是沒有自己的書房,那便沒了那種文化氛圍。在《書房》一文中,梁先生把自己參觀周作人先生北平八道灣書房的經歷寫了出來,周作人的書房名曰苦雨齋,又名苦茶庵不離苦的味道。他寫聞一多的書房,和「聞一多先生的書桌」一樣,充實、有趣而亂。
聞一多的書房和書桌是一種缺憾的美,缺失的恰恰是最不需要的整齊,但並不失為一種遺憾。人人都渴望擁有自己的書房,但遺憾的是擁有的往往只有少數。
每個人都有遺憾,會因為一個人,一段感情,或者一件事。活在世上,我們很難做到完美,人生本就是從空白到圓滿的過程,其實最終得到的就是那一剎那的成就與歡欣。
梁實秋曾在文中說,人生焉得沒有遺憾,不如意事常八九,他認為他一生最遺憾的是還有很多未了之事。比如還有很多的書沒有讀,還有很多鴻儒沒有結交,虧欠的情誼還未償還,但悲不見九州同。
我們也有遺憾,或是希望成就最美的詩和遠方;或是過著無花無酒鋤作田的田園生活;或是於浮華中淡守清歡,覓得良緣;或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一個人唯有看淡一切得失榮辱,方能謹守本心活出自我。守得住寂寞,享得了清歡。平淡是福,苦中作樂,不抱怨,不悲憤,乃生活真諦。
把人生看淡,卻又認真生活;把生活看透,卻又付出熱愛。在急速變化的時代,守住內心的真與愛,這就是是梁實秋《浮生如夢》告訴我們的美好生存之道。
今讀其文,欣喜若狂,愛若珍寶,賞其文,如見其人,其文風淡雅通俗,俗中窺得二三理,使人明理。然文宗已逝,斯人風範,常留人間。斯人已去,古風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