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魯迅拍桌子,他被魯迅痛罵為「資本家的走狗」,原因為何?

2020-12-12 青心兩半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文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許多人恐怕都不知道,魯迅曾經因為文學看法的問題,和另一位文學家進行過激烈的對峙,他便是梁實秋。

梁實秋當年在美國留學,從美國回來之後不久,發表了一篇題為《盧梭論女子教育》的文章。文中,他把偉大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大大攻擊了一番。其時,恰值魯迅剛剛從廣州來到上海,定居於景雲裡。景仰盧梭的魯迅對梁實秋的觀點自然深為不滿,在梁文發表一個月後,魯迅寫下了《盧梭與胃口》的雜文,發表在翌年的《語絲》周刊上,從而揭開了魯、梁論爭的序幕。

很快,魯迅對梁實秋的不滿,由對盧梭的不同看法擴展到「人性論」的問題。相隔僅兩天,他又寫了《文學和出汗》一文,一個多月後,在《擬豫言》一文中,他還以雜文筆法把梁實秋著實嘲弄了一番。梁實秋在深感震驚之餘,不能不接受這一嚴重的挑戰。對於文壇前輩魯迅,他一直是很敬重的。而現在,他不得不拿起筆來應戰了,儘管他非常不情願。

其實,單就盧梭問題看,魯迅是正確的。梁實秋出於一己的偏見,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擊斥責盧梭,終致引起魯迅的憤慨,正是理有固然。魯迅說:「做過《民約論》的盧梭,自從他還未死掉的時候起,便受人們的責備和迫害,直到現在,責備終於沒有完。」顯然,魯迅不僅欽佩盧梭,而且表現出一種感同身受般的深厚同情。

但是,使梁實秋隱隱感到不安並且很不服氣的,是魯迅進行爭論時的「態度」。確實,在上列三篇雜文裡,魯迅的文筆很不客氣,稱呼也充滿了嘲諷,使人感到很不舒服。因此,梁實秋在回敬魯迅時,不可避免地也帶上了意氣用事的成分。

多年以來,魯迅在文壇上以一支筆橫掃千軍,所向披靡,一直慨嘆碰不上一個像樣的對手,感到孤寂無聊。現在,憑藉直感,他明白終於碰上了一個理想的「敵手」,情緒也亢奮起來。他很快寫出了一大批火藥味更濃的文章,像集束手榴彈般朝對方擲了過去。這裡面針對梁實秋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各種方式的批判。

論戰進入最高潮的標誌,是魯迅那篇著名雜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發表。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充分調動起他作為雜文聖手的一切潛能,以形象化的、又是邏輯推理式的方式,把「喪家的」用「乏」了的資本家「走狗」的套子,穩穩地戴到了梁實秋的脖頸上。

在這場論戰中,雙方都動了肝火,使論戰意氣用事的色彩不免過濃了些,但總的說來,論戰還是文藝家在文藝範疇之內進行的。他體現了近代中國文學家對文藝問題的深刻思考、反省。最後,不同文學思想的爭論終於被賦予強烈的政治色彩,從而變得愈加複雜難辨。而作為個人來講,魯迅與梁實秋相互的感情,也都受到了難以癒合的創傷。

相關焦點

  • 梁魯論戰高潮是「資本家的走狗」論調的出現,一直持續到魯迅去世
    梁魯論戰已經3年,就在左聯成立幾個月前,梁實秋同時發表了《論魯迅先生的"硬譯"》和《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兩篇文章,這兩篇堪稱20世紀文壇的重磅炸彈,他提出2個問題到現在還有爭論,說不清楚。什麼問題?
  • 被魯迅批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卻在臺灣期待回到大陸。
    在那個璀璨的民國時期湧現出了大批優秀的文人學者,能在近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一筆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而梁實秋被大陸的人熟知,大多是從魯迅那知道的,這位魯迅筆下的最大論敵,作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跟魯迅論戰整整八年。
  • 梁實秋曾被魯迅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從「劣跡斑斑的走狗文人」到令人仰慕的文化品牌,恍如隔世,但梁實秋真的為大家所熟知了嗎?我就說說鮮為人知的梁實秋吧。  1960年9月的《自由中國》事件曾震動臺灣。《自由中國》創辦於1949年9月,主持人為國民黨資深人士雷震,編輯委員中有臺灣教育部長杭立武,學者毛子水、殷海光等,書生論政,批評現實制度,督促政府實行民主自由。尖銳的批評最終不為當局所容,雷震等四人鋃鐺入獄。
  • 魯迅怒罵梁實秋: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網友:學不來的高級黑
    魯迅怒罵梁實秋: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網友:學不來的高級黑。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席曾經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一個十分耿直的人。魯迅這一生真的是罵了無數的人。
  • 魯迅為何罵梁實秋「走狗」爭吵8年?全是因為馮乃超的一句話
    梁實秋又是何許人物,著名的學問大家,他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莎士比亞一生作品無數,內容宏大,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堪稱巨大的工程,加上莎士比亞那個時代的英文與現代英文差別不小,哪怕是英國文學家也不敢輕易翻譯,梁實秋卻做到了,在日記中曾經記載但是翻譯時的心情「真是累死我了」。
  • 此人是魯迅的最大論敵,魯迅去世後,他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在梁實秋和魯迅論戰期間,創造社成員馮乃超寫了一篇《階級社會的藝術》是為了反駁梁實秋的《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文章中稱梁實秋是「資本家的走狗」。梁實秋看到並沒有生氣,連續發表了《資本家的走狗》、《答魯迅先生》、《魯迅與牛》等文章,暗示魯迅在領蘇俄的盧布,其實魯迅並沒有領蘇俄的盧布。受到「走狗」的啟發,梁實秋還送給魯迅一個「乏牛」的稱呼。
  • 梁實秋:與魯迅對罵8年,黃昏戀遭質疑後,他卻借用魯迅名言回應
    1929年10月,魯迅發表了一篇名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文章,這篇文章裡提及的「喪家的」、「乏走狗」所指的正是文學家梁實秋。此文一出,整個文學界譁然,眾文化界名流和百姓皆以一種看熱鬧的姿態看向論戰中的兩位大家。
  • 與魯迅對罵,被稱為「資本家的走狗」,梁實秋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談起罵人與批判的藝術,中國近代文學家中唯有魯迅深得此道。他的文學作品大多都充滿了批判的藝術。多年以來,魯迅在文壇上一支筆橫掃千軍,難逢對手。梁實秋的出現讓魯迅瞬間燃起了興奮的火花,他是中國近代能在文壇與魯迅對罵的唯一一人。
  • 魯迅罵遍民國無敵手,唯此一人能夠怒懟回去
    「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這是選自魯迅著名的雜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文章開篇就對梁實秋指名道姓進行「炮轟」,說梁實秋先生為了《拓荒者》上稱他為「資本家的走狗」,就做了一篇自雲「我不生氣」的文章。稱梁實秋「大凡做走狗的都是想討主子的歡心因而得到一點恩惠」。
  • 魯迅與梁實秋:碰撞出一場近代有名的「大論戰」
    在馮乃超的文章中,他稱  "讓工人放棄階級意識而辛苦工作去獲得資產,是應該送給他'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  。馮乃超這樣的謾罵自然遭遇了梁實秋的熱烈回擊,很快他就發表了《"資本家的走狗"》一文。
  • 「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
    魯迅在《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中有一段話:這正是「資本家的走狗」的活寫真。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即使無人豢養,餓的精瘦,變成野狗了,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它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
  • 梁秋實與魯迅論戰8年,相愛相殺,魯迅:我的偶像,不可以亂說
    一、因為盧梭,論戰8年 魯迅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鋒芒畢露的人物。他敏銳的目光,時刻關注著社會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實的地方。 梁實秋是當時流行的散文作家。他的目光所及,多是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充滿了小資情調的感悟,深得許多時尚男女的青睞。
  • 魯迅的書信手札為何屢拍出天價
    原標題:魯迅的書信手札為何屢拍出天價 更難能可貴的是:魯迅一生的數百萬字著作,均用毛筆寫成,無論書稿、書信,還是日記,從無懈怠之筆。他的日記,居然找不到一處塗改,即使在他患病時,仍一絲不苟,字字精神。這樣的書法訓練,大多專業書法家也難望其項背。從存世魯迅書作看,他的書法大都是手稿信札形式,很少有對聯、條幅形制。書法以楷書和行書成就最高,作品結構圓轉,筋骨豐滿,古雅厚重,文氣十足。
  • 魯迅為何被稱為民族魂?他的作品與他的精神,哪個對後世影響大?
    魯迅為何被稱為民族魂?他的作品與他的精神,哪個對後世影響大?這個了不起的近現代作家,一生筆耕不倦,用獨有的文字和思想敲響一個民族墮落的喪鐘,這個甘願受到萬夫所指,也要為孺子當牛做馬的文壇豪傑,雖死猶生。一百多年的時間過去了,魯迅先生似乎從來不曾離開過我們的身邊,他嚴肅的申請和沉思的面容始終在我們腦海裡浮現。
  • 在草菅人命的年代,魯迅為何敢痛罵民國後,還能全身而退?
    他說學醫不能拯救中國,於是棄醫從文,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的轉變和啟蒙,他的洞察力直指本質。對於時政和民國政府,魯迅的文章中從不缺少尖銳的批評,他的批評之犀利,讓今天的一些人不禁要問:「魯迅也在罵中國,為什麼每個人都在吹噓他?」有這樣一種說法,因為魯迅是一個中國人在罵中國,而現在很多人在罵中國的時候,卻把自己脫了出來,把自己也當外國人。
  • 魯迅被章士釗辭退,一紙訴狀就告到法院,並痛罵其是「落水狗」!
    魯迅被免職之後起草了一份起訴書,在起訴中他抓住「程序違法」大做文章。魯迅緊緊抓住章士釗違反程序和認定超前的錯誤,這就為推翻章士釗呈請的「免職理由」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收到魯迅訴狀副本後,章士釗作了書面答辯,答辯狀很長。章士釗羅列了魯迅的許多不端行為,陳列了一通處置有理的辯說,但卻絲毫沒有詮釋程序違法。
  • 魯迅和周作人:親兄弟失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不解!
    導讀:關於魯迅和弟弟周作人失和鬧矛盾,背後的原因一直被許多的人所猜測。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不陌生,毫不誇張的說,在中國文壇,魯迅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作家。在學生時代,我們也學習過很多關於魯迅的文章,當然晦澀難懂是魯迅文章的一大特點。
  • 紹興,旅遊途中,品味魯迅刻在桌子上的「早」字與他的「百草園」
    在魯迅故裡內,能看到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兩個地方離得非常近,可知魯迅先生當初上學有多麼的近。對於我們這些愛旅遊的人來說,風景名勝見了很多,名人故居景色都很一般,甚至可以說沒有。不過名人故裡所要參觀的並不是風景,而是一種文化內涵和名人事跡。
  • 魯迅曾經公開譏諷胡適,為何他從來不還口呢
    一,魯迅和胡適,曾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這個「戰壕」,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陳獨秀、胡適和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魯迅曾在《無聲的中國》中說,「五四」文學革命由胡適所「提倡」,他是響應「前驅者的命令」吶喊助威的。
  • 魯迅為何燒掉了祖父的日記?
    豫才這個名字後來用得較多,如章太炎等魯迅早期師友和同事,比他年長些的,或與他年紀相仿的,都習慣對他以豫才相稱,魯迅自己也蠻喜歡這個名字,直到臨終前都在用它。表面上看,周福清給長孫取的名字,後來都不太為人所知,似乎歸於失敗了,但其實,周樹人這個現在被介紹為魯迅原名的名字,顯然跟周福清最初給魯迅所取的名字,有明顯的淵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