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梁實秋:碰撞出一場近代有名的「大論戰」

2021-01-13 網易

2021-01-09 15:08:44 來源: 膽大的小蟲

舉報

  ,梁實秋與魯迅的這場論戰就徹底地脫離了學術範圍,淪為了一場徹頭徹尾的"論罵"。

  在馮乃超的文章中,他稱

  "讓工人放棄階級意識而辛苦工作去獲得資產,是應該送給他'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

  。馮乃超這樣的謾罵自然遭遇了梁實秋的熱烈回擊,很快他就發表了《"資本家的走狗"》一文。

  

  在梁實秋《"資本家的走狗"》一文中,正如魯迅當時諷刺他的同時還要帶上新月社一樣,這次他反擊馮乃超的同時也要帶上《拓荒者》。他在文中說:

  "……《拓荒者》說我的資本家的走狗,是那一個資本家,還是所有的資本家?……"

  但對於梁實秋而言,僅僅這樣的反擊似乎還不夠,於是暗含政治意味的段話,出現在了他的文章中,他諷刺地稱,去XX黨領盧布,這樣的本領,他怎麼可能知道呢?反過來可不就是,這樣的本領,是魯迅那幫人才知道的。

  至此,這場論戰的性質又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學術討論,發展到了人身攻擊,又發展到了政治攻擊之上。熟悉歷史的應該都清楚,在那個年代裡,這樣的政治攻擊,未免不會害死人。

  在這樣的境況下,魯迅也不可能坐以待斃,於是,馮乃超下場,擅於此處的魯迅再次上場。《"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文面世了。魯迅用他精湛的語言,強悍的邏輯予以回擊,給"資本家的走狗"添上了更確切的描述。

  

  魯迅罵梁實秋是"乏走狗",梁實秋便也不甘示弱,發表《魯迅與牛》一文,把魯迅比作疲牛,罵魯迅是吃過了幾家草的"乏牛"。

  這樣的對罵顯然已經失去了論戰本來的色彩,互相中傷之下,沒人能獨善其身。

  論戰結束:魯迅之死

  自上次兩敗俱傷的"論罵"之後,魯迅和梁實秋的論戰就不再那麼激烈了,畢竟一旦論戰上升到政治層面,是誰也討不了好的。況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當時的時局也愈發緊張了起來,於是明面上的針鋒相對逐漸減少了。

  然而逐漸減少卻並不意味著徹底結束,魯迅在自己的雜文中偶爾捎帶諷刺一下梁秋實也是確有其事,而梁秋實總是針對魯迅的文章進行評論和批評的文章也是舉目可見。

  就在這樣的小打小鬧中,1936年到來了,這一年,魯迅逝世。至此,梁實秋和魯迅之間似有若無的論戰也徹底結束了。後來,梁實秋寫了一篇文章,叫《關於魯迅》,或許這也算是他和魯迅論戰這麼多年的一個總結吧。

  

  在《關於魯迅》一文中,有對魯迅的肯定,但也依舊有對魯迅的否定,但是這次否定,再也得不到魯迅先生的回應了。

  思想的花朵往往盛開在混亂時局中,幾千年前的春秋爭霸造就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基調;

  在幾千年後的近代,同樣是紛亂的時代,魯迅與梁實秋的論戰也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深刻影響。

  多年的論戰,孰是孰非,是誰先挑的頭?是誰先挑起了罵戰?又是誰將論戰上升到了政治層面?是誰更刻薄?誰更緊追不放?誰更不得已?論罵是否可以避免?這場論戰又是否有必要?這些問題都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它已然發生了。魯迅與梁實秋,兩個不同立場的人,不同思想理念的人,針對教育、文學、翻譯、人性、階級性等諸多論題展開的論戰,給後人帶來了新的文化理解。

  據統計,在這場論戰中,產生了共計100多篇文章,多達40多萬字,這些才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文化在這場大論中得到了升華和新的解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梁秋實與魯迅論戰8年,相愛相殺,魯迅:我的偶像,不可以亂說
    魯迅和梁實秋都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 只是,這兩個人卻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和境界。 兩個人甚至論戰8年。 一開始,他們爭論人性、爭論文學,後來,漸漸變成了相愛相殺。
  • 梁魯論戰高潮是「資本家的走狗」論調的出現,一直持續到魯迅去世
    魯迅看到之後,寫了一篇《"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一文進行辯駁。魯迅認為硬譯是有瑕疵,但不至於梁實秋說的那麼嚴重,白話文運動才沒幾年,將外文譯成白話文還處在探索階段,我願意做鋪路石。魯迅很謙虛。關於文學的階級屬性,魯迅認為"在階級社會裡",文學免不了所屬的階級性",這是必然的。梁實秋回了一篇《答魯迅先生》。論戰到這個階段,雙方還能克制,就事論事。
  • 與魯迅對罵,被稱為「資本家的走狗」,梁實秋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這是徐志摩對梁實秋的評價。談起罵人與批判的藝術,中國近代文學家中唯有魯迅深得此道。他的文學作品大多都充滿了批判的藝術。多年以來,魯迅在文壇上一支筆橫掃千軍,難逢對手。梁實秋的出現讓魯迅瞬間燃起了興奮的火花,他是中國近代能在文壇與魯迅對罵的唯一一人。
  • 敢和魯迅拍桌子,他被魯迅痛罵為「資本家的走狗」,原因為何?
    景仰盧梭的魯迅對梁實秋的觀點自然深為不滿,在梁文發表一個月後,魯迅寫下了《盧梭與胃口》的雜文,發表在翌年的《語絲》周刊上,從而揭開了魯、梁論爭的序幕。很快,魯迅對梁實秋的不滿,由對盧梭的不同看法擴展到「人性論」的問題。
  • 梁實秋:與魯迅對罵8年,黃昏戀遭質疑後,他卻借用魯迅名言回應
    1929年10月,魯迅發表了一篇名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文章,這篇文章裡提及的「喪家的」、「乏走狗」所指的正是文學家梁實秋。此文一出,整個文學界譁然,眾文化界名流和百姓皆以一種看熱鬧的姿態看向論戰中的兩位大家。
  • 梁實秋曾被魯迅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就在這種被孤立的時候,梁實秋卻不時請她去家裡做客,「梁師母以拿手好菜款待,梁實秋扮小丑說笑話,惹得她們開懷大笑。」1964年,聶華苓赴美時,梁實秋又主動出借路費。聶華苓並非梁實秋的經年知交,此時梁實秋的舉動有患難時刻的友情,更有肝膽相照的支持。聶華苓認同三民主義,但她主編《自由中國》文藝欄10年中,堅持純文學立場,審閱來稿,「凡是有政治意識、反共八股的,我都是退!退!退!」
  • 被魯迅批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卻在臺灣期待回到大陸。
    可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出自梁實秋之手,甚至對於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在那個璀璨的民國時期湧現出了大批優秀的文人學者,能在近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一筆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而梁實秋被大陸的人熟知,大多是從魯迅那知道的,這位魯迅筆下的最大論敵,作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跟魯迅論戰整整八年。
  • 「隨筆」《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
    再次知道梁實秋的時候,大概是自己上初三的時候學到了魯迅先生的雜文,這時候老師講到了魯迅先生的論戰時,又一次提到了梁實秋——魯迅先生的論敵之一。這時候,我大概知道了這梁實秋屬於資產階級文人,是魯迅曾經批判過的敵人之一,魯迅先生有名的雜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指的就是梁實秋。
  • 此人是魯迅的最大論敵,魯迅去世後,他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1921年11月,梁實秋和聞一多創立了清華文學社,為了擴大社團的影響,梁實秋準備請周作人來演講。來到周作人家裡來拜訪,梁實秋把魯迅當做了周作人,這就是梁實秋和魯迅一生中唯一一次的見面。此時,魯迅41歲已經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而梁實秋只是晴雪學校高等科的學生。兩人萍水相逢,年齡又相差巨大,誰也沒有想到五年後兩人竟展開了10年之久的論戰。
  • 語文考編作文素材人物:平淡真摯"梁實秋"
    梁實秋在父親的書房裡長大,每日隨父親一起讀書習字。年紀稍大之後,父親花重金將子女們都送入當時最好的陶氏學堂,為孩子們的學習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梁實秋熱愛讀書、學習努力,14歲便考入了頂尖學府清華大學。什麼點:他年紀輕輕便能嶄露頭角,這一切離不開家庭的培養和支持。他的父母彬彬有禮、思想開明,既注重傳統倫理,又兼顧新式文明,對梁實秋的成長起到了積極良好的促進作用。
  • 魯迅為何罵梁實秋「走狗」爭吵8年?全是因為馮乃超的一句話
    魯迅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說是我國近現代最有名的作家,雖然他的小說大部分都是短篇,但是文字深度卻入木三分,直擊國人的靈魂,因此被稱為是「國魂」,更有甚至在對中國近現代作家進行綜合排名的時候,將魯迅排到了第一位,可見其影響力。
  • 魯迅說話向來尖酸刻薄,一生只見過袁世凱一面,卻用30字正面評價
    不過作為一個能夠在黑暗中摸索出光明來的文學戰士,不是個柔弱的書生,相反,他說話非常直接,甚至是尖酸刻薄,能夠得到魯迅先生表揚的人很少,被他批評得罪的人才是大多數。但是對於被萬人指著鼻子罵、"遺臭萬年"的竊國大盜袁世凱,魯迅先生也僅僅是見了一面,卻給出了30字的正面評價,這是怎麼回事呢?
  • 魯迅罵遍民國無敵手,唯此一人能夠怒懟回去
    在文中對「喪家的」、「資本家的」、「用乏了的」、「走狗」這些定位做了鞭辟入裡的解析,以對手的文章就地取材,隨手尋章摘句,結結實實地將這頂「喪家的,還是資本家用乏了的走狗」的帽子扣在梁實秋頭上。這篇文章標誌著二人論戰的最高峰。
  • 蔡林秋:那個曾被稱作「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人 ——告訴你一個全面真實的梁實秋
    魯迅一生罵過不少人,但要論罵得最狠的,有兩個人:陳西瀅和梁實秋。其中又以梁實秋為甚。就以剛才的那篇文章的題目為例,你看,罵人家是走狗也就罷了,前面還要接連加上三個修飾語:喪家的、資本家的、乏。夠狠。魯迅和梁實秋之間的罵戰,以1930年為中心,前後長達八年。在此過程中,兩人共寫了100多篇文章,堪稱中外論戰史上的奇觀,大可以載入金氏世界紀錄。
  • 31年前的今天,1個人用38年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的梁實秋逝世
    1903年1月6日,梁實秋出生於北京內務部街20號。父親是清朝秀才,任職於京師警察廳。梁家是個傳統的大家庭,一共有11個孩子,梁實秋是老四。1915年(12歲),梁實秋以全市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京師公立第三小學。在親友的鼓勵下,他報考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又獲第一名,從此開始了8年的清華歲月。
  • 罵徐志摩,懟胡適郭沫若,「平頭哥」魯迅為何越罵越讓人敬佩?
    民國時期新舊思想、東西方思想大碰撞,誕生了很多文化大咖,其中魯迅以愛憎分明、嘴炮無敵而著稱,他不吝惜讚揚他看來值得讚揚的事物,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抨擊他看來需要抨擊的不滿。
  • 魯迅怒罵梁實秋: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網友:學不來的高級黑
    魯迅怒罵梁實秋: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網友:學不來的高級黑。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席曾經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一個十分耿直的人。魯迅這一生真的是罵了無數的人。
  • 「科玄論戰」,作為知識界的一場論戰,最終以科學派佔上風為結局
    「科玄論戰」的結果和意義「科玄論戰」,作為知識界的一場大規模論戰,最終以科學派佔上風為結局。這使得科學教育觀念一時之間更加深入人心,「科學雖然受到一度的反對,但現在已深深地走入中國所有的青年的腦海中」。玄學派的失敗,一方面反映了他們追隨者隊伍的規模。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當年為何要說這句話?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說話非常直接,從不給人面子,可並不妨礙得到人們的尊敬。比如魯迅和梁實秋就曾「對罵」了9年,可是當魯迅去世後,梁實秋卻沒說過魯迅一句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