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與魯迅的這場論戰就徹底地脫離了學術範圍,淪為了一場徹頭徹尾的"論罵"。
在馮乃超的文章中,他稱
"讓工人放棄階級意識而辛苦工作去獲得資產,是應該送給他'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
。馮乃超這樣的謾罵自然遭遇了梁實秋的熱烈回擊,很快他就發表了《"資本家的走狗"》一文。
在梁實秋《"資本家的走狗"》一文中,正如魯迅當時諷刺他的同時還要帶上新月社一樣,這次他反擊馮乃超的同時也要帶上《拓荒者》。他在文中說:
"……《拓荒者》說我的資本家的走狗,是那一個資本家,還是所有的資本家?……"
但對於梁實秋而言,僅僅這樣的反擊似乎還不夠,於是暗含政治意味的段話,出現在了他的文章中,他諷刺地稱,去XX黨領盧布,這樣的本領,他怎麼可能知道呢?反過來可不就是,這樣的本領,是魯迅那幫人才知道的。
至此,這場論戰的性質又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學術討論,發展到了人身攻擊,又發展到了政治攻擊之上。熟悉歷史的應該都清楚,在那個年代裡,這樣的政治攻擊,未免不會害死人。
在這樣的境況下,魯迅也不可能坐以待斃,於是,馮乃超下場,擅於此處的魯迅再次上場。《"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文面世了。魯迅用他精湛的語言,強悍的邏輯予以回擊,給"資本家的走狗"添上了更確切的描述。
魯迅罵梁實秋是"乏走狗",梁實秋便也不甘示弱,發表《魯迅與牛》一文,把魯迅比作疲牛,罵魯迅是吃過了幾家草的"乏牛"。
這樣的對罵顯然已經失去了論戰本來的色彩,互相中傷之下,沒人能獨善其身。
論戰結束:魯迅之死
自上次兩敗俱傷的"論罵"之後,魯迅和梁實秋的論戰就不再那麼激烈了,畢竟一旦論戰上升到政治層面,是誰也討不了好的。況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當時的時局也愈發緊張了起來,於是明面上的針鋒相對逐漸減少了。
然而逐漸減少卻並不意味著徹底結束,魯迅在自己的雜文中偶爾捎帶諷刺一下梁秋實也是確有其事,而梁秋實總是針對魯迅的文章進行評論和批評的文章也是舉目可見。
就在這樣的小打小鬧中,1936年到來了,這一年,魯迅逝世。至此,梁實秋和魯迅之間似有若無的論戰也徹底結束了。後來,梁實秋寫了一篇文章,叫《關於魯迅》,或許這也算是他和魯迅論戰這麼多年的一個總結吧。
在《關於魯迅》一文中,有對魯迅的肯定,但也依舊有對魯迅的否定,但是這次否定,再也得不到魯迅先生的回應了。
思想的花朵往往盛開在混亂時局中,幾千年前的春秋爭霸造就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基調;
在幾千年後的近代,同樣是紛亂的時代,魯迅與梁實秋的論戰也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深刻影響。
多年的論戰,孰是孰非,是誰先挑的頭?是誰先挑起了罵戰?又是誰將論戰上升到了政治層面?是誰更刻薄?誰更緊追不放?誰更不得已?論罵是否可以避免?這場論戰又是否有必要?這些問題都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它已然發生了。魯迅與梁實秋,兩個不同立場的人,不同思想理念的人,針對教育、文學、翻譯、人性、階級性等諸多論題展開的論戰,給後人帶來了新的文化理解。
據統計,在這場論戰中,產生了共計100多篇文章,多達40多萬字,這些才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文化在這場大論中得到了升華和新的解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