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8年話題明星是「大碗寬面」的吳亦凡,2019年是「雞你太美」的蔡徐坤。2020年雖然剛過第一季度,但隨著「227事件」的不斷升級,話題熱度一度佔據各大榜單,同時引發各方熱議。從爭議熱度和參與人數方面來看,2020年的話題明星無疑就是肖戰了。
不同於前兩個明星是因為自身作品的原因被外界所嘲笑和惡搞,粉絲因此進行反擊。「227事件」的導火索是由肖戰粉絲的主動出擊引起的。原因也很簡單,概括為一段話就是:有作者在國外同人文網站AO3上,發表了一篇與肖戰有關的同人作品《下墜》。被肖戰粉絲認為,這是在侮辱偶像,於是集體舉報,導致AO3網站在國內無法再被登錄。這件事情徹底激怒了同人創作者和同人文章愛好者,認為肖戰粉絲侵犯了他們創作自由的權利,奮起揭竿。緊接著其他各大圈子,日韓、動漫等圈子紛紛加入。雙方各不相讓,從最開始粉絲間言語互嗆,到上升正主,行為上抵制肖戰,抵制肖戰代言的各大產品。
「227事件」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熱議?是討厭肖戰嗎?明顯不是,至少我個人認為肖戰如今被抵制的原因也就是為其粉絲行為背鍋而已。是因為肖戰粉絲嗎?有很大關係,但歸根到底也就是個導火索。就像塞拉耶佛事件一樣,問題根源怎麼可能是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殺?究其根本,是大家對於飯圈文化和飯圈粉絲的厭惡。
無論你喜歡的是演員、愛豆、歌手、流量、藝術家....都沒有錯;無論你喜歡的是他們的顏值、音樂、演技、性格....也沒有錯。就像Beyond在《光輝歲月》裡唱的一樣,「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際網路的高度發達,娛樂行業的蒸蒸日上,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生力量進入娛樂圈。他們參加大量綜藝節目,他們拍攝大量各種類型的網絡劇、電視劇,只要有其中一臺綜藝節目或者一部電視劇爆火,他們就隨之而爆火,收割更多粉絲數和資源。這次「227事件」的主角肖戰是如此,吳亦凡、蔡徐坤、王一博亦是如此。可是,這種快餐式造星的缺點也顯而易見,沒有經驗的積累、沒有時間的沉澱、沒有天賦的恩賜、沒有作品的加持,卻在爆火之後佔據榜單佔據資源,24小時持續不斷的曝光,出現在眼前,因而必然招致各方意見和反感。
例如,一個長得好看的愛豆參加一檔選秀類綜藝節目吸引了一票愛他的顏值的粉絲,在聲名鵲起後,準備走演員路線,參演各大影視劇,一檔換一檔,每檔都有他的身影。但又因為只是長得好看,演技欠缺,那些不關心顏值,只關心演技的一般觀眾就有意見了。一般觀眾有意見了,就會批評。批評聲音一出來,愛豆粉絲看到後就不樂意了,但勢單力薄,於是就開始召集同樣喜歡愛豆的粉絲聯合在一起,共同作戰,回罵回去。觀眾也不樂意了,憑什麼你愛豆演的爛,天天在我眼前晃悠,還不讓我說了?於是雙方你來我往。觀眾說完了就走,粉絲們卻經過了長期的對罵後,積累了大量的粉絲群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粉絲規則,口號是我的愛豆由我來守護,誰罵我愛豆我就罵誰。飯圈文化的雛形也就形成了。
再到後來,飯圈勢力進一步擴大,守護愛豆更加全心全意。不僅不能罵,說都不能說,一點異議都不行。有些愛到盲目的粉絲,每天都會孜孜不倦地搜索自己愛豆的名字,一旦發現搜索內容不利於自己愛豆,立刻呼朋喚友進行爆破。明星名字字母縮寫化,也就是「愛豆警察」巡查下的產物。一眾上網衝浪的網民不能隨意點評公眾明星,更不能直呼其名,不然必招粉絲的報復。同時,還有一個經典的飯圈文化,那就是控評。只要是流量明星的評論或者有關流量明星的內容下,必然是清一色的操縱評論,把好的評論點讚回復使其上熱評,把不好的評論舉報使其避免出現在前列。但這種方式又和掩耳盜鈴有什麼區別呢?製造這樣一種人為的粉飾太平,你的愛豆,好仍是好,壞仍是壞,可不會因為控評而被改變的啊,虛心接受,好好努力,認真進步才是正道。當飯圈粉絲天天高喊:你難道沒有看到我哥哥的努力嗎?如果說你哥哥努力了還都是這個樣子,那你哥哥的問題很大啊。
不過,飯圈文化和飯圈粉絲,歸根到底,也就是沒有良好的偶像觀和價值觀所造成的。粉絲們要知道,你哥哥也是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就有好的優點和壞的缺點,這是難以避免的。他可能長得好看,但五音不全;他可能演技不佳,但綜藝搞笑十足。如果他是一個歌手,想涉足影視,就要好好打磨演技,同時做好接受批評的準備,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用作品說話,得到大家的認可。這不是讓你們天天去評論下控評就能真正實現得了的。另外,我們要明白我們為什麼喜歡自己的偶像,他能給我們的人生和思考帶來什麼,帶來的正面作用是什麼。喜歡一個明星,不代表去接受他的所有,也不代表否定他的所有。更不是去盲目充當他的打手,肆意製造對立,最後毀了他,也毀了自己。
網絡越來越發達,人們每天沉溺在各種碎片信息,被牽著鼻子走,失去了自主的思考能力,認識的事情非黑即白,戾氣充滿大腦,尤其低齡化人群更容易受到影響,「我不聽,我不管,我不想」。但偶像對於我的意義在於哪?可能這個問題需要更多的追星族去好好思考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