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不斷變化,願您守住初心
看到這個小標題,我想大家不會有異議吧?2014年前,最火的是「考小卷」,但是14年小卷制度取消後,從15年起,小升初的舞臺上,炙手可熱的明星就變成了「私立校」。
私立校的崛起,原因很簡單,只是家長們一種樸素而美好的願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最好的環境得到相對好的教育。請注意,這裡我說的是「最好的」環境和「相對好」的教育。既然不能靠著「小卷」去市裡頂級的初中接受教育,那麼一定要確保自己的孩子能和同等水平,學習成績都差不多優秀的孩子們一起接受教育。家長們的想法僅此而已——怕三年時間一晃而過,在一個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環境中,自家的「牛娃」被「耽誤」了。
正是基於這樸素的願望,「牛娃」們一窩蜂的奔向私立校,雖然私立校的錄取分數線每年都是秘而不宣的,但是我們看看坊間的傳聞,去「某長幫」這樣的本地教育論壇看看帖子,即可得知私立校——且不論是否為頭部——每年的分數線都是水漲船高的。比如,想去益中,如果沒有考到290+,估計是不敢報名的。
分數水漲船高的同時,學費也在一路攀升。2015年時,我記得嘉誠益中的學費大概在1w左右,政府補貼大概是1100元,這樣一年學費不到一萬元。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年的學費對比。
水漲船必高的學費,不知道以後還漲不漲
嘖嘖嘖,益中、嘉誠的學費已經飆到2w了。這個收費標準,咱不知道是怎麼定的,既然敢收,那麼物價局一定批准的。可是,我比較好奇的是,學校有什麼標準就把費用從每年1w1提升到了2w?硬體設施有升級到兩倍的體量嗎?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小小質疑,然而答案無從考證。
家長們花錢,無非也就是想讓孩子們小學的努力不白費,想把小學的好成績延續下去。
私立校掐尖的五年,是瘋狂的五年。每年某幫組織的「大型民間報考意向摸底」、某些教培機構開辦的「私立校」衝刺班、網上流傳的各種「和平區小學考入私立校人數比例」的文章,在吸引了大家眼球和關注的同時,無異於加重了所有家長的焦慮。不由自主的,再平和的家長,可能內心也會對於做個「雞娃家長」有一絲的嚮往,對於投入這場盛大的競爭有些躍躍欲試。一旦獲得成功,那種喜悅,簡直可以媲美考入「清北」。我真的沒有誇張,在接觸很多家長時,他們會主動告訴我,孩子是「益中」的,嘴角含笑上翹,眼梢略帶喜悅。
然而這一切,真的值得嗎?然而這一切,就是一成不變的嗎?考入益中,真的能確保中考就能獲得理想分數,就能考入理想高中,就能一路高歌笑傲高考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剛才提出的問題,為什麼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可以看看私立校的現狀。是,我們不能否認,各區的私立校,目前在任何一次考試中,基本都可以名列區內前茅。但,這難道不是是應該的嗎?小升初的錄取成績比其他學校高很多,考得好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
春季第二學期南開區九年級的一次考試成績排名
那麼,奇的是什麼呢?奇的是這麼多好學生在一起,給每一名學生帶來的壓力,給每一位家長——主要是媽媽——帶來的焦慮。很多孩子,在小學是非常優秀的,以班裡第一、全校第一成績進入私立初中後,由於一些客觀的原因,成績可能暫時並不拔尖了。孩子的壓力來了,家長的焦慮來了。一貫要強的心裡使得他們很著急,咋辦?這時最需要的冷靜,往往已經被拋諸九霄。病急投醫,中間總有個「亂」字。
這一亂,就帶來好幾種不好的影響,我羅列一下,您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媽媽急,孩子也急,中年老母親和青春期孩子的碰撞,當然是不可能把成績像撞大運似的撞得芝麻開花節節高,只能是撞出一地心碎、一聲嘆息。
要是不打不鬧呢,那就是補課唄。課外班資源是現在最不缺的,大班、小班、小組課、一對一,線上的、線下的。且不說這樣的做法,是否催生了課外班的亂象叢生,就單說這課外班所耗費的人力和財力,可不單純是每期一科幾千塊錢的問題。
補課聖地,是每個大城市的一道風景
看到這裡,您可能會想,我說的東西太流於表面,深層次的什麼私立校的師資、授課方式、試題內容等都沒涉及。我想說,每所私立校,都保留了自己依託校的風格,沿襲了自己依託校的特點,授課方式和試題內容的設置來看,不是bug是傳統,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學校在授課時都只講提高不講基礎,也不是所有的學校考試只選「偏難怪」不注重實際。
但是,師資確實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我會放在第三部分來詳述。
進入2020年,一切都不平凡起來。經歷了五年的私立「掐尖」後,終於迎來了小升初公民同搖。且不論這樣的政策是否能真的做到公平一致,但我依然要為政策的制定者叫一聲好,為啥?因為家長和孩子們太累了,該歇歇了;因為私立校太熱了,該降降溫了。
曾經,看分進私立,似乎是一些優秀孩子無可奈何的選擇。因為私立校最大的優勢,其實是有足夠多的好學生。而私立校的短板,是它並不是所依託的公立校的完整復刻。隨著近幾年私立校的炙手可熱,師資也逐漸成為了一個問題。一方面,私立校在自己依託校的「籠罩」下,享受著公立校優秀的師資資源,好老師搭配好學生,當然會出好成績,這是正向表現與促進。另一方面,在未來,公民同搖後,公立校的老師會逐漸回流到公立校本部,而留在私立校的老師呢?僅僅是社會招聘的那一部分。當然,我並不是在否認私立校的老師,哪裡都有人才,可私立校老師的短板就在於年輕和缺乏經驗。僅僅有教學熱情而沒有教學方法,是不足以支撐起教育理念的。經驗從何而來,經驗來自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教學、耕讀鑽研,而這一切,需要時間,可是目前留給私立校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均衡教育,放平心態,不單純是指要家長心態平和,對於一直很高調的私立校,也是一樣的,一樣需要放平心態。
政策的變化,會導致行為的變化,看看今年和平區小升初志願填報的統計表,個別私立校的熱度,瞬間退卻。家長們會跟隨政策的風向標,為孩子選擇更加合適的學校,而不再是一味地考慮「學習環境」、「學習氛圍」。有些做的不夠好的學校,在失去了「只看分數」的保護傘後,再也不是小升初志願的首選了。
炙手可熱會變成門可羅雀嗎?
這句話送給所有的家長和學子,同樣也適合所有的「私立校」。
開學了,祝願所有的學子,在這一學期,學業也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