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無印良品的產品會讓消費者思考什麼是幸福

2020-12-19 贏商網

  原研哉,無印良品(MUJI)的藝術總監。無印良品能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如今的關注度,與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他的名字如此為人熟知,在某種程度上也與無印良品的走紅有關。他曾多次來過中國,出過書,辦過展覽,參加過各種論壇和講座。在很多場合,他不止一遍地回答以下問題:「什麼是好設計?」「無印良品的哲學是什麼?」

  今年早春,在參加北京服裝論壇期間,他需要接受若干家媒體的採訪,想必回答性質相同的提問也在所難免。他始終保持鎮靜、耐心。一如既往,他身著簡潔而剪裁得體的黑色西裝,頭髮花白,目光如鷹,回答問題,也觀察在座者。

  「他很有個性,高個子,有著嚴苛、精準的好品位,如神父般穿黑色衣服,行為舉止如同一劑鎮靜劑。」這是埃因霍溫設計學院主席李·埃德爾庫特對他的形容。面對面坐在一起,他給人的正是以上印象。不過,他講話的語速和態度又相當柔和。

  原研哉擔任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已經有十三個年頭。松井忠三被任命為社長後,他與設計師深澤直人共同參與品牌的設計工作。在這家公司裡頭,藝術總監個人的思想、審美、理念不會具體體現在產品上,原研哉的工作,更多地是跟產品設計師和相關負責人一起思考、推動各種工作。在這次對談中,他與我們分享了他心目中的無印良品,以及他所倡導的「無設計的設計」理念。這一理念體現在無印良品產品的多個方面。

  什麼是「無設計的設計」?

  無印良品在中國深入人心,很多人被它返璞歸真、簡單生活的哲學所吸引。在原研哉眼中,無印良品的競爭優勢或者說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的產品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換句話說,無印良品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種思考和啟示。

  「我們的產品,會在無形中讓消費者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生活豐富感,什麼是地球的未來。我們通過產品和設計給人們這樣的意識。」原研哉指出,除了產品,無印良品在說明書的設計上也花費了不少心思,「消費者拿到手中,慢慢就喜歡上了我們的產品,好像被一種魔法徵服了。」

  如今的無印良品已有 7000 多種產品。拿在手裡,它們顯得簡潔、樸素,毫無奢華感。原研哉強調,無印良品特地拿掉了商標,省去了不必要的設計,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我們並沒有做太過度的努力,」 他笑著說,無印良品的產品之所以讓人感到舒適,是因為「讓人在觸摸之前,首先就產生一種『這個東西真的很好』的視覺意識,讓人們先產生美感,再去實際使用和觸摸」。

  這種無形的感受其實達成不易。無印良品的許多產品看似普通,設計好似無特別之處,可在使用中,又能感受到設計師的用心。原研哉以優衣庫(需求面積:1800-2000平方米)作比較:廣告片和宣傳冊中,優衣庫聘請的模特腿都很長,長得也很帥氣,而無印良品的模特大多是日常生活中所見之人——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刻意追求的方向。

  「如同喝水,看到清冰的山泉水盛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喝了就會倍覺甘美。同樣的水,如果盛在塑料水瓶中,可能就沒有這麼強烈讓人難忘的感覺。我想,如果說無印良品有魔法,那就是在這樣一些人們很容易忽視的小地方用盡心思。」

  低調的設計如何吸引眼球?

  原研哉強調,東西只做到八分就夠了,所謂「物的八分目」。人類的欲望往往太過頭,追求百分之百是不對的,應該有一個合適的度。日本和中國都有句古話叫飯吃八分飽。「設計也是,八分就好。」在原研哉看來,完美的東西不如看起來有缺陷的。「比如一隻大蘿蔔,與其洗得乾淨光滑,還不如帶著斑駁泥土,會讓人覺得更好吃。一件襯衫,與其熨得平平整整,倒不如讓它有些褶皺,更有生活實感。」

  這個時代八面來風,喧鬧而嘈雜,簡約的東西往往因低調而留不住人們的眼球,閃亮的東西則總能最先吸引目光。有人提問,習慣了簡約的設計,怎麼能給消費者新意?又如何把握服裝中體現的時尚度?

  與原研哉在論壇上同臺而坐的深澤直人說,人們既想要時裝,又想要無印良品所展現的生活本色的元素,他的做法就是在人的搖擺不定中找平衡。服裝設計並沒有固定模式,可以隨時調整與修正。而原研哉認為,果實長在樹上,樹生長在土壤裡,能夠展現能量的,並非果實,而是樹所生長的土壤。他的回答簡潔乾脆,毫不拖泥帶水:「衣服總是與時尚相關,但我們有 7000 多種產品,衣服是其中一種,時裝並不代表未來。」

  為什麼喜歡白色?

  要說到原研哉最喜歡的設計元素,那無疑就是「白」。原研哉認為,以「白」為背景可以凸顯事物的本質,還包含一種似有似無的抽象概念。「它的對立面不是黑,而是將一切混同起來的灰。空白,不含一絲雜物,所以在呈現時才有著最多的表達。」

  作為設計師,原研哉花費了大量時間寫作。從 2003 年的《設計中的設計》開始,之後又相繼有了經典著作《白》、《欲望的教育》等。在《白》這本書中,他講的不是顏色本身,而是嘗試探究一個叫做「白」的實體。換句話講,他試圖找到通過「白」的概念營造的簡潔和微妙的日本美學的源頭。

  原研哉對於「白」的強烈感受性,源於長久以來從事藝術總監這個職業的經歷。他長期與白紙以及印刷用紙打交道,排版和字體也都是文字與餘白的組合。他說:「不刻意地使用顏色,除非非用不可,這使我漸漸地感覺到,不用色彩也可以很好地完成表達。」他對於白的思考,其實是從思考「空白」開始。極簡主義是人們日漸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日漸興起的美學。可能只有白,才能更精準地詮釋極簡主義和空的含義。

本文轉載來自:騰訊時尚,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美學啟示:品牌如何找消費者的興奮點
    這兩篇文章在後臺響應熱烈,很多朋友說,看了這兩篇文章深有感觸,一方面,覺得做產品和品牌,要抓住文化的本源,就是創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挖掘的確很多 時候做的不夠;另外一方面,希望我對無印良品為什麼會如此流行做一個我基於趨勢研究的分析和總結。最近我在研究設計品牌,今天繼續來說說無印良品。
  • 無印良品的「空性」哲學
    大家會發現,其實這5代人對於無印良品、優衣庫和GAP的喜愛程度都很高, 但是與優衣庫和GAP不同,無印良品受到了5代人的喜愛,而且這個喜愛程度是逐代遞增的。設計總監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說過一段話,裡面說很多人對於無印良品其實抱有潛在的好感,產生好感的理由卻各有不同。
  • 無印良品不僅開遍全球,還影響了眾多品牌
    二樓是無印良品的餐堂,三樓是日常消費店鋪,四樓以上才是酒店。裝修風格不言而喻!一說到無印良品,不禁想到原研哉。他是一名平面設計師,他對設計的解讀另有一番風味: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感知和敏銳洞察。
  • 無印良品(Muji)貴麼 是什麼檔次
    無印良品(Muji)是知名雜貨品牌,中端價位。無印良品是一個日本雜貨品牌,在日文中意為無品牌標誌的好產品。產品類別以日常用品為主。產品注重純樸、簡潔、環保、以人為本等理念,在包裝與產品設計上皆無品牌標誌。
  • 在「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的今天,無印良品會被取代嗎?
    它就是無印良品。然而在「拜無印教」們對原研哉的設計頂禮膜拜時,國內也誕生了一批「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的「學習者」,差不多的設計和低了一大截的價格無疑將給無印良品帶來很大的危機感。無印良品會如何應對呢?我們將通過三篇文章,來談討這個話題。
  • 論日本無印良品的藝術設計理念解讀
    一、日本「無印良品」簡介  日本的無印良品是一個百貨品牌,其成立於1980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其最初是以專賣店形式出現的,發展至今已經有了300多家專賣店。  二、無印良品代表設計師的設計理念解讀  1、原研哉的藝術設計理念解讀  原研哉是日本著名的設計大師,也是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其在無印良品品牌的建設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倡導的就是自然簡單的藝術設計風格。
  • 光喜歡無印良品「性冷淡」風還不夠,你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嗎?
    無印良品有13位主要的匿名設計師為它設計出符合其品牌理念的產品,而廣告則由日本殿堂級設計師田中一光負責。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這樣談論田中一光:「我在學習平面設計時,田中一光已經是像神一樣存在的人了。」你足以明白他在日本設計領域的顯赫地位。田中一光為無印良品設計了第一款廣告,是一張印在牛皮紙上的海報,使用無印良品的品牌色調。
  • 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的「中國式」退潮
    被小米雷軍等業界大佬視為學習對象的無印良品,面對一眾「中國學徒們」,似乎正遭遇「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尷尬一幕。  頹勢驟顯  當提到日本製造的時候,大家會想到什麼?豐田汽車的精益管理,日本工藝品的匠人精神?當然,還有無印良品的實用主義消費價值觀。
  • 無印良品賣菜了?如何拯救無印良品現況
    無印良品生鮮市場設計仍舊是和品牌相同的簡約風,無印良品生鮮市場除了售賣生鮮農副產品外,也提供食材加工和用餐服務。特別的是消費者不僅僅能在生鮮市場購買食材,還可以參與製作食物。 無印良品是一家專門生產家用產品,以設計為導向的日本公司,自開創以來就主打簡約的生活理念,在全世界掀起一陣「無印」的潮流。
  • 無印良品:人和公司終有一死,美好作品將永存於世
    除了共性和個性的合一,無印良品的商品中還體現了一種功能和意識的合一。在無印良品的商品開發過程中,經常會提到尋找無意識的意識,而這一點也是無印良品的產品總監深澤直人先生的一大特點。他發現,人們往往會把方形的牛奶盒放在方形的柱子上;路邊的自行車,因為車簍和垃圾簍形態相似,往往人們會無意識的丟一些垃圾進去。
  • 無印良品,破產了?
    不過,狂人在去年發現 無印良品部分商品已經重新定價 例如文具、香薰機、護膚品等產品 而這,也側面印證了無印良品 開始對產品價格策略進行了再思考
  • 無印良品沒有秘密-虎嗅網
    初創元老岡田見證了無印良品從0到1的完整過程,用前社長松井忠三的話說,從1990年到1999年的十年間,是一帆風順的幸福十年,不僅完成了五年內上市的目標,銷售額的紀錄也不斷刷新,利潤從1億日元一路攀升到136億日元。松井1992年加入MUJI的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劃,曾是岡田的部下。
  • 無印良品餅乾為什麼致癌是哪些產品?無印良品與muji的區別是什麼
    據北京青年報1月16日消息,1月15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發布的檢測報告稱,其於2018年8月至10月從香港多地購買了58款餅乾類食品,部分檢測樣品中發現了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環氧丙醇和丙烯醯胺,其中無印良品的一款產地為馬來西亞的榛子燕麥餅乾,在檢測的非預先包裝或豁免營養標籤的預先包裝樣品中,其環氧丙醇和丙烯醯胺含量均為最高。
  • 無印良品破產?但簡約風包裝卻深入人心!
    無印良品的包裝設計風格都偏向自然、簡約且注重環保。所以,它也一直都非常受大家喜愛。 無印良品的最大特點之一 極簡 產品拿掉了商標,省去了不必要的設計,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除了店面招牌和紙袋上的標識之外,在所有無印良品商品上,顧客很難找到其品牌標記。
  • 無印良品敗在品牌
    解決因大量進貨可能導致的滯銷,而必須具備的強營銷能力(會賣貨)。這三個能力缺一不可。但當年的無印良品除了第2能力之外,其他都是短板。無印良品的前社長松井忠三的原話是:「無印良品在日本作為一個性價比品牌,是因為消費者對於商品已經沒有執念,但是在中國的定位應該在中高端,因為中國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擁有是執念的」。這裡大家肯定好奇,不是說無印良品在日本是個定位【便宜,便宜,還是便宜】的品牌嗎?怎麼到國內就變得高舉高打了。
  • 宜家和無印良品的區別?總算講透徹了
    說起現在兩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又不畏懼電商的品牌一個是來自瑞典的宜家 IKEA另一個則是來自日本的無印良品MUJI他們有許多不同之處也有許多相同之處甚至有許多人把這兩個品牌混淆如果把宜家和無印良品給你選擇
  • 無印良品的「中國式」崛起與潰敗
    當品牌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發生未知的、難以控制的改變時,消費者在接受品牌信息時,出現了如此重大的認知差異,會不會給品牌造成隱患?結果很明顯。當消費者知道無印良品在日本的價格和品牌定位時,有種被「欺騙」的感覺。這種負面感受使其對品牌產生了牴觸和厭棄,喪失了品牌信任感。這是無印良品忽視的第一次信號預警。
  • 喜歡無印良品的年輕人,會愛上MUJI INFILL設計的家麼?
    12月21日北京,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首次推出家裝服務——MUJI INFILL無印良品家裝,旨在以「MUJI」品質背書,「INFILL」物理填充富有MUJI式的生活哲學,結合無印良品從中國文化中汲取靈感,共同營造簡潔而美麗的舒適生活空間。當然,這並不是無印良品首次涉足家裝領域。2003年,MUJI成立MUJI House, 主攻建築設計和裝修。
  • 無印良品在日本其實是雜貨鋪 在中國成了精品店
    無印2000年版企業介紹寫道:「無印良品這一名字濃縮了公司的全部理念,即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重新審視創造商品的出發點,以更低廉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商品。」藉此理念,無印推出了「因為合理,所以便宜」的廣告標語,倡導大家「不依賴品牌和包裝來選擇商品,這不僅與熱情的生活方式相結合,也是一種重要的態度」。這一衝擊性的理念從那時起深入人心,讓越來越多的人回歸生活的本質,思考商品的實質價值是什麼。
  •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潰敗:品牌管理失策 定價過高
    「明顯標識」雖然在品牌形象宣傳中有重要作用,但也會讓人覺得「聒噪」。歐美傳承百年的匠人有著自己的堅持:奢侈品,高端的產品是驕矜的,這種把LOGO印在產品外表的做法,太過「簡單粗暴」。  無印良品雖然沒有品牌LOGO,但木色紋理和白色外殼,辨識度還是太過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