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即可關注「詩酒與文」
成語辨析題是高考必考題,與病句辨析題同為語言文字運用板塊穩定性最高的兩個題型。題目有不同的呈現形式,如判斷正誤型(多為四選一或六選三),以及選詞填空型,但實質沒有差異。
成語辨析一共有10種方法:看是否用錯對象、看是否褒貶誤用、看是否敬謙錯位、看是否有語法偏差、看是否符合使用習慣、看是否望文生義、看成語是否有多重含義、看是否搭配不當、看成語中的關鍵字詞、看是否形近混淆。
這一篇,我們先來介紹一部分常見的容易望文生義的成語。
這是指不了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或來源緣由,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
比如看這一句:
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危言危行,勢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棄。
「危言危行」?散布危險言論,做危險之事?嗯,好像是對的哦。——要是這麼理解,就大錯特錯啦,因為「危言危行」的本義其實是「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危」也有「正」的意思,比如咱們常說的「正襟危坐」。
再看這一句:
他心愛的書籍,經過再三處理,還是沒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無出其右。
「無出其右」,沒有能超過他的,嗯,很對!但這樣想就錯啦,古代以右為尊,「右」指上,「無出其右」是指在某方面居領先地位,沒有能超過他的,沒有比他更好的。
1、安土重遷
錯例:重慶市雲陽縣各級領導幹部積極做好三峽庫區農民外遷工作,安土重遷,使移民高高興興地搬進新家。
分析:留戀故土,不肯輕易遷往別處。往往被誤解為:喜歡和重視遷移。
2、半青半黃
錯例:他氣得臉色半青半黃,嘴唇哆嗦了半天,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分析:莊稼半熟半不熟,也可比喻事物或思想未達到成熟階段。往往被誤解為:臉色鐵青,臉上青一塊,紫一塊。
3、百裡挑一
錯例:我國企業遭遇的智慧財產權國際糾紛越來越多,但國內能夠應對這些訴訟的高級人才卻是百裡挑一,極度缺乏。
分析:一百個裡挑一個,形容極為優秀、難得的人或物。往往被誤解為:少之又少。
4、白頭如新
錯例: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兩人產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後,一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們多年的隔閡,兩人和好如初,白頭如新,大家也為之高興。
分析:白頭,指白髮,形容長。新,指初認識。相交時間雖久,但互不知心還跟剛認識一樣。指彼此交情不深。而例句將其誤解為:友好到老。
5、不刊之論
錯例:這篇文章內容粗俗,只有華麗的辭藻,竟然在報刊上發表,簡直是不刊之論。
分析:比喻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刊:削除,古代在竹簡上寫字,有錯誤就用刀削去;不刊是說不可更改)。而例句將其誤解為:水平低而不能刊登的言論。
6、不寒而慄
錯例:初春,乍暖還寒。他身著冬裝,漫步在廣闊的田野中,仍然覺得不寒而慄。
分析:天氣不寒冷而身體發抖,形容非常驚恐、害怕。往往被誤解為:因為冷而發抖。
7、不絕如縷
錯例:大街上,商場裡,到處是遊玩購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絕如縷。
分析: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兒就要斷了(絕:斷;縷:細線)。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往往被誤解為:連續不斷。
8、不名一文
錯例:黃秋園先生身後畫名如日中天。誰能想像得到他生前在畫壇不名一文,只是南昌市銀行的一位普通員工呢?
分析:連一文錢也沒有(名:佔有),形容極為貧困。往往被誤解為:不出名,沒有名聲。
9、不忍卒讀
錯例:在「文化大革命」歲月,報紙謊話、空話、假話、大話連篇,令人不忍卒讀。
分析:不忍心讀完。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令人涕淚滿面。容易誤解為:文章枯燥乏味而使人不想讀。
10、不以為然
錯例:對作文中出現的錯別字,有的同學不以為然,從長遠的觀點看,是要吃大虧的。
分析:指不認為是正確的,多含輕視意。而上句誤解為:不在意。
11、不孚眾望
錯例:在球迷的呼籲下,教練使用了巴喬,他在球場上果然不孚眾望,多次挽救了義大利隊。
分析:指沒有使群眾信服(孚:使人信服)。而上句誤解為:不辜負眾人的期望。
12、不贊一詞
錯例:儘管他在這次比賽中表現出色,但教練不僅不贊一詞,還總鐵青著臉,這使他感到很是意外和失望。
分析:指文章寫得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贊:添加)。也指一言不發。例句誤將「贊」理解為「讚揚」,將該成語錯解為:不說一句贊成的話。
13、不堪設想
錯例:極端個人主義者總以為人都是為自己的,在他們心目中,那些捨己為人、公而忘私的行為是不堪設想的。
分析:事情的結果不能想像,指會發展到很壞或很危險的地步。此處把它誤解為「不可想像,不可理解」的意思了。
14、不足為訓
錯例:這樣的小錯誤對於整個題目的要求來說是無傷大雅,不足為訓的,我們決不能只糾纏於細枝末節而忘了根本的目標。
分析:不能當做典範或法則(訓:準則)。往往被誤解為:不足以成為教訓。
15、作舍道邊
錯例:小張夫婦下崗後作舍道邊,開了一家雜貨店,生意還很不錯。
分析:比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於成事。往往將其誤解為:在道路邊建造房屋。
16、不知所云
錯例:陳寅恪先生上課時旁徵博引,還不時夾著所引史料的數種語言文字,這使得外語尚未過關、文史基礎知識貧乏的學生,簡直不知所云。
分析:本為謙詞,謂自己(說話人)思緒紊亂,不知道說了些什麼。今泛指言語混亂或空洞。容易誤解為:聽話人聽不懂。
17、側目而視
錯例:即使得了冠軍,也不能對同伴側目而視,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
分析:指斜著眼看。表示敬畏、憎恨、憤怒或鄙視的感情。不能將其誤解為:驕傲自滿或仰慕對方。
18、曾幾何時
錯例:有人對歪風邪氣深惡痛絕,可是輪到自己身處其中,也便隨風而走。他們忘了,曾幾何時,自己對這些現象又是何等咬牙切齒。
分析:指時間過去沒有多久。例句錯誤地理解為:在很久以前。
19、差強人意
錯例:他們差強人意的服務質量,不僅給社區居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而且有損職能部門在公眾中的形象。
分析:表示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差:稍微)。往往將其誤解為:不能使人滿意。
20、長此以往
錯例:以前,有些西方國家對恐怖分子採取縱容甚至包庇的態度,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如今恐怖襲擊越演越烈之勢。
分析:老是這樣下去,只用於不好的情況,而且不能用來追述過去的事。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復「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zyj0922pk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