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詞語的記憶,很多人能追溯到幼兒園,那個時候背誦下來的古詩,仿佛是對一個孩子聰明與否的衡量,到後來,從小學走到高中,古詩詞必不可少,它成了一些人的噩夢,但更多的是美好。
如今,這些最能打動人心的詩詞已經不再是紙面蒼白的意思,在網絡流行語的推動下,它們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
它是《臨江仙》中的「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是《定風波》中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也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你」。
而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則是「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它衍化自蘇軾的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但別再沉醉於「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了,蘇軾的原句更有味道。
別再沉醉於「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了,蘇軾原句更有味道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講述的是蘇軾和一位老朋友久別重逢的故事,這感人的一幕源於蘇軾和朋友分別被貶謫湖北、嶺南,幾年後遇赦北歸先後回到京城再聚的情景。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吩咐點酥娘」,詞的一開篇就出現了一男一女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琢玉郎」,一個是「點酥娘」。
這裡蘇軾說的「琢玉郎」就是自己的那位好友王鞏,而「點酥娘」則是王鞏的妻子柔奴,王鞏被貶之後,柔奴也和他一起吃盡苦頭,但她並沒有傾倒苦水,反而只是微微一笑,溫柔的說:
「只要是跟著定國,走到哪裡都不會覺得苦。能讓我心靈安頓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一個身份低微的侍妾,她固然不會說什麼豪言壯語,只是將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說出來,很平淡,卻讓一向具有曠達心襟的大詩人蘇軾心生敬意,為她寫出一首《定風波》表達自己由衷的讚美。
如今這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雖然美,但美不在骨,蘇軾的原句與此相比,更有味道,回看蘇軾的一生真可謂百種滋味在心頭。
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他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屢屢把他發配到遠離京城的地方,但他所到之處,皆有鮮花為他盛開、清風為他送來,他將一切情感都賦之於詩詞中,最後成就了優美的詩篇。
後人將蘇軾的一生所作都記錄在這本《蘇軾詞傳》中,其中結合了他的人生經歷,對詞進行情感化解讀,感受敘事詠史、詠物贈答、田園山水,不得不說,細細品味其生平,東坡先生的詞可以醫心!
在如今浮躁卻又充滿夢想的時代浪潮裡,我們需要去接觸這些詞賦,去塑造精神上更加飽滿,像東坡先生那樣,無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也能笑面人生,認真又精緻灑脫的生活。
當你在困境中逆行時候,不妨看看《蘇軾詞傳》,僅需33.9塊錢,就能品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點擊下方商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