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煙波浩渺,而流傳到現在的金句也層出不窮,其中,有一位詩詞大家的金句,更是流傳千古,這個人就是蘇軾,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蘇軾一生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文章,應該說是最被現代人喜歡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比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再比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等等。
大家可能猜不出來,現在被廣為傳頌的朋友圈金句,也出自這位詩詞大家之手,即「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現代人根據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所改編的。獻出原詞,以供欣賞: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其實再這裡,大文豪蘇軾給大家講述了一段纏綿的愛情故事,詞句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柔奴的高潔品質為蘇軾所折服。我們知道,蘇軾豁達的心胸在詞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實際上他的一生充滿波折,在官場上很不順利,他正直的品性始終不曾更改,很容易就得罪人,所以外放和貶謫在他的一生中時有發生,而這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烏臺詩案。
那時剛剛成為湖州知州的蘇軾因為一篇文章《湖州謝表》而引發了烏臺詩案,蘇軾郎當,還牽連了二十多人,他們很多都被貶官外放,其中王鞏因為與蘇軾往來密切,所受牽連最重,被貶到了賓州,賓州地處嶺南煙瘴之地,遠離京城,生存環境很惡劣。王鞏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還能不能回來,於是將家中的奴僕和歌妓都遣散了,但其中有一位歌妓並不願意離開王鞏,她就是宇文柔奴。
宇文柔奴是土生土長的京師人,原本家境也還不錯,柔奴也讀過一些書,善於應對,但後來家道中落,她不得不做了一名歌妓,被王鞏賞識並帶回府中,成了一名侍妾。她容顏絕麗,聰慧可人,能歌善舞,是王鞏的一朵解語花,王鞏對柔奴很好,她也很感激王鞏。在王鞏被貶到嶺南後,她並沒有離開王家,反而自願跟著王鞏去往嶺南。誰也不知道這名女子當時心中是怎麼想的,一名弱女子跑到煙瘴之地去生活,離開富貴安樂窩,此間冷暖,又與誰人說。或許,她覺得即便是死也要死在所愛之人王鞏的身邊,於是她義無反顧地跟著王鞏南下,到了人生地不熟、環境異常惡劣的嶺南,在那裡,兩人一待就是近四年。或許就是因為王鞏和柔奴之間的不離不棄,相互扶持,所以他們在賓州,縱然生活條件艱難,但精神生活卻很富足。王鞏潑墨吟詩,訪古問道,柔奴則有清越歌聲,翩翩舞姿。生活並沒有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痕跡,而蘇軾更是經常給王鞏寫信,兩人通過信件交流。
後來王鞏和柔奴奉旨北歸,與蘇軾有了一場小小的宴會,觥籌之間,蘇軾發現嶺南那樣的險境似乎並沒有在兩人的身上留下歲月的風霜,王鞏反而更加的淡定從容,居然面如紅玉,而柔奴則容光煥發,仿佛他們過去的那近四年的時光並不是在嶺南那樣的地方度過的,而是在很舒適的地方過著很舒心的日子。尤其是柔奴這個弱女子,跟著王鞏在嶺南生活了那麼久,居然還會越發年輕,這讓蘇軾很是好奇,於是他問道:「廣南風土, 應是不好?」沒想到柔奴輕聲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正是柔奴的這句話讓蘇軾對她有了敬意,他當即作詞一首,贈與柔奴,就是上面提到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