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幾個老同學相聚,聊起讀書時的趣事,不由對學生時代產生了不少感慨。
學生時代,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
曾經有人說,自己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時候,就是當學生的時候。
回頭想想,翩翩少年時,也曾開口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也曾精通亞里斯多德關於力與運動的主要觀點;知道胡克定律、牛頓第二定律;能夠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了解全球大氣環流。
那時候,總是有條件和時間去尋根究底。同學和網絡是興趣的來源,圖書館和老師則是現成的資源,無數扇知識的大門似乎都可以隨時打開。
而如今,滿腹學問被自動遺忘在記憶深處,再相見時,眼睛認識每一個字,大腦卻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東西。
兒子開學的第一次英語考試就喜提墊底,以成功錯過所有正確答案的零分成為班級「零蛋三巨頭」之一。在第二次考試得了48分之後,他高興的自我表揚:進步迅速,未來可期。
我不禁為他的臉皮和樂觀點讚,默默咽下了所有責備。
想起曾經在得到聽過的一期音頻,說學生時代,是犯錯成本最小的時代。在校園這個安全的範圍內,學生們再怎麼蹦噠,學校都可以提供足夠的容錯空間和方向指導,會減少很多出校園後的試錯成本。
從這個角度考慮,還真沒必要把成績看得太過重要,讓孩子的天性在學校得到發揮就好。
去年好朋友請我們在武漢玩了兩天,告別微信上的話讓人感慨不已:「感謝各位微時,對我的照顧。「然而,當年又有誰計較她微不微時呢。
而她家兒子,喜歡上班裡一位女生,為了贏得青睞,默默用心學習,成功提高了成績排位。
真是一個美好上進的故事:為了你,變成更好的自己。
回首過去,誰的生命中沒有這樣簡單純真又美好的小記憶呢?小男生隨手把校服扔給某位女生時同學的調笑,無意中身體接觸時身體的悸動,全班男生共同為了某事團結打架的熱血……
學生時代,是從一個啥也不懂的小朋友,變成一個社會人的時代。性格養成,就在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裡。
除了老師和家長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也有很多忽然觸動心靈的瞬間。
記得以前班上一位同學特別愛去網吧,各種偷溜,曠課,逃學。有一次的某個冬夜,家人學校遍尋不著,媽媽急得場暈倒。班主任騎車找遍全城,終於在一處偏僻網吧發現正沉迷遊戲的他。
以為會挨批,沒想到班主任只說夜裡冷,網吧不安全,然後給他披上自己的外套,一路護送回家。最後,輕輕說了一句「以後別做對自己和家人不負責的事情了」。從此這句話,就擱在這位同學心裡,成了人生座右銘。
一直對大學時寢室同學的一句話印象深刻:「我是出來了才知道,原來世界這麼大。不是每個人都吃麵食,普通話還有這麼多腔調。」當時覺得好笑,後來想,她一定感謝那個走出了山村,見識了更大世界的自己吧。
雖然現在信息發達,人們可以從網際網路上看到不同的世界,但看到和經歷完全是不一樣的感受。
讀萬卷書,然後行萬裡路。如果可以,一定要在學生時代,把各種能嘗試的都去嘗試,去不同的城市,看不同的人生。
在一般的家庭中,讀書是大過天的事情。什麼都優先孩子讀書,再考慮其他。
沒上學就要考慮買學區房,小學要接送,中學擔心中考過關率,高中更是家裡啥活不幹不說,還要宵夜伺候。
大學時代遠離親人,第一次真切體會到對家人的思念和牽掛。那個平日裡普通不過的家,忽然就成了夢中的聖地,總是充滿溫馨的光。哪怕平時再嚴格的爹媽,在思念中也變得溫情滿滿。寒暑假回家如同貴賓的待遇,都飽含著家人的關懷和溫暖(當然, 一般三天打回原形)。
象牙塔裡學生,都終將進入紛繁複雜的社會,獨自面對世事變幻。所有學生時代的經歷,都積累成豐厚的人生基土,有無限種豐收的可能。
經歷世事後會發現,那曾經痛不欲生起早貪黑埋首書堆的日子,原來這樣單純美好、簡單快樂。
所以,我們都會懷念學生時代。
於是,雖然沒有了老師的督促,不再受制於父母,經濟變得自主,也依然有越來越多人主動付費學習,越來越多人早起鍛鍊,越來越多人摒棄無用社交。
像學生一樣,主動地學習,自律地鍛鍊,單純的社交,心靈也會變得如學生時代一樣純樸、自然、返璞歸真, 也許,這才是我們對學生時代最好的致敬方式。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