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繼續敞開大門搞建設
「我們將繼續敞開大門搞建設。」面對當前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和揮之不去的貿易霸權主義威脅,習近平總書記在剛剛結束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給出了擲地有聲的答案。不懼眾流,方為江海。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的開放,世界發展需要開放的中國,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敞開大門搞建設,是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規律的必然選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馬克思曾經指出,技術進步和協作分工帶來的大工業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都依賴於整個世界。經濟全球化正是當代世界範圍內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聯繫不斷加深、經濟生活高度融合這種客觀趨勢的真實寫照,它不以任何人、任何國家的意志為轉移。
回顧新中國將近70年的經濟建設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封閉只會帶來落後,堅定不移走開放道路,建立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經驗引進來,有助於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在40年來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中國充分參與了國際分工協作,發揮自身比較優勢,迅速成為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極。正是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的對外開放,成就了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向位居世界經濟總量次席、逐步走向全面小康社會的新興經濟體的華麗轉身。
敞開大門搞建設,也是當前實現世界經濟發展包容、普惠、共贏的必由之路。在過去10年裡,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餘波至今還未散去,而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又接踵而至,世界經濟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機遇與挑戰並存。
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世界範圍內也廣泛存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有繼續拉大之虞。以美國為代表的極少數發達國家,仍在以狹隘的眼光看待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用已然腐朽的「零和博弈」思維動輒操縱起制裁的大棒,妄圖繼續主導世界經濟霸權。殊不知,開放合作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邏輯,正是世界各國資源稟賦的差異、發展階段的不同、技術和分工的互補才使得世界各個角落多樣化的需求得到滿足,才造就廣闊而多樣化的世界市場,使各國利益最終實現。在一個互聯互通的時代,只有加強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合作與交往,充分運用一切先進技術手段,讓生產的社會化不斷提高效率、創造價值,才能真正使廣大企業和消費者得到實惠,才能從根本上穩定世界經濟格局,讓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敞開大門搞建設,意味著邁入新時代的中國要達到「引進來」與「走出去」的辯證統一。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面臨速度降擋、質量提升、動力轉換的客觀實際,以及世界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中國的開放需要走向新階段,呈現新內涵:過去的中國更多地以參與者的姿態出現,主動適應世界市場規則,融入全球經濟生活;而如今則應當大膽展現出建設者的姿態,著眼於增強內外聯動,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
一方面,在現有的國際經貿體制框架下,中國應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溝通和協調,照顧彼此利益關切,共商規則、共建機制、共迎挑戰,在各種多邊場合積極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提升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國也在不斷搭建新的國際經濟交流平臺,努力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把中國的發展觸角延伸出去與世界共享發展成果。從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從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正在以一個負責任、受歡迎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也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支持和讚譽。
敞開大門搞建設,同樣意味著中國要有原則、有底氣、有實力回擊一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貿易霸凌主義挑釁,堅決維護自身利益和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國際經濟秩序。作為多邊貿易體制的捍衛者和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倡導者,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以開放為導向,堅持理念、政策、機制開放,適應形勢變化,廣納良言,不搞任何排他性安排。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會在一些國家引起疑慮和對自身利益的擔憂,也會使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趁機沉渣泛起。但是,中國應對挑戰的方式不會反其道而行之,開放中遇到的問題,就要在繼續擴大開放中解決。
中國是一個尊重規則、遵循法制、利人利己的國家,對於市場機制有待健全的問題,我們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鼓勵競爭、反對壟斷;對於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的問題,我們承諾保護合法智慧財產權,堅持依法辦事,增加透明度,加強同國際規則對接;對於貿易順差長期存在的問題,我們主動擴大進口,不斷降低多種產品關稅,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同樣,中國也是一個正在由富變強,不再懼怕強權欺凌的國家,如果有誰蔑視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置全世界人民利益於不顧,依舊採用封鎖遏制的伎倆,我們絕不屈從,敢於奉陪到底。
(作者:肖瀟,系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