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那些年,伴隨膠東農村孩子一起長大的「童謠」

2020-12-19 膠東故事會

本文仍是棲霞農民作家北芳講述的系列故事,這次的主題是「童謠」,以下是正文

——

我 的童年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度過,沒有電視電腦手機,沒有印著圖畫兒歌的書籍,就是聽見廣播的聲音。當時還讓我整天納悶,那麼一個小喇叭裡怎麼能藏進個人在說話呢?居然還有個叫劉蘭芳的天天藏在裡面說《楊家將》?!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日子是拮据的,但小孩們的精神生活一點不單調,除了五花八門的各種遊戲外,編唱童謠順口溜是孩子們不自覺的一種口語創作。

小時候怎麼那麼聰明,玩著玩著張口就編出一段順口溜,最聰明的是比我大幾歲的盼舉,他八歲時坐大板車掉下來落下了病根,有時站在街上突然就趴在地上,雙手像在旱地遊泳一樣撲拉著泥,自問自答:「好了?嗯吶……」 他十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但是他編起順口溜來是無人可比。 盼舉給自己編的歌讓小孩們看見他就唱:「編筐簍,先打底,我來個兒,叫盼舉。」(人家本來編的是「我來個名」)

有時,盼舉在場院看見人們忙著垛苞米,眼睛一磕巴就說:「三個人抬,兩個人垛,我這個命,沒有大年紀活!」王奎芳說:「沒有大年紀活?真會說個話。」盼舉馬上說:「吃蘋果,小國光,俺大爺爺來個名,叫王奎芳。」瞎老婆聽見了,就說:「啊呀盼舉,你來個嘴真巧啊。」此時,盼舉立刻又編出一套:「瞎老婆,啃茭瓜,啃不了,給我個!」瞎老婆氣得舉起小棍摸索著去打他:「給你個!給你個!」

童謠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看見誰家閨女出門子,我們就唱:「小巴狗,坐蒲團,拉魯閨女不上算,賠上嫁妝賠上錢,女婿來了還得打雞蛋。」看見人家娶媳婦我們就唱:「蓖麻秸,燒熱炕,公公打板媳婦唱,媳婦唱得真好聽,公公唱得叫驢聲。」惹得人家把臉一沉:「唱些什麼?再唱不給你們糖!」

看見村裡來唱戲的,我們搬出凳子佔地場,嘴裡唱著「菸袋稈,不透氣,搬您姥娘來聽戲,什麼戲?樣板戲,《沙家浜》 ,《紅燈記》,五丟丟,嘡啷啷。」

我們冬天因為冷而靠在牆根下「擠油渣」取暖,一邊「擠油」,一邊唱童謠,有時規定每人輪班唱,或有節奏地一齊唱:「你大哥,拉破車,一直拉到耗子窩,耗子給他一塊糖,他管耗子叫大娘」;「六月六,八月八,我到河南去騎馬,一騎騎到俺丈人家,丈人就把他女兒誇,白白的臉皮羅粉團,紅紅的嘴唇糯米牙。我賣房賣地把她娶回家。哪知道,穿的襖,鼻鉻渣;穿的褲,尿格拉,我揪住頭髮把她打,一氣打到她娘家」;「小菸袋,金火火,你是兄弟我是鍋(哥),一壺酒,咱倆喝,喝醉了回家打老婆。打死老婆怎麼過,有錢說個花大姐,沒錢說個後老婆。吃飯能吃一大桌……」

那時的童謠很多,父母教的,自己編的,都成為我們童年和少年時代的一大樂趣,至今都是記憶中抹不去的美好回憶。後來我整理了一下,那時我竟然會說四十多個童謠和順口溜!

相關焦點

  • 韓江記憶:童謠
    我媽媽回憶說,為了哄我們入睡,祖母就不斷地給我們說唱童謠。童謠成了我們兄弟姐妹的搖籃曲。 童謠伴著我們一天天長大。入夜時分,皎潔的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在我家屋前的門坪上,在涼爽的夜風中,祖母在門坪上攤上草蓆,教我們姐弟妹們唱誦《月光光》等各種童謠。有時候,鄰居的孩子們,也常常加入我們的大合唱: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萊。
  • 農村3個古老童謠,道盡農村臘月習俗,提上句知下句的都是農村娃
    農村過年的熱鬧,其實更大一部分是在準備年貨的過程中。是隨著年的臨近,家裡所呈現出的一種變化,如農家生起的爐火,把人整個烘暖,烘興奮了。農村娃從小會背農村口口傳承的古老童謠。這些童謠形象又生動,也是北方進入臘月後,備年活動的真實寫照。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童謠?
    這首謎語式的童謠是小時候外婆常常念給我聽的。在40多年的人生歲月中,我常常會想起它,會沒來由地在心裡默念一遍。念一遍,就能回味一些小小的甜蜜與歡喜。我也常把它念給我的女兒聽,伴隨女兒長大,它成為我們許多個歡樂時光的主題曲或背景音。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
  • 這些可愛的童謠,值得你和孩子一起擁有
    鵝媽媽童謠/history這本書最早在1791年出版,收錄了52篇童謠,如今這一數量已經達到了800多篇。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鵝媽媽童謠》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階級的價值觀,當中收錄了不少幽默故事、遊戲歌曲和催眠曲,但也有很多看似詭異、暴力、血腥的童謠。
  • ·你還記得那些熟悉的童謠嗎?
    曾幾何時,這首熟悉的童謠伴隨著80後一代人成長,也成了讓眾多爸爸「吃醋」最多的兒歌之一。有人說,80後記憶中的童謠正逐步被磨滅,而90後的童謠太張揚,00後的童謠已經讓人聽不懂。翻開兒時的記憶,  A現狀:  記得上學的時候,很多膾炙人口的童謠、古詩都被同學改編成了惡搞版、現實版,比如「日照香爐生紫煙,XX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了三千尺,想吃烤鴨沒帶錢。」
  • 【閩南童謠】天烏烏,欲落雨,那些年你聽過的童謠要失傳了!
    原標題:【閩南童謠】天烏烏,欲落雨,那些年你聽過的童謠要失傳了! 漳州的童謠 是每個漳州人記憶中最柔軟的部分 小時候聽奶奶哼著一首首童謠安然入睡 如今我們已經長大 或紮根漳州 或異鄉打拼 但當那一首首童謠重新哼起 似乎兒時的歲月就在眼前 童年就如同畫卷般徐徐展開
  • 新生代父親:有人給娃做機器人,有人給娃創作童謠……
    我給兒子寫的第一首童謠叫《小寶貝》,後來二胎妹妹初語出生了又給她寫了一首《妹妹乖乖睡》。我搜集了大量素材,把童謠譜成了曲。坦白說,如果沒有孩子,我可能不會那麼專注於童謠。現在,童謠成了我的事業。我教童謠,也創作童謠。梁俊夫婦和二寶 受訪者供圖我和妻子的分工很明確,我在外工作,她在家帶孩子。
  • 八個小朋友,一起手拉手聽「恐怖童謠」
    那一年雪夜,年僅九歲的甄公爵無意間目睹了同孤兒院的哥哥姐姐的依次死去。這個場景揮之不去,在他心裡成了最大的創傷,這也是甄公爵患病的起因。   因為這次難以磨滅的傷痛,甄公爵的內心分裂成了「八個人格」,每一個人格代表在孤兒院裡的一個死去的孩子。
  • 童謠裡的兩岸記憶
    童謠裡的兩岸記憶 2011年01月12日 10:22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我的小兒子皮皮哥,3歲半,超級童謠發燒友。前幾日,有朋友從臺灣帶來禮物,剛好是兒子的最愛——童謠精選。他十分歡喜,立刻要試聽。
  • 「沒人在意孩子在聽什麼歌」——搶救童謠
    在上海站的第三回音樂現場,小河如往常一樣穿一身黑,脖子上搭著一條鮮豔的黃色毛巾,懷抱中阮,收尾時他對現場二三十位參與者說:「我們一起開始吧!找到那些本來不應該消失的,不應該被忘掉的,那些可以通過我們留到未來的美好的東西。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通道,把它們交接給未來。」
  • 小河X王爍:好的童謠理應改變更多的人
    王爍介紹說,《尋謠記》的創作開始於尋謠計劃北京站「胡同童謠」項目即將結束的時候,為了完成這本書,他花費近一年的時間重走尋謠的公園,重訪尋謠的老人,將這些尋找的經歷、尋來的故事與「尋謠計劃」的真實故事融合到一起,「想了一年,做了一年」。《尋謠記》,王爍著,千尋丨晨光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 2020首屆膠東海洋童玩季煙臺分會場啟動
    「童玩季GO煙臺」,7月31日,伴隨著孩子們歡快的聲音,煙臺市的百組親子家庭一起湧向37度夢幻海,開啟了2020首屆膠東海洋童玩季煙臺分會場主題活動。  80餘項涉孩涉海文旅活動豐富孩子們暑期生活  夏天的煙臺,碧海藍天、清風送爽,迎著海風、踏著海浪,在沙灘上留下自己快樂的腳印,是煙臺這個海濱城市給予每個海邊長大的孩子們最美好的記憶
  • 兒童節一起細說北京童謠
    明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您還記得兒時傳唱的童謠嗎童謠,陪伴我們走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文旅君帶您回憶記憶中的老北京童謠國家級非遺·北京童謠北京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曾出現了大量的童謠,在民間兒童中傳唱。
  • 老時光裡的土家童謠
    在孩子一兩歲牙牙學語時,大人們會教孩子《蟲蟲飛》。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抱著孩子,大手拉著小手一開一合,嘴上說著「蟲蟲飛,蟲蟲飛,飛到嘎婆園子一大堆。嘎婆不攆狗,給我咬一口。下河去洗手,盤海(螃蟹)夾一口。上山去找藥,蚱蜢蹬一腳……」輕快押韻的節奏和動作搭配,孩子樂不可支,親子互動趣味盎然。孩子稍微大點了,可以獨立行走或者結伴玩耍,新的童謠成為孩子的樂趣。
  • 妙趣橫生的平原童謠
    「好孩子,睡覺覺,馬猴猴來到了(liao),紅鼻子綠眼,四個毛蹄子,走道咚咚響,愛吃小孩子。」——這首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的童謠過去在平原的北部鄉鎮十分流行,是大人們哄孩子睡覺時常哼的,抑揚頓挫,在一遍一遍的哼唱中,孩子在大人們的懷抱中安然睡去。
  • 童謠:多方言背景下的蒼南記憶
    蒼南多元開放的社會文化格局,孕育了別具地域色彩的蒼南童謠。縣文聯花3年時間,深入民間搜集了251首童謠結集出版。《蒼南童謠》還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蒼南將「鄉音未改」的童謠送進了校園,並將陸續覆蓋全縣2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與此同時,我縣著力打造的童謠館,目前正在緊張施工,預計下半年開放。
  • 童謠:童謠介紹
    有中國童謠和外國童謠。  按照童謠的藝術形式劃分:我國童謠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自覺或不自覺的潤色加工,已經形成了十幾種倍受兒童喜愛的特殊的傳統藝術形式。如搖籃曲、遊戲歌、數數歌、問答歌、連鎖調、拗口令、顛倒歌、字頭歌和謎語歌。  搖籃曲  搖籃曲也稱搖籃歌、催眠曲,屬「母歌」。這是一種主要由母親或其他親人吟唱給嬰幼兒聽的,用於催眠、教話、認物的簡短童謠。
  • 閩南童謠最早起源於唐朝 重唱記憶中的泉州童謠
    學習童謠應從娃娃抓起,圖為市二實小的孩子在演唱童謠。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在輕快而充滿趣味的歌聲裡,腦中浮現出的是童年時那片藍瑩瑩的天,那方綠油油的田,那隻越跳越遠的青蛙,那群已經散落天涯的小夥伴,還有伴隨著一首首歌謠漸漸遠去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然而,當人們插上童謠的翅膀追憶童年時,這對「翅膀」卻在時代風雨的拍打下日漸衰弱。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今天的系列報導《根脈》,我們帶大家一起見證鄉音傳兩岸。  朗朗上口的閩南話,從孩子們口中說出來別有韻味。如果您認為閩南童謠只用於遊戲互動,那可就太小看它了!閩南童謠承載著不少臺灣人的童年記憶,也見證了閩南文化和生活樣態的發展變化。  臺灣的教育工作者將童謠內容結合時代,不斷更新創作,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對生活的認知。
  • 親子學府胡娟老師帶你回憶那年童謠
    這再熟悉不過的童謠,不知你是否還記得?7月4日下午,育兒講堂講師、「深圳實驗幼教」親子學府親子教師胡娟走進深圳新聞網視頻演播室,和家長們聊聊記憶中的童謠,以及和孩子遊戲互動的方法。讀童謠,幫孩子找到現代文明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