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在意孩子在聽什麼歌」——搶救童謠

2020-08-03 南方周末
「沒人在意孩子在聽什麼歌」——搶救童謠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在雍福會140歲的廣玉蘭樹下舉行,80歲的奚保國是浦東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在現場教唱一首方言童謠《浦東搖籃曲》。 (受訪者供圖/圖)

2020年6月28日,梅雨季的上海天空堆積著烏雲,仿佛下一秒暴雨將傾盆而至。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露臺上,頭戴鬥笠帽、身穿黃色T恤的獨立音樂人孫大肆彈著吉他,領著現場參與者唱起童謠《搖船》,他們的心情沒有受到天氣影響,笑容裡綻放著明媚。

「不要怕浪頭高,用力啊用力,搖啊搖啊搖。」傳唱近百年的《搖船》記錄著二十世紀來上海謀生的江浙人的奮鬥精神。這首童謠留在孫大肆外婆的記憶裡,九十高齡的她因身體不便無法來到音樂現場,教唱的接力棒傳遞到孫女手中。

小河是音樂現場製作人,也是「尋謠計劃」發起人。在他的指揮下,參與者跟著孫大肆及其他音樂人唱起來,男生唱一部分,女生唱一部分,再大合唱。樂隊即興加入演唱,中阮、小提琴、笛子等的旋律融入歌聲。一曲終了,現場所有人共同完成了這首音樂作品,賦予老童謠以新生命。

2018年,小河受北京打磨廠藝術機構邀請,設計四合院裡的展覽,「胡同童謠」的概念那時浮現在他腦海中。小河發現,在時間長河裡,胡同文化和胡同裡的老人漸漸消逝,他想以音樂為媒介,去尋找並激活這些將被遺忘的記憶與文化。

「胡同童謠」後來擴展為「尋謠計劃」。兩年來,小河和團隊成員們走過北京、杭州、長沙、上海,尋訪了一百多位老人,採集到兩百多首童謠。尋謠旅途尚未停止,他們的腳步還將邁向更多城市。

尋謠過程中,小河發現,70%的童謠為大眾熟悉,它們印刻著不同時代主流價值觀的痕跡,帶有強烈的功能性與目的性。但小河想尋找音樂性與藝術性更強的稀缺童謠,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希望尋找到體現人類共性的童謠,呈現那些恰恰被忽略的童謠。它們應該擁有人性中共有的美——關於生命、童真、愛等等。」

在上海站的第三回音樂現場,小河如往常一樣穿一身黑,脖子上搭著一條鮮豔的黃色毛巾,懷抱中阮,收尾時他對現場二三十位參與者說:「我們一起開始吧!找到那些本來不應該消失的,不應該被忘掉的,那些可以通過我們留到未來的美好的東西。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通道,把它們交接給未來。」

在音樂裡,尋找人與人的連接

《盧溝橋》

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

橋上駝鈴叮咚響,橋下蘆花一片白。

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

橋上獅子數不清,橋下蘆花一片白。

小河常常這樣介紹自己:「原名何國鋒,1975年生於河北邯鄲,是田巧雲和何萍所的第三個兒子。」1999年之前,小河還是何國鋒,他當過炊事兵、保安、琴行工作人員。1999年,他組建了「美好藥店」樂隊,成為主唱小河。

小河早期的音樂極具實驗性與先鋒性,他的演出有時甚至像一場行為藝術秀——黑色垃圾袋、病號服、吊瓶、馬桶等各種意想不到的道具出現在音樂舞臺上。不插電、即興、民謠、另類、草根、詩性是小河的音樂標籤。他的酒後故事也如同他的音樂一般大膽:和所有人舌吻,在冬天裸奔。現年45歲的小河頭髮幾乎全白,說話時語氣緩慢柔和,那些瘋狂的往昔似乎在他身上隱去了。

2010年是小河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在一場演出中,他摔傷了腳,要臥床三個月。「就像疫情給人類按下暫停鍵一樣,我也被按了一個暫停鍵。」小河在這段閒暇裡重新思考音樂與生命的意義,那時他的音樂創作走進了死胡同。

「那時候我想讓自己的作品成為世界最前沿的作品,太想超越別人了,急功近利,走入了極端。」小河剖析,十年前的自己是那麼渴望在音樂史上留下一筆。為了錄製一張純即興專輯,小河將自己一個人在錄音棚裡關了一個月。但當音樂只剩下野心時,小河不再感到快樂。「只有我自己在聆聽自己,所以到最後我崩潰了,走到頭了。」

小河開始尋找與人的連接。這一年,他接觸了煤礦工、鄉村教師、藝術品收藏家、瑞士籍華僑等十二位不同身份的陌生人,依據每個人的故事創作了十二首歌曲,取名《十二幅音樂肖像》。2016年,他又啟動「迴響行動」,在草地、大海、雪山等自然環境中舉辦不插電音樂現場。

「尋謠計劃」與《十二幅音樂肖像》、「迴響行動」一脈相承,小河依舊在尋找與人的連接。他認為:「音樂可以連接,可以溝通,可以跨越一切可能。當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兩個人之間的連接就產生了。在那一刻,我們彼此消解了隔閡,消解了誤解,消解了所有距離……」

尋找「美好」的過程並不容易。「尋謠計劃」在北京起步時,小河和團隊成員們走進清晨的公園,逢老人便打聽他們記憶中現存的童謠。有些老人高度警覺,擔心他們是搞傳銷的,連話都不搭。

何大爺和《盧溝橋》的出現,為「尋謠計劃」點亮了第一盞燈。橫跨北京豐臺區永定河的盧溝橋,曾是駱駝隊進京的重要通道。人牽著駱駝,駱駝載著貨物,踏過盧溝橋進入北京城,橋上迴蕩著清脆的駝鈴聲,就像童謠裡唱的那般,「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橋上駝鈴叮咚響,橋下蘆花一片白」。

時年79歲的何洪瑞在盧溝橋邊長大,他見過盧溝橋上的駱駝——駱駝從門頭溝拉了煤,往北京城裡送。1950年代,何大爺念小學時跟音樂老師學唱了這首童謠,記了一輩子。

何大爺帶小河重訪盧溝橋時,坐在橋邊用一口京腔唱起童年的記憶,小河彈著中阮為他伴奏。童謠唱完,小河的眼睛有些溼潤,他擁抱著何大爺說「真好聽」,他仿佛聽見了當年的駝鈴在耳邊響起,看見了蘆花在腳下搖曳。

團隊中的視覺設計師羅宇威認為「尋謠計劃」不僅是音樂項目,它也具有藝術性和文化性。「尋謠也是整理歷史脈絡的過程,我們依循歷史的眼光,結合現代的視角,去發現童謠在今天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感覺自己在一條歷史的長河裡。」

童謠不僅僅承載著個人記憶,也承載著歷史記憶。與何大爺一樣,李奶奶也是北京站的「點燈人」。1956年1月,中國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開始有計劃地發展科學技術事業,時年四五歲的李淑如學了第一首童謠《小小科學家,用手又用腦》——「嗡嗡嗡嗡,飛機怎麼會飛?轟隆隆隆,火車怎麼會叫?樣樣事情都要問,樣樣事情都想知道。小小科學家,用手又用腦。」

每當拾回這種湮沒於歷史中的童謠記憶,小河總感到無比幸福。「我們找到了本就屬於所有人的東西,而且它們能帶給所有人快樂。」

95後:童謠記憶為零

《秋柳》

堤邊柳,到秋天,葉亂飄;

葉落盡,只剩得,細枝條。

想當日,綠蔭蔭,春光好,

今日裡,冷清清,秋色老。

風悽悽,雨悽悽,

君不見,眼前景,已全非,

眼前景,已全非。

一思量,一回首,不勝悲!

小河出生於1970年代,成長於1980年代。小時候,他常常聽到小區、工廠和學校裡的大喇叭放著歌,那些旋律纏繞在他的生命裡——「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見了老師敬個禮,見了同學問聲好」。

在尋謠過程中,小河常常陷入又喜又悲的情緒中。「有些旋律是多麼天然,就像自然界中的花和蘑菇一樣。為什麼這些美好會在某些孩子的生命中被剝奪掉?」

「尋謠計劃」啟動前,小河已經在關注兒童音樂。2016年,「六一」兒童節當天,他在北京特殊教育啟智學校舉辦了第一場「迴響兒童節」。以後每年「六一」,小河都會如期舉辦「迴響兒童節」,2020年進入了第五個年頭。

小河發現,童謠在當下兒童的成長環境裡日漸缺失,「沒有人在意孩子在聽什麼歌,往往是大人聽什麼他們就跟著聽什麼。」一些帶著應試教育思維的家長,甚至懷著功利目的,把音樂當成工具。小河對此感到悲哀,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孩子的想像力、對音樂和世界的認知需要更好的薰陶,才會更寬、更廣、更活躍。」

1997年出生的羅宇威關於童謠的記憶為零。他曾問父母有沒有給自己唱過類似搖籃曲的童謠,得到的回答是「沒有」。陪伴羅宇威長大的是動畫片與漫畫書。直到在杭州尋謠時,羅宇威遇見了《秋柳》。

2019年9月18日下午,羅宇威和其他團隊成員來到良渚隨園嘉樹養老社區拜訪老人。時年85歲的梁文海記起學生時代的一首《秋柳》,這首歌最早記載於豐子愷編的《中文名歌五十首》。經羅宇威查證,《秋柳》的旋律源自約瑟夫·韋伯斯特(Joseph P. Webster)於1867年創作的讚美詩《甜蜜變奏曲》(In the sweet by and by)。

《秋柳》是典型的「學堂樂歌」。「學堂樂歌」多出現於清末民初,當時的政治改革派主張廢除科舉等舊教育制度,效法歐美建立新型學校。這批新型學校被稱為「學堂」,學堂裡開設的音樂課被稱為「樂歌」科。「學堂樂歌」多選用美國、歐洲、日本歌曲的樂譜,用中文重新填詞,李叔同的《送別》是其中的代表作。

1945年,11歲的梁文海在金陵大學附屬中學讀書時,在音樂課上學會了包括《秋柳》在內的許多動聽歌曲,還識得五線譜,能掌握簡單的樂理知識。羅宇威羨慕「那時的美育環境」。

杭州尋謠的第四回音樂現場,在良渚遺址公園莫角書院舉行。兩個女孩跟著梁文海學唱《秋柳》後,將它帶到了現場,站在樂手們中間,用稚嫩的童音唱「堤邊柳,到秋天,葉亂飄」,坐在下面的家長和孩子也跟著唱。小河形容:「孩子的聲音就像調皮的樂器。在一首樂曲裡,有靈動的旋律,也有深沉的旋律,這就是生命的變化。變化的旋律就像所有人在一起的狀態,是美好的、流動的生命的樣子。」

北京站舉辦前兩回音樂現場時,到場參與的多是年輕人。小河有些遺憾,家長帶孩子來感受童謠的並不多。但從北京站第三回開始,情況意外發生改觀,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來到現場。有的孩子安安靜靜地坐著聽童謠,有的則滿場飛奔,他們或對毛茸茸的錄音話筒感興趣,伸出小手摸上一把,或跑上舞臺與老人們合唱,這些時刻都讓小河覺得美好。

在杭州站的現場演出中,一位老人唱完正要離開場地時,一個小朋友趴在欄杆上,對他說:「爺爺再見,我們以後還想聽您唱。」老人抬起頭,笑呵呵地與孩子揮手告別。這幅畫面至今深深印在小河的記憶中,他渴望的人與人的連接在那一刻實現了。「我能感覺到老人心裡那一刻的溫暖,他和更年輕的生命有了連接。」

只留下文字,丟失了旋律

《浦東搖籃曲》

昂昂咾,寶貝咾,

伲寶寶要咕咕咾;

小花貓,勿要叫,伲寶寶要睏覺。

昂昂咾,寶貝咾,

伲寶寶要咕咕咾;

小黃狗,勿要鬧,伲寶寶要睏覺。

幼時的奚保國聽著這首《浦東搖籃曲》,在母親的懷抱中入眠。2020年,「尋謠計劃」來到上海站,小河找到了這首方言搖籃曲。他聽不太懂,奚保國解釋,「昂昂」是抱著孩子哄睡覺發出的聲音,「咕咕」的意思就是睡覺。

奚保國家在浦東張江鎮,家中收藏著很多音樂歷史資料,包括一本二十世紀的雜誌《上海歌聲》。奚保國熱愛音樂,他是浦東山歌的代表性傳承人。流行於上海浦東地區的浦東山歌被列為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東鄉小山歌為主體,由各類相關小調組成,但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曾沉寂近半個世紀。為了拯救浦東山歌,奚保國曾搜集整理編寫出教材《浦東山歌》。如今他已經八十歲高齡,依舊勤勉組織老年合唱團,走進幼兒園教小朋友唱歌,盡一切方式傳承推廣浦東山歌。2020年疫情期間,奚保國甚至萌生錄製視頻發布到網上的想法,但還沒學會如何操作。

奚保國和小河在做同樣的事——拯救即將消逝的記憶。小河的朋友曾送給他一套黑膠唱片,記錄著日本百年童謠,共十張。小河拿到手時,異常驚訝:「為什麼在我們這麼遼闊的大地上,竟沒有人做這件事?」

1918年初,「歌謠運動」曾在北京大學如火如荼地進行。以周作人、劉復等為首的一批社會名流與知名學者向社會發出徵集歌謠的號召,徵集運動始於1918年2月,終於1936年6月。在十八年裡,共徵集到16000餘首歌謠,同時也帶動了歌謠收集研究熱潮。當時全國各地出版民歌集達61種,發表研究論文一百餘篇。

如今近一百年過去,大多數歌謠只留下文字,丟失了旋律。小河擔心:「後人會不會恨我們?」在尋謠過程中,小河和團隊會錄製每一首童謠進行編號存檔,期望能永久地保存。同時他們正在籌建網站,想通過網絡將這份記憶分享給更多人。「至少在這個時代有人做了一件這樣的事。」小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對小河而言,尋謠最難的是與時間賽跑。每到一座城市,朋友們給他分享童謠信息時,常常遺憾道:要是早兩年來就好了,有個爺爺/奶奶記得的童謠很多,但他/她已經走了。小河為此感到難過,「歌詞或許還有文字保留,但童謠的旋律只存在於老人的記憶當中,如果他走了,童謠就真的被帶走了。」

2020年2月,小河及團隊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尋謠計劃」,期望通過網友的力量更快速、更高效地尋找到童謠線索。小河坦言,目前還沒有實質效果。在短視頻平臺上,「尋謠計劃」只有4.9萬粉絲關注,而小河的個人微博「北京何歌手」也只有5萬粉絲關注。

在尋謠過程中,小河遇見了許多與眾不同但各自生動的老人。年老的模樣不都是和藹可親的,那些個性十足的老人也留在了小河的記憶裡——倔強的邰大爺堅持用麥克風和可攜式擴音設備演唱,周奶奶有堅定的個人唱法,這些珍貴的相遇讓小河重新理解衰老與生命。

「城市文藝青年很容易只看到自己所喜歡的一面,忽視生命當中自己不感興趣的那一面,其實那也是生命中很真實的一面,不應該迴避。接觸那麼多老人後,我才發現自己內心也會有一些對老的懼怕,或者是對老的觀念的牴觸。但其實沒必要,不應該為了新而新,而要創造真正屬於今天的價值。」

遇見小河的老人們都和他保持著聯繫,加入「尋謠計劃」也是他們生命中為數不多與年輕人一起玩樂的時光。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當日,唱《盧溝橋》的北京何大爺在微信上給小河傳來一條視頻,他在家中拍下空軍編隊從窗外掠過的畫面,數著:「又飛過去一架,又飛過去一架。」

南方周末記者 曹穎

相關焦點

  • 童聲童謠|今日請聽《四季菜色歌》
    名詞解釋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大家好,每期一首閩南童謠,用稚嫩的童聲和古早味道的方言,帶你感受地道的漳州味。《四季菜色歌》正蔥二韭,三月蕹菜瓠,四茄五苦瓜,六七韭菜花,主持人:鄭來珍錄製:李立平 王鵬程音頻合成:李立平編輯:鄭來珍策劃:賴雄偉 劉貞 吳榮光 黃遠林 羅蓉芳往期連結:童聲童謠|今日請聽《漳州好》
  • 童謠:搖籃歌
    >童謠:搖籃歌2015-11-11 09:59:49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1、搖籃曲摺疊搖籃曲也稱搖籃歌、催眠曲,屬「母歌」。這是一種主要由母親或其他親人吟唱給嬰幼兒聽的,用於催眠、教話、認物的簡短童謠。  2、遊戲歌摺疊遊戲歌是兒童遊戲時伴隨著一定的遊戲動作而吟唱的童謠。遊戲歌是兒童遊戲時伴隨著一定的遊戲動作而吟唱的童謠。像《找朋友》、《丟手絹》、《拍手歌》、《數數歌》等。  3、數數歌摺疊數數歌是以適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形象描寫來巧妙地訓練兒童數數能力的童謠。
  • 英語童謠沒效果?是方法不對
    幼兒英語啟蒙推廣人,有一個4 歲男寶。《別錯過孩子英語啟蒙敏感期》一書作者。)很多朋友問我:「常爸,我每天都帶孩子聽英語童謠,怎麼也不見Ta 有什麼進步啊?」「 你怎麼選童謠的?」「 就網上找的。」「你怎麼給孩子聽的?」「用手機放。」「一次給孩子聽多少?」「十來首吧。」「難怪沒效果了,打開方式沒一個對的!」「啊?!」
  • 童聲童謠 | 今日請聽《牽孫牽囝》
    ——摘自李麗玲編著的《幼兒園閩南童謠》一書 【注釋】①食薰:抽菸。②牽恁孫:牽著你的孫子,恁[lin]孫,你的孫子。③囝[gi3]:孩子,這裡指兒女。【簡析】這是一首反映祖、父、子、孫三代親的順口謠。通過生活中的小細節來記述家庭的天倫之樂。
  • 英文兒歌童謠,聽這些就對了,英文啟蒙第一步
    所以大文在這裡提議,英文啟蒙的起始,可以先從英文兒歌童謠開始。兒歌童謠本身就是以押韻為主,韻律感豐富,琅琅上口,配合對應的畫面,孩子們更能容易理解,並能引起強大興趣。並且,以大文英語專業出身的背景,我可以向你們建議,鍛鍊聽力的最便捷愉悅的方式就是聽慢速歌曲。
  • 六一兒童節 ,這些童謠和兒歌讀給孩子聽
    六一兒童節 ,這些童謠和兒歌讀給孩子聽 2020-06-02 0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語啟蒙關鍵第一步,孩子出生就要聽的韻律童謠!
    不知道孩子幾歲開始適合做英語啟蒙?其實,語言學習再早都不算早。而第二語言的啟蒙學習跟母語一樣,就是要磨耳朵多聽。   你知道給孩子啟蒙英語磨耳朵的最好聽的是什麼嗎?---那就是韻律童謠。
  • 抖音落雨了回家了小孩子來吃飯了是什麼歌 一首上海童謠
    抖音落雨了回家了小孩子來吃飯了是什麼歌 一首上海童謠時間:2018-03-19 23:0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落雨了回家了小孩子來吃飯了是什麼歌 一首上海童謠 吳儂軟語,是一種很好聽的方言,我們經常說上海話很洋氣,因為上海女生的方言說起來軟軟的讓人聽著很舒服
  • 抖音你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聽我最愛的歌什麼歌 我要的歌詞
    「你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聽我最愛的歌」這句歌詞的歌曲還挺好聽的,最近在抖音上能頻繁聽到這首歌。那麼抖音你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聽我最愛的歌歌曲叫什麼?下面來看一下。你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聽我最愛的什麼歌  歌名:我要的  歌手:C.vo / 阿達娃 / 蘇靖凱  「你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聽我最愛」這首歌叫做《我要的》,由C.vo/阿達娃/蘇靖凱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目前這首歌也已經上線了,還沒有聽過的小夥伴在網易雲音樂就是搜索試聽。
  • 童謠:童謠介紹
    按照童謠的藝術形式劃分:我國童謠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自覺或不自覺的潤色加工,已經形成了十幾種倍受兒童喜愛的特殊的傳統藝術形式。如搖籃曲、遊戲歌、數數歌、問答歌、連鎖調、拗口令、顛倒歌、字頭歌和謎語歌。  搖籃曲  搖籃曲也稱搖籃歌、催眠曲,屬「母歌」。這是一種主要由母親或其他親人吟唱給嬰幼兒聽的,用於催眠、教話、認物的簡短童謠。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童謠?
    這首謎語式的童謠是小時候外婆常常念給我聽的。在40多年的人生歲月中,我常常會想起它,會沒來由地在心裡默念一遍。念一遍,就能回味一些小小的甜蜜與歡喜。我也常把它念給我的女兒聽,伴隨女兒長大,它成為我們許多個歡樂時光的主題曲或背景音。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
  • 用英文童謠給孩子磨耳朵,這些細節請注意!
    孩子多聽兒歌和韻律童謠可以有效地對英語語音進行積累。因為幼兒喜歡跟著音樂哼唱,隨著節拍律動。如果孩子學會了一首新歌,他們喜歡用身邊的小鼓叮叮咣咣來「伴奏」,有的還會創造新歌詞,拉著爸爸媽媽一起唱。所以通過韻律童謠,爸爸媽媽在家既可以和孩子體驗音樂的樂趣,還能進行英語學習。選擇哪些韻律童謠呢?
  • ·你還記得那些熟悉的童謠嗎?
    曾幾何時,這首熟悉的童謠伴隨著80後一代人成長,也成了讓眾多爸爸「吃醋」最多的兒歌之一。有人說,80後記憶中的童謠正逐步被磨滅,而90後的童謠太張揚,00後的童謠已經讓人聽不懂。翻開兒時的記憶,  A現狀:  記得上學的時候,很多膾炙人口的童謠、古詩都被同學改編成了惡搞版、現實版,比如「日照香爐生紫煙,XX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了三千尺,想吃烤鴨沒帶錢。」
  • 童聲童謠 | 今日請聽《紅蝦紅丟丟》
    名詞解釋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主持人:洪曉琳錄製:李立平 王鵬程音頻合成:王鵬程編輯:葉果策劃:賴雄偉 劉貞 吳榮光 黃遠林 羅蓉芳往期連結:童聲童謠 | 今日請聽《牽孫牽囝》童聲童謠 | 今日請聽《點點滴滴》童聲童謠 | 今日請聽《食子仔歌》童聲童謠|今日請聽《鴨仔出世無娘禮》童聲童謠|今日請聽《天公伯仔緊好天》童聲童謠|今日請聽《嘀 嘀 嘀》童聲童謠|今日請聽《雨哩來》童聲童謠
  • 夠聽很久的了,3套400首經典英文童謠和兒歌MP3合輯
    、數數歌、繞口令、動物歌等,適合0-10歲孩子使用。英語歌謠琅琅上口、節奏歡快,對激發孩子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語感都大有幫助。新生兒、學步兒、幼兒,甚至小小少年,都能欣賞英語歌謠的魅力,體會英語文字的語音規律。關於什麼年齡適合聽什麼歌,大致有這樣的說法,但其實也並不絕對,只要喜歡,都可以聽。
  • 用英文童謠給孩子磨耳朵,這些細節請注意
    ……爸媽在萌娃的英語啟蒙之路上的諸多問題,歸結為一點是:如何幫助孩子創造豐富的英語環境,如何讓孩子在英語學習中形成英語思維?為什麼用韻律童謠為孩子啟蒙?孩子多聽兒歌和韻律童謠可以有效地對英語語音進行積累。因為幼兒喜歡跟著音樂哼唱,隨著節拍律動。如果孩子學會了一首新歌,他們喜歡用身邊的小鼓叮叮咣咣來「伴奏」,有的還會創造新歌詞,拉著爸爸媽媽一起唱。所以通過韻律童謠,爸爸媽媽在家既可以和孩子體驗音樂的樂趣,還能進行英語學習。
  • 為啥童謠也會越聽越恐怖?
    槳兒槳兒看不見,船上也沒帆,飄呀飄呀飄向西天……」看到《小白船》的歌詞,在你腦子裡迴響的不僅是旋律,是不是還有《隱秘的角落》裡那些毛骨悚然的殺人畫面?前幾天,大熱網劇《隱秘的角落》迎來了大結局,但貫穿全片的「恐怖童謠」熱度卻一路攀升。據騰訊音樂公布的數據,過去10天時間裡,《小白船》的播放量增加了14倍。
  • 專訪|小河:尋找童謠,讓我們接近那麼多「天真」人
    歌兒皎潔,像一樹白梅花簌簌地落下。當年的大人膽子大,看得遠,敢教孩子唱這樣的歌。《秋柳》是梁爺爺在外國人辦的教會學校念書時學的,謠曲把無常的種子銜進當年小孩的心裡。長大了,不知所措,念世事無常時,這首歌必是當年學堂裡唱歌孩子的慰藉。小河的團隊常駐工作人員6人,每到一地都會招募志願者團隊,前三站的資金來源分別是:藝術空間展覽邀約,藝術節邀請與企業贊助。
  • YouTube上播放過億的五首童謠!爸媽一起帶娃聽!
    孩子學習英語時,要遵循語言規律。我們教孩子說話時,是從你說我聽開始的,並不是從識字開始的。英語的正確學習方式也是,先聽說,再讀寫!除此之外,在學習初期,引起孩子的興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孩子若是沒興趣,怕是什麼樣的學習方法,都不會對他有作用。
  • 兒童閱讀系列談:童年需要童謠
    我兒子才幾個月,姥姥把她記得的10多首童謠反覆地讀給他聽,有《扯大鋸拉大鋸》《小妞子愛聽戲》等,他總是很專注地聽,還會給姥姥回應。聽到有趣處咯咯的笑容融化了姥姥,姥姥更加喜歡給他說童謠了。姥姥還特別愛說「小外孫子坐門墩兒」和「小外孫子也要去」,這好像是姥姥的專用童謠。兒子過了1歲,我給買了《百歲童謠》和《三字兒歌》,不光是姥姥,我們都讀給孩子聽。這幾本童謠成了兒子閱讀啟蒙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