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加坡旁」成了國內房地產界的熱搜詞,包括碧桂園、富力、綠地等中國開發商如過江之鯽,並在那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四年之後的2020年,「新加坡對岸」的馬來西亞,正在迎來另一批中國玩家,他們這次瞄準的不是房地產,而是教育。
不是猛龍不過江,不是蛟龍不出海。以希望教育和楓葉教育為代表的先鋒,能否引領中國教育跨越馬六甲,邁向更遠更廣袤的國際市場?
猛龍過江:15億元跨國大併購
3月2日,港股內地教育公司希望教育(1765.HK)發布公告稱,擬作價1.4億美元(約合10.9億港元)收購馬來西亞最大的私立高等教育服務供應商——英迪教育(Inti Education Holdings)100%的股權。
希望教育民辦高校網絡
據悉,英迪是馬來西亞最大的私立高等教育服務供應商之一,在當地擁有及經營一間大學及五間學院,具有高等學歷教育資質和學位授予資格,且被納入中國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白名單,符合學歷互認條件。英迪還與英、美、澳、新等國的多所海外知名大學合作辦學。英迪現有超過16,500名學生,生均學費約3萬元/年(人民幣,下同)。2018-2019年度,英迪分別錄得稅後純利3192.7萬元及3256.5萬元
希望教育表示,此項收購將促進其學校網絡的地域拓展,推動教育服務多元化,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學歷晉升通道,充分發揮公司院校境內外協同效應,並藉助英迪在馬來西亞私人高等教育市場的領先地位,促進集團的獲利能力及長期業務持續發展。
資料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希望教育在四川、貴州、山西、寧夏投資運營了五所本科院校,在四川、貴州、江蘇、河南投資運營了七所專科院校,在四川投資運營了一所技師學院。目前,希望教育在校生規模及收入規模已雙雙突破「雙10」大關,即在校生突破10萬人、收入突破10億元。
同期併購馬來西亞教育項目的,還有另一家港股內地教育公司楓葉教育(1317.HK)。
1月29日,楓葉教育公告稱,擬以4.32億港元現金要約收購同為港股上市公司的馬來西亞皇岦國際教育企業集團有限公司(8105.HK)的全部股份,後者於2018年5月在聯交所上市。楓葉教育稱,若收購順利完成,皇岦將成為楓葉教育的全資子公司,同時將撤銷其在港交所的獨立上市地位。
2月28日,楓葉教育提出的要約收購已在各方面成為無條件。
楓葉教育國際學校網絡
皇岦是一家位於馬來西亞的民辦教育服務供應商,主要提供幼兒園至A-Level課程及高等教育課程。截至目前,皇岦學校有在讀生1000餘名,學校總容量為2600人。業績方面,2019年上半年,皇岦營收利潤分別約為5906.87萬港元和409.89萬港元;2019年下半年,實現營收約2688.56萬港元但虧損約974.7萬港元。截止去年6月30日,皇岦集團淨資產約1.45億港元。
楓葉教育認為,通過收購皇岦可提高集團經營的學校和教育機構的市場份額,並加強楓葉品牌;收購完成後,楓葉集團可以將其教育服務的地域覆蓋範圍擴展到馬來西亞,並實現交易雙方旗下學校間資源共享。
資料顯示,楓葉教育是中國領先的國際學校集團,提供學前教育及K-12教育服務。截止2019年10月15日,楓葉教育集團擁有100所學校,學校網絡覆蓋26座城市,其中包括中國22座城市、加拿大3座城市及澳洲1座城市;旗下學校在校生總數達41,508人,較2018年同期上升13.5%。
楓葉教育董事會將海外擴張視為長期增長策略的一部分。早在2016年7月23日,楓葉教育曾公告稱收購新加坡一教學物業用於開設雙語楓葉學校;2019年2月,楓葉教育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開設一所高中;2019年8月,楓葉教育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布羅克維爾市收購了一塊佔地27.4英畝的校園,該學校預計於今年9月開學。
為什麼是馬來西亞?
過去一周,馬來西亞政局變幻莫測,自前總理馬哈蒂爾突然辭職後,各黨派圍繞新總理人選展開激烈博弈。就在這敏感時期,楓葉教育和希望教育先後宣布併購大馬的教育機構。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馬來西亞?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新加坡對岸的這個國家。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
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Malaysia)俗稱「大馬」,國土面積33萬平方公裡(約等於廣東省加山東省的面積之和),首都吉隆坡。人口方面,2018年馬來西亞共有3266萬人(介於我國貴州省和重慶市之間,相當於上海加香港的人口總數),主要民眾為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其中華人族群主要為福建人、廣東人和海南人。
1990年代,馬來西亞的經濟突飛猛進,躋身亞洲四小虎之一,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同時,大馬還是全球第二大的棕油生產國、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膠、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馬來西亞的GDP總額為3543.48億美元(略高於廣州市2019年的3425.2億美元),但其人均GDP高達11,239美元,而我國2019年人均GDP才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至10,276美元。
再說大馬的教育。
馬來西亞最高學府——馬來亞大學
馬來西亞政府重視教育,擁有完整的教育體系,2016年該國成人識字率94.64%、毛入學率71.08%。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馬來西亞列為全球最佳教育選擇排名第11位。希望教育和楓葉教育不約而同斥巨資併購大馬教育標的,也足以說明其教育的價值所在。
關於馬來西亞教育的「成功經驗」,以下幾點或能說明些什麼:
1、馬來西亞至今7任總理,其中6任總理都擔任過教育部長;
2、馬來西亞自1992至今的近三十年間,教育支出佔比一直在14%以上,最高達到25.9%,如2016年馬來西亞教育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22.6%,該比例高居全球第22位;
3、馬來西亞政府重視教育質量,由馬來西亞學術鑑定局(MQA)專門負責教育質量評估,採用質量標準管理體系,以確保優質的教學質量;
4、馬來西亞一直致力於打造「國際教育中心」,高校大多以英文授課或設立與國際接軌的雙聯課程,引進英、美、加、澳、紐西蘭等國高等教育課程,畢業生可獲頒相關國家高校的文憑,該文憑在全球被廣泛認可。
楓葉希望想幹嘛?
馬來西亞政府希望打造「國際教育中心」,2020年有望吸引20萬國際留學生,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生源國,雙方在教育領域的合作也就自然而然了。
從國際教育和留學市場的發展趨勢看,未來的整體趨勢是選擇更加多元化,群體逐漸下沉和更加豐富。可以預見,伴隨著教育國際化和留學市場多元化發展,逐步強壯起來的中國教育機構也將更主動擁抱國際教育市場。比如,當國內民辦高校標的日益稀少且價格水漲船高之時,馬來西亞的私立院校也就成了新的目標——馬來西亞現有私立高校多達 482 所!
2018-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增速降至十年來最低,而赴英、加、澳的留學生規模仍穩中有漲,但與此同時,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泰國、阿聯等一些「小眾」留學目的國開始快速崛起。
事實上,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馬拉西亞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相比於美、英、加、澳等國,都有其自身的優勢。
首先,相比於歐美高昂的費用,馬來西亞留學相對便宜很多。比如馬來西亞大部分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約3-6萬元人民幣,但教學水平並不低,留學馬來西亞高等院校的費用也僅為歐美高校的1/4到1/3,月均3000元就能保障正常留學生活。
其次,馬來西亞推行大英國協的教育機制,整體水平較高、文憑的國際認同度高(包括中國),且優秀學校與英美澳高校的銜接做得很好,留學性價比很高,堪稱黃金跳板。
其三,馬來西亞的高等教育實行雙聯課程,比如劍橋哈佛都在馬來西亞有分校,如果就讀雙聯課程,就既可以在馬來西亞就學也可以去總校讀書,費用不同但獲得的證書卻完全相同。
其四是文化認同和語言優勢。馬來西亞是多元種族和文化的國家,馬來西亞作為大英國協國家,英語是正式的生活語言和工作語言,普及度和使用率居亞洲第二,而華語的使用率和普及率也相當高。
當然,整體上看馬來西亞的教育與英美等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這不失為國際教育多元化和留學平民化的一個選項。不管是希望教育還是楓葉教育,它們收購大馬的英迪教育和皇岦國際教育,除了自身教育業務的拓展和規模的擴張,更重要的是通過布局馬來西亞,進而向東南亞乃全球教育市場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