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居住證「輸給」臺灣健保卡,有沒有道理?

2021-01-14 IASCA

9月21日,臺「立法院」本會期開議,蔡當局將大陸居住證的因應措施視為「國安問題」,並列為最優先法案,據稱,賴清德將以限縮臺灣民眾公民權的方式予以反制。關於反制居住證的爭議,預計將鬧一陣子,日後有什麼新發展再談。這一次我們聊下部分在大陸的臺灣民眾為何對申請居住證有所猶豫。

十分關心「居住證效應」的大陸民眾,前幾天應該也注意到臺媒《中國時報》一則不算起眼的新聞:《「立委」急啥?「國人」申請大陸居住證「觀望者多」,癥結點在此》。

報導稱,癥結點在於,「我不會為了『中國居住證』,而失去臺灣健保卡」。《中時》引述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稱,「準移居大陸的臺灣人估計達60萬…..但目前觀望者居多」,所謂「不會為了居住證,而失去健保卡」,此看法是來自作者在北京的臺灣朋友。

但《中時》的結論是,「立委」與其提案將領居住證的民眾除(戶)籍,不如好好想想怎麼讓健保活下去。

將大陸居住證與臺灣健保卡放在同一個天秤上比較,其實怪怪的,因為概念不同。居住證提供的是生活便利,健保卡提供的是醫療保障,本是兩回事。但是,對一般民眾而言,兩者都是生活考量的一環,怕因為在大陸得到了便利,而失去臺灣的醫療保障,是理所當然的顧慮。

別說拿居住證與健保卡來比,我認為,就算拿「自由民主制度」與健保卡來比,若只能二擇一,絕大多數民眾會選健保,因為健保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保障,其他的,沒有也不會掉塊肉。

臺灣的健保醫療制度

今年春天,我在廈門辦事,滴滴司機知道我是臺灣人,開口就是「臺灣好啊,福利好,醫療福利特別好」。因為我沒有在大陸長住,所以不太知道兩岸醫療福利的差距,但臺灣健保制度世界聞名,這卻是真的。

不是只有在大陸長居的島民怕失去健保,只要居住在海外的,都一樣。病了,肯定回臺治療,因為便宜,醫療水準又高。

簡單說,健保制度是臺灣的一大善政........如果它能維持長久的話。

全民健保制度要確保的是,人人都應當享有低負擔的醫療保障,所以在低費率的設計下,健保政策推行沒幾年,覆蓋率就達99%。放眼全世界,這都是一項奇蹟。在全民健保推行以前,不少臺灣民眾因為負擔不起巨額的醫療費用而自殺,推行之後,這現象快速消失。

全民健保政策最為人稱道的,乃其最大受益者是經濟狀況處於底層的人民,窮人即便罹患癌症,都還能負擔得起高水平的醫療,政策實施以來,不知道救了多少貧困家庭。

我還記得,1995年健保實施時,時任「行政院長」的連戰在醫院探訪重大病症的病房,病患家屬是如何感激涕零地握住連戰的手,連聲道謝。誠然這則電視新聞畫面,有宣揚政績的宣傳性質,但不能否認,受到幫助的底層人民,謝意是最真誠的。

重大病患家屬因健保而省下的錢,超過100萬新臺幣。而這金額(1995年的錢更值錢),他們可能得儲蓄10年以上,甚至一輩子都存不了這麼多。特別對那些患病者乃家庭經濟支柱的案例,健保不只是及時雨而已,而是救命筏。

無論是一般的小病小痛,或重大傷病,民眾只需要花費100-250元新臺幣的掛號費,與小額的「部分負擔」,即能享有看診與藥品(額外開支,視醫院而定),而每個月負擔僅幾百元到一千多元,許多國家都好奇,這是怎麼辦到的?紛紛來臺取經。

這項制度,簡單說,就是由政府、僱主與民眾三方分攤保費,按照身份與薪資級距決定保費金額。若是受薪階級,僱主負擔最多。若是業主,自己負擔最多。若是自由工作者,自己負擔六成,政府負擔四成。若是農漁民,自己負擔三成,政府七成。若是軍人、低收入戶、榮民(早期自大陸來臺的退伍軍人),則全額由政府負擔。

換言之,在設計上是愈富者負擔愈多,經濟上愈弱勢負擔愈少。以沒有僱主的自由業人士為例,依託工會投保,若以最低所得兩萬二臺幣申報,則只需繳675元臺幣/月。若所得為45800元以上,則需繳1289元/月。

健保所涵蓋的醫療服務與藥品包羅甚廣,住院病床費也包含在其中,還含每年免費健康檢查。所以大醫院裡都有「健保床」,視病房性質與入住天數,部分負擔從5%-30%不等,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遠地區費用更低,各種經濟弱勢民眾包含3歲以內兒童,則完全免費。

從保險類別來看,全世界目前採用三種不同體系: 社會保險制度、公醫制度、市場制度,臺灣健保屬於社會保險制度。相較之下,公醫屬政府介入最多的制度,市場制則政府不介入,完全由民間保險公司經營。社會保險制度的最大特色,就是讓僱主部分承擔起照顧員工醫療的責任。

這個利益良善的制度,由於其低費率,自然會面臨許多嚴峻挑戰,而臺灣健保走過二十幾年,雖造福了許多人民,但其自身的生存,也可謂危機重重。

健保的生存危機

錢與貪,是這項政策的殺手。低廉的健保成本,使得中老年民眾將「逛醫院」當成生活裡的一環。據報導,臺灣人平均每年看病15次,是歐美的二到三倍,甚至每日都「光顧」者,也大有人在。而且,人都喜歡去大醫院看病,即便只是感冒。這樣貪小便宜的心態,嚴重消耗珍貴的醫療資源,如藥品、醫師與醫護人員的高端醫療服務。此現象同時也排擠了真正需要大醫院照護的病患。

再者,醫院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健保給付,等於使用便宜醫療的人數增加,醫院的毛利率下滑,只好一方面採取減少成本的措施,另一方面努力增加門診數量,以取得更多收入。

可想而知,民眾的「踴躍」就醫,直接使得醫療人員的勞動條件惡化,以及整體醫療品質的下滑。久而久之,醫院開始排斥病況複雜的病人,因為相對而言,這樣的病患消耗的成本較高,還得不到符合效益的收入。醫師與醫護人員的工時長、薪資低,也使得從事醫療服務的意願降低。

醫療環境的險惡,讓醫院與醫師傾向不願意應付醫療糾紛風險高的疾病,因為健保的給付,不包含醫院與醫師必須承擔的風險。被病患家屬告上法院,醫院是得不到健保補助的。

另外,藥價黑洞的問題,也很快地浮現。簡言之,藥商與醫院勾結,在申報藥品價格時高報,以獲取健保給付,並用中間的價差彌補重症醫藥與病房費的不足。這還屬正常,以藥品套利,也是不法官員與民代的生財之道,因為在所有醫療收入中,藥品利潤最容易賺。

民眾喜歡吃藥,醫院喜歡開藥,雙方互蒙其利,居然變成醫療產業的重要支撐之一,可想而知,健保原本已入不敷出的財政窘境,又因此雪上加霜,惡性循環。健保局為了防止此弊端,開始不斷壓低藥價,卻又使得藥商乾脆停止進口利潤不佳的好藥,換成利潤較高的(相對)劣質藥品。

要解決這些亂象,主要還是得靠提升保費,與全盤合理化健保的支付制度,所以有了二代健保。

一開始,醫院向健保單位申請給付,是論件計酬,後改為論病例計酬,由健保局審核其申請的合理性,一般醫院的申報會被砍10%-20%左右。這個制度一來過大耗費審核成本,二來造成健保財務黑洞擴大。針對此弊,2013年實施「二代健保」,將給付改為「總額支付制度」,不再只是被動接受醫院的申報,而採取預先劃定醫療支出費用的總額,遏制醫療院所浮報,避免健保破產。

二代健保另外還開徵「補充保費」,簡單說,就是將個人所得中的獎金、股利、利息等額外所得,也納入薪資級距的考量,增加保費。可想而知,這項改革從2011年到2013年施行,引起社會許多的爭議,從民眾口袋裡挖錢,無論理由多麼充分,肯定挨批。

補充保費的制度,對於健保財政有直接的幫助,但若要改善整體醫療環境,仍須許多相關政策配合,所以當時社會各界鋪天的批判,一時動搖了馬英九當局的執政基礎。這也不意外,因為健保是屬於「強制加保」,民眾不繳也不行,所以當然動輒得咎。

須知,保費調整在臺灣現行政治制度下,要過層層關卡,「立法院」要審核通過才行。選民當然不歡迎多繳錢,「立委」則也怕被選民唾棄,所以必然以民粹方式反對。但話說回來,馬當局確實也做足了宣導,讓57%民意支持調整費用,法案最後才得以通過。

通過是通過了,但民眾繳保費時心中怒不免有芥蒂,埋下反馬的種子。

結語

馬英九執政了兩年,2010年終於結束自1995年健保開辦以來,每年兩百多億的虧損,二代健保之所以在有盈餘的基礎上提前研議,乃因當時馬當局精算下預測健保將會破產,這是會倒臺的大事,所以早作打算。2013年推出二代健保後,該年盈餘超過500億,2014年亦然,到了2015年甚至盈餘破千億。

因此,馬英九在2016年大選前,有雄厚的資本調降健保費率,以爭取民心。但也使得蔡英文執政的第一年,盈餘已萎縮剩不到兩百億,2017年反轉為超過百億的虧損,健保財政再度蒙上陰影,並可能於2021年破產。於是蔡當局又開始研議三代健保,調漲保費看來是勢所必然。

全民健保會不會破產?我認為可能性很低,因為沒有執政黨經得起健保破產的衝擊,最重要的是,人民也不會樂見其破產。純從財務角度來看,健保的問題遠小於勞保,因為99%的投保率,基數很大,調漲次數就算增加,金額都不會太大。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醫療體系會不會出現過多的弊端,醫療品質又會不會下降?這端視醫療政策是否能建立民眾正確的觀念,到適合的地方就診,真正需要看病時才去看,並也不要過度依賴藥品。

再者,醫療院所的分配問題、藥品黑洞問題,都不是不能解決,相關政策,只看執政者的決心而已。

健保確實是蔡當局「反制」大陸居住證的工具,但因此取消民眾健保資格的做法明顯「違憲」,有美國綠卡的民眾可享有健保福利,為何有大陸居住證就不行?這一點若沒有足夠的堅強的理由,一樣會讓蔡當局反傷己身。

健保與醫療制度的問題非常複雜,本文難以詳述,大陸媒體所公布的一些相關數據,皆有其本,有興趣的讀者,可閱讀相關報導。

相關焦點

  • 雁默:大陸居住證「輸給」臺灣健保卡,有沒有道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9月21日,臺「立法院」本會期開議,蔡當局將大陸居住證的因應措施視為「國安問題」,並列為最優先法案,據稱,賴清德將以限縮臺灣民眾公民權的方式予以反制。關於反制居住證的爭議,預計將鬧一陣子,日後有什麼新發展再談。這一次我們聊下部分在大陸的臺灣民眾為何對申請居住證有所猶豫。
  • 大陸居住證「輸給」臺灣健保卡 有沒有道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9月21日,臺「立法院」本會期開議,蔡當局將大陸居住證的因應措施視為「國安問題」,並列為最優先法案,據稱,賴清德將以限縮臺灣民眾公民權的方式予以反制。關於反制居住證的爭議,預計將鬧一陣子,日後有什麼新發展再談。這一次我們聊下部分在大陸的臺灣民眾為何對申請居住證有所猶豫。
  • 歐陽娜娜被「健保卡」警告,臺灣健保卡和國內醫保卡誰更好?
    昨日,臺灣女星歐陽娜娜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發聲明表示自己是中國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甚至還把微博個人簡介都改了,此舉引發熱議。灣灣網友紛紛在歐陽娜娜的聲明下面留言,叫她放棄臺灣福利,不要用健保卡,還強調健保卡的好。看到歐陽娜娜被健保卡警告,不禁讓人很好奇這個神奇的健保卡到底是什麼?
  • 臺商盼在大陸用健保卡 兩岸醫保一卡通受期待
    廈門是兩岸醫療產業合作的先行區,多年前長庚醫院落戶廈門,成為臺資醫院「登陸」的一個成功示範,至今已有20多家臺資醫院在大陸落戶。  越來越多的人期待,兩岸醫療產業的合作,可以讓大家在兩岸間看病更方便,既能持臺灣健保卡在大陸看病,也能拿大陸醫保卡在臺灣看病,就像現在的大陸銀聯卡通行兩岸一樣便利。
  • 臺商盼在大陸使用健保卡 兩岸醫保一卡通受期待
    越來越多的人期待,兩岸醫療產業的合作,可以讓大家在兩岸間看病更方便,既能持臺灣健保卡在大陸看病,也能拿大陸醫保卡在臺灣看病,就像現在的大陸銀聯卡通行兩岸一樣便利。  臺醫療資源加速滲透大陸  臺資醫院「登陸」有兩個重要時間點:一是2000年大陸發布 《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允許臺資以合資方式「登陸」設醫院,旺旺、長庚、明基等多家財團分赴長沙、廈門、南京等地開設了醫院;二是2011年1月1日起,根據EC-FA第二階段服務業早收清單,臺商可以獨資到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湖南省設立醫院
  • 臺灣健保卡在大陸的給付問題成臺中市參訪團最關心的問題
    臺灣健保卡在大陸的給付問題成了參訪團成員最關心的問題。   上午參訪團的成員分為兩路進行參訪,一路前往龍巖,一路則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組織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黃重憲帶領走訪海滄臺商投資區,第一站來到長庚醫院,團員們最關心的就是臺灣健保卡在大陸的給付問題。
  • 「臺灣居民居住證」要來了 臺胞到大陸打拼有保障
    按照規定,在大陸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港澳臺居民,根據本人意願,可持有效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或五年期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臺胞證」),到當地公安機關申請辦理。申請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即可領到證件。那麼,居住證能給港澳臺居民帶來哪些好處呢?
  • 臺胞申領大陸居住證 陸委會:不會有註銷臺灣戶籍的問題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為滿足港澳臺居民在內地(大陸)工作、學習、生活、出行便利的需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自9月1日起實施。臺灣方面陸委會30日表示,申領居住證無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不會有註銷臺灣戶籍的問圖自臺媒據臺灣「中央社」8月30日消息,陸委會副主任委員兼發言人邱垂正8月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根據相關辦法,申辦居住證的民眾無須在大陸設籍,領用大陸居住證者,尚無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九條之一的規定,不會有註銷臺灣戶籍的問題。
  • 歐陽娜娜回應後,網友好奇臺灣的健保卡究竟是什麼?
    微博網友評論ins和Facebook:平臺的部分臺灣網友卻態度頑固,堅持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並諷刺歐陽娜娜不要用臺灣的健保卡。該評論被截圖轉載到微博之後,許多網友好奇評論中的「健保卡」究竟是什麼神奇寶物?網友@韓塞旳馬達加斯加所以臺灣的保健卡很厲害嘛?
  • 臺灣民眾不顧阻撓搶領大陸居住證 場面壯觀
    根據規定,臺港澳民眾申請居住證的要件是:前往內地居住半年以上,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及連續就讀三項條件之一。臺灣《中國時報》2日稱,按規定從申請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能領件,但廣西南寧1日就已發出全大陸第一張臺胞居住證。當地臺協會長周代祥一早9時申辦,於當天中午12時即領到證件,「從申請到領取僅用了3個小時,為名副其實的001號持證者」。
  • 前臺北縣長:大陸發臺胞居住證以大事小 臺灣有人「小鼻子小眼」
    【環球網綜合報導】大陸9月1日起開放臺胞申領臺灣居民居住證。對此,前臺北縣長周錫瑋認為,這是大陸「以大事小」的具體照顧。但他也提及,島內有些人「小鼻子、小眼睛」的動作故意挑起兩岸矛盾,沒有意義。據中評社9月7日報導,大陸9月1日起發給臺胞的「居住證」編碼形式採18位,領證者享有與大陸公民同等待遇。
  • 臺灣籍小孩是否可以辦大陸居住證
    請教一下,就是臺灣籍小孩在嶽陽市讀小學第二年了,是否可以辦大陸居住證?如果可以辦,辦理流程是怎樣的?需要提供什麼,是直接去市公安局辦理嗎?謝謝寫 信 人:李寫信時間:2020-09-26 11:33:57信件回覆:網友:您好!您的來信我們已知悉,只能辦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
  • 大陸學生在臺灣:溫暖的他鄉寧靜的城(圖)
    今年9月,林楠成了臺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大陸學生,攻讀碩士學位。   說起與輔仁大學的緣分,林楠說是在2009年的全國首屆心理學博士論壇上,輔大哲學系教授劉兆明的學養折服了他,於是決定畢業後報考輔大研究生。不巧次年劉教授沒招生,林楠為此還先工作一年專門等待,到今年終於如願以償。
  • 臺灣當局為抵制大陸居住證 搬出罕見詞彙:「內國化」
    原標題:臺當局稱大陸居住證是「內國化」 臺學者:絞盡腦汁搬出個罕見詞彙【環球網綜合報導】大陸對臺灣同胞推出居住證,但臺灣陸委會卻回應說這是在搞對臺「內國化」,還批評大陸有所謂「政治圖謀」。不過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說,陸委會為了抵制居住證搬出了「內國化」罕見詞彙,但有問題的其實是「臺獨」工作者不斷搞的「外國化」。大陸9月1日開放申辦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持證者可以跟大陸居民享有同樣的就業及法律服務等權益。據臺灣《聯合報》 報導,陸委會1日對此聲稱,居住證跟中國身份證的18位編碼、格式設計一樣,有把臺灣「內國化」的政治圖謀。
  • 臺灣籍小孩在嶽陽上學,是否可以辦大陸居住證?
    因現在車險和年檢都是電子版,沒有紙質的交強險標貼和年檢標貼發了。所以想問一下,現在汽車玻璃上還需要張貼紙質的交強險標貼和年檢標貼嗎? 寫 信 人:黃豔軍您好,來信收悉,現就您諮詢的問題回復如下:機動車檢驗標誌電子憑證與紙質憑證具有同等效力,已領取檢驗標誌電子憑證的車輛,不需要再粘貼紙質標誌。
  • 大陸推出18位居住證 臺灣同胞興奮:能網上買火車票了!
    新華社記者陳曄據臺灣《旺報》報導,在北京開業10年的臺灣醫生林峻生說,18位居住證最大的影響是,大陸現在幾乎「跟金錢相關的線上申請」都會遇到身份驗證問題,臺胞證以前最大問題就是「永遠過不了這個驗證」,而現在按照大陸編碼規則,給臺胞重新發一個18位號碼證件,生活便利性將大大增加。
  • 臺灣人領大陸居住證就除籍?網友稱是「吸獨過量」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本月1日大陸正式啟動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受理業務,短短3天就有超過萬名臺灣人申請。臺灣陸委會一口咬定這是「統戰」策略,正著手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進行反制。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甚至宣稱,要提案對申請大陸居住證者「註銷在臺戶籍登記」。
  • 臺灣改居留證是在學大陸?臺媒:可以學習,但別再汙名化大陸居住證了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臺當局宣稱,為提升在臺居留外來人口的生活便利性,決議現行居留證的統一證號將比照臺灣人的身份證編碼格式。有島內媒體表示,這不禁讓人想到大陸針對臺胞發行的居住證。「內政部長」徐國勇此前接受採訪時稱,此舉將使在臺居留外來人口更順暢地進行網絡購物、訂票、醫療掛號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務;「內政部」正研擬從源頭解除結構性管制,將現行證號修正為跟臺灣人身份證號一樣的「1位英文字母+9位阿拉伯數字」。「移民署」官員28日稱,現在還沒有確定實施的時間表。
  • 未申報大陸居住證將被處罰 國臺辦:壞臺灣同胞好事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劉潔妍 田婉晴)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5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主持發布會並答問。 新華社記者提問:日前臺陸委會負責人稱,初步掌握有十萬人左右領取大陸居住證,未來會有一套登記機制,若未申報,擬罰新臺幣1到5萬元,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 邱毅:蔡英文和「臺獨」對大陸居住證怕的不得了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大陸開放臺灣民眾申請18碼居住證,臺當局陸委會研議修「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要求已申辦居住證者回臺登記等措施。中國國民黨前民代邱毅4日在臉譜網發文表示,居住證是臺灣人民的福音,但蔡英文和「臺獨」卻怕的不得了。蔡英文就是恐懼,才要陸委會出來恐嚇臺灣人民,甚至祭出「國安法」。不過,並不是所有臺灣人民都有資格申領居住證,所以蔡英文怕成這副模樣,真的太過杯弓蛇影了!  邱毅稱,「要不要去申領居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