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08:19:05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商報
昨日,在榮昌安陶小鎮亮相的巨型泡菜罈。記者 侯佳 攝
高18米的泡菜罈子、國內外陶藝大師現場打擂、優雅時尚的夏布秀……
12月30日,榮昌安陶小鎮開街,半日便迎來六萬人次的市民打望。
相關負責人介紹,榮昌正變現流量,通過文化、旅遊給當地的陶產業賦能,完成從泡菜罈為代表的生活陶到工藝陶、科技陶的產業升級與品牌進化。
建築上的陶文化
「安富場,五裡長,瓷窯裡,燒酒坊,泥精壺壺排成行,燒酒滴滴巷子香……」這句流傳了上百年的民謠,如今仍在榮昌區安富老街上迴蕩。
這條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安富老街,隨著安陶小鎮開街,正展示著新的精神風貌。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走進石板鋪就的小鎮老街步道,修繕後的民居還原了明清晚期的磚木結構建築風格,兩旁鋪陳的陶商店裡遊客穿梭如織,手藝人則忙碌地拉胚制陶……
最為搶眼還是數高18米,寬10.8米用安陶泥燒制的泡菜罈,它矗立在遊客服務中心,迎接著八方來客。
「這頗具網紅基因的建築,可以說是榮昌陶文化的精神符號。」安富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榮昌以生活陶起家,全國超80%的泡菜罈都來自於榮昌。
記者現場打探,陶文化正侵染著整個安陶小鎮內建築,城牆外爬滿的紅泥,街頭隨處可見的陶藝擺件、鑲嵌在槍上的陶壺、陶帽等,無不彰顯著這是一座陶城。
據介紹,安陶小鎮的整體布局為「古街水巷」,項目包括陶寶古街、陶寶古驛道、陶寶巷子、陶博物館、青少年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陶藝民俗酒店等項目。
半天光景6萬人次光臨
隨著元旦來臨,一系列活動正在安陶小鎮舉行。比如,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20餘名國內外柴燒藝術家正現場交流技藝。1月1日,還會舉行暨鴉山柴燒開窯儀式。
重慶非遺文化傳承人梁先才表示,陶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明的縮影,雖然電熱在燒制陶器中已經普遍運用,但傳統的柴燒工藝卻是質樸而有蘊意,也無法被完全替代。通過柴燒,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沉穩、內斂之美,柴與火的元素通過微妙接觸變化,「草木落灰釉」,陶器會呈現更加豐富自然的色澤。
除此之外,榮昌夏布主題時裝正配以陶器、摺扇等特有非遺文化,在陶寶古街舉辦時裝秀;新年巡遊表演、陶親子陶藝體驗賽、2018新年燈謎活動等等13個活動,在小長假裡接踵呈現。
據不完全統計,榮昌安陶小鎮30日上午接待了6萬人次遊客。
縱深
榮昌陶正彎道超車
這些遊客,正變現為榮昌陶的品牌力量。
據介紹,在榮昌安富街道境內沿著鴉嶼山脈一線,有一條長約25公裡、寬2.5~4.5公裡的優質陶土礦帶,總儲量約1.1億噸。該泥色為紅色、白色。泥料質地細膩,可塑性強,吸水率、燒失率低,是最佳的陶瓷製作原料,被譽為「泥精」。
由當地這些豐富、優質、獨特的紫砂類紅、白陶土燒制而成的榮昌陶,胎薄,質堅,類瓷,具有透氣性好,表面細膩,富含多種礦物質等諸多特點。
泥料是好泥料,卻缺乏文化賦能帶來的品牌效應。隨著安陶小鎮開街,以文化、旅遊、教育等產業鏈正帶來的聯動效應,如通過出臺人才興陶「十一條」扶持政策,支持陶瓷企業招才引智、陶瓷人才創新創業、陶藝大師帶徒傳藝等,逐漸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徵的獨特陶產業生態。榮昌陶的未來,正被持續看好。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侯佳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